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旅游點評

作者: air

導讀奧運結束那天到了拉薩,遺憾的是基本沒有什麼新鮮感,我喜歡提前做足功課,以致對於第一次看到的東西也像在做復習。旅游就是要追求新鮮感,而做過多的功課會降低新鮮感,真是矛盾啊。好在後來去布達拉宮和幾個寺廟的時候,做的功課派上了大用處,復習加學習,如果考試的話成績應該還不錯。 不誇張的說,只有兩個地方讓我能用“震撼”來形容,一個是西安的兵馬 ...

奧運結束那天到了拉薩,遺憾的是基本沒有什麼新鮮感,我喜歡提前做足功課,以致對於第一次看到的東西也像在做復習。旅游就是要追求新鮮感,而做過多的功課會降低新鮮感,真是矛盾啊。好在後來去布達拉宮和幾個寺廟的時候,做的功課派上了大用處,復習加學習,如果考試的話成績應該還不錯。

不誇張的說,只有兩個地方讓我能用“震撼”來形容,一個是西安的兵馬俑,另外一個就是拉薩的布達拉宮。布達拉宮至今在拉薩還是顯得那麼的突兀,那麼的高高在上,如果回到幾百年前,我想每個見到它的人都會被它的氣勢壓的喘不過氣來,然後馬上磕上幾個長頭。而布達拉宮的擁有者要的正是這個效果,這是權力的像征。

走進布達拉宮,第一發現是黃金恐怕是裡面最不值錢的東西,黃金的靈塔,黃金的佛像,黃金的經文,黃金的壇城,黃金的寶座,黃金的用具,等等等等,眼花繚亂,目不暇接,東西太多,以致很難留下深刻的印像,但那種高高在上權威我想會刻到每個人的心裡。據說,以前老百姓把收入的70%都捐給寺廟,教會很容易積累大量的財富,而大量的黃金珠寶又更加烘托出宗教領袖的權威和與眾不同,更讓人產生頂禮膜拜的欲望。

除了視覺衝擊外,布達拉宮更多的價值在於它像一座博物館。從五世達賴開始,西藏的宗教格局沒有大的變化,一直延續到今天,布達拉宮也就沒有遭到明顯的破壞,很多重要的歷史遺跡都得到了很好的保存。而且,它基本還算是一個活的文物,在藏民心裡依然有著重要地位,沒有完全變成一個旅游景點。在裡面邊走邊看,想到歷史上那麼多大事件都是在這裡發生,難免有點浮想聯翩。試想一下,當你站在五世達賴留在牆上的雙手手印前,想想五百多年前,達賴喇嘛也站在這個位置,牆上的詔書和壁畫也和今天一樣,你會不會感覺時光隧道的存在呢?這是我一直在旅游中追求的感覺J。奇妙的是,布達拉宮到處都能讓我得到這樣的感覺。

大昭寺是松贊干布的老婆之一尼泊爾赤尊公主建的,裡面供奉了唐朝文成公主帶來的釋迦牟尼12歲等身銅像。這個銅像在藏傳佛教信徒心中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那些從各地磕著等身長頭來參拜的信徒的最終目標就是這尊銅像。如果對這尊銅像發表點評論似乎有點不敬,但我想每個看過它的人或許都會有點疑惑,只是不便說出而已。我推薦網上一位高人寫的文章,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1116722.html,供大家參考一下。松贊干布當年引佛教進入西藏,目的就是為了對抗西藏的原始宗教-苯教,從這個角度看,需要盡量提高佛教的地位,而提高佛像的“含金量”也是方法之一吧。

大昭寺在信徒中的地位很高,1300多年來參拜者這無數,因此裡面容納的內容也會很多,就像最繁華的商業街店鋪密度最高一樣。在大殿裡面,周圍一圈差不多都布滿了佛堂,不過都用鐵鏈子攔著,游客不能進去,估計在某些時段藏民可以進去參觀朝拜。

牆上有很多壁畫,其中一幅畫的是松贊干布在布達拉宮建成之後在廣場搞的慶祝活動,上面畫了很多群眾參與的體育活動,看上去相當的生氣勃勃。這倒非常應剛剛過去的奧運會的景。

