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游2008

作者: pdj427

導讀藏區神游(上篇) 有些地方就像一塊磁鐵,對人具有天生的吸引力。 那裡的藍天更高遠,那裡的陽光更炎熱,那裡的狂風更呼嘯; 那裡的雪山更雄偉,那裡的湖泊更寧靜,那裡的河流更湍急; 那裡的笑容更燦爛,那裡的信仰更虔誠,那裡的心跳更激烈。 那是一塊高曠峻奇的土地,那是可供靈魂歇腳的地方, 那是無數顆疲憊的心想要抵達的心的歸宿之地。 那就是青藏 ...

藏區神游(上篇)



有些地方就像一塊磁鐵,對人具有天生的吸引力。

那裡的藍天更高遠,那裡的陽光更炎熱,那裡的狂風更呼嘯;

那裡的雪山更雄偉,那裡的湖泊更寧靜,那裡的河流更湍急;

那裡的笑容更燦爛,那裡的信仰更虔誠,那裡的心跳更激烈。

那是一塊高曠峻奇的土地,那是可供靈魂歇腳的地方,

那是無數顆疲憊的心想要抵達的心的歸宿之地。

那就是青藏高原。

繼去年藏旅失敗後我就留起了小胡子,並許願明年的這時我一定會回來並完成我的心願,到時再剔掉胡子。

日記:2008年5月5日,懷著對青藏高原這片神奇土地的向往之情,我和其他伙伴一行12人踏上了前往青藏高原尋找心靈歸宿的旅程……

5月6日,抵達西寧。上午去了距西寧市20多公裡的塔爾寺(藏傳佛教在青海的最大寺廟)。中午帶旅友們去吃了手抓,羊脖和羊棒骨,這些可都是當地最地道的特色小吃,手抓是用當地藏系羊白煮並取其腰肉和肋肉那帶著一層皮,一層油,一層肉和一層筋的夾心肉沾著循化的火紅的但卻不太辣的辣椒油並就著蒜頭吃,是招待來賓的必備之選;羊的頭部每時每刻,每分每秒都在動,所以羊脖是羊身上最活的一塊肉,加之藏系羊都在近百斤重所以其脖子特別粗壯有力,但關鍵是中間的經脈,血管要處理干淨,水煮加上料再油炸,然後整個的拿在手上啃吃特別過癮;羊棒骨乃羊之小腿,在火上烤制而成並加芝蘭和循化辣椒,結實的肌肉帶著絲絲的羊痙特有嚼勁,也是整個拿在手上啃吃,全然西北的感覺。下午,我們在西寧休整,聯系車輛,准備補給。晚上,又同大家一起去吃了牛窩骨和羊踢。牛窩骨,就是整個牛的膝蓋部位用慢火經十幾小時墩制,每人一大個就著濃濃的湯汁吃;羊踢則是去骨墩爛加蒜辣烹制而成,兩者都是增加腳力的,希望大家能有足夠的腳力完成即將開始的探險之旅。

5月7日,在海拔2300的西寧休整適應了一天後我們終於出發了,我的心中有種莫名的激動,馬上就能踏上夢裡無數次到過的那片神奇的土地了。聽著“天路之歌”我們開始了本次旅程的第一條線,青藏線。這是一條天路,在世界屋脊上穿行,帶我們走進人間“天堂”……

青藏線(三天)

西寧103km 倒淌河116km 黑馬河80km 茶卡190km 香日德150km 諾木洪114km 格爾木90km 納赤台30km 西大灘40km 昆侖山口110km 五道梁83km 二道溝67km 沱沱河沿92km 雁石坪100km 唐古拉山口89km 安多138km 那曲164km 當雄75km 羊八井87km 拉薩

天際蒼茫,一列火車隆隆而過,劃破了荒漠戈壁的沉悶。此時,一輛在公路上的汽車與一列在鐵路上的火車逐路並行,你追我趕,幾近糾纏的在一起行駛著,車後滾滾煙塵……這個只在電影裡才能見到的畫面就這樣在青藏高原上每天重復著,那條公路就是青藏公路,那條鐵路就是青藏鐵路。

日記:2008年5月7日,離開西寧200多公裡後,我們就來到了著名的青海湖。站在湖邊的路基上遙望,目極之處盡是蔚藍,這裡水天一色。要不是湖邊草地上的犛牛和綿羊的存在,或許我會錯覺自己置身在純淨的大海邊了。

青海湖為內陸湖泊,是我國最大的鹹水湖,海拔3195米,比西寧城還要高出近千米。青海湖四面環山,東為巍峨雄壯的日月山,西為崢嶸嵯峨的橡皮山,南為逶迤綿綿的青海南山,北為高聳壯麗的大通山。四座大山猶如四大屏風,將青海湖環保其中,青海湖水色青綠,從高空俯瞰,宛如一塊巨大的藍色瑪瑙,鑲嵌在青藏高原。高山之下,湖畔之外,廣袤平坦、蒼茫無際的千裡草原,在湖邊在金銀灘上王洛賓寫下了他那著名的“在那遙遠的地方”。

青藏公路和青藏鐵路分別穿行青海湖南北兩岸,一路西去。

日記:繼續西行,離開青海湖後路上的汽車就很稀少了,途中翻越了3817米橡皮山口,橡皮山是之字形盤山道。再前行50公裡就到了茶卡。

茶卡是蒙語,意為“鹽海”。茶卡鹽湖是一個富饒而美麗的天然鹽湖,是柴達木盆地四大鹽湖中最小的一個,也是開發最早的一個,鹽湖中景觀萬千,有采鹽風光、鹽湖日出、鹽花奇觀等,構成了一幅絢麗的畫卷。

日記:過了茶卡,我們開車在路上又經過了幾百公裡的戈壁灘,翻過海拔3672米的旺尕秀埡口,到達都蘭縣和香日德鎮。然後再從都蘭翻過海拔3088米的烏蘭山和海拔3015米的過脫山,一路蒼茫戈壁奔向格爾木。

“在格爾木,你會忘掉籍貫,忘掉戶籍,忘掉臍帶,還有細腰和乳房。她賜予人的只有堅硬的行走意識和剛硬的雙腿。”

格爾木作為一座城市出現在中國地圖上是1953年以後的事了。1954年12月青藏公路建成,1955年在荒漠建成起了第一座樓房,標志著作為城市的格爾木,開始告別“帳篷城”的歷史。在青藏鐵路通車前格爾木承擔著近85%的進藏物資的運輸橋頭堡功能,但現在通火車一年來他的作用已經被淡化了一半多。

