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朧情思,走近麗江,霧裡看花才是美

作者: mini2009009

導讀一如既往地稱之為“旅行”,而非“旅游”,它們最大的區別在於,行,是一種行走,可以毫無目的地行走,也可以僅僅為了某種信念行走,還可以為了一種情緒,或者一個人,而游,僅僅是為了那裡的景色,景色不美,游也沒有意義,它於我,一直是旅行團的那種趕鴨子上架的感覺。 事先沒有任何准備,沒有預定房間,沒有安排路線,也不知道這樣去了到底是為了什麼, ...

一如既往地稱之為“旅行”,而非“旅游”,它們最大的區別在於,行,是一種行走,可以毫無目的地行走,也可以僅僅為了某種信念行走,還可以為了一種情緒,或者一個人,而游,僅僅是為了那裡的景色,景色不美,游也沒有意義,它於我,一直是旅行團的那種趕鴨子上架的感覺。

事先沒有任何准備,沒有預定房間,沒有安排路線,也不知道這樣去了到底是為了什麼,但確實是去了。

撒開雙手,騎著自行車行駛於束河至古城的公路上,除了盯人的陽光,沒有任何感覺,甚至在站在古城的巷子裡時,仍然沒有任何感覺。我不知道該用怎樣的文字來描述古城給我的第一印像,找不到任何一個合適的詞,沒有任何想要記錄的衝動,我在想,也許,這一次的麗江行就這樣了,不會留下任何文字。對它,沒有歡喜,連失望的感覺都沒有。

我把這些歸結於自己的身體,從出門的那一刻開始,身體就開始跟自己較勁,沒有舒坦過。這樣給了自己折磨,也就沒有心思去體味古城的韻味或是對其產生厭惡的情結了吧。

一直到第三天,都沒有任何寫字的衝動。

下午的時候,爬上了嵌雪樓,不高的樓,卻幾乎可以看見古城的全貌。層疊的磚瓦好像讓自己找到了想要的感覺,一種莫名的衝動也隨即而來。還是可以為麗江,為這次旅行記下些什麼的。靜靜地坐在那裡,藍天,白雲,古城,閉上眼睛的時候,發現對這裡並沒有半點勾勒,也許,這也是在看到人潮擁擠的古城小巷時,並無厭惡情緒的原因所在。

沒有上到萬古樓是自己的遺憾,本以為站在更高的樓上,可以看見更美的古城全景,卻在晚上到達時被緊閉的大門拒之在外。如果看到了,也許可以寫出美麗的文字,而現在,就只是這樣了。

並沒有露宿街頭,麗江古城的安寧給了我們便宜的客棧。住在麗江木府旁邊的自由生活驛站,大大的院子,可以曬一整天的太陽,房間也很干淨舒適,本來打算每天換一家客棧住住的,但是在古城裡逛找了好久,最後還是選擇住這裡不再換了。客棧老板是兩個年輕的小伙子,也很熱情,玩戶外的,那天剛好看到他們去梅裡雪山回來,院子裡很多人很熱鬧。下回來的朋友可以去www.lijiangdiy.com收集一些自助游信息客棧信息以及結伴出游,也可以電話13578489240咨詢石頭麗江的天氣啊住宿啊什麼的情況,事先准備一下比較好點。

聽說古城裡有自行車出租的時候,顯然每個人都是興奮的,因為我們毫不猶豫地跑到玉河廣場租下它們,並推著它們壓過古城的幾乎每個角落。想要騎著它們到拉什海,不過一個小時的車程,只是在塵土飛揚的殘疾的馬路上,誰也沒有勇氣繼續騎下去,它好像是個無法到達的地方,也許,只是因為我們都累了,在古城的穿梭中浪費了太多的氣力。

坐在湖邊吃蘋果,沒有人嫌棄湖水不干淨,照樣洗了吃,坐在那裡,一口一口地往嘴裡送,下一個站點,會是什麼地方?

