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寺口子山游記寧夏寺口子山傳說是蘇武牧羊的地方。順著仙人的腳印登高望遠,心曠神怡,風景優美,令人忘返。是個很值得游玩的景區。
來寧夏有很多好看的景點,但不看寺口子山絕對是個遺憾。這座隱藏在宣和鎮境內的石山,歷史悠久,風光獨特,傳說眾多,文化底蘊厚重,是西北地區不可多得的旅游資源,有著太多的瑰麗和奇崛。但不知為什麼,眾多的旅游線路並未涉及這裡,使得它像一朵野花,獨自開放在蒼涼的西北曠野。
寺口子旅游區分為東西兩線。雖然滿眼都是石山,但東線以自然景觀為主,西線以人文景觀為主,兩線風光迥異,涇渭分明。
我們首先來到了西線景區。這裡的山呈現出鐵鏽般的紅色,據說這叫丹霞地貌,極為罕見。就在這片連綿疊嶂的石山當中,蘊藏著許多神奇的古代傳說,進入山門,首先可見一處茅草覆頂的牌坊,上書“蘇武牧羊遺址”六個黑字,沿山谷深入,登上西南側近百米高的山坡,可見“蘇武棲身石窟”,石窟可容7、8人站立,貼近內側擺放有蘇武塑像。沿山坡繼續登高,便來到一處懸索橋頭,此橋長高各百米,號稱“雲漢天渡”,據導游小楊介紹,“雲”是說明它高及雲霄,“漢”是說明蘇武思念漢朝,至於“天渡”,自然是形容走在上面如同在空中行走一般了。名字雖然浪漫,但走出現實的第一步著實需要下一番決心的,這橋橋面僅可容身,竹片連綴而成的橋板被幾道鋼索牽引著,人走在上面,如蕩舟般搖晃,此時如瞥一眼橋下,百米深的山谷足以讓人倒吸涼氣。好在過橋者都要掛上安全帶,使得我們一行六人順利通過這“塞上第一索”。懸索橋的另一頭便是有名的“蘇武圈羊石窟”,這石窟不僅大可容人,還可容下蘇武的十二頭羊,傳說匈奴給蘇武十二頭公羊,除非公羊生子,蘇武方可離去。如今,這十二頭公羊以雕塑的形式陳列在這石窟中,供後人感慨蘇武當年的艱辛和對漢室的忠誠。
出“蘇武圈羊石窟”,登上這座石山的山頭,可見西北有一處開闊地帶,地面鹽堿狀和戈壁狀並存,周圍的石山上,隨處可見廢棄的烽火台。據說這裡是北宋和西夏交戰之地,當時的楊家將父子兵就在這裡被西夏圍困,以至斷了糧炊,後來發現一處寺廟,旁邊的一個山洞有源源不斷的糧食流出,解了宋軍之圍,後來這座寺廟就被稱為米缽寺。
去米缽寺本來可走蘇武斷橋和蘇武古棧道的,但據導游小楊介紹那橋已屬危橋,不敢帶游客通行,就只好沿東北側的山坡下山,看過號稱“天下頭一臥”的寺口大睡佛後,再驅車去看米缽寺。米缽寺位於米缽山的半山腰,巧借一眼石窟修建而成,因此只需修個門臉,入得其中抬頭看去就是自然的石頭屋頂了。寺內牆壁上彩繪有楊家父子受神助而解圍的故事。山下是座宅院,裡面住著守廟的出家人。我們去時,只有一老婦在院門口閑坐,口念阿彌陀佛,自言其他人下山化緣去了。在這宅院前方不遠處,有一眼“馬刨泉”,泉水細小,卻終年不絕。
結束了西線之旅,我們又驅車來到東線景區。和西線的鐵鏽紅不同,這裡的山呈現灰白色,據導游講這是喀斯特地貌。再和西線的人文景觀不同,在東線純粹是自然界的鬼斧神工,開鑿出一條奇險美幽的寺口大峽谷。大峽谷為三層躍進式結構,分為下峽、中峽和上峽,峽與峽之間的交通靠陡立的鐵梯過渡。據說一峽之間可領略四季冷暖。為輕身攀爬雲梯,我將一瓶礦泉水置於下峽,待原路自上峽返回後,半小時的光景,此水已清冽如冰,可見此言不虛。在大峽谷,最好看的是“一線天”、“神仙腳印”和“寧夏版圖”。這裡的一線天有西北的豪放,線的寬度稍顯開闊,但險峻之勢足矣;“神仙腳印”分左右兩只,一步跨越整個峽谷,每只都有9米之高,足跡深深陷入岩石,足掌與足跟界限分明;最妙的是“寧夏版圖”,一處岩壁上天然而成的形狀竟和現在的寧夏地圖毫釐不爽,可謂天絕。

(寺口子山雪景)

(蘇武牧羊雕像)

(絲綢之路古道中衛寺口)

(寺口大睡佛)

(雲漢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