日記:2008年5月8日清晨,離開格爾木西行的旅程仍在繼續中,我的心情也越來越亢奮,沿途的戈壁盡管荒蕪,卻有著無限的魅力吸引著我的目光,途中我總是強打著精神,唯恐錯過一絲一毫的美景。有人說:幾乎全線修建在青藏高原的青藏線風景實在是有點枯燥,路面也全是黑的,隨時可以閉目休息片刻,不用擔心錯過了窗外的風景。窗外永遠不變的都是緩緩起伏的低山和丘陵,稀少的荒草、裸露的土地。可是我卻不以為然,這種荒蕪是上天賜予我們的挑戰,是上天給予我們的啟示。

經過了納赤台、西大灘、昆侖山口、索南達傑保護站、五道梁、風火山口,我們一行來到了長江最初源流的沱沱河。

沱沱河發源於海拔6621米的格拉丹冬山,與當曲、楚瑪爾河同為長江的源流。沱沱河自由而放肆地流淌,衝刷出一條如同黑色鱗片般的河床,壯觀的沱沱河特大橋橫跨在沱沱河上,是長江源頭第一橋。

日記:已經過了沱沱河,我們現在來到了青藏公路全線的最高點唐古拉山口(海拔5213米),也是青海和西藏的交界。

“唐古拉——高原盡頭,時間深處。

於一塵不染的藍天下,環顧無盡的雪峰,

你會感到自己站在地球的邊緣上……”

唐古拉山峰頂終年積雪不化,數十條遠古冰川縱橫奔瀉,東南延伸處接橫斷山脈的雲嶺和怒山,是怒江、瀾滄江、長江的發源地。

日記:過了唐古拉山口,經過安多,當晚住那曲,次日(5月9日)早出發去納木措,到達納木措時,湖面的冰已經基本融化,湖面清澈無比,因為天色已晚沒敢久留,回當雄,翻海拔5200的念青唐古拉山口,下得山來覺得頭非常疼,後腦勺脖子處——那是明顯的高原反應,想睡覺但不敢睡,其他有幾個在後面車上好像反應得更厲害,晚七點多終於到拉薩。太陽雖然還是高高掛在當頭,但我們進了旅社便睡了一覺。晚上10點時,感覺好些但還是頭痛,被叫去吃飯,回來去樓上酒吧喝了杯,晚12點好想頭不痛了,睡覺。

納木措是西藏著名的佛教聖地之一,民間傳說天宮御膳中的瓊漿玉液就是納木措的源泉。湖東有一石灰岩構造的半島伸入湖中,島的前端有奇特的天然地貌,一些山體上還留有許多古來的岩畫。這個半島就叫“扎西”,在這裡可以飽覽納木措的湖光山色,感受靜謐而神秘的氛圍。進湖先要上山,車進得風景區,然後漫漫爬升,山上下雪,湖在山凹裡,湖面海拔4718米,是世界第二大鹽水湖,是西藏三大湖景之一。

日記:5月10日早8點,睡不著了,起床,喝了碗麥片,好像高原反應都過去了,特慶幸。

我們住的拉薩平措康桑青年旅舍是主要背包客的集散地,此外就是東措了,距布達拉宮和大小昭寺之間步行都在10分鐘內,由於“314事件”的原因街上一片寂靜,很多路段被封鎖,晚上更是很多區域被禁止進入,有些寺廟還被關閉著,我們所處的朵桑格路是本次314最嚴重的路段之一。湊巧的是我的房間號碼也正好是314。

這天早上,我們還有一名同伴上路拍照被拘留,經多方聯系以及組織解釋,最終才以沒收相機數據卡為最終解決。

下午去各大旅舍把尋人結伴和租車的帖子掛上了,並去租車市場逛了圈。

5月11日,繼續找車、找人,見面,看車,看人,制定線路,並約好15人明天驅車去130km之外的德仲溫泉一日游,也當是對未來探險之旅的旅伴們之間提供一個磨合的機會吧。

5月12日,早10點出發,中午到達德仲溫泉(海拔4300米),據說是全藏最好、最自然、水溫最適中,也最便宜(每人3元)的溫泉。我們泡了大約有2小時左右。因泡了溫泉本來體力就下降,又吃了許多東西和飲料,加重胃部負擔,一名同伴倒下了,全身發白,趕緊把她抬下山來,給她吃了應急藥品,在回來的路上睡著了。回到駐地已是下午4點多,睡了一覺很香甜,晚上去大昭寺附近一酒吧,結識了些新的旅友。

5月13日,陸續有隊友倒下,掛水、吸氧、退出,次日又有5人宣布退出,重新組團,退出的隊友們選擇了與另一隊人去尼泊爾。因為去尼泊爾的路程是從3650米在2天內先上到5200米然後直下到2000多米的海拔,所以反應不大,或是還沒有反應就已經下去了。而阿裡是在15天內始終在4500-5500米左右,所以較危險。我們余下5人一車,又結伴了2台車,一台已在拉薩見了面,溝通了一下,約定15日出發;另一台車人,要15日到,然後馬上上路,沒有任何適應期,為之擔心。12日,四川地震了收到很多短信,但我們這一點震感都沒有,拉薩四面被山包圍,震不進來。

5月14日,拉薩城內游,然後購置物品,包括氧氣袋,備用藥,火種,大量黃瓜、胡蘿蔔、番茄、蘋果、牛肉干、方便面、餅干、糖果等。我怕還特地買了一個奧地利產的高原打火機,准備在珠峰點燃我的雪茄!把車輛又檢查了一遍,晚上吃了一頓尼泊爾餐,洗了澡,一切准備就緒。

拉薩

拉薩,這個有著1400年歷史的歷史文化古城就活生生的呈現在我們的面前了,太多的感慨,太多的激動,太多太多的感情,此時此刻我盡不知道應該用怎樣的語言來表達。

拉薩(Lhasa),是各地藏傳佛教信眾心目中的聖地,這裡有諸多值得一去的地方。其中又以布達拉宮、大小昭寺、八廓(角)街等聞名海內外。

布達拉宮

無論從哪個方向進入拉薩,首先映入眼簾的必定是雄偉的布達拉宮。這座宮殿是世界上海拔最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宮殿,是集中體現藏族古代建築藝術成就的一座豐碑,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

備注:布達拉宮的門票100元。這座世界聞名的宮殿外觀很壯觀、宏偉、傳說很神秘古老、莫測,但布達拉宮只有很小一部分對游客開放。出得宮來,見周邊街上很多人在磕長頭(這是藏民對他們信仰的一種最虔誠的表達方式)。有人從千裡之外的青海、四川、雲南,耗時幾個月甚至是一年時間一路磕到拉薩的。但他是我見過最年少的虔誠朝聖者,他使我駐足,他使我感動,當他站立起身時我在他口袋中塞入20元錢(通常給朝聖者1角錢,為此我們在入藏前還特意去銀行兌換了幾十元的零錢)。

