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年夏天,在青藏高原晃蕩了近一個月,其中後半程的主要方向是林芝。在那裡,不斷有人建議我們去巴松錯,說這個湖多麼漂亮。同行的師姐聽得甚為心動,力主進去一趟,而我卻堅決反對。至於為什麼,蓋因我的這次遠行屬於“父母在,游而無方”,出門之前就沒敢講實話,誑他們說南下廣東轉轉,然而二十天下來,二老終發現了一些破綻。母親的擔憂與日俱增,這令我放棄了任何延長行程的想法,一心想著回拉薩後,張羅返鄉。記得從八一回拉薩的途中,客車曾在巴河停了會兒,我們被告知,從這裡到巴松錯,僅四十公裡左右。車子再次發動的時候,師姐臉上有明顯不過的失落神色,我只好寬慰她說,以後會有機會去巴松錯的。 不曾想,這麼一句話,真的成為現實,竟已在十年之後。
湖
去年十一長假,又一次西藏行,與巴松錯的相約便成了我最大的期待。
巴河鎮的模樣沒有太大的改變,不過因為很多魚莊的出現,更熱鬧了些。車子照樣在這裡稍作停留,下來看到一戶人家在曬制桃干,據說這個季節正是山上小桃子成熟的時候。收獲的愉悅感總是令人思緒飛揚,我忍不住再次憧憬,四十公裡外的群山之中,等待我的將是一幅怎樣的圖畫?
從巴河鎮往裡,一路上基本傍著尼洋曲的支流巴河前行。因為河上武警水電部隊在建設老虎嘴水電站,所以路況並不好。幸而巴河的水流不時在視線中出現,不失為一道風景。隨著我們往上游去,河流慢慢從奔騰轉為舒緩,它的顏色也漸漸從白色的浪花變成了淺綠的水面。車子穿過一些房屋田疇,走著走著似乎又拐了個彎,於是,巴松錯寧靜的身影便露出來了。
顧不上湖面已是近3700米的海拔,興致高昂地登上湖邊的一座小山頭,站在這上面的觀景台,整個巴松錯,如山間的一塊翡翠,完美呈現在眼前。——其實,這湖也被稱作“錯高湖”,錯高在藏語裡的意思就是綠色的水,這名字真是再貼切不過。此刻,才真正明白了“驚艷”的含義,這一輪新月般的水面,鑲嵌在高峽深谷中,平滑得仿佛跟綢緞一樣,稍微抖一抖,其波紋蕩漾,有種精致且迷人的質感。
巴松錯從地質構造上來說是個堰塞湖——這是個讓我們今年曾十分揪心的字眼。但是,我們不得不感慨於大自然的偉力,唯有它,能夠造就這翡翠綠的湖面,然後再配以黛色的群山、湛藍的天空、朵朵的白雲,以及遠處的皚皚的雪山,完成這件無與倫比的作品。
島
在觀景台上,可以看到一座小島,點綴在水中,林木掩映,很秀美。它的名字叫扎西島,。
沿著湖岸的台階拾級而下,走過兩側與頭頂掛得滿滿的經幡,便來到湖邊的石灘,此處有兩座棧橋連著小島。早些年來的話,上島是要坐渡船的,如今為了方便游客,造了橋,更方便安全。而且,略微搖晃的木橋,本身亦是有趣味的一景,適合坐在上面,懶洋洋地曬曬太陽,看湖看山,看水裡的游魚。
按照藏傳佛教順時針參觀的傳統,我們從左邊的棧橋上了島。據傳,這座島是個浮島,下面空的,與湖底不相連。為此到了島上,我特意跺了跺腳,看來穩定性良好。島上植被繁盛,古書名木不少,然而,最吸引我的是寺廟商店前面的格桑花,一小朵一小朵地開著,看著很細弱,站得卻很挺拔,在陽光下搖曳燦爛。百聞不如一見,之前只是在西藏的歌曲裡聽到過“格桑花”,等看到它長什麼樣子,似乎有些明白了,為什麼是這種小花寄托了藏族老百姓美好純樸的情感。
寺廟商店的經營者是位藏族女子,帶著個女娃,才1歲多的樣子。游客在裡面買東西的時候,小朋友自己一個人坐在門檻上,安靜得如同環繞著她的這個湖。不少游客走過來,見她可愛的模樣,反倒忘了進寺廟,直接先跑到商店這邊來了。這大概是她媽媽所沒想到的。
島上寺廟的前面,桃樹上結滿了果實。准備離島的時候,寺裡有人在打桃子,樹下鋪的一張布都兜不過來,散落了一地。見我在旁邊看得專注,他們給了我好幾個,當場就咬了一口,很好吃。
寺
扎西島上有座藏傳佛教寧瑪派的寺廟,錯宗工巴寺。寺雖不大,但其年代頗為久遠,據稱建於唐末,也就是吐蕃王朝時期。——這個時間,倒確實和寧瑪派教義的起源差不多相吻合。
吐蕃贊普赤松德贊在位時,從印度迎請來蓮花生大師,開始了種種興佛的舉措,學界把這一時期歸入藏傳佛教的前弘期。此後的吐蕃佛教,自然沿襲了蓮花生大師所擬定的佛苯相結合的道路。而寧瑪派的源流,便可以追溯到吸納了西藏本土宗教苯教的吐蕃佛教,寧瑪在藏語裡,乃是“古”、“舊”的意思,可見其傳承之久遠。了解了這個背景,我們就可以理解錯宗工巴寺及其周邊的一些鮮明特點了。
其一為生殖崇拜。早些年錯宗工巴寺入口的台階兩邊,分別有男女生殖器的圖騰。現在雖然不在了,但是在巴松錯的湖岸上,另有一處“求子洞”,形似女陰,從周圍經幡的數量,即可知道來此的信徒很不少。寧瑪派因為留存了苯教的一些基因,所以源自苯教自然崇拜的生殖圖騰也傳到了現在;更何況,求子洞傳說被蓮花生大師加持過,那又更多了一層宗教的意味。
其二為蓮花生大師的事跡。開創了吐蕃佛教根基的蓮花生大師,可以說是寧瑪派最早的一位高僧大德,因此,這一派的寺院,多有關於蓮花生的傳說、遺跡等等。像錯宗工巴寺周圍,除了這位上師加持過的求子洞,另一處湖岸上還有個蓮花生修行洞,這些地方,均昭示了一點:巴松錯不愧為寧瑪派的聖湖。
很多旅行者對巴松錯100塊的門票頗有微詞,認為不值得一去。100塊定得確實高了,但是值不值,只能由各人自行判斷。我是繼去年之後,今年十一又故地重游,並且在湖邊住了一晚。次日清晨起來之後,看湖面籠罩在山間的一片雲霧之中,自己仿佛也跟著變得濕漉漉的,然後,隨著陽光漸強的穿透力,水面與山體開始呈現出一系列迷人的光影變幻,置身其中,幾可入定。那一瞬間,我意識到,當初反對師姐來這裡,是挺殘忍的。
97年同游西藏的幾人裡,師姐失去聯系久矣,只有遠在加拿大的敏露同學,不時會跟我通些消息。我把巴松錯的照片傳到網上給她看了,不知道這是否可以算作是一種小小的補償。

(俯視中的巴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