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瀘沽湖,固然是因為其景色美麗,但也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對當地文化的好奇。摩梭人是麗江地區納西的一個分支。他們世代生活在瀘沽湖,這裡也被稱做“女兒國”。摩梭人有著“崇母尊女”的典型母系氏族的文化傳統,並且至今仍保留著原始母系社會的大家庭制和男不娶女不嫁的“阿夏走婚”習俗。更有人說似乎是這種傳統使瀘沽湖的山水顯得秀麗和縹緲。傳說格姆女神山就是一名女性,而周圍的群山都是她的情人。
美麗動人的瀘沽湖距麗江290公裡,拔約2700米,是由斷陷落而形成的高原湖泊。形似馬蹄狀的瀘沽湖湖水面積約50余平方公裡,平均深度約40多米,最深處達73.2米,僅次於澄江撫仙湖,是雲南紅土高原上排名第二深的湖泊。
傳說瀘沽湖原是富繞的平壩,附近有一座獅子山,茂盛的草坪吸引著羊群前來吃草。一天,放羊的男孩子在尋水喝時來到了一個山洞裡,發現洞中有一大塊香氣誘人的魚肉,就切下一塊吃了,想到魚肉立即又長了出來,遠也不會被吃光,此放羊的男孩子不再遭受飢餓的痛苦。消息很快被貪心的部落首領知道了,為了獨霸這塊神奇的魚肉,他派人用幾十匹強壯的馬拉被繩子捆綁的魚肉回家去了。哪知道當魚肉被挪開後,下面竟是一個水流如噴泉的大洞,洶湧的洪水鋪天蓋地的淹沒了壩子,村民們驚慌四散。有一個正在喂豬的摩梭婦女來不及逃離,情急之中匆忙跳進木制的豬食槽中,洪水浮著豬食槽使她幸免於難,並且還救上來了許多落水的人。從此,富饒的壩子變成了湖泊,人們為了紀念那位聰明的摩梭婦人,就用整塊的木頭做成一種叫做“豬槽船”。後來變成了瀘沽湖中重要的交通勞作工具,摩梭人搖著它游湖打魚,成為這裡的一道獨特的景觀。
瀘沽湖和麗江一樣,是自然風景和人文景觀的結合。漁歌唱晚的傍晚時分坐在湖邊,天藍水清,微風習習,看著湖水顏色的變化,聽著風聲,想想心事,或者干脆什麼都不想,完完全全融入大自然當中,是一種難得的享受。我們到達瀘沽湖時已是下午二點多鐘了,聽導游說這裡的天氣也是千變萬化的,乘現在天氣不錯先去享受一下坐“豬槽船”的感覺,這樣我們的汽車就直奔湖邊了。駕舟進湖不僅需要膽量,而且得有高超的平衡力和劃船技術。進到湖中,我們都為那清洌的湖水而感到驚異,由於這裡地處偏僻,人稀少,自然環境破壞較輕,因此湖水異常潔淨,最大透明度可達11.5米!湖中還有一種水生杆物叫波葉海菜花,葉叢沉浸在水下,黃蕊白花似繁星跌落水面,即可作蔬菜,也算是湖上一大景觀,當地人管這種水生植物叫做“水性揚花”,有一番韻味。
無論在瀘沽湖畔的哪個村,晚上都有篝火晚會,村子裡每家出一人,男女不限,圍著篝火,只有一根竹笛伴奏,但摩梭人擅長歌舞——“會說話就會唱歌,會走路就會跳舞”,讓從大城市裡來,唱慣了卡拉OK的人們,在他們的歌舞面前不由得顯得相形見絀。讓人不由自主地被他們感染,自然就能加入舞隊,當你和身旁的摩梭人五指交叉,身臂緊挽,合著節奏跺腳歡呼時,你也許就發現,選擇母系大家庭制的摩梭人把團結看得如此之重,可能這才是“嚇退敵人”的真正原因。
落水村是游瀘沽湖的必經之地,由於名氣越來越大,這裡已被開發成了一個商業比較發達的地方。在這裡無論吃住行還是娛樂和購物都很方便,落水村的街道上飲食店很多,在這一方面幾乎和內地沒有太大的區別。當然在這裡,你第一次感受到瀘沽湖畔摩梭人的生活,住在風情路上的摩梭人家,置身湖光山色中,你能清晰感覺到純淨的空氣慢慢沁入每一根血管的過程,你可以細細觀賞木楞子房,可以走進神秘的母房看一看,或到酒巴裡聽聽古老的“阿夏婚”故事。
“阿夏”是摩梭語譯音,指親密的情侶。有兩種形式,一種是阿夏異居,因為男不娶女不嫁,所以也叫“走婚”。指的是有著阿夏關系的男女,男的只在夜晚到女家過夜,暮來晨走,平時男女各在其母系家庭生產生活。如果有了後代,全由女方撫養,父親與孩子雖然也經常來往,但在生產、財產上無任何必然聯系,男方甚至無法定的撫養孩子的義務,不與孩子在家生活,這種關系只要女方閉門不理,或男方不再到女方家中過夜,便算解除阿夏關系。男女終止來往後,男女各自便又可以重結交新的阿夏。阿夏婚沒有次數規定,但必需要了結舊的才可以結交新的,同時結交兩個是村規民俗所不許的。
瀘沽湖——一個最適合神仙居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