大小昭寺 (軍管,未開方,阿裡回來時去的,但在此一並寫了)

大昭寺位於布達拉宮以東約1公裡處,是拉薩最早的建築,至今已有近1400年的歷史。在藏傳佛教寺院中,大昭寺建築規模不算大,但它的地位和影響卻獨占鰲頭,令其他所有寺廟都難以望其項背。大昭寺在藏傳佛教信徒心中具有無比神聖的地位。拉薩老城也是以它為中心,因它而成的。佛殿是大昭寺的主體,也是精粹所在,現高4層。佛殿中部是空間高敞的覆頂天井,一層正面是主殿及配殿。主殿位居大殿一層深處正中,供奉著文成公主從長安請去的高1.5米的佛祖釋迦牟尼十二歲壽量身鎏金銅像。這尊像原先供奉在小昭寺,金城公主將它移奉到此,增強了大昭寺的顯貴地位。

從大昭寺出來行500米左右即可到達小昭寺。小昭寺與大昭寺同為7世紀中葉始建。據藏文史書記載,在文成公主一行即將到達目的地時,用於運載釋迦牟尼十二歲壽量身像的木車行經此地時陷入泥沼,隨行的力士百般努力,始終不能撼動,公主蔔知佛意,遂命四面立柱,覆蓋白綢,將佛像就地安放,建寺供養。

八廓(角)街

名揚中外的八廓街是沿環繞大昭寺的轉經之路形成的。“八廓”在藏語裡的意思是中間轉經道。拉薩的轉經道習慣上主要分內外中三條,除“八廓”之外,內轉經道(藏語稱“囊廓”)指大昭寺內的轉經回廊;外轉經道(藏語稱“林廓”)是繞行包括八廓街地區以及布達拉宮所在的紅山等處的外圍環形線。

千百年間,八廓街一直是西藏最大的貿易集散地。即使不買東西,逛一逛八廓街也會感受到一種不一樣的感受。沿街轉經的人流和磕長頭的朝聖者,使熙熙攘攘的八廓街在濃郁的商業氣息中又透著幾分肅穆和凝重。

日記:修整5天並且進行重新組團後,我們終於向著阿裡環線進發了。

無論是途經神山聖湖的阿裡南線還是都是一望無際草原的野生動物樂園的阿裡北線,整個阿裡環線在西藏旅游的6條線路中都是最為艱難的線路。除去路途的顛簸及艱險,海拔的不斷升高,也是對探險者極大的考驗。

阿裡南線

拉薩157km 浪卡子88km 江孜104km 日喀則152km 拉孜107km 桑桑122km 22道班58km 薩嘎206km 仲巴91km 帕羊213km 霍爾28km 巴噶100km 門士54km 巴爾130km 獅泉河117km 日土

阿裡小北線

日土400km 鹽湖184km 改則99km 洞措405km 薩嘎109km 佩枯措62km 拉龍拉山口140km 定日85km 拉孜152km 日喀則213km 曲水60km 拉薩

阿裡

阿裡是喜馬拉雅山脈、岡底斯山脈、喀喇昆侖山脈相聚的地方,被稱為萬山之王。素有“世界屋脊的屋脊”之稱的阿裡平均海拔4500米,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區。獅泉河、像泉河和孔雀河等國際性河流均源於阿裡境內的岡底斯山主峰一帶,這些河流孕育了早期人類文明及部落古國。

日記:5月15日,出發啦。我們5人乘一輛車先行,另2車有5人中午到再趕上我們。離開拉薩的2小時,過拉薩河、曲水橋(拉薩的門戶)便到了羊卓雍措——西藏三大聖湖之一,位於雅魯藏布江南岸,湖面海拔4441米,有多種水鳥在此棲息,無論你在哪個角度,都不能看到湖的全貌,她由四個姐妹措,相連而成,她們是:空母措、沉措、巴久措、古羊卓雍措,她的身軀蜿蜒在群山中達130公裡在不同時刻陽光的照射下,她會顯現出層次極其豐富的藍色,好似夢幻一般。羊措的一絕是她的水源來自念青唐古拉山脈的雪水,但她卻沒有出水口,雪水的流入與自然的蒸發達到一種奇妙的動態平衡。

再西行100多公裡到卡若拉冰川,山口高5036米,其峰卡魯峰是年楚河和羊卓雍湖兩大水系的分水嶺,周圍冰川地貌突出。

再西行約40km到白居寺,宗山古堡

白居寺:一寺容三派在西藏絕無僅有,而且和平共處、相安無事(薩迦、噶高、格魯三派)

塔寺結合的典型:寺中有塔,塔中有寺,寺塔天然渾成,相得益彰。

宗山古堡:1904年西藏歷史上唯一一次抗擊外來入侵的戰爭,是西藏軍民英雄抗擊入侵英軍的歷史見證。電影《紅河谷》就在此拍攝。

扎什倫布寺:86公裡,日落前到達日喀則。扎什倫布寺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在後藏地區的最大寺院,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青海的塔爾寺和甘肅南部的拉蔔楞寺並列為格魯派6大寺廟,由宗喀巴弟子一世達賴於1447年建成,1500年四世班禪主持時擴建,並成為班禪的駐錫地,是後藏地方政府機關駐地。內藏文物廣泛歷史久遠。晚住日喀則,在上海街上吃晚飯。西藏的大部分城市的馬路由內地各省市援建,所以街道就使用城市命名了。

5月16日早8:00出發,無風景行650km至仲巴,行12小時,日喀則到拉孜是新修公路,在拉孜午飯,買刀一把,拉孜是藏刀最好的出產地。出了拉孜就是土路、石子路、沙礫路。仲巴就一條小街不過100米,就一個旅社,一個招待所,衛生狀況極差,狗很多,二個字恐怖,建議不要在此留宿。

5月17日,仲巴到瑪旁雍措400km全土路,早9:00出發,行10小時。

瑪旁雍錯

海拔4588米的瑪旁雍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淡水湖之一,是西藏除了那措,羊措外的三大聖湖之一,世界上最高的淡水湖,湖面海拔4400米,湖水最深處77米,湖形如滿月,據《大藏經.俱舍論》記載,在神山岡仁波齊山下有四大江水之源的聖湖之母——瑪旁雍措,是佛教、印度教、苯教所有聖地中最古老、最神聖的地方,也是心靈中盡善盡美的湖,是宇宙中真正的天堂,是眾神的香格裡拉,萬物之極樂世界極樂世界。

