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7月25號。昨天是很郁悶,雖然並沒有破財,但被人牽著鼻子傻跑了一天,覺得很是窩囊,最後以至於參觀過的七八個寺廟都沒有什麼太深刻的印像。
早上6:10分起床,到餐廳吃了六塊錢一份的餛飩後已經過了七點了。到隔壁的停車處送別銀果她們回內蒙,雖然雙方交流的不是很暢通,但兩天來的結伴滿意度還是有七成的。這時驕陽初升,有點暑氣,搽了防曬霜,出發。
出門沿著主街道往下走,迎著太陽,眼前暈眩,遠遠地看不清黛螺頂,但還是最終辨認出了那條懸掛著的山道,試探著摸索著找登山入口。過了橋,經過下善財洞,又迂回到旁邊小路上,走到了正口下。途中邂逅了一個義馬來的張老居士,說是住在碧山寺。我倆幫他拿了桃子和香燭,一起往上攀去。攀過1008級台階到達頂部也就像征擺脫了塵世間各種的煩惱。
途中經過無數的乞討者,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僧有俗,有健康有殘疾的,還有移動的和靜止的。其中動的分爬行的和跪行的;靜的分坐、臥、站三種姿勢。可惜我不是搞統計的,不然用一天的時間,可以根據草帽裡的錢和總人數計算一下這廂總的財政收入。我們三人一路布施,每人次一塊錢,數目太小,以至於大部分“化緣者”正眼都不看一眼。其實說真的,我也是受張老伯的感召才投的錢,大約一路也就花了七八塊吧。而張老伯當真是虔誠,逢人必捐,並且還雙手合十表示稽首了。不過後來行程一半的樣子,也不布施了,估計是沒有零錢了。缺胳膊斷腿的見你給老人捐錢,就在後背埋怨說只給錢那些腿腳好的;未得到的也嘟囔說你們在佛祖腳下怎麼沒有一點慈悲心呢。對此只能很無奈,在這片文殊菩薩的地盤上總覺得舉頭三尺有神靈,還是有點敬畏心理的,連個口頭禪也生生壓在舌邊不敢說出來。應該是想都不要再想。
八點鐘的時候趕到山頂上,這裡主要是五方文殊殿。五台山作為文殊菩薩的道場,各個寺廟都有供奉文殊的殿堂,黛螺頂因為有五方文殊殿,就成為香客到五台上的必拜之地。當年乾隆皇帝想遍拜五個台頂的文殊而體力不能,此處方丈出了主意,塑五個文殊在此做個濃縮版的朝聖處,解決了難題。,我也按照禮儀五體投地地一個個菩薩拜過。文殊菩薩主宰智慧,到這裡的人多是希望保佑子女升學高中的,我只希望菩薩能保佑我能夠靈台澄澈,不至於往往太過迷糊。到最後一個菩薩時,旁邊跪拜的一個阿姨竟抽抽咽咽起來,最後以至於泣不成聲。看到此情景不免喟然,如果以後我也因生活壓力所迫,欲哭無淚,而現實也不允許哭出來的時候,也到這裡來醞釀一下,激情痛哭一番,排遣一下抑郁。這時抬頭看看莊嚴的菩薩,哦,罪過罪過!出得殿堂來,和張老伯我們三人把他剩下的一個大桃子給分了。出寺門再好好俯瞰一下台懷鎮的全景,只見鎮中心主街道西側的鱗次櫛比的全是寺廟,也就是台懷鎮靈鷲峰寺廟群,建築從那個那個小山的南麓一直向山頂鋪開,通過對地段高差的利用,望過去猶如迷宮,很有層次感。最顯眼的還是那個巨大的白塔,以及垂直方向北方那個山頭菩薩頂上一簇金光閃閃的建築。
