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遠廟的平面布局呈縱深式對稱格局,中軸線直對避暑山莊,是民族統一的像征。
安遠廟寬l46米,長255米,占地2.8公頃。
安遠廟內外二重牆垣。
外牆垣正面及兩側設三座欞星門。三座欞星門現無存。
內牆垣正中為山門。

(山門)

(山門)
掩映在綠樹濃蔭中的朱紅色的山門,面闊三間,為一座漢式單檐歇山頂磚石砌築的門殿,下面辟有三個圓拱洞門,拱門上面為雕花石拱券。
正中拱門上額嵌有乾隆皇帝御書“安遠廟”匾額,寺名寓意為安定遠方,團結邊疆各民族,鞏固北方邊防以維護國家統—,用滿、漢、蒙、藏四種文字書寫,像征著民族團結,匾額正中鐫有“乾隆御筆”的印璽。

(安遠廟匾額)
山門內現為票務處。
安遠廟門票 10元 .
到了旅游淡季(11-01.——次年03-31.)關閉謝客.
我沒有進廟。
來到安遠廟的游客非常稀少,門可羅雀。
內牆垣內共分三進院落。
進入山門的第一進院落是一片廣闊的廣場,御路兩側青松蒼郁,花葉芳香,景色幽靜宜人。
清代這裡是廟內舉行宗教活動的場地,每年的十二月二十五日至二十七日和正月初八日至十五日兩次在這裡舉行跳布踏(打鬼)。
古時西藏王朗達瑪非常暴戾,毀壞廟宇,屠殺喇嘛,下令禁佛,有一個人借跳舞為名,袖中藏寶劍乘機殺死了朗達瑪。後來喇嘛就以跳布踏為名,作為驅邪逐祟、戰勝外道和迎吉納祥的宗教儀式。乾隆曾在這裡“集梵僧演布踏,以慶蕆事”。
在廣場的南北各有五間配殿,為專題文物陳列。
在南配殿裡陳列著達什達瓦部遷居熱河的畫面,在展櫥裡收藏著一件珍貴的文物——嗄布拉碗,據說此碗是17歲左右少女的頭蓋骨制成的,反映了封建貴族的殘忍,成為歷史的罪證。
在北配殿裡陳列著中國儒家創始人孔子的畫像及所作書冊等文物,還陳列著清代承德高等學府文廟的石鼓拓片,以及銅鼎、樂器編鐘等文物。
與山門迎面的是一座漢、藏結合的平台城門,牆壁上飾有藏式梯形盲窗,紅白相間,色彩明快。
過此門便進入第二進院落。
第二進院落中原有64間單層群房,現已成基址。
過群房基址有一門殿。

(門殿[轉貼])
門殿裡存放著乾隆皇帝撰寫的“安遠廟瞻禮書事”(有序)臥碑一塊,碑文記述了伊犁固爾扎廟的情況和修建安遠廟的目的,充分體現了清政府利用宗教懷柔、團結蒙古同胞的民族政策。
過門殿便進入第三進院落。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