當晚住霍兒,一個聖湖邊、神山腳下的小鎮,後2車終於趕上我們了,但決定明天還是我們打頭陣,他們多睡2小手再趕上來。

浩瀚的瑪旁雍錯是世界上多個宗教認定的聖湖,也是亞洲乃至整個世界最負盛名的湖泊之一。在諸多古經書中,它都被稱為“聖湖”之王。歷來的朝聖者以到過此湖轉經洗浴作為人生最大幸事。

瑪旁雍措邊的沙塵暴

下午3:00到達瑪旁雍措,此時後車還沒有跟上,我們就將車停在公路一側,經一塊約5km的沙漠向聖湖徒步前進。聖湖湖面寬闊寧靜,西北西南面雪山圍攏。由於海拔的高度及雪山的融化使湖水異常冰涼。岸邊可見小魚兒在其中游動。岸邊有帳篷供游客住宿,每年有成千上萬的朝聖者來此轉湖,由於我們沒打算轉湖。因此在湖岸邊溜達了1小時體驗了聖湖並各自許下美好的願望後向著我們的汽車返回,行了約有2公裡時,就見身後西北方向,就在聖湖西北之鬼湖方向升起一個小黑點,我們開始並沒有在意。然後變成一個小黑團,一條自上而下的黑帶,慢慢向東向我們推進,由慢到快,越來越快,這時我們感覺不對,趕緊向汽車方向跑去,此時距車約2km,由於在沙漠中跑不快,沙塵暴速度比我們快,在我們距車約1.5km處趕上了我們。一瞬間什麼也看不見了,就連汽車的方向也找不到了,為了不走錯方向以至於迷失在沙漠中,我們決定大家手拉手圍成一個圈,沙子向我們的頭上、衣服上,嘴巴、鼻子襲來,使我們呼吸都感到困難。只聽耳邊風沙聲,其他都安靜的像是另外一個世界。我們圍得更緊了,手拉得更牢了。以便有一定的空間可以呼吸。2分鐘、5分鐘,大約有20分鐘的樣子,一切又恢復了平靜,太陽又露出了笑臉,好像什麼都不曾發生過一樣。只有我們仿佛從另一個世界,從頭到腳、從上到下都是沙子。

日記:5月18日早8點起床,吃了自己做的早餐,然後出發,環聖湖向北經鬼湖轉西去普蘭,中國和尼泊爾關口,路非常難走,是這幾天來最艱難的行程,共100km,其中的70km特別難走花了3個半小時,都是草原車軸道,所謂的18車道,也就是根本沒有路,全考眼力和經驗判斷然後選擇走哪根車軸印,到了那已過正午,很失望,因為314國道為了保護奧運會的順利進行,因此關貿口岸被關了。在關閉的口岸處逛了一圈,吃了午飯便返回,同時通知後2車不再前行以便今晚我們能在神山腳下會合。返程重在鬼湖邊停留,大家昨天已經領教了鬼湖的厲害,也早就有所聞關於鬼湖的眾多傳說,所以大家一至同意只在稍遠處停留10分鐘,不接近湖水。鬼湖其名拉昂措雖距聖湖瑪旁雍措只有10km,但拉昂措卻是個鹹水湖,因此無任何生物,毫無生氣,據說它無風三尺很變幻莫測,可它確實美!背靠神山岡仁波齊,又被眾雪山環抱,在淡藍的天空下,在深藍的湖面之上是幾朵雪白的白雲,這天地之間就我們一車5人,出奇的靜,只有風聲,湖水的波濤聲,仿佛時間,一切都在此凝固,突然白天變灰雲,而且大片大片蓋過湖面,遠處雪山上方不知何時密布黑雲,顯得陰森恐怖,使鬼湖呈現出一種神秘、詭異,和莫測的美麗,我們不敢久留,趕緊驅車離去,晚六點許到達神山腳下小鎮塔爾欽,住岡底斯山孤兒救助站招待所,站長北京人,孤身一人來此已經工作好多年了,招待所裡物價略貴,但它的每一分收入都將被用在當地的孤兒救助上,所以我們選擇在此入住。再後來的救援行動中幫了我們的大忙,飯後開始討論行程,我們全部13人一致同意,不在此增加行程,就一天轉山,其中一對3人,車送至山腳下並接回,走32km的大環線。其余7人分2小隊走曲波寺,另外3人不轉。

岡仁波齊

神山岡仁波齊是岡底斯山主峰,海拔6638米,並非是阿裡地區最高的山峰,但是只有它終年積雪的峰頂能夠在陽光照耀下閃耀著奇異的光芒。岡仁波齊峰行似金字塔,四壁非常對稱,由南面望去可見到它著名的標志:由峰頂垂直而下的巨大冰槽與一橫向岩層構成的佛教“萬字符”,讓人不得不充滿宗教般的虔誠與驚嘆。岡仁波齊藏語意思是神靈之山,是苯教的發源地,同時被印度教、藏傳佛教、西藏原生苯教認定為世界的中心。據說轉山一圈可洗淨一生罪孽,轉山兩圈可成佛升天,每年來自印度、尼泊爾、不丹以及我國藏區的朝聖隊伍絡繹不絕。朝聖對於一個信徒而言,是可以以一生的時間去認真對待的並歷經千辛萬苦並跨越真正的時空來完成的神聖之舉。

岡底斯山,世界最高地區,中亞多條河流發源於此,據說,水源始自於神山融化之雪水,彙入聖湖,然後流向東西南北四方,向北森格藏布,獅泉河其下游為印度河;向南馬甲藏布孔雀河,其下游為恆河;向西朗欽藏布像泉河其下游為蘇特累季河;向東當地藏布馬泉河其下游為布拉馬普特拉河。而神山之神與其奇峰異貌有密切關系。在峰巒起伏的群山之中,凌空直聳雲霄,獨具雄姿,氣勢磅礡,其頂終年積雪,猶如一個大銀冠,而經由長期風化而形成的天然台階,縱衡峰體中央,好似通往天堂的懸梯,兩側懸崖絕壁,整個山體莊嚴雄偉,像個大宮殿。

轉山分三種方式,外線是以岡底斯山為核心的大環山路線,轉山線路32km加上駐地到山腳及返回共計約50km,通常要2-3天完成轉山,內線是以岡底斯山南側的因揭陀山為核心的小環山路線,全線加後頭也有近40km,而且直上直下難度大。一天完成可能性也小。分三條線,哎大經廣場轉了圈,然後上到曲波寺轉13圈等於大圈一圈,總長也要近20km,轉小環線必須在完成13圈外線後才能可以轉內線。