小昭寺離大昭寺不遠,從八廓街步行十幾分鐘,穿過幾條老街就到了。八廓街上熱火朝天,賣的都是浙江出產的旅游商品,現在游客稀少,但轉經的人還是很多,依然維持了熱鬧

的景像。小昭寺附近的街道也很熱鬧,不過賣的都是藏民的日常用品,也幾乎沒有游客,氣氛平和許多。

和大昭寺比,小昭寺冷清了許多。裡面主要供奉著赤尊公主帶來的釋迦牟尼8歲等身銅像,這個銅像在文革中被毀,後被復原。這裡佛堂門口的鐵網是打開的,可以走進去和銅佛進行零距離接觸,藏民們排隊進去,給佛像獻哈達和其他供奉,還念念有詞,不知道說些什麼,相當虔誠。我跟著轉了一圈,沒有感到特別的法力,估計是心還不誠。

羅布林卡是達賴的夏宮,達賴夏天居住在這裡。就像清朝皇帝覺得故宮裡面不舒服(去過故宮的朋友應該能認同這一點),就建了頤和園和園明園,除了過年那幾天,平時都不住在故宮裡。羅布林卡是類似的功能,裡面現在有七世、八世、十三世和十四世達賴的宮殿。羅布林卡基本沒有針對游客的說明,到了一個地方也不知道是干什麼的。我進的第一個宮殿,規模不大,很普通,正不知所雲,幸好有個導游帶了兩個游客進來,聽解說才知道是七世達賴的宮殿,順帶還聽了很多傳說故事。可是後面就沒這麼好運氣了,幾乎沒有游客,也就沒有導游介紹。到了一個地方,最多問一下裡面的喇嘛這是什麼地方,弄清楚是幾世達賴的宮殿就沒有更多內容了。

羅布林卡現在是藏民親朋好友聚會的地方,變成了普通百姓的公園。大家圍坐在一起,喝酥油茶,野餐,玩游戲,顯得輕松愜意。後來才知道,我去的不是時候,再等幾天雪頓節的時候會非常熱鬧,還有藏戲演出,而且門票也只要現在的十二分之一。

走到最後,終於到了十四世達賴的宮殿,一般稱為新宮,因為是最新的宮殿。新宮的規模最大,環境也最好。十四世達賴生活的地方還保持當年的模樣。裡面有一台和現在背投電視一樣大的收音、錄音和放音三合一的機器,是印度國王送的,在當年應該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消費電子產品了吧。陳毅送的4幅畫也還掛在當年的客廳裡面。到這裡參觀的藏民還挺多,看到有個老藏民長時間站在一個房間裡面,口中自言自語,估計是在和達賴談心吧。看完出來,在大門口的長凳上休息的時候,有個穿著很入時而且非常帥氣的藏族小伙子主動來和我聊天,他在內地上過學,看樣子現在混得應該也不錯,顯得很有禮貌。我們閑聊了很久,不過都有意識的回避了一些方面,但我能感覺出來,他對某些傳統的東西還是非常堅持。

在雪頓節的第二天去了哲蚌寺,也是重新開放的第二天。雪頓節當天這裡人山人海,第二天就基本沒什麼人了,寥寥的游人,寥寥的喇嘛。在這個“全世界最大的佛寺”中行走,經常看不到一個人,安靜的參觀是一種享受,但沒有解說也失掉了很多趣味。它的措欽大殿(主殿,相當於大雄寶殿)是中國最大一個經堂,裡面很暗,就只有兩三個喇嘛,而游客就我一個,哈哈,真是難得。哲蚌寺最有名的是雪頓節那天的曬佛儀式。曬佛台就在寺院的西面,可惜我去的時候只有一個空架子,只看到了旁邊漂亮的岩畫。回家後翻了一下書,哲蚌寺有個院子叫甘丹頗章,是達賴二世至五世住的地方,曾經也是權力的中心啊。

從哲蚌寺出來,門口碰到兩個游客,剛從色拉寺過來,於是交叉換位,我也去了色拉寺,並且根據他們的指點來了個免費參觀。色拉寺的規模小了不少,後山的岩畫很有特色。不知道是時間關系還是什麼,色拉寺最有名的辯經沒有看到。其實就算看到了,也聽不懂藏文,看個熱鬧而已。色拉寺游人更少,一個都沒看到。