下山時,看到曾經捐過錢的一個老僧仍然在原地趴著。我們來回也超過一個小時了,您在這裡四肢擺動了老半天,怎麼連巴掌大的地方也沒有移動呢?據說這些人們每天都是有客車來接送上班的,不知是否真假,但我相信是的。不過如果是乞討的話這邊也的確是個很好的投資環境,有身破爛衣服和一個破搪瓷缸子就夠了,成本不高,不過保護費估計是要上供一些的。而這裡的香客自然是樂於布施,而游客受宗教氣氛的感染也會多少投點,一天下來收入很可觀。下山後,又經過善財洞,細細領會了一下順治皇帝的詩。過了山下溪流,因為時間緊迫要趕中午的車,於是和張老伯告別。
回房間稍歇,然後出門抄近路到房後的顯通寺為主的寺廟群去。誰知下面步入的兩個寺廟是圓通寺和大廣宗寺,看了沒有什麼印像。出了寺院,估計來往的人流都是從這五台第一禪林出來的,誰知順流而走,卻通到了另一個所在----靈鷲峰菩薩頂,五台山最大的黃廟。金碧輝煌的一組皇家寺廟建築群,黃瓦紅牆的不免想起故宮來,又叫做敕建真容院,康熙和乾隆都十分重視該寺。到此處只是想參觀下大文殊殿那神奇的晴天也滴水不斷的屋檐,當然表面上看不出來什麼來。估計也和以前民房草屋頂道理一樣,下雨時雨水被房頂厚厚的茅草和海綿般的苔蘚吸附著,等到雨過天晴時,房檐才會淅淅瀝瀝地滴水。不過既然是磚木建築結構自然更復雜,可是後來由於翻修的時候無人領悟到此處的蓄水原理而被破壞掉了,真是可惜得很。再就是聽了導游講的關於毛澤東“水滴石穿”故事,並摸挲了大鍋院的三口大鍋,出門下山。
下到半坡時,兩人買了桃木梳桃木鏡,共20塊錢。後來又見到了化緣的“夢幻組合”:一中年灰衣僧人在坡上匍匐前進,神情凝重得和誓死去堵槍口的黃繼光差不多,而旁邊一位貌似敦良的女尼在大聲反復解說:“這是個從九華山來遠道來的高僧,千裡迢迢的,真是可敬啊!”虧得大姐聲音也夠洪亮的,兩人組個團就這麼一唱一和地虔誠地往上面挪動下去。
再繼續尋找,終於便到得顯通寺內,在大雄寶殿處觀看了好像是請素齋的法事,一個胖胖的中年女施主似乎是正主,殿內兩邊的的僧人咿咿呀呀斷斷續續地念經、唱頌,發覺裡面的師父們大多個頭都很高。在殿外,偶然瞥到一女導游從殿前走過,二十出頭的樣子,面如春花,風姿綽約,衝這邊廂嫣然一笑,可是後來遍覽寺內也再未見到。到後面參觀了無量殿內的明代銅塔,以及燦爛奪目的銅殿,並再次邂逅了有緣的張老伯。問寺僧能否在此吃齋飯,被告知僅是為居士准備的。
出門順路牌,找到了和顯通寺本來為一個院的塔院寺,裡面巨大的白塔是五台山的標志景致,在下面轉經筒撥弄一遭,出門來。五台山的旅游到此結束。
到旅店時候,快十二點半了,那倆服務員已經開始收拾東西了。結帳後到餐廳吃了餛飩墊肚子,未遇到掌櫃的,落得個眼目清涼,耳根清靜。本來事先和周師傅打了電話約好去車站的,但因為怕被騙,給送到條件差的黑車上去,還是猶豫一下准備去另找司機了。那誰知出了門到街上卻看到他竟然在對面院前靠著車子衝我們嘿嘿地笑,沒辦法,就還重搭他的車吧。門口的老板娘說要老板送我們,我們堅決拒絕。她看到鄰居小周攬下了生意,看似有些不快,夾雜有些失望。我說你們這次沒有少賺錢了,還在乎這麼幾塊錢車錢?