岡仁波齊山上的歷險

5月19日早5點,一隊人馬由汽車送至山腳下出發轉大圈了。7點其余2隊人從駐地徒步出發轉曲波寺。出了小鎮塔爾欽,走4-5km山路翻過金帆頂到金帆廣場。轉場3圈,其他人沿河床向曲波寺前去,我們3人決定登天葬台,花了近1小時登上天葬台,居然還能看到剛天葬完的痕跡。

轉完曲波寺下午開始返回時正好起了大風,我們頂風前進了一個多小時,由於風很大,吹得我們頭暈了,當上到山頂時只見聖湖對面刮起沙塵暴,一片、二片,越來越大,但不是衝我們方向來的,我們正為此慶幸時,只見湖上出現一片烏雲,越來越大,天越來越黑,並向我們方向壓過來,我們趕緊向營地下降,但我們怎麼也趕不上雲移動的速度。1小時後,伴隨著烏雲壓頂,一場暴風雪來到了,雪越下越大,頂著大風雪我們繼續前進,不能停下,因為我們誰都知道,一旦停下就再不可能站起來了,近3小時後,天將黑之時,我們安全撤回營地,但有一組2人轉大圈的沒能撤下來。1小時後,其中一女生撤下山來被車送回營地,告知我們他在山頂,高原反應了,被留在了休息處(因事先有約定,當有人身體不支時,其他人將其安頓好,先撤並請求救援)。當分析了當時情況和其人一貫行為作風後決定即刻組織人員上山救援。車送至山腳下,二隊人員,一隊在前一路直上。晚10點出發,另一隊緊隨其後擴大搜尋範圍,緩慢前進。晚11點前隊回信息已到半山寺廟,沒見到其人,我們指示他們繼續上行,目標兩人分手地,離寺約4-5小時的休息地。又1小時後收到消息在距寺廟上方約5km處發現了他在河的對岸。這是一條干涸的河床其左岸經寺廟通向山腳,而右岸則引向大山樹林深處,如果再差半個小時或擦肩而過,那麼他將有很大可能永遠和我們分別了。半夜3點多,全體隊員,終於全部安全返回營地。

日記:5月20日,扎達古格,還是我們先發車,當車行離扎達120KM處時,由於昨天的大雪,路況變得越來越壞,山上積雪很深,雪在陽光下開始融化,使路面變得異常泥濘,車碾隨時有陷下去,或滑落山的危險,最後我們決定,等後2車到後一起前進,古格王朝,在距今1000年前,奇跡般的出現在西藏高原上,在歷史舞台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然而300年前,突然由盛而衰,並瞬間消失於茫茫沙海之中,古格從此成為了神奇大地上的不解之謎。

5月21日,獅泉河(阿裡)休整,本次行程中最條件最好的一站,晚上洗了個桑拿,7天來第一次洗澡,美美的吃了一頓烤羊肉,啤酒大家喝到午夜才睡去。

5月22日懶散的一天,行一小時到本次行程的最遠關時,游班公措,一條界於西藏和克什米爾之間的湖,此湖在中國,一邊是淡水湖,而到了克什米爾就變成了鹹水湖。水冰冷是因為昆侖山脈的雪水,湖中有鳥島、天鵝湖、月亮島,湖色微綠色,周圍被昆侖山脈包圍,景色出奇的迷人,是我們此次阿裡之行中最美、最靜、最清的湖,此湖的裂腹魚,一種無鱗的淡水魚,長的很慢。據說一年只長50克,我們找了個家飯店美餐了一頓。飯後在一藏茶館喝油茶到10:00,天才黑,這是最漫長的一天。

班公措

“班公”是印度語,意即一塊小草地。藏語稱此湖為“錯木昂拉仁波湖”,意為“長脖子天鵝”。從獅泉河向北130千米是日土縣城,班公措就位於日土縣城以北10千米的中國與印控克什米爾交界處。東面三分之二的面積屬中國領土範圍,余下西面三分之一則屬於印度。湖的獨特處在於:湖在中國境內的部分是淡水,物產豐美,水質潔淨,水色碧綠;而在克什米爾境內就成了鹹水。湖中盛產一種名為裂腹魚的無鱗淡水魚,受高原環境影響,生長緩慢,但味道十分鮮美。

日記:5月23日-24日,藏北草原,1200KM的3天趕路行程。每天有16小時在路上。半途住改則。

藏北,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除了高山、湖泊、草原和野生動物,人煙稀少。路非常難走,多土路,多河道,但沿途風光和南線完全不同,湖泊、草原、雪山,還有溫泉,藏北又是一個天然野生動物園,草原寬廣,當汽車經過時可見許多的藏羚羊、藏野驢、黑脛鶴等野生動物,而印像最深的是S206—350Km處,扎日南木措,其海拔5400,比納木措還高,更大,更美,只是離拉薩較遠,在藏北,少人路經。

還有S206—350Km處溫泉,更勝羊八井,海拔挑戰了這3天到了極限,每天在5000米以上,桑母拉大板山口達到了5600米,但差極了,是北線的徑*處,還在措勒附近路遇2個羊車族。此2人從拉薩出發,30天環游阿裡線,敬佩,祝他們一路順風。無人區給人感覺,首先是自然風光美麗,這裡藍天和大地的色彩更強烈,沒任何空氣污染,空氣透明度極高,這裡的美是一種狙獰的美,景色遠遠超出了許多人的審美經驗,讓人感覺就像不在地球上。

藏北無人區(可可西裡)

在青藏高原的中部,有一塊被各國學者和專家稱為“生命的禁區”的地方,這裡便是藏北無人區。可可西裡在西藏的西北部,面積有60萬平方公裡,平均海拔高5000米。這片地方除了高山、湖泊、草原和野生動物,幾乎荒無人煙。歷史上,曾經有一些人去探險,可是不是因為缺吃,就是因為迷失方向,很少有人生還,可可西裡在人們的印像中,是一個荒涼、恐怖的世界。

可可西裡給人的感覺首先是自然風光的美麗,這裡藍天和大地的色彩對比強烈,沒有任何空氣污染,空氣透明度很高,一切看起來都很清晰,往往在距離上給人以錯覺。這裡的美是一種粗獷的美,尤其是其腹地“雙湖”一帶,給人的感覺就像不在地球上,這裡的景色已經遠遠超出了許多人以往的審美經驗。

可可西裡可以說是一個巨大的天然野生動物園。這裡的草原很寬廣,只是青草生長期短,但更多的還是大片的戈壁。當汽車在沒有公路的大地上自由自在奔馳的時候,常常可以看到成群的野馬和羚羊群,其他如鹿、藏野驢、野犛牛甚至狼、熊等等也常常出現在視野裡,然後消失在遠方……



