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被下飛機程序、從機場到朋友家、吃不早不晚的一頓飯等“麻煩”,幾乎誤了半天時間,11點多才踏上我的第一條線路——“西方殖民建築+新加坡河畔”。地鐵多美哥站A出口上到地面,左右兩側向懸一塊路牌,左邊是烏節路,右邊是我要走的福康寧路(FORT CANNING ROAD),但明明是一條草地上的步行小道嘛。我這兒還猶豫呢,一個四川口音的男人問我:這有去聖淘沙的車嗎?我唯有苦笑。男人向打著洋傘的兩位女性同伴說:你們等著,我再下去打聽一下。我還想找人打聽呢,但是新加坡大街上怎麼見不到一個人影呢?相信地圖,這是我多年旅行的經驗,踏上那條小路。事實證明我是對的,不久就看到一條柏油路,很窄(剛才看到的烏節路也不寬,而且也不像書上寫的那樣商鋪林立的),憑著出地鐵口的方向,確定自己的方向是不錯的,但沒有看到什麼基督教青年會(YMCA),卻發現了長老會恩澤堂,或者兩者是“合署辦公”?我也不懂英文,但看大致的意思是烏節路上一所教堂(CHURCH),至於長老會是天主教還是基督教,我就沒有考證了。 接著,便是新加坡歷史博物館(Singapore History Museun),我地圖上標著的,只是沒想到兩者之間這麼近,幾乎在轉身之間,以後這種情況經常發生,讓人確確實實感受到新加坡的小。因為貪看街邊的建築,好像是新建的城市管理學院之類的,在原來的萊佛士女子學校的原址翻蓋,便把亞洲文明博物館給“閃”過去了,不過也沒有什麼,一路走來,很多可以參觀的博物館都關了門休息,選春節去新加坡真是省錢啊。 新加坡的建築大多沒有門牌號碼(或者我沒有看見,因為西洋建築體量大,一個小小的門牌怎麼看得見),而且街名也不多,加上街區很小,常常一幢建築四邊就是四條路,四條路都很窄,很容易走過了,我可能就是因為忽略了某條甚至某幾條街,總之到了史丹福閣(STANFORD HOUSE),這不是我當初選定的路線,好在這裡也是四方街,順道走下去,還是可以繞回原線的,不知道在錯誤的哪一個節點上,我遇到了“新嘉坡中華總商會”(繁體字,固執地用“嘉”而非“加”),紅燈高掛,大幅的宣傳招貼上是中國的對聯,進出的大約都是當地有些頭臉的華商,香車寶馬地你來我往。 機場拿的旅游地圖也不能全信,因為有的小路沒有標出,雖然又繞回了原線,雖然沒走冤枉路,甚至雖然還看到計劃之外的景色,但畢竟多了看圖思量並困惑的時間,不過這也應該是樂趣之一。終於回到了亞米尼亞教堂(Armenian Church),中國一般稱亞美尼亞,如果還是蘇聯時代,大約沒人知道它,如今人家也是一國了。眾人都說猶太人聰明會做生意,但一本什麼書上說:西方還有這麼一句話,叫“三個猶太人比不上一個亞美尼亞人”,而且這個民族也是被人趕著滿世界地跑,連新加坡這個小地方,還專門有他們的一個教堂,它在基督信仰中另有什麼特點呢? 亞美尼亞教堂的對街便是一座飯館,招牌中英文的“愛特莫爾(花園和餐廳)”、“一站式婚姻宣誓與各種活動”,大約也是一所以前的什麼重要的行政和宗教性的建築改的,挺莊嚴的。後面可能就是國家檔案局或者集郵館之類,又點上坡的意思,我放棄了。 一條直路就是許多書上都認真描述的聖安德烈教堂,四周有大片的草坪,可惜放假不開門,遠遠放去門廊和高聳的塔頂之間有一排綠樹纏繞。又是白色,初一的天不好,烏雲朵朵,陽光出來也是散的,不強烈,對於傻瓜相機來說,不是拍照的好時機。