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山西九日隨筆(三)

作者: anderdon

導讀2008-9-30 大同->懸空寺->恆山->應縣木塔 宿五台山 早上6點起床,6:30去大同火車站吃飯,7點到賓館門口集合,兩台車一起兵發懸空寺(9-30至10-3是異常艱難的3天,每天都要在6點之前起床,對身體是極其嚴重的考驗,這也是我回來得山西綜合症的原因所在,感冒發燒流涕咳嗽)突然發覺“雨諾飛飛”坐的裴師傅的車上還多了兩個外國人(後來得知一個日本人,一個法國人 ...

2008-9-30 大同->懸空寺->恆山->應縣木塔 宿五台山

早上6點起床,6:30去大同火車站吃飯,7點到賓館門口集合,兩台車一起兵發懸空寺(9-30至10-3是異常艱難的3天,每天都要在6點之前起床,對身體是極其嚴重的考驗,這也是我回來得山西綜合症的原因所在,感冒發燒流涕咳嗽)突然發覺“雨諾飛飛”坐的裴師傅的車上還多了兩個外國人(後來得知一個日本人,一個法國人,在搞跨國戀)其實今天必須早起,一來現在屬於國慶長假中,要與導游團搶時間(請務必在出行前了解一下導游團愛去什麼地方,是上午去還是下午去,如果你對他們的動向一無所知,最簡單的方法是中午去那個最精彩的地方,不過也得事先了解那個最精彩的地方能不能供導游團吃飯)開了一個多小時,車於路邊停下了,發生了攜程網攻略上的那一幕。說什麼可以去千年窯洞的,Msnsuiyunzhuiyue66@hotmail.com猜他們暗地裡的意思就是叫咱給那孤寡老人獻愛心什麼的!沒看見裴師傅的車牌上掛著“愛心車隊”嗎?後來黎孟波說:咱剛去過延安,千年窯洞沒必要去了,才作罷,車子繼續上路。

早上9點多,到達懸空寺景區。門口豎著一塊很高的碑“懸空寺勝境”指引著方向。門票61元,學生票31元(1元為保險,請務必在早上9-11點趕到懸空寺,因為此時懸空寺才能沐浴到陽光的溫暖,盡顯她的婀娜,其余時間懸空寺黑黑的,不利於拍攝,這也是當時的能工巧匠為保護懸空寺想出的奇招之一。況且懸空寺每天只能上去3000個游客,去晚了的話,只能下面瞅瞅,那不失為一種遺憾吧)懸空寺不大也不高,三層小閣樓似的屹立於萬丈懸崖之上的,只是建造工藝極其獨特與復雜,經歷大小地震無數次卻依舊傲立,不得不讓人折服。

排了半小時的隊,就能親臨懸空寺了(喇叭裡一直催促大家趕快往前走,像趕豬一樣,還有小兵值勤放哨的)電視裡曾經看到過懸空寺裸露在外的柱子是可以搖動的,特意試了一下,還真是晃的厲害啊!(在懸空寺一樓)其實走在上面很平穩的,沒必要心慌慌,不是買了1元的保險了嗎!懸空寺分為三層結構,走一遍,慢慢體會古人的勤勞與智慧,樂在其中啊!懸空寺其實是一個“道儒佛”三教合一的寺院,主殿中供奉著“老子,孔子,釋迦牟尼”,顯示著不同的文化底蘊。QQ:156761530覺得在寺中走一遭,能飽覽祖國的大好河山,能陶醉於古人的偉大智慧中,更能見證一段神奇,還能看見懸空寺下如長蛇陣般排隊的人群(記得要早去喲!)