那木措是所謂的三大聖湖之首,在西藏這樣高海拔的地方看到這樣藍色的一片水,讓人聯想到神聖也很自然。藍天白雲,雪山碧水,這裡是西藏風光的標准像。我倒覺得去那木措更大的意義在於感受高原的感覺,或者是感受高原反應。盡管我基本沒有高反,但在湖邊行動稍微一快也有點喘,這種體驗和漂亮的景色給我留下了同樣深刻的印像。一路上植被的變化則讓我在N年之後又復習了一下中學地理課本。這裡的垂直地貌特征非常明顯,看植被就大概能知道海拔高度。到4500米就看不到樹了,只有灌木,漸漸就只有草,草也漸漸變得稀疏,快到5000米只剩下地衣植物了。

去日喀則的路上要經過羊卓雍措,它也是聖湖之一,感覺和那木措差不多,甚至說西藏的湖基本都是這樣。我覺得是兩個原因,一是西藏的空氣質量好,透明度高,視線好,另外就是湖水沒有污染。

日喀則的扎什倫布寺是班禪的駐地,作用類似於達賴的布達拉宮。扎寺在文革中被嚴重毀壞,後面十世班禪主持下,基本得到恢復。參觀的重點是巨大的強巴佛,和幾個靈塔殿。看到那些虔誠的藏民,不禁有個疑問,當年毀靈塔砸寺院的和今天虔誠磕頭的是同一撥人嗎?呵呵。去措欽大殿的時候,正好碰到小喇嘛們上晚課,他們在外面集中的時候打打鬧鬧的樣子和調皮的小學生沒有區別。

扎什倫布寺規模不算小,不過,似乎裡面有分量的東西不多,或許是沒有開放參觀,或許是文革中毀壞嚴重。但應該是遠遠不如布達拉宮,大概也代表了當年達賴和班禪的影響力不同。

上面說布達拉宮是個活文物,西藏的寺廟也都是真寺廟,還在發揮寺廟的作用,藏民可以免費進入,裡面也沒有內地寺廟常見的騙人陷阱,真貨給人的感覺總會比贗品好,這也是很多人喜歡西藏的原因之一。

林芝海拔比較低,不到3000米,有“西藏小江南”之稱。由於海拔低,氣候濕潤,植被的茂密程度是西藏其他地方比不上的,看尼洋河邊的風光,仿佛出了西藏一般。當然,這些都是相當而言的,放在全國來看所謂的景色也就一般了,只有藏式風味的田園風光還算有點特點。由於我到了八一鎮就回頭了,這話可能有點片面吧。到八一鎮要路過巴松措,算是林芝一個重要的景點,可惜看過那木措之後,就覺得稀松平常了,門票要100塊,有點黑。

行程匆匆忙忙,和藏民接觸不多,談不上多深的了解,我還要提出表揚。主要是兩點:1.由於游客數量銳減,逛寺院的時候經常如入無人之境,考慮到風俗習慣不敢亂闖,這個時候經常有喇嘛主動來給我指路,還告訴我哪裡有參觀的東西。2.經常有藏民主動來和我聊天,相當熱情。

我看網上很多人說到西藏的人的時候喜歡用神聖和純潔之類的詞語,在我看來,這些詞語應該用在神的身上,藏民其實和我們都一樣,都是普通人。就算最虔誠的磕幾千公裡長頭的人,他們訴求的東西和我們也沒什麼分別,現在磕長頭的人也越來越少了。只不過生活環境不同,采用的方式不同而已。而實際上,現在磕長頭的人也越來越少了。他們是努力拜佛,我們是努力工作,殊途同歸,磕長頭的回去都會成為英雄。在日喀則回拉薩的途中午飯,有個彈藏吉他的藏族年輕人到每桌旁邊唱歌,就餐的客人當然多少都會給點小費。我吃完飯後坐到飯店門口的椅子上,一會兒這個唱歌的小伙子坐到我旁邊,開始數錢,我把頭扭向另一邊不看他的“商業秘密”。他數完錢,主動告訴我,“今天賺了80”,又用得意的語氣說,“那些人給人干活,累一天才40,我就....(做了個彈琴的手勢),就這麼多",我說,往年這個時候一天幾百沒問題吧,他說一般兩三百是肯定的,語氣很是得意。

(更多照片請看我的博客http://www.xitek.com/blog/?userid=1660)


(布達拉宮)



(布達拉宮前轉經的人)



(羊卓雍措)



(喇嘛)



(藏北草原)


精選遊記: 拉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