黃山遊記列表



黃山驚魂

真的沒想到,我竟然在風景秀麗的黃山碰到了一件令我失魂落魄的事。我乘坐太平索道下山,准備步行出黃山後山。和前山游人如織的情況相反,後山實在清靜得出人意料。可以乘搭100人的纜車車廂只有三個人,其中只有我是游客。 坐完索道後,由於沒有路標,我一直沿著大路走,走上一座翡翠橋,往下一看,後山的主要景點——翡翠池就鑲嵌在腳下的山谷中,我意識到自己走錯路了。就這麼一瞥之間,我見到翡翠池裡有兩塊“白石頭”,又像是積雪,很特別。 我往回走,找到了山下的小路,當時已是正午,陽光很燦爛,但絲毫不減後山的清幽。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不安。 當走到龍潭邊,四周 ...

三上黃山

三上黃山劉海粟曾十上黃山,本人自不能與老先生相比,共去了三次,不過也算對黃山有了一定理解吧。 此次從前山溫泉開始登山,過觀瀑亭,看‘ 大好河山’石刻,順小道約一刻鐘到慈光閣。由此到半山寺,景色只算是清幽,如果說這只是個引子的話,那麼離半山寺不遠處的天都峰山高路陡,就是一個快板了,一個叫你喘不過氣來的快板。 正如意料之中,又遇上封山,一看四周沒人,想偷偷翻過鐵絲網,卻被不知躲在什麼地方的警察逮個正著,他威嚴又不失禮貌地‘請你下來’,我只好悻悻地往山下走,真是一步一回頭啊! 昔日大禹三過家門,可進而不進,而我三過天都,不可進卻要進。 ...

與我游黃山

山以松名,松以山名。黃山和迎客松,歷來是互為修飾詞的。但黃山的地圖上赫然寫著:黃山最著名的奇松有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望客松,接客松,原來這松樹的三陪生意也做得這麼火紅,明明還缺一個拉客松嘛,我們給它加上吧,哈哈。奇松、雲海相配,簡直使人著迷。松針連在一起,本來就像綠色的凝固的雲海;而雲就像彌漫的流動的松的風姿。雲到松旁,就變成了霧,迅速地滲到松針裡,松就動起來,雲就不見了。松有大、有小。往往是小的,引起我們一陣驚嘆,因為它小得是那麼可憐,長在石上,誰也不管。而且是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它會最意想不到的冒出來,嚇唬嚇唬你,驚喜 ...

一日游黃山心得

我是10月10日去黃山的,本來打算玩2天,其實對於袋裡money不多的朋友來講,1天抓緊點,主要的地方也看夠了!凌晨4點我到黃山火車站,在站台外就有車來拉你,我去的時候剛好國慶熱潮過,所以人不多,和老板談好價錢,10元就可以到黃山景區大門了!(規定是13元),到了黃山大門6點左右,想節約的朋友可以在此地買好快餐(5元或10元的),在山上,一般都要20元或30元,而且吃不好!當然礦泉水也得帶幾瓶(大款可以不必這麼做了,哈哈)。 在黃山大門有車可以到雲谷寺或慈光閣,你可以根據自己的體力和背包的重量來選擇從哪一路開始登山,體力好的,想多看風景的就從前山上(慈光閣), ...

水村山郭酒旗風

去宏村是個偶然。常去酒吧,認識了幾個朋友,聽他們講起徽州的風土人情、明清建築以及種種有趣的事,漸漸地,一個極富鄉土及歷史文化氣息的小山村就呈現在腦海中,於是期待著身臨其地的欣賞和感受。 然而去了以後才覺得,不管這些朋友如何地善於描述,他們的言語在宏村真正的山水風光面前,都顯得蒼白而匱乏。 宏村,始建於南宋紹熙年間,至明清達到鼎盛。整個村落保留了絕大多數的明清建築。白牆黑瓦、高低錯落,蒼松翠竹之間,掩映著一座座雕刻精美的樓宇亭榭。除了這些保存完好的古建築外,宏村尤其以她獨特的規劃和構架而聞名。整個村落是按牛的形狀和結構規劃建造,從 ...

黃山旅游心得——告旅游同志書

徐霞客雲:“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而歷代的文 人墨客也留下了無數的題詠,所以愛好旅游和文學的我,對它也是景 仰已久,籌劃已久。 到達黃山市轄區,天色尚早,便想驅車直奔溫泉。誰知離景區還 有幾十公裡,突然有人騎著摩托車從後面追過來,連連揮手,又不像 是搶劫,到似乎是搭便車。同行一人頗懂行,說:“這是給酒店拉客 的。”但終於禁不住對方的頑強緊跟,停下車來。 “搭便車”的小姐沿途跟我們講解黃山的風物,倒也提供了不少 有用的信息,但最終把我們“嗒”到了她所工作的酒店。雖然我們有 意不住這裡(也半是因為價格談不攏),但也總算領 ...

黃山(2)

老僧入定(調仿南歌子)身披石袈裟,目凝神思遐。 冬去春歸無聲響。 阿彌陀佛,欲穿終南山。 寂寞深山處,游人惟敬贊。 虔誠千年完坐化。 思聆點教,嘆汝已離凡。 猴子觀海(調仿西江月) 當年驚天動地,攪得鬼哭神泣。 西游一番悠悠返,爾今在此小憩。 不畏風垂雨淋,豈懼雷閃電擊。 騰雲駕霧功猶在,日旋環球萬裡。 ...

鏡頭之外的畫面

新安江1997年1月3日陰有雨那年,在歙縣的一家簡陋私人旅社裡,應了僅同住一夜的大嫂的邀請去她的茶鄉,趕5點早的小巴,到深渡時正趕上最早班到千島湖的渡輪,船行在淡墨色的晨曦裡時,我的心仍忐忑不安.... 渡輪靜靜地行在平靜的河道上,船上的人多在睡眠中,獨自上了甲板,天陰陰的,兩岸的老屋點綴在墨綠的叢山中,顯得特別白... 斷斷續續的傳來嗩吶聲,遙遠的,有4-5人一隊沿著彎彎曲曲的江邊小道移動,慢慢的看清了一點:一位年輕人推著自行車,後坐是穿著紅襖蓋頭巾的新嫁娘,一旁是位大嫂撐著一把紅傘,後跟著吹奏的2-3人,漸漸的遠了... 那位新嫁娘的新的人生就這樣開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