下面是一些對渾源縣懸空寺的簡要介紹:

懸空寺又名玄空寺,是國內現存的唯一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獨特寺廟。它修建在懸崖峭壁間,始建於北魏後期,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懸空寺面對恆山、背倚翠屏、上載危岩、下臨深谷、樓閣懸空、結構巧奇。懸空寺共有殿閣四十間,利用力學原理半插飛梁為基,巧借岩石暗托梁柱上下一體,廊欄左右相連,曲折出奇,虛實相生。寺內有銅、鐵、石、泥佛像八十多尊,寺下岩石上“壯觀”二字,是唐代詩仙李白的墨寶。古代工匠根據道家“不聞雞鳴犬吠之聲”的要求建設了懸空寺。懸空寺距地面高約50米,懸空寺發展了我國的建築傳統和建築風格,其建築特色可以概括為“奇、懸、巧”三個字。值得稱“奇”的是,建寺設計與選址,懸空寺處於深山峽谷的一個小盆地內全身懸掛於石崖中間,石崖頂峰突出部分好像一把傘,使古寺免受雨水衝刷。山下的洪水泛濫時,也免於被淹。四周的大山也減少了陽光的照射時間。優越的地理位置是懸空寺能完好保存的重要原因之一。全寺共有殿閣40間,表面看上去支撐它們的是十幾根碗口粗的木柱,其實有的木柱根本不受力。據說在懸空寺建成時,這些木樁其實是沒有的,只是人們看見懸空寺似乎沒有任何支撐,害怕走上去寺會掉下來,為了讓人們放心,所以在寺底下安置了些木柱,所以有人用“懸空寺,半天高,三根馬尾空中吊”來形容懸空寺。而真正的重心撐在堅硬岩石裡,岩石鑿成了形似直角梯形的樣子,然後插入飛梁,使其與直角梯形銳角部分充分接近,利用力學原理半插飛梁為基。再說,懸空寺飛梁所用的木料是當地的特產鐵杉木加工成為的,據說用桐油浸過,所以不怕白蟻咬,也有防腐的作用,所以懸空寺千年不倒也並非奇跡,乃是人們的智慧的結晶。懸空寺的“巧”體現在建寺時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峭壁的自然狀態布置和建造寺廟各部分建築,將一般寺廟平面建築的布局、形制等建造在立體的空間中,山門、鐘鼓樓、大殿、配殿等都有,設計非常精巧。寺內有佛像八十多尊。

出得懸空寺,下一個目標是五岳名山——恆山。車開過恆山隧道5分鐘,左拐,得付買路錢門票(即買路錢20元,還得交出租車進山費10元),恆山門票30元(比較合理,學生票15元),光禿禿的一座山,山上也就是一些道觀什麼的,如果你有五岳情節就上去看看吧,否則還是趕路吧。山壁上“恆宗”兩個字很有氣勢,其實這是恆山的曾用名。去了姑嫂崖、飛石遺蹤、會仙府、貞元殿等景點,印像不深,也沒什麼旅游團。不過這裡以前可是秦始皇,李世民來祭過天的。索道單程36元,往返50多元。那破索道還自稱“三晉第一索”,使用了所謂的“索道王國”瑞士的最新技術,佩服佩服(竟然坐到一半沒電了,懸在半空中,真破。後來發覺五台山的黛螺頂索道,也自稱為“三晉第一索”,佩服山西旅游景點的想像力,第一原來不是唯一的)山下停車場的涼粉不錯,記得要買花生米,同志們都覺得不錯。兩個老外玩的蠻high的,我們在山下停車場等了他們20分鐘才出發去應縣。

恆山簡介:

恆山風景區是國務院1982年公布的全國第一批44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據1984年規劃,全景區為4個等級的保護區和1個自然保護區。一、二級保護區面積為62.10平方公裡,以雙峰並峙的天峰嶺和翠屏峰為中心,包括天峰嶺景區、翠屏峰景區、千佛嶺景區、溫泉景區和渾源城景點群;龍山一帶為自然保護區。恆山主峰分東西兩峰,東為大峰嶺西為翠屏峰,兩峰對峙,風格獨具,斷崖綠帶、層次分明。金龍峽,居於天峰嶺、翠屏峰之間,峽谷幽深,峭壁側立,石夾青天,最窄處不過三丈。這裡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北魏時,道武帝發兵數萬人,在此劈山鑿道據守,作為進退中原的門戶。宋代,楊業父子在此以險為憑,抵抗外族的人侵。恆山景觀中,果老嶺、姑嫂岩,飛石窟、還原洞、虎風日、大宇灣等處,充滿了神奇色彩,還伴有優美的神話傳說。懸根松、紫芝峪、苦甜井更是自然景觀中的奇景。苦甜井位於恆山半腰,雙井並列,相隔1米,水質迥然不同。一井水如甘露,甜美清涼、水井深數尺,取之不盡,可供萬人飲用,唐玄宗李隆基賜匾“龍泉觀”。另一井水苦澀難飲,成為鮮明對照。現苦井已封。恆山松,為恆山一景。“四大夫松”,古松根部懸於石外,緊抓岩石,傲然挺立,姿態雄健。在虎風門觀松,或立於丹崖上,或倒掛於絕壁問,如傘如翼如亭如龍如橋,千姿百態,儀態萬方。恆山雲,變幻無窮。出雲洞在後土夫人廟的不遠處山腰,晴日郎郎,洞口寂靜,陰雨來臨,洞口便游出縷縷白雲,引人遐思。

文物古跡,星羅棋布。恆山腳下的懸空寺、應縣佛宮寺的釋迦木塔、渾源城內的圓覺寺磚塔、永安寺等,在中國古建築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在遼金時代,恆山是當時的文化之邦。書院學舍、摩崖題刻、楹聯碑碣很多。再加恆山山高風大,氣候變化劇烈,故建築多依懸崖峭壁而建,或開鑿石岩而成,形成了獨有的奇險特色。西漢初年,恆山就建有寺廟,迄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飛石窟內的主廟,始建於北魏,唐、金、元三代重修。明清時,恆山建築林立,祠宇樓台聳峙巍峨,有“三寺四祠九亭閣七宮八洞十二廟”之稱。恆山,作為道教活動的場所由來已久.傳說中八洞神仙之一的張果老就是在恆山隱居潛修的。恆山廟.北岳廟為主廟,還有寢宮、後士夫人廟、紫微宮。官亭、白虎觀、龍王廟、靈官府、關帝廟、文昌廟、奶奶廟、純陽宮、碧霞宮等廟宇建築,懸空寺為恆山第一奇觀。

北岳廟,建於明代弘治年間(公元1501~1502年),是恆山廟中最為宏偉的一座。它位於恆山主峰大峰嶺南面的石壁之下,門前有103級石階通往前下方到達山門、北岳廟門有“貞元之殿”四個大字。門側有長聯,上聯為:“恆岳萬古障中原惟我聖朝歸馬牧羊教化己隆三百載”;下聯是“文昌六星聯北鬥是真人才雕龍繡虎光芒雄射九重天”。北岳廟內,有北岳大帝塑像。北岳廟前廊下,有清代御祭恆山文碑20余通,這些碑文,作為歷史佐證,是研究恆山的寶貴資料。

應縣木塔距離恆山有1個多小時車程,我一上車就睡著了,也不知道怎麼了,估計累了。總之後來堵在恆山隧道裡了,司機左突右閃的,殺出一條血路,讓運煤車和旅游大巴趴在隧道和公路上干瞪眼,那時候將近2點,大巴上的游客等不及了,直接衝下來徒步去懸空寺,哭啊!想起咱當年就是這樣被黃山玉屏旅行社這樣趕在黃山的山路上的,那時候還下著大雨啊!同情一下節假日跟團的游客,迷迷糊糊就睡著了(本來出行前的計劃是從五台山,應縣,懸空寺,恆山,最後到大同的。現在回頭想想不太合理,因為五台山到大同要走很長一條盤山公路,就是那種上面青天白雲,下面是萬丈深淵的那種路。只有在早上和晚上通過才是上策,否則在節假日中,這條狹窄的盤山公路會遍布旅游大巴,私家車和運煤車的,嚴重影響速度和出游心情。後來我咨詢了太原的一名出租車司機,為何不拉條高速公路連通大同和五台山,得到的回答是:那邊山巒起伏,造價高,而且一年之中就固定幾天會形成密集人群,費時費力,政府沒有建造高速的計劃!關鍵嗎,不堵才是硬道理)