坐上周師傅的車,還是有些不安,畢竟他一直是嘴巴上抹了豬油似的喜歡滔滔不絕地扯。我們再三交代不要忽悠我們,他哈哈一笑說他是從客車司機那裡拿提成的,和我們沒有關系。進入車站買票上車後才發現他說的很對,這是輛金龍客車,國營的,整個台懷鎮車站也僅此一班每天往返太原。上車後等了會兒,看到外面的周兄從司機手裡取過20塊錢,並心照不宣地衝我們一笑,揮手而去。車票價是68元,含一元保險費,其後再沒有收其他費用。而周大哥的錢也賺得正當而輕松,是我們多慮了;何況開車送到車站的15塊打的費還沒有收呢。由此感慨良多:看似忠厚淳樸的店掌櫃,連每一筆剛收的房費都要及時送交老板娘。虧得他還說自己是信佛的,每月初一十五都燒香;但宰起人來那是滿面春風,以情動人,循循善誘,絲毫不帶含糊,而且還時不時地驟然生威。昨天因為20塊的車費差價談不攏,當時他氣得暴跳如雷,張牙舞爪,聲勢咳人。故贈送之“笑面佛”和“綿裡針”的雙稱號。而這昨天包車去佛光寺的周大哥話癆似的,表面看上去油口滑舌,言不由衷的樣子,可是事後的分析我們還覺得他比較坦率實誠的,什麼事情都講得很OPEN,比如昨天直言相告關於燒香提成的事情。這番經歷是很有意義的一課,以後再不可看人貌相,一定要處處留心,仔細咀嚼生意人言語後面所隱含的目的,尤其是那些殷勤熱情的。但是要想練成慧眼也不易呀,一靠個人積累的經驗,二靠自己的細細琢磨了。
對於五台山這一行,總體感覺很是憋屈,神經老是緊繃著,哪裡有暢快地玩了?但看似對五台山是持的批判態度,但我是對僧不對佛,何況裡面還有相當數量的假和尚,說“花和尚”那是玷污了魯智深。佛教在中國也傳承了近兩千年,並早就深深地本土化了。我們沒個人即使不信佛,也仍對佛祖有景仰敬畏之心,尤其在宗教聖地,更是怕出言不敬而交華蓋運,這也就是千年來文化對民眾心理潛移默化的影響。在這裡,不管真的還是假的和尚就是利用了大眾這樣的心理,從中輕松地撈取利益。五台山有124座大小的寺廟,所營造的濃厚的莊嚴的佛國氛圍遠超過其他三座名山,所以能作為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確是實至名歸。但這裡面卻有著些許不和諧因素,有污於這神聖純潔的佛國聖境,殊難體味到本來所向往的清靜脫俗。本來在此之行之前還得知因為申遺,政府要求台懷鎮內的居民都要遷到山外去,保留台內統一的宗教環境。當時感覺很是可惜,畢竟這裡時代居住的村民和千百年的佛教文化已經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一脈相承,融為一體,生活方式和民俗風情作為非物質的部分遺產也是有文化價值的。但如今我只覺得把這些人盡早給清出的好,還台懷鎮一片寧靜而純淨的佛國天地。俊矢說,下次就想去看看普陀山,領教一下經濟發達地區的宗教勝地是怎麼樣一番景像,我想肯定比這邊廂要規範太多了。記得以前在靈隱寺外花8塊錢就買了一把幾捆香,分門別類地燒拜了五個殿堂。
客觀地說,五台山整體還是適合再次參觀的,悠久的佛教文化幾乎囊括了佛教和中國文化結合的方方面面,但前提是拋去那些和銅臭有關的俗鄙事情,一個人安然地一個個寺廟逛下來,心靈多多少少還是有所觸動的。此行唯一有所遺憾的就是台外遙遠的南禪寺沒有一並參觀下來,只能算留個念想,但卻不知以後何年月再去拜訪這中國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