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江三看之麗江的納西人家

作者: 麗江之子

導讀自從兩年前,一次偶然的機會,在麗江古城裡匆匆忙忙轉悠過一圈後,心頭就結下了一個沉甸甸的情結。希望有一天再來這裡,住進一家納西人家的小院,好好感受麗江,也好好享受麗江。 在一個炎炎夏日裡,我帶著妻兒,再次來到了麗江。路過一家家裝修豪華得有點雷同的賓館,我們來到了這家隱藏在小巷深處的新華客棧,一個隨意但又刻意的納西人家小院。 小院依山而 ...

自從兩年前,一次偶然的機會,在麗江古城裡匆匆忙忙轉悠過一圈後,心頭就結下了一個沉甸甸的情結。希望有一天再來這裡,住進一家納西人家的小院,好好感受麗江,也好好享受麗江。

在一個炎炎夏日裡,我帶著妻兒,再次來到了麗江。路過一家家裝修豪華得有點雷同的賓館,我們來到了這家隱藏在小巷深處的新華客棧,一個隨意但又刻意的納西人家小院。

小院依山而建,沿著小溪步行,不斷地踏著台階,才見到這油漆一新的院門。院門大紅,儼然北京四合院的氣派。不過,小院沒有那威嚴的影壁,沒有那空曠的空地,進門,拐彎,登堂入室,才看到後院。後院裡,幾乎每一間房子都被改造成了客房。客房裡,有電視,設施和普通的賓館差不多,只是沒有專門的盥洗室。但是,就在院子的一角,主人專門設有很衛生的水衝廁所,還有燃氣熱水器,隨時可以放出熱水。更讓人滿意的是,院角還有主人自己使用的廚房,房客可以搭伙,也可以自己買菜做飯。問起價格,走遍天下的人們都暗暗驚嘆便宜,便宜得幾乎不可思議。

住下了,依窗打開電腦,才仔細打量這旅途中邂逅的小院。窗前有一叢綠樹,濃密得連窗戶都只能半開。院子裡是卵石與水泥方磚鋪地,相互鑲嵌,組成了很好看的花紋。院的一邊,主人搭有簡易涼棚,涼棚邊,還有花盆架,架上有長勢很好,但明顯疏於打理的花草。涼棚的柱子上,還掛有根雕一樣的樹根。院子中間,主人還撐開了一把偌大的太陽傘,盡管顏色鮮紅,與周圍的環境有點不協調,可在夏天的日子裡,無疑很實用。

迎接我們的是女主人,她自我介紹是納西族。看外表,很有滄桑感,問年齡,才剛過四十。她帶我們走遍了空余的房間,還主動將房價從開始的報價下降了一些。最後,還不忘小聲叮囑:“這個價只對你們,你們可千萬不要給人家說呀!”一番話,說得我們心裡暖洋洋的,旅途遇到知情在理的房主,無疑是一件令人舒心的事。

安頓好我們,女主人就風風火火地走了。原來,這裡的房客南來北往,今來明走,流動性很大。每天派人甚至親自到車站拉客,是女主人的主要功課。前後兩院,幾十張床位,即使按照最低的價格,房主每年的進項就有30萬元之多。納西人家,因為旅游而找到了致富的捷徑。

房間是改建的,因此格局不是那麼規範。看到窗戶連紗窗都沒有,我們擔心地問:“夜裡有蚊子怎麼辦?”服務員角色的小姑娘干脆回答:“我們這裡沒有蚊子。”聞言,很疑惑,這裡流水潺潺,草木茂密,滋生蚊蟲的外在條件都具備,難道會沒有蚊子?

夜裡,一切都安靜下來。陣陣涼意襲來,不由身上打起寒噤。躺在松軟的床上,沒有空調,蓋著棉被居然很舒坦。一夜過去,還真沒感覺到蚊子。難怪,夜裡氣溫太低,即使有蚊子也不敢出來活動。蓋著被子,蚊子進來也難得找到下嘴的地方。

早晨,在聲聲鳥叫中醒來。走出房間,看到院子很干淨,幾乎沒有雜物。每天一大早,女主人就起床了,吆喝兩個小姑娘,燒水做飯,灑掃庭院。游客們有的要出門到景點,有的要匆匆趕到車站,似乎都很忙。這裡提供三餐,而且價格比門外的餐館要低廉很多。住到了納西人家,一般人們都連吃帶住,一塊就近解決。女主人很滿意客人這樣的安排,無論什麼時候吩咐,廚房裡一陣忙亂,很快,葷素搭配的菜肴就端到院子裡的太陽傘下。於是,就在這鍋盆碗盞的交響曲中,院子就這麼喧鬧起來。

住過幾天,看到院子裡忙裡忙外的都是女人,唯一的男人貓在前院裡,要麼看書,要麼看電視,百事不聞不問,一幅大權旁落,游手好閑的樣子。一打聽,原來納西族內有明確的分工,女人干活,男人讀書。所以,人們看到的,大都是女人跑前跑後,給人的印像是很能干;男人則種花畫畫,稍有年紀,就戴一幅銅邊眼鏡,一幅很深沉,很有學問的派頭。麗江有諺語:“一個納西婆,能頂十頭騾。”經過這樣的角色分工,納西的經濟與文化,還真的達到了同步發展,有獨一無二的東巴文字和納西古樂為證。從很早時候起,納西族就將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做到了兩手抓,而且兩手都很硬。

走進任何一家小院,發現都大同小異。一律整潔,一律小巧,一律男的看書,女的干活。閑暇的時候,與女主人聊天,女主人對這種角色分配很滿意。她對自己的男人很崇敬,覺得男子漢大丈夫,不必要管油鹽柴米,這些事有女人干就行了。男人,就應該琴棋書畫,花鳥蟲魚。她對漢族的女人動不動就和男人攀比感到很困惑,男的如果也管錢管物,那還叫男人麼?所以,有人歸納,說難怪納西族的男人不干活還挺有威信,大概就是文化的差異和文化的神秘。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本來就應該一個世俗,一個高雅。納西族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找到了兩者的結合點。

與賓館比,這小院少了奢華,多了親密。女主人介紹,北邊房間的一位作家,在這裡住了一個月了,每天晚上才出門一會,白天都坐在房間裡敲自己帶來的筆記本電腦。外院的一對新婚夫婦,也在這裡住了半個多月,都說這小院有味道。很多文人,都看中了納西小院的文化含量,在淡季的時候,街上走著一些舉手投足都顯得很有文化的外地人,甭打聽,這大都是前來采風的作家。他們住在民居客棧裡,感受著民俗,書寫著民俗,納西族就是這樣,一點一點被外界所熟悉,所吸收,逐步融入了中華民族的大家庭裡……

本文首發地址:http://www.lijiangdiy.com/meiwen/ljsk2.htm


精選遊記: 麗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