車到應縣,裴哥說:晚上得回大同,不送“雨諾飛飛”他們和兩個外國人了,又找了個司機負責後面的路段。

應縣木塔很大,是世界三大奇塔之一(還有兩個,一個叫埃菲爾鐵塔,一個叫比薩斜塔)由於商業街的開發,房子也很密集,因此不是在小縣城的所有角度都能看到木塔的。木塔又名釋迦塔,有950多年的歷史,建造過程中未使用到釘子,完全用楔子等古代工藝建造,歷經風吹雨淋、地震等多種自然災害的侵襲,而屹立不倒,實屬奇跡。比起杭州的六和塔還要大,還要有氣勢(也有可能我看的塔比較少吧,才有這種感覺)門票61元,學生票31元(1元為保險)應縣木塔只開放2層,不過依然印像深刻,沉浸於其中,再次引發對祖先的無比思念,對他們高超記憶的由衷欽佩。雖然網上的朋友說,不值得花60多元上去一次,我是抱著能買學生票就上去,不讓買就下面看看的心理去的。結果買學生票很順利,也讓我有機會親近一下這雄偉而又古樸的佛塔,它那樣巍巍屹立於縣城之中,安詳地看著時代的轉換,記錄著中華民族偉大的變遷。

進入塔內,有很多導游,可以蹭聽,導游介紹了一些木塔的歷史和一些人文知識,和網上看到的差不多。走上塔階,同去的“大熊貓”對門口的垃圾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奇特的垃圾桶,還強行卡了一張。由於木塔略微傾斜了,所以不允許導游進入木塔內,因為導游的講話會引來很多游客,引起重心的偏移,所以導游的講解在木塔的一樓就噶然而止了。塔內是禁止拍照的,一樓好像是供著個很大的釋迦牟尼,用玻璃圍起來的,光線很暗,也看不真切。就覺得很穩重的樣子,從旁邊的樓梯徐徐走上二樓,樓梯不時發出嘎吱嘎吱的聲音,發覺有的樓梯已經斷裂了,我猜“十一黃金周”的人太多了,踩斷了都沒人及時修理。樓梯很高也很長,一層樓相當於現在的兩層,走到第二層,發覺人不多(後來才知道,我們很幸運,因為木塔和恆山懸空寺是一樣的,上樓的人多了,就會限制人流,在一樓排長隊的)二樓供奉著觀音大士,雕塑都已經很舊了,也圍著很大一圈圍欄,而且有的地方還不能走,得從塔的外沿繞行。站在塔上,遠處眺望,心曠神怡。因為小縣城沒什麼高大的房子(據說山西挖煤把地質都挖空了,地基變的不怎麼堅固,也造不了什麼高大的房子)所以望出去能看到很遠,發覺木塔背後在大興土木,估計又在造大廟什麼的了。一邊是應縣的老城,房子很矮,灰灰的;與老城相接的新造的樓房,雖然比起大城市的樓宇有很大差距,但是與老城的房子比起來還是略顯氣派的。圍著塔兜了一圈,東瞅瞅,西逛逛,總得把門票賺回來吧。過了大約20多分鐘,戀戀不舍的走下樓來,又在遠處憑眺了木塔很久,才走到了正對木塔的那條很有金遼特色大街上(具體什麼名字,我不知道)補充了一下裝備,因為五台山上的東西不便宜,最神奇的就是在那裡買到了正宗的康師傅餅干,旺旺雪餅之類的東西。要知道我可是在很多城市看到了假冒的大白兔、綠箭、奧利奧之類的東西了,多的都不勝枚舉了。在小店吃了碗小餛飩,才2元錢,東西很少,早知道就給老板5元錢,給我吃飽點,失誤一記。司機打來電話不住的催促上路,因為是要走山路,晚上安全第一,是應該早點啟程。18點出發,猛K五台山而去。

應縣木塔簡介:

