瀟湘行:衡陽——石 鼓 書 院長沙至衡陽的列車基本上都在湘江邊行駛,我看到了寬闊的湘江,看見了高出湘江水面不多的公路、鐵路沿線的城市鄉村,體會到了每年湖南防洪工作的艱巨。因為5377次列車晚點半小時發車,一路上就要讓其他列車,到達衡陽比預計的晚了一個多小時。在華天酒店住下後,冒雨打的參觀石鼓書院。石鼓書院前是一個小型的開放公園,塑有七賢群像,所謂七賢是指李士真、朱熹、黃勉齋、張栻、李寬、韓愈、周敦頤。石鼓書院曾被範成大、馬端臨等歸於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1998年,中國郵政發行“古代書院”即宋代四大書院郵票時,事先曾來石鼓書院實地考察,由於1938、1944年書院兩次遭日飛機轟炸後未修復,當時只見山石、不見書院,而以河南登封嵩陽書院代之。2007年衡陽市新建了石鼓公園並按照清代樣式重修石鼓書院。石鼓書院始建於唐元和五年(公元810年),迄今已有1196年的歷史。當時衡州名士李寬在石鼓山尋真觀旁結廬讀書,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邑人李士真拓展其院,作為衡州學者講學之所。二年(公元1035年),朝廷賜額“石鼓書院”,《文獻通考》列為“宋興之初天下四書院”之一。經唐、宋、元、明、清各朝,書院屢經擴建修葺,韓愈、周敦頤、朱熹、張栻、文天祥、徐霞客、王夫之等接踵至此,或講學授徒,或賦詩作記,或題壁刻碑,或尋幽攬勝,其狀蔚為壯觀。書院主要建築有武候祠、李忠節公祠、大觀樓、七賢祠、敬業堂、合江亭。石鼓之名一說,石鼓四面憑虛,其形如鼓,因而得名。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所載:“山勢青圓,正類其鼓,山體純石無土,故以狀得名。”另一說,是因它三面環水,水浪花擊石,其聲如鼓。晉時諛仲初《觀石鼓詩》雲:“鳴石含潛響,雷駭震九天”。從《水經注》來看,秦代以前,石鼓之名就載於史冊。進入石鼓書院,先經過禹碑亭。亭中的禹碑是新刻的,對比岳麓山上的宋刻禹碑,這裡的碑文字體顯得更加圓潤。據記載,禹王碑源出南岳衡山,岳麓山的碑是宋代時人們從衡山拓來的復制品。禹王碑字體奇古,似蜷身蝌蚪,難以破譯。傳說碑文記述和歌頌了大禹治水的豐功偉績。據史料記載,禹王碑是中國最古老的名刻,碑上刻有奇特的古篆文,字分九行,共七十七字。因字體奇古,似蜷身蝌蚪,難以破譯。據說著名歷史學家、甲骨文專家郭沫若鑽研其拓本三年僅識得三字。而且,被破譯這三個蝌蚪文是否准確至今還尚無定論。在文物保護界,禹王碑與黃帝陵、炎帝陵同為中華民族的三大瑰寶。古往今來一直有人在尋找禹王碑原碑。出自清代岳麓書院的著名湖湘學者王夫之(1619-1692)就是湖南衡陽人,字而農,號姜齋,別號一壺道人,是明清之際傑出的哲學家、思想家,與顧炎武,黃宗羲同稱明清三大學者。晚年居衡陽之石船山,學者稱“船山先生”。因為下著大雨,天色又較晚,參觀的人只有我一個。因為新修的原因,我感到古代書院的氣息不濃,比如,眾文人塑像被塗得金光閃閃我就不喜歡。在合江亭上看蒸湘交彙完全只是煙雨蒙蒙。匆匆瀏覽一遍我就結束了參觀。