其實走到教堂邊已經看到那兩顆大榴蓮(濱海藝術中心)了,順著原訂計劃走向市政廳,倒有些新奇的景兒——這裡正在為CHINGAY裝台,CHINGAY據說來自閩南就是裝扮的意思,實質與外國的化裝行進表演差不多吧,我看了點介紹,沒有什麼太大興趣,不過看到裝台的期間倒是很少。 挨著就是最高法院和舊的國會大廈,外國人喜歡把建築的時間標在建築的醒目位置,而中國過去是寫在奠基石上埋了,現在也有把奠基石立在建築牆根的地表以上,面對千秋萬代後的微笑,如今急燥的中國人也得不得了,但多少謙虛地寫得比較低。倒是老家福建有一種習慣:家裡置辦了一只籃、一根扁擔,要把購置時間寫在很明顯的地方。 在去萊佛士登陸地點之前,先看看他的另一座銅像,在維多利亞劇院前,這時人多起來,留影的人、散步的人都有,陰天,樹影,建築的寬闊,想照全了,得動一番腦筋,我就算了,對付一張,傻瓜機嘛。所謂維多利亞劇院原先也屬於政府的辦公用戶,旁邊的皇後坊亦然,如今皇後坊成了亞洲文明博物館,今天關門,建築就算了,也是白色加淡黃,廊柱加拱門,把照相機伸進鐵欄杆的大門,照了一張柱上鑲(畫)了許多與建築風格極不符的花朵,這地方應該是售票處吧。 終於來到新加坡河邊了,這條線路我是合並《搭地鐵玩新加坡》裡兩條線路得來的。一直在擁擠的道路上行走,難道真是因為新加坡太小,還是因為初來乍到的紅毛(每天坐地鐵從義順出來都過“宏茂橋”,據說也如北京“楊宜賓胡同”來自“羊尾巴胡同”一樣,來自“紅毛橋”)有著穩扎穩打的戰略?來到河邊還真一下子開闊了不少,廣場雖然不大,但對岸的碼頭上是舊式的房子沒有拆。 萊佛士登岸處,背對著新加坡河,他看到是什麼?現在面對著他的當是他的功績,亦或是要遭到批判的殖民歷史?沿河向海邊走,除了酒吧(新加坡真多),還點綴些雕塑,真人般的大小,普普通通的人,不像西方的淨是些神和英雄,中國公園裡現在也常有這些東西,難道是學習新加坡的結果?突然一處說明牌吸引了我,因為上面有胡志明的頭像,滿篇的英文看不懂,但HÒ CHÍ MINH(1890-1969)不是明白不誤地說越南那個革命領袖嗎?難道牌子後面的台階是胡志明登陸新加坡的遺址嗎? 從加文納橋過去回望河北,只見維多利亞劇院和最高法院的穹頂一高一矮地站著,加之加文納橋頭的拱門,果然晃如歐洲,真是文化化在血液中,走到哪裡都會復制出來,以求得心理的安慰。沿河的南岸,自加文納橋走到安德森橋,只要幾分鐘,其實這條小路只是用一道“花牆”從酒店廊下酒吧邊辟出來的,窄窄的,但足夠走,畢竟人少比起中國。 安德森橋頭便是浮爾頓酒店(FULLERTON HOTEL),一座典型的歐式建築,但橋頭的一側樓上卻掛了一幅典型的中國對聯“豐年春報喜,盛或喜迎春”。轉過魚尾獅公園和濱海的一串國家形像工程之後,向左手也就是向西轉向勿拉士巴沙路(BRAS BASAH ROAD),路北就是萊佛士酒店。開始我從矮牆上見到一處近乎江南人家的院落,以為是私宅,然後發現沿街的窗、門裡都是逛店的人,再走是大門,隨便進,進門是個院落,擺滿了陽傘和桌椅——處處酒吧,重回傳統歐洲的感覺。 走向萊佛士酒店大院的另一側,順手一拐便是維多利亞街,照地圖看那裡還應該有一座聖約瑟教堂,但在《非常新加坡》的網站上看呢又叫聖約翰教堂,是翻譯的問題呢,或者干脆就是兩個教堂?看看去,《乘地鐵玩新加坡》裡沒介紹,網站呢只照了內景,跟才下地鐵看到的長老會教堂、聖安德烈教堂的純白有區別嗎? 