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日裡來看來去都是圖畫,日子是可以歌唱的古事。
時值七月,正是流火的季節。天上太陽烤著,大地如蒸籠蒸著,僅用汗流浹背來形容是遠遠不夠的。再加上城市生活的喧囂煩瑣,使人頓覺百無聊賴。因此當朋友建議同游綿山時,遂應允了下來。
早已聽聞綿山峰奇水秀,洞幽道險。今來看,果然是:步步有美景,路路有文章。一路行來,百丈絕崖,屏風九疊,雲海繚繞,泉環其中。“萬壑千崖增秀麗,往來人在畫圖中”。禪林古寺若隱若現,飛檐鬥拱,雕欄畫柱。遠望一線青黛,和著微微光亮,都似笑著的佛光,一派的柔和,充滿了讓人心中驟然安靜的力量。
美景固然讓人流連忘返,但從後山折返已是薄暮時分,眼看下山是來不及了。我提議:“看來,今晚我們要在這裡留宿了。住宿條件是無關緊要的,圖個安靜就好。”朋友會心地笑了,說:“那還不好辦,就讓你住在山上。”說完詭秘地一笑。
夜宿綿山果然是想像不到的驚喜。在高逾千丈的山腰, 突起的一片紅色的長廊行館,成了行人歇腳處。懸空寺的奇妙在這裡只作尋常,不由得讓人慨嘆造物的神奇和建設者的匠心獨運。
正值月圓,天光如銀。今晚的月亮像罩著面紗的羞澀少女,四圍環著一圈淡淡的月暈。古諺雲:月暈五更風。果然,入夜後,山風吹樹的婆娑聲,露水打葉和山果墜地的吧噠聲……就連自己喘息和心跳的聲音也清晰可辨,使人越發感到山裡的寧靜。
夜游綿山是一種享受:在恬靜悠然的氛圍中漫步燈火輝映下的山間長廊,使人有“如在畫中游”的感覺。山上的溫度明顯地比山下低很多。山風並不強,但夾帶著新鮮的露水,吹到臉上涼涼的,汗濕的衣服貼在身上也有點冰冷了。
白天游人如織的綿山盛景,此刻被柔和的燈光所環繞。大羅宮依山而建,規模鋪陳,釋、道、儒各有其位,共享朝奉。如此三教合一的和諧並存,讓我真切地感受到中國文化的包容性。山寺的燈火透過濃霧是那麼柔和,我的心也隨之一亮,登山的疲憊也一掃而空。四周薄暮沉沉,群山靜峙,端莊靜穆。從傍晚到次日清晨,一些著名的景點如龍脊嶺、一鬥泉、朱家凹,都在泛燈映照下,凸現在人們視野中。遠眺近觀,都可以給人以新的美感。
與靜態的夜景形成反差的是,山谷之間,晨鐘暮鼓,禪音回蕩,給這山中夜色披上一層神秘的靜謐。而山凹中偶爾傳來的幾聲鳥鳴,也使躁熱的七月多了幾分難得的清涼。看今日綿山之宿,遙想當日蘇子赤壁之游,實在是難得的飄逸超諧,充滿了豁達的雅趣。一時間,感覺耳聰目明,豁然開朗。
古人雲:山不在高,有仙則明;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綿山正是無處不飛花,景景有驚喜。每一處山水都有一個美麗的名字,有一位淵源相連的古友,有一段動人的傳奇。就這樣的隨處走著,看著,不趕行程,不追時間,盡享著每一處未知的愉悅撲面而來,歡喜著每一時的發現,聆聽著每一個典故,心思澄明清透,便自覺是個快樂的人.
夜晚,隔著窗,看腳下漆黑一片的山谷,還有頭頂點點的星光. 深藍的蒼穹,感覺是如此親近。 隱約中,石刻的大佛,在點點星光,絲絲燈光映襯下, 這一片平靜沒有動過感情的佛像,在那一閃光下,倒像掛著一縷笑意。
醒來時已是破曉時分,幽谷鳥鳴喚醒了昨夜的一場酣夢。眺望遠山,白霧繚繞,水若玉帶,山花爛漫,有如仙境。“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於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後來每每想起那夜,總覺得這樣的情景,不會再有。
白衣赤足亂雲鬢,懶起畫眉惹人驚。
寒煙垂柳寂寞心。
荒唐難語,明月可曾聽?
心似火來命如冰,妾雖有意郎無情。
世事紛紜路不平。
可憐玉人,堪與誰同行!

(水濤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