日記:5月25日早8點出發,今晚要趕到珠峰有一段無名路較難走。出薩嘎上Z717行69km,Z717向右拐了,我們要向左行入一條無名道,其實就是草原上的便道,行約50km進入海拔8027米的西廈邦馬峰,是喜馬拉雅山脈五大8000米以上山峰之一,再行40km進318國道,過5050米的拉攏山口,再行130km到老定日,每人珠峰門票180元,車輛每車400元,購票在4318-5145米處轉入珠峰路,全土路,而且盤山而上。過海拔5210米烏拉山口遠眺五大峰,西夏邦馬峰8027米,卓奧友峰8201米,珠穆朗瑪峰8848米,洛子峰8516米,馬卡魯峰8463米,因雲霧較多肉眼還可看見,但照片效果就不那麼清楚了。

晚7時許到絨布寺,抓緊時間晚餐休息准備明早去珠峰,由於314及珠峰火炬登峰所以來時沒有去成,現回程得以實現珠峰之行,但可惜沒拿到登山許可上一號營地,所以明天上到大本營後只能靠運氣向上衝一衝了。



珠穆朗瑪峰

珠穆朗瑪峰,藏語意為“聖母”,海拔8848米,為世界第一高峰,位於喜馬拉雅山中段之中尼邊界上、西藏日喀則地區定日縣正南方。峰頂終年積雪,一派聖潔景像。珠峰地區擁有4座8000米以上、38座7000米以上的山峰,被譽為地球第三級。

珠峰山腳下建有一座世界海拔最高的寺廟——絨布寺,同時,絨布寺也是觀看珠穆朗瑪峰的最佳位置,兩者直線距離25公裡。



高原雪茄的滋味

5月26日早5點出發,天還很黑什麼也看不見,只聽得融化的雪水行成的小溪向山下流去的響聲,我們頂著星星向大本營前進,7點便到了大本營5200米,此刻的天際也露出一絲微白,在這雄偉的珠峰下觀日出,我拿出了為這一刻珍藏了整整一年的雪茄Cohiba Robustos,並為這一刻購買的產自奧地利的高原專用打火機(由於缺氧,一般打火機無法在高原點火)小心的剪掉茄帽,背風點著雪茄,點燃的時間比在平地要長很多,拿到嘴邊慢慢的,饒有回味的吸了一口,這一口我為此准備了一年多,燃燒緩慢,口感有些淡,但較醇厚,由於空氣相當清淨,所以茄香特別濃郁。靜靜享用一會,帶著成就感、自豪感、滿足感,我們決定繼續上行。不久便被邊防隊以沒有登山證而勸阻,這非此行最高點。我們走過的藏山每天都在5000米以上,我們翻過無數個超過此高度的山口,但珠峰更具意義。

返程2天,沿3187一路下行再經日喀則,沿雅江,過拉薩大門曲水橋南下去山南藏傳佛教起源地,達賴的地域,游了桑耶寺、昌珠寺,雍布拉康,騎馬上山,感覺像江南,海拔才3000多米,周偉到處是綠油油的農田,是西藏最富饒的地方之一,找得一家農家住宿一晚,吃了風干肉土豆,喝了青稞酒。

日記:5月28日再經雅江河回拉薩,紅貢嘎,了這一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獨一無二的建在雅江干涸河床上的拉薩機場。

當再次回到拉薩。原以為完成了阿裡之行的我會激動不已,可是當站在了終點“拉薩”,我卻有種失落感,遺憾自己沒有在這段旅程中拍更多的照片、沒有停留更多的時間,那些美景讓我今生難忘。

總行程青藏線2250km,阿裡環線5160km,歷時22天(不算前3天上海至西寧的旅程)。

未完待續……

藏區神游(下篇)


西藏游共有四條境內線和一條境外線。境內線是:青藏線和新藏線(新疆到拉薩也就是在西藏境內的阿裡線);本人在上期雜志中已經向大家介紹了這兩條線,還有就是川藏線,本期將要介紹的也是我的出藏線路;第四條就是:滇藏線,去雲南的;境外線為尼泊爾線,從318國道的盡頭出境到尼泊爾的加德滿都。

川藏線源自四川成都,終點為西藏拉薩。這條線路又分為川藏南線318國道線(長2149公裡)和川藏北線317國道(長2412公裡)。從成都出發,前半段是北線317國道線,經都江堰、汶川、四姑娘山、姚坪羌寨、米亞羅、爐霍一路直到甘孜,風景秀美,還可以一路領略羌塘文化,然後在甘孜轉南線到理塘,沿318國道走南線,一路向西到拉薩,這也是我們的原計劃線路。但是,由於“5.12汶川地震”,所以我們這次只能走全南線318國道線,而且我們是倒過來走:從拉薩出發沿318國道到成都,即川藏南線。

川藏沿線整個區域北有念青唐古拉山脈,南有喜馬拉雅山脈,並和橫斷山脈在此交彙;雅魯藏布江、怒江、瀾滄江、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等多條江河穿行其間。這種特殊的地質結構造就了這裡雄偉壯麗的自然景觀,獨特的氣候和豐富的植被。這裡雪山、冰川、急流、飛瀑、煙雲、雨霧以及古寺、奇峰、神山、聖湖,無不散發出著一種奇妙而又迷人的色彩。但是,多雨雪天的天氣和泥石流塌方路段又多會讓旅人苦不堪言。走這條線路最佳季節是每年的5-6月或9-10月。

日記:

5月28日晴星期三

我們在拉薩地區尋找去往川藏線路的車輛,但是一天都沒有消息。因為四川地區仍在持續余震,大多數人都會避開這條線路。終於在我們快要放棄的那一刻,找到了一位在拉薩工作、家在都江堰的四川人,正趕著回家,因此我們決定搭他的車。

5月29日晴星期四

我們為即將踏上的險途休整了一天並購買了補給。我們還去了大昭寺(在此說明一下,雖然在上篇中我把大昭寺已經介紹過了,但在去阿裡之前由於“3.14事件”並未成行)。

5月30日出發時,晴;色季拉山上,小雨;到魯朗,晴星期五

一早7:00准時出發。懷揣著期盼之情,開始了這次西藏之行的最後一段旅程——川藏南線。從拉薩出來,一路向東海拔逐漸變低,植被增多,風光也比之前漂亮很多。1小時後就到達了第一站——墨竹工卡。上午10:30到達米拉山口,這也是川藏線上我們經過的第一個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口。過了米拉,四周都是綠色,民房也都蓋上了漂亮的琉璃瓦尖頂。川藏線的景色不像阿裡線那樣滿是夾雜在雪山中的土山而是雪山夾雜在綠山之間,星星點點的煞是好看。再往下行至八一、林芝,那裡更是富饒如江南,到處是美田和良牲。家家戶戶都是別墅小院,前花園後菜地,讓人仿若置身富裕的江南。