沿途盡是酒店,忽然一片刺目的黃椅子,原來是小食中心,正是初一假期中,大多數食檔都關了門,其實談不上門,只是面向大片桌椅的工作台上干干淨淨,有的還掛了對聯、堆了桔子。就在這片食肆靠大街的角上矗立著一座稱為什麼呢,仔細看了像南傳佛教的祭拜龕,佛前跪著兩個小人,應該是石窟裡的那些供養人像吧,還有花環、桔子,罐裝或軟包裝的飲料,裡面還插了吸管呢。四個角呢塑了四只揚著長鼻子的小像(我看不出像的年齡,僅指個兒),還安了射燈,可以想像一下晚上的情形。 食肆裡開張的是非華人攤位,坐在桌台前吃吃飯的也是面色黑黑的,鬧不清是印裔還是馬來裔的人,所以有點不敢照相,遠遠來一張,沒人理,湊近點,還行,得意!收了相機,繼續向前邁步,呵!到啦,食肆的邊邊上就是大教堂,這教堂漂亮,特別是淡藍色的描邊,管它什麼約瑟、約翰。 不遠處是現在的新加坡美術館,用的是過去的聖約瑟書院(St. Josephs Institution),如今三公仔還站在書院的大門頂上,但建築正面已經架設了碩大的現代塑像。今天這裡足夠安靜,圍著個頭不高但占地面積不小的書院轉了多半圈,除了看門人,便是側旁廊下坐著的不知是過路還是園丁的印度人。
在美術館的西側的路口稍停,忽然看到斜前方的路上有一座淡黃色小樓,樸素莊嚴的氣息撲面而來,決定過去看一眼,原來是一位猶太教的教堂,在我從《非常新加坡》中打印下來的資料裡有一座,但資料沒帶在身上,叫什麼名字忘了,印像中寫的位置也不是這裡。直到回家查詢,才知道有些記錄誤人深矣。資料中說:馬海阿布猶太會堂,地址是4 Waterloo Street,乘搭地鐵至武吉士(Bugis)站(EW12),然後步行片刻。看地圖我當時正在Waterloo Street上,但那裡明明離多美歌近,怎麼寫著武吉士呢?
就像網上說的善牧主教座堂(Cathedral of the Good Shepherd)就在新加坡美術館的斜對面,是新加坡最古老的天主教教堂,也是現今大主教的居所,這裡的確不那麼光鮮,廊的頂篷都掉光了,只剩下架子,但院子裡面有很多聖像、十字架,每一座都是一個事件的記錄,比如什麼地方的大主教來過啦,等等。身份的確是不要包裝的。
出了善牧主教座堂的後門,其實就是贊美坊,但我一直沒有注意過贊美坊的英文名,結果圍著它轉了一整圈,終於有一個門,門牌上寫著chijmes,向裡望,直接下樓梯,挺別致,也非不讓閑人進的私人或公事場所,所以探了進去。一個小庭院,便進了餐廳,這會兒不是吃飯的時候,但仍有一桌客人,從餐廳的另一個門出去是個大庭院。轉過院裡的桌椅,是一道圍欄,俯下身,圍欄下竟是一個大的下沉式露天餐廳,周圍是一圈餐館的門。面對著的餐廳另一側有兩道寬大的台階直升地面,目光順著台階,便是高大的宗教建築,這便是世界上僅存的幾個女修道院之一,天哪,這個作為收容孤兒的聖嬰修道院,如今全是飯館,新加坡真是下決心做世界美食中心!
5點44分,進地鐵“政府大廈”站,不用換車,直回義順,沿著來時的路自己走回朋友家,竟然一點冤枉路也沒走,在全然相似的組屋群中。此時心裡充滿自信:有數了,新加坡就這大點兒!趕快查書,贊美廣場果然旁邊配著英文:chijmes,這是“贊美”的意思嗎,還是食堂?

(史丹福閣)

(萊佛士酒店一角)

(加文納橋回望新加坡河北)

(贊美坊內的餐廳)

(萊佛士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