應縣佛宮寺釋迦塔位於山西應縣城內西北佛宮寺內,俗稱應縣木塔。建於遼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畢。是我國現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構塔式建築,也是唯一一座木結構樓閣式塔,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木塔位於寺南北中軸線上的山門與大殿之間,屬於“前塔後殿”的布局。塔建造在四米高的台基上,塔高67.31米,底層直徑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第一層立面重檐,以上各層均為單檐,共五層六檐,各層間夾設暗層,實為九層。因底層為重檐並有回廊,故塔的外觀為六層屋檐。各層均用內、外兩圈木柱支撐,每層外有24根柱子,內有八根,木柱之間使用了許多斜撐、梁、枋和短柱,組成不同方向的復梁式木架。有人計算,整個木塔共用紅松木料3000立方,約2600多噸重,整體比例適當,建築宏偉,藝術精巧,外形穩重莊嚴。該塔身底層南北各開一門,二層以上周設平座欄杆,每層裝有木質樓梯,游人逐級攀登,可達頂端。二至五層每層有四門,均設木隔扇,光線充足,出門憑欄遠眺,恆岳如屏,桑干似帶,盡收眼底,心曠神怡。塔內各層均塑佛像。一層為釋迦牟尼,高11米,面目端莊,神態怡然,頂部有精美華麗的藻井,內槽牆壁上畫有六幅如來佛像,門洞兩側壁上也繪有金剛、天王、弟子等,壁畫色澤鮮艷,人物栩栩如生。二層壇座方形,上塑一佛二菩薩和二脅侍。三層壇座八角形,上塑四方佛。四層塑佛和阿難、迦葉、文殊、普賢像。五層塑毗盧舍那如來佛和人大菩薩。各佛像雕塑精細,各具情態,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塔頂作八角攢尖式,上立鐵剎,制作精美,與塔協調,更使木塔宏偉壯觀。塔每層檐下裝有風鈴,微風吹動,叮咚作響,十分悅耳。木塔自建成後,歷代名人掛匾題聯,寓意深刻,筆力遒勁,為木塔增色不少。其中:明成祖朱棣於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率軍北伐,駐宿應州,登城玩賞時親題“峻極神功”;明武宗朱厚照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督大軍在陽和(山西陽高縣)、應州一帶擊敗入侵的韃靼小王子,登木塔宴請有功將官時,題“天下奇觀”。塔內現存明、清及民國匾、聯54塊。對聯也有上乘之作,如“拔地擎天四面雲山拱一柱,乘風步月萬家煙火接雲霄”;“點檢透雲霞西望雁門丹岫小,玲瓏侵碧漢南瞻龍首翠峰低”。(黎孟波)此外,與木塔齊名的是塔內發現了一批極為珍貴的遼代文物,尤其是遼刻彩印,填補了我國印刷史上的空白。文物中以經卷為數較多,有手抄本,有遼代木版印刷本,有的經卷長達30多米,實屬國內罕見,為研究我國遼代政治、經濟和文化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應縣佛宮寺釋迦木塔,歷950多年的風雨侵蝕、地震戰火,至今仍保存完好,除其塔基牢固,結構謹嚴外,歷代不斷維修也是重要原因,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後,進行了系統的修繕和管理。1953成立了文物保管所,1974年至1981年,國家撥大量專款,調撥優質木材對木塔進行全面搶修,使這座當今世界上保護最完整、結構最奇巧,外形最壯觀的古代高層木塔建築煥然一新,巍然屹立。並以其悠久的歷史、獨特的藝術風格和高超的建築技術,吸引著國內外游客。