喜歡這樣沒有目的的行走,卻不保證別人也喜歡,所以,心裡一直存在著內疚的情緒。第一天像無頭蒼蠅一樣地亂竄,讓大家疲憊。

最後一天,決定去束河住上一日,呆在束河的那天,是快樂的。沒有古城裡如織的酒吧,流水的人群,卻有清澈的九鼎龍潭,那是整個束河所有用水的源頭,清澈得看不見水的存在,灰黑色的魚在裡面漂來漂去,沒有這些魚兒,照下相來,誰會相信這裡有水呢,定說是塊平地。

是不是源自雪山的水都那樣的沁涼,啤酒,飲料,放在竹框裡,用麻繩拴著丟在順流而過的河水,或者稱作小溪裡,天然冰箱由此而成。

喝一碗酸梅湯,除了那昂貴的價格,一切盡如人意,酸甜可口,冰涼解暑。

走過那座石砌小橋的時候,莫名地喜歡,無意間聽見路邊老板一句:千裡走單騎就是在這裡拍的。細細看去,果然是高倉健出現時站的那座橋,難怪倍感熟悉。不知道同伴們是不是像我一樣有一種很奇怪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我想沒有吧,因為除了我,他們並沒有看過千裡走單騎,很少有人喜歡那樣的片子。

突然想要出現在元謀土林,那個高倉健與男孩建立友誼的地方。

一直都叫囂著堅決不去玉龍雪山,因為不想如蟻的人群破壞了雪山在心裡的神聖。也一直相信,每個人對某件事,某個人,甚至某個地方都有宿命的緣份的,所以,即使鐵了心不去雪山,卻還是在最後一天的行程裡安排了。這樣的改變,僅僅因為姚姨的一句話:騎馬上雪山,把雪踩在腳下。姚姨是個地道的東北人,說話一口的東北味。我想,不單是姚姨對雪山的描述吸引了我,還包括姚姨的聲音。

很早起來,上了路。第一次騎馬,馬夫是個十七八歲的納西小伙,沒走多遠就放了心地把韁繩交給我自己拉著,而自己也沒有任何恐懼地那樣握著,盡管是第一次騎上那還算龐大的動物。

上得越高,馬走得越慢,十步一歇。陡峭的地方需要下馬徒步,才發現不知什麼時候雙腳已不太聽從使喚,很久才適應。

小伙子告訴我,那是一匹15歲的馬,這不由讓我想起“老馬識途”這樣一個成語。怪不得它會自己乖乖行走,並且會自己找便於行走的山路。

3800米的流沙坡,是馬匹能到達的最高點,再也無法攀登。本以為自己可以如願以償地徒步一個小時以後見到白皚皚的玉龍白雪,卻無奈本就不適的身體做怪,起了高原反應,反不抵從平原來的朋友,一路向前,終把白雪踩在腳下。

是誰說過這樣的話:不去雪山白到麗江,去了雪山卻發現白去雪山。這是一種嘲諷還是客觀描述?我想,是因為很多人自己把那裡想像得太美好,希望大了總是更容易失望,對嗎?

我沒有華麗的詞藻去描述麗江,也沒有很多的感慨去形容5500多米的雪山。坐在流沙坡下的石頭上遠望的時候,突然想起了一些話,是安妮的:看到美景奇觀,更不願意拍照,鏡頭會扭曲和減弱它們的美。我想是這樣的,當我把那一片廣袤土地框在鏡頭裡時,頓時失色。它們在那裡時,是立體的,是有生命的,而在鏡頭裡,卻變得平面死寂,我們只能把它們留存心裡,而不是鏡頭裡。

那一片,靜靜地站在那裡,如果沒有四周的山群,那會是一片平原,一望無際,依稀有古城的影子,我總認為,這時看見的古城是最美的,因為距離而美,就如霧裡看花般美,就像我們一直說的得不到的就是最美的,也正所謂“只可遠觀不可褻玩焉”。

再次穿過那一片似乎沒有邊際的棱豎著數多黑色石塊的土地,馬夫沒有把我們送回上馬的地方,自己行走回去。

並沒有因為沒有摸到雪而沮喪,這樣的旅程已經帶給自己某些衝擊。重要的是旅途的過程,這句話對於自己已經不再是一句安慰,而是真切的感受。

不知道會不會再次出現有麗江的土地上,也許會,僅僅為了看看拉什海。僅僅因為一個簡單的理由出現在某個地方,是件很幸福的事。


精選遊記: 麗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