離八一鎮79公裡的巴松措是一個開發成熟的風景區,湖水清澈,小魚在湖中歡快的遨游,景色美不勝收。可是為開發的需要,這裡建起了發電站,道路也被破壞了,雖然道路破壞只是臨時的,還能修復,但生態和植被被破壞卻是永久的。我們一行人都為此十分惋惜。

過了巴松措,我們爬上了色季拉山口(海拔4515米),站在山上可遠眺八一與魯朗兩鎮以及散落在山間的小村落,炊煙裊裊煞是好風光。山腳下是穿行其間的雅江,遠眺海拔7782米的南迦巴瓦峰,前方就是雅魯藏布大拐彎和大峽谷。晚8:00到達魯朗。

巴松措

“巴松措”又名“措高湖”,藏語中是“綠色的水”的意思,被稱為西藏的瑞士風光,這種散發著自然、原始的美麗已不多見了,是這裡的一處著名神湖和聖地。雖然巴松措深藏在交通閉塞、遠離城鎮的山溝裡,但它卻以其林木繁茂和群山聳立中的那一池碧水而廣為外界所知,成為林芝地區最早為人所知的風景之一。

“巴松措”湖水清澈見底,四周環繞的雪山倒映其中。黃鴨、沙鷗、白鶴等飛禽悄然浮游在水面,湖中則是游魚如織往來穿梭,更顯得一派寧靜。距岸邊大約一百米處有一座小島名為“扎西島”,傳說該島是一“空心島”,即島與湖底是不相連而漂浮在湖水上的。雖然只是個傳說,卻讓人覺得蔚為神奇,到島上都會跺跺腳,看是否有空心的感覺。

色季拉山

這裡能欣賞到從海拔2000余米農田果園開始一直向上,到山腰地帶巨大的原始森林,接著還有高山草甸以及成群的托牛馬隊,運氣好的話可以看到脖子上帶著紅線套、被鐵鏈牽著的黑色凶猛的藏獒。繼續向上就是荒涼的生命禁區,那裡除了瑪尼堆和招展的經蟠什麼也沒有,所有的神明都已經安睡。繞過5000余米的山口是一段迷霧彎道。

魯朗鎮

魯朗的風光像是一張油畫,霧氣總是纏在山腰,山坡上長了蘑菇的馬圈,綠色蔭濕的草場,花朵的顏色就是油彩中沒有調和的那種鮮艷和亮麗。寧靜的魯朗鎮上,行走的喇嘛手中托著他們治頭痛的神藥,從一個村莊到另一個村莊,來來去去。

日記:

5月31日出發時,迷霧;出通麥後,晴星期六

由於修路通麥大橋會在上午7:30至12:30關閉,為了趕在上午前通過,我們一早5:30便出發了。大約行進了20公裡後,我們來到了排龍天險,從這裡開始約35公裡的道路都狹窄泥濘,大多路段只能單車通過,偶有一兩個稍寬的地方也只能勉強雙車交彙。如果是7、8月份的話那會更難行。道路突上突下,有些山坳口也只是用木樁做了路基,下面就是萬丈深淵。

7:15到達通麥大橋,過了大橋500米開外就是嶄新的柏油馬路。終於走完了排龍—通麥天險。路仍在山上山下,江左江右的穿行,海拔漸行漸低,直到海拔2750米的波密路寬平坦,雅江江面也越來越平靜。

終於順利過了天險,長舒一口氣。在波密午餐後繼續東行,1小時後在然烏不到的地方見到了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冰川——米堆冰川。從318國道拐進通向冰川的小路後勉強車行了10公裡後,將車在一個小村落前停下,還有近5公裡(直線距離)的山路必須徒步才能到達。到冰川最近點來回我們徒步花了約5小時。欣賞完難得一見的冰川後趕赴至然烏湖,吃然烏湖魚,夜宿當地。

排龍天險

排龍天險又稱“老虎口”,這段路就是在懸岸邊上行車一樣,路窄,多處地方只能一輛車通行。排龍鄉位於連綿的大山和濁浪滾滾的排龍江邊,排龍江夾在陡峭的山崖中快速奔流彙入到易貢藏布江,聲勢磅礡。路邊有一條索橋連接對面的大山,從這裡可以前往雅魯藏布江大峽谷。排龍鄉不過千人,大多數人都住在江對面的大山裡,路邊只有一條由七,八戶門巴和珞巴族人開的商店旅社組成的街道,商店裡賣一些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旅社是清一色的大通鋪。

通麥天險

通麥是由於有了川藏公路才形成的小鎮。通麥海拔只有2080米,屬峽谷地段。豐富的雨水常將谷地兩側的山石衝垮,於是這裡就有了聞名的通麥天險。“車過帕隆道,險處不許看”,說的就是通麥這段帕龍峽谷道。易貢藏布江在通麥彙入帕隆藏布江。

通麥大橋每次只容一車通過,橋上限速5公裡。這是帕隆藏布江和易貢藏布江兩條河流交彙處,接下來就是大名鼎鼎的通麥天險。

感悟:以上這段路是最險的,但所能看到的風景也是最美的,如果說前面所見的風景如畫,那這裡的風景應該說是“畫不出、相機也留不完”。 沿途可以見到茂密的原始森林、瀑布、溫泉、清澈的江水、叫不出名的野花、野果……

米堆冰川

米堆冰川主峰海拔6800米,雪線海拔4600米,末端海拔2400米,也就是冰川下端已穿行於針闊葉混交林帶。米堆冰川在米堆河的上游,米堆河是在川藏南線84道班處彙入帕隆藏布江,是西藏最重要的海洋性冰川。

然烏湖

然烏湖的湖邊是一大片碧草如茵的草甸,和著碧藍的湖水、白雪皚皚的雪峰,景色如詩如畫。河道中許多岩石和小島點綴其間,湖面上春季樹影婆娑秋冬薄霧彌漫,四季美景都會使人如進夢幻之境。然烏湖的靜和藍是遠近聞名的,湖中極少看到枯枝雜物,湖周景色各不相同。然烏湖的色彩非常豐富,草地、森林、秋葉以及水禽和湖岸淺灘五顏六色的卵石,清新如鏡面反映。

日記:

6月1日出發時,晴;山上雨夾雪星期日

早7:00出發,從然烏趕到芒康與竹巴龍之間的日榮,夜宿日榮。一路的盤山公路,經過很多座高山,感受過很多的氣候,有時候1小時前穿著襯衫,1小時後就要穿滑雪衫,氣候變化不斷,讓一些身體不那麼強壯的同行旅友感到不適。這段路我們經過了橫斷山脈,也過了三山兩江(業拉山、東達山、腳巴山;怒江、瀾滄江)。全天行車15小時,晚10:00才到日榮。

6月2日出發時,晴;抵巴塘後,中雨星期一

第二天一早,我們包車的司機因為震區的家中有急事,所以先行離開。我們一行4人開始了更加艱難的步行加沿途搭車的旅行。我們重新制定了計劃。當天中午12:00出發,搭車到了竹巴龍,金沙江大橋。這裡是川藏的交界點,再往前行就是四川地界了。入川後,第一個縣城就是巴塘,當夜宿此地。

不知道該怎樣形容這樣的心情,在被城市的塵埃浸染了多年之後,倏然的進入到這樣空靈的世界裡,覺得自己由內而外的被洗刷得干淨。

沒有多余的思想,只有眼前的一切……

天上,烏雲外是碧空,那頭頂上的哀愁好似我的煩憂,一切都被拋開……

在這裡,我是那麼的渺小,山的盡頭是哪?

