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江——大研古鎮之納西民居

作者: 英雄兒女

導讀初到麗江,走在四通八達的小巷中,最吸引我的不是叫賣各色披肩、木雕和犛牛肉的店鋪,而是那些或開闊或深幽或臨水或依山的客棧,無論是住客還是過客,都可以移步敞開的大門,迎接你的一定是一個四方庭院,滿目翠綠和鮮花,庭中一把遮陽傘,底下舒適的木凳圍著茶幾,仿佛在說“朋友,來了,請坐下喝杯茶吧!”誰能抗拒如此盛情而溫情的邀請呢? (納西民居的天 ...

初到麗江,走在四通八達的小巷中,最吸引我的不是叫賣各色披肩、木雕和犛牛肉的店鋪,而是那些或開闊或深幽或臨水或依山的客棧,無論是住客還是過客,都可以移步敞開的大門,迎接你的一定是一個四方庭院,滿目翠綠和鮮花,庭中一把遮陽傘,底下舒適的木凳圍著茶幾,仿佛在說“朋友,來了,請坐下喝杯茶吧!”誰能抗拒如此盛情而溫情的邀請呢?

(納西民居的天井 借用了阿溢燦的圖片 謝謝!)



客棧小妹笑意盈盈:“請問您需要住房嗎?”“哦,不是,我只是路過隨便看看的。”“走累了吧,喝口茶吧,隨便坐。”邊說邊開始沏水泡茶,動作嫻熟,表情自然,讓人挪不開步。選了屋頂的座位,視野所及是木府的後花園,微風徐徐,醇香的普洱口舌生津,隨手翻閱書架上的雜志,當地的《玉龍山》映入眼簾,其中的一篇介紹納西建築的文章正好讓我身臨其境,感悟納西民居的魅力和文化。

——師傅提起師傅,我們自然會想到木匠、水泥匠、房屋設計者、建造指揮者等等人物。舊時的麗江,這些角色通常集中在同一人身上,他的形像是結實、快活、聲音洪亮,是整個施工隊伍的領頭人。設計圖?從來都只在師傅的心裡。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當然,我看不到帶領大家打樁夯土的師傅,但是,如此鮮明的形像任誰都能想像的到吧。——土基就是用雲南特有的紅土,與稻谷殼混合,填入用四塊木板制成的長方形模具,晾干制成的紅泥磚。96年麗江7級地震後,余家花園的女主人、時年七十的余楊四春,親自打制土基,帶領全家人重建家園。去之前在網上查資料,得知余家花園符合“老房子,大院子,好主人,有經歷”這些必備條件,上輩是古城中的旺族,留下的院子在古城建築中是數的上號的,不免心生向往。走過他家門口還小小的激動了下,進門後卻被主人的態度嚇到,看到一只小貓在睡懶覺禁不住上去拍照,冷不丁出來一位老婦,五十有余,大聲說“住店嗎?如果不住就不要拍照!”

這樣的逐客令誰敢停留半步? 我閃!——豎房子是指搭房子的木制框架。納西民居多為土木結構,豎房子是納西生活中與婚喪嫁娶同等重要的大事。豎立房屋框架完成後,全家人要宴請親朋好友,答謝工匠,非常熱鬧。在一些納西地區,還有豎房子當日打跳歡歌至深夜的風俗,豎房子意味著納西族“家”建設的開始。

(四合五天井借用了阿溢燦的圖片 謝謝!)



納西民居多為2層結構,詢問了幾家,都是樓上的房間要比樓下的貴一點,竊以為是景觀系數不同所致,其實關鍵是外廊。——外廊納西民居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最重要——也許從建築功能上來說並不盡然,但在心理上絕大部分傳統家庭長大的麗江人都有“外廊情結”。有納西俗語“西於慢盞於”,大意是過日子是在外廊上過的——“人生的美好在外廊上。”烤太陽,會客,吃飯,游戲,家庭成員的交流都在外廊,這方小小的區域外承著天光,內接著人氣。傳統納西人心目中的“家”的標准,一定有這麼一條:寬敞的外廊。

(寬敞的外廊 借用阿溢燦的圖片 謝謝!)


事實上,納西民居的魅力在於令人瞬間滋生“外廊情結”且沉醉其中不可自拔,外翹的廊檐只允許斜陽的到訪,轉角處是雅俗共賞的書和嬌艷欲滴的花,捧一杯香茗在手,麗江的柔軟時光由你制造!對於麗江以外的人來說,屋頂也很美。小橋流水倚窗發呆,你是別人鏡頭中的風景,在屋頂看天藍雲白,變幻萬千,看黛瓦粉牆,重重又疊疊,這,是我和麗江的一場艷遇!

古城的房屋都是只租不賣的,房子的主人把自家老建築租給外地人開客棧,做生意,自己跑到一街之隔的新城買別墅住。於是乎,古城裡越來越多講故事的人和聽故事的人,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只有這古城的水,孕育了茶馬古道璀璨而獨特的歷史文化,又勾起你我心底多少塵封的往事?不會處理照片,借用了阿溢燦的,再次表示感謝。


精選遊記: 麗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