查了一點文史資料,以彌補實地觀感。唐順宗永貞元年(805)韓愈由廣東至湖北,道經衡州,齊映在石鼓合江亭宴請韓愈。韓愈為此亭作此詩:“紅亭枕湘江,蒸水會其左。瞰臨眇空闊,綠淨不可唾。維昔經營初,邦君實王佐。剪林遷神祠,買地費家貨。梁棟宏可愛,結構麗匪過。伊人去軒騰,茲宇遂頹挫。老郎來何暮,高唱久乃和。樹蘭盈九畹,栽竹逾萬個。長綆汲滄浪,幽蹊下坎坷。波濤夜俯聽,雲樹朝對臥。初如遺宦情,終乃最郡課。人生誠無幾,事往悲豈那。蕭條綿歲時,契闊繼庸懦。勝事復誰論,醜聲日已播。中丞黜凶邪,天子憫窮餓。君侯至之初,閭裡自相賀。淹滯樂閑曠,勤苦勸庸惰。為余掃塵階,命樂醉眾座。窮秋感平分,新月憐半破。願書岩上石,勿使塵泥涴。”宋•朱熹《石鼓書院記》:石鼓據蒸湘之會,江流環帶,最為一郡佳處。故有書院起唐元和間,州人李寬之所為。至國初時,嘗賜敕額。其後,乃復稍徒而東,以為州學。則書院之蹤於此,遂廢而不復修矣。淳熙十二年,部使者潘侯始因舊址列屋數間,榜以故額,將以俟四方之士有志於學而不屑於課試之業者居之。未竟而去。今使者成都宋侯若水子淵又因其故益廠之,別建重屋,以奉先聖先師之像,且纂國子監及本道諸州印書若干卷,而俾郡縣擇遣修士以充入之。蓋連帥林侯栗諸使者蘇侯詡、管侯鑒、衡守薛侯伯宣皆奉金費齎割公田,以佐其役,逾年而後落其成焉。於是宋侯以書來曰:“願記其實,以詔後人。且有以幸教其學者,則所望也。”予惟前代庠序之教不修,士病無為學,往往擇勝地,立精舍,以為群居讀書之所。而為政者,乃成就而褒表之:若此山、若岳麓、若白鹿洞之類是也。逮至本朝慶歷熙寧之盛,學校之官遂遍天下,而前日處士之廬無所用,則其舊跡之蕪廢,亦其勢然也。不有好古圖舊之賢,孰能謹而存之哉?抑今郡縣之學官,置博士弟子員,皆未嘗考德行道義之素。其所受授,又皆世俗之書,進取之業,使人見利而不見義,士之有志為己者,蓋羞言之。是以常欲別求燕閑清曠之地,以共講其所聞而不可得。此二公所以慨然發憤於斯役,而不敢憚其煩,蓋非獨不忍其舊跡之蕪廢而已也。故特為之記其本末,以告來者。使知二公之志所以然者,而無以今日學校科舉之意亂焉。又以風曉在位,使知今日學校科舉之害,將有不勝言者。不可以是為適然而莫之救也。若諸生之所以學,而非若今之人所謂,則昔吾友張子敬夫所以記夫岳麓者,語之詳矣。顧於下學之功有所未究,是以講其言者不知所以從事之方,而無以蹈其實,然今亦何以他求為哉!亦曰:養其全於未發之前,察其幾於將發之際,善則擴而充之,惡則克而去之,其亦如此而已,又何俟於予言哉!詩詞宋 範成大古磴浮滄渚,新篁鎖碧蘿。要津山獨立,巨壑水同波。俎豆彌天肅,衣冠盛事多。地靈鐘俊傑,寧但拾懦科。清 岳宏譽山形如鼓峙江邊,舊有朱陵洞口仙。勝地蒸湘山水合,真儒唐宋七賢傳。雲中雁寺國青嶂,村裡虹橋隱畫船。千載淵源勤仰止,登樓一望意悠然。楹聯左宗棠題湖南石鼓書院(岳麓書院亦有此聯):學貫九流,彙此地人文法海;秀開百粵,看群賢事業名山。阮元 題衡州石鼓書院聯:此真淨綠唾不可;我實薄才歌奈何。

(七賢群雕)

(石鼓書院)

(禹碑亭)

(禹碑蝌蚪文)

(石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