我們奮力的前進著,可是永遠走不到盡頭……

我們堅守著同一個夢想:無論我們走了多遠,讓我們的身後只留下腳印……

任何地方,我們來和去都是一樣的,天堂不得讓任何人染指……

我們會回來的……

三山各有所長

業拉山(彎道多)

川藏線上著名的九十九盤就在業拉山上。由於山高路險,所以到現在,業拉山仍沒有鋪柏油路,站在山頂看業拉山非常壯觀!

東達山(海拔高)

318國道騎行而過的東達山是川藏線上的制高點,海拔5008米。

腳巴山(險峻)

腳巴山,它位於左貢、芒康、巴塘之間,在318國道的3545公裡處(山口),在怒江峽谷,溝裡受濕氣影響,四季溫暖如春,如藏區的“高原小江南”。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與氣候特征,造就了峽谷內雄偉、壯麗、險峻、奇特的自然景觀。

巴塘

巴塘地處川滇藏三省區結合部,是康巴地區的歷史重鎮、大香格裡拉的明珠。這裡氣候溫和,物產豐富,山川形勝,風光旖旎,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古往今來,一直被人們譽為“上有天堂,下有巴塘,內有蘇杭,外有巴塘”。

日記:

6月3日 出發時,晴;海子山上雨夾雪;理塘陰雨;卡子拉山和剪子彎山上大雪;新都橋,晴星期二

早7:00出發,我們搭了輛去康定的車,翻過了海子山(海拔4675米)到達理塘,一個非常寧靜而美麗的小鎮。繼續往成都方向前進,我們過卡子拉山(海拔4718米)和剪子彎(海拔4659米),又車行了1.5個小時,抵達新都橋。晚8:30我們搭車到達了康定並住下。

6月4日晴星期三

我們早9:00出門,特意去了因為《康定情歌》而出名的跑馬山。然後又搭車去了瀘定後返回,仍夜宿康定。

理塘

理塘位於四川省西部,海拔4014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城鎮。它是一座美麗的小鎮,四面被草原所包圍。它是川藏線上唯一一座建有城門的縣城,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曾寫過一首詩“潔白的仙鶴啊,請把雙翅借給我。不飛遙遠的地方,只到理塘就回。”

理塘縣風景秀麗,人傑地靈的地方,這裡是七世達賴、十世達賴的故鄉,也是蒙古國師三世哲布尊丹巴等高僧大師的出生地。因此,被人們譽為“中華高城、雪域聖地、草原明珠”。

新都橋

新都橋鎮又叫東俄羅,是川藏南、北線的分路口。車兒沿著川藏公路南線前行,只見一個個典型的藏族村落依山傍水地散布在公路兩旁,一條淺淺的小河與公路相依相偎地蜿蜒流淌。

新都橋的藏式民居極有特點,有很寬敞的白牆院子和朱漆大門,房子的窗檐上用紅、黑、白等色彩描繪著,像征人丁興旺、五谷豐登之意的日月或者三角形圖案。

康定

康定,一座享譽世界的歷史文化名域;康定,一座跑馬山,名揚五州四海;康定,一曲情歌千古絕唱,醉了天下人。

康定跑馬山位於康定爐城鎮東南邊。城依傍著山,山護衛著城。自古,跑馬山就和山下的人有著不解之緣。跑馬山處處美景浪漫,亙古就天設地造了這座公園。上山,恍如進入仙界,你會悟到中華西塞天外天。

瀘定

大渡河自北向南縱貫瀘定縣城,河水非常湍急,河上一橋,由13根碗口粗鐵索組成,城以橋而出名,而橋又以石達開和毛澤東二人的傳奇故事名傳天下。

雅礱江

四川西部是山的世界,大部分地區是崇山峻嶺,懸崖峭峰。雅礱江就發育在這塊奇異的土地上,造成它奔騰呼嘯的性格。

雅礱江古稱若水、瀘水。因為酷似它的母親金沙江,又有“小金沙江”之稱。雅礱江發源於青海巴顏喀拉山系尼彥納克山與冬拉岡嶺之間,潔白的冰雪融水,集成涓涓細流,成為它的上源“扎曲”。在石渠縣附近進入四川時,才正式被稱為雅礱江。

日記:

6月5日晴星期四

我們購買了由康定經成都到重慶的長途汽車加火車聯票直達重慶。

搭上長途汽車後很快過了二郎山隧道,這也是我們此次行程中經過的最後一座山。過了隧道之後都是高速公路一路通到成都當晚座火車直達重慶。

至此,我們順利完成了這次艱險但是難忘的西藏之旅。

結束旅途的感悟:

想了很多年,然後策劃了整整一年,又歷時13個月才走完了這次西藏游。

去年同期事故翻車在青藏線,造成重傷一人,輕傷二人。我輕傷,一根肋骨骨折,以至行程不得不中止。一年後同月同日但不同伴,我再次踏上了藏游的行程。

像所有到西藏游的游客一樣,在離開前都會用各種方式在住處或某個有紀念意義的地方留下一段感言,我在平措(在拉薩時我們住的旅館)牆上也留下了這段感言:

代價巨大,損失慘重,影響深遠,但我還是來了——西藏!

青藏線美麗像天堂,詩情畫意,

是詩人的樂園;

阿裡線神秘像處女,充滿挑戰,

是勇敢者的夢;

川藏線秀麗但艱險,景多而奇,

是魂牽夢繞的桃花源。

拉薩充滿商業和政治,布達拉宮只需遠眺,大昭寺必須親臨,遺憾古格未盡興,可惜阿裡建機場。來吧,來吧,向往西藏的朋友們,趁一切還未改變太多,盡快盡早的來吧!

上海 金 2008年5月


精選遊記: 拉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