汽車飛馳,山路彎彎,路上孤零零的兩輛捷達出租車,首尾相接,向五台山駛去。偶爾零星的運煤大卡從對面駛來,大大的聚光燈,讓人睜不開眼鏡,八個輪子一路碾來,激起一陣塵土,緊閉窗戶成了不二的選擇。先得從應縣下山到五台山市(即砂河鎮,這也是五台山火車站的所在地,該鎮距離五台山主景區——台懷鎮至少有30分鐘的路程)然後再一路上山,晚上9點左右抵達台懷鎮。前頭那段下山的路還是比較恐怖的,路也不好走,有點不安,後面習慣了,惶惶的心緒也得以平復(奉勸大家以後不要貪玩,早點上路,早點到達五台山,方是上策。這可不是鬧著玩的,同時也要感謝一下司機李師傅出色的駕駛技藝,至少我坐前排,看前面的路都不太真切,何況我們的身邊就是萬丈懸崖呢!)五台山的山路還可以,不顛簸,車剛開到一半,就要收費買票168元,售票亭裡的人還得意洋洋的說到:今天抓了一個冒用學生證的,司機和游客都被扣下了。吃飽了撐的,這景區屬於你們那家government的嗎?既然是假的,就讓買全票就是了,憑哪點扣起來,這山又不是台懷某某官員的,也不是屬於某某公司的,本來青山綠水就是屬於全中國人民的,就是因為有了蛀蟲和地方保護主義,才有了垃圾滋生的土壤。

還好,我的學生證OK,84元搞定。一共要通過兩道關卡,接受兩次盤問與巡查,才能順利到達台懷鎮中心。不像話的五台山門票,巴不得它們像黃果樹瀑布一樣,申報世界遺產失敗,否則成功以後第一件事情———漲門票,估計這是全天下景區管理者的最愛(五台山的門票是買了大門票,裡面的寺廟什麼都要小門票;普陀山也是大門票,加內部寺院小門票的模式,不過第三大寺廟慧濟寺,千步沙,小西天景區是不要門票的,再說普陀山能看大海,感受海的溫馨,所以普陀山的大門票至少能看到點東西。而五台山的大門票除了能在台懷鎮傻轉,看著那任何地方都能看到的青山,沒有河流的小溪,就什麼都沒有了。廬山,黃山也有大門票,進入景區以後所有景點都已經包括,無需另付費。得出結論——五台山旅游管理局,五台山當地的那些什麼什麼,想錢想瘋了)

下車和司機結賬,一群私人旅店的老板娘如狼似虎的撲了上來,看情形五台山沒住滿啊,心中有了討價還價的砝碼了。晚上9點的五台山,又冷又黑,台懷鎮非常小,可以說就只有2條路。分別位於橋的兩側,呈平行狀,一側是黛螺頂和停車場,另一側則是廟宇集中的場所。那些人帶著咱八大山人進入他們所謂的賓館(其實就是一些人把家裡改造的像旅館,有沒有營業執照還是未知數,盡把咱帶到那些黑燈瞎火的小弄堂,至少是“很黑很黑的店”,衛生狀況也不大會好,熱水也沒保障,令人想起了大同那一晚沒熱水的情景)一路東瞅瞅,西瞧瞧的,在找一張床睡覺的過程中才得知:五台山為了申報世界遺產,把景區裡所有豪華的酒店全部搬遷到景區2公裡以外去了,僅剩下停車場旁邊一家釘子戶般的、上檔次的賓館還在那裡努力賺錢(可惜被一個極富實力的旅行社占了)全鎮現在都是當地人開設的小旅館。最後在停車場附近找到了盛源賓館(雖然也是私人開設的,但至少看上去像住宿的地方,窗明幾淨的,左右兩邊各有飯店一家)500元/兩間房,一間四人的,一間六人的(女的睡四人間,男的睡六人間)有熱水,有暖氣(注:熱水和暖氣會在大家睡著以後悄悄地關閉,事先可沒告訴我們啊!)舟車勞頓,也沒吃什麼東西,啃了一包方便面,洗好澡,就想睡覺。估計方便面也沒怎麼消化,又殘留在肚中了。日本人給他睡了張大床,誰叫咱“剪刀、石頭、布”輸給了他呢!反正我也沒多想,一會就睡著了。

花費:大同早餐刀削面4.5,懸空寺門票30,恆山進山費22.5,恆山門票18,應縣木塔門票31,吃晚飯5,買水餅干15.5,平遙買剪刀2,五台山門票84,住宿費62.5,包車費112.5,共387.5元


精選遊記: 大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