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文1:怎麼我們的傳統被人家繼承得那麼好呀?這次去韓國,孔廟(成均館)沒有看成,不過到引起了些許興趣(這也是旅游的樂趣之一)。回來就上網查了有關韓國的孔廟。韓國的孔廟不僅僅是一個廟,是儒學的教育中心,也是宗教(儒教)團體不查不知道,一查驚一跳。俺站在那個大門緊閉的大成殿拍照的地方,原來是韓國二百多處孔廟的頭兒,之所以叫成均館,是源於古代中國,我們那時把官方最高的學府叫成均館,所以這裡原來就是朝鮮時代的國立大學。大學怎麼和孔廟在一起呢?也是源於中國。在過去中國,古代的教育模式就是孔廟和官學合二為一,過去在中國每個州、府、縣都有文廟,有的也叫文廟、夫子廟、先聖廟、先師廟。在文廟裡的讀書人除了上學,還有個任務就是祭孔,就連皇帝也在京都的太學孔廟裡祭孔。原來文廟、成均館都是孔廟的別稱,也是儒學的教育中心。而且現在在韓國,儒學已經不僅僅是一門學問了,也是一種信仰,他們稱為儒教,韓國85%的人信奉儒教或受過儒教思想的熏陶。所以成均館也是一個宗教團體。現在的首爾成均館,在成均館大學老校區,規模很大,大成殿供奉著孔子、顏子、曾子、子思、孟子等孔門37位先聖的牌位和韓國36位先賢的牌位。 成均館除了繼承儒學教育傳統,開設課程,出版刊物,還要帶領、指導全國234所鄉校舉行祭孔典禮,所以成均館說是韓國二百多處孔廟的頭兒。韓國的釋典大典(祭孔典禮)比我們正規多了,被韓國政府定為重要無形文化遺產。雖說孔子是中國人,但是韓國對孔子的尊崇程度絕對不亞於我們中國。自漢唐時期,1600年前,中國儒學傳入朝鮮半島,朝鮮王朝崇尚儒學,儒學一直被韓國尊為國學,影響極深。 1600年前的朝鮮時代就開始了紀念孔子的釋典,並一直延續至今,叫釋典大典。在韓國以孔子的忌日和誕辰為基准,每年固定5月11日及9月28日舉行春季和秋季釋典大典。成均館大學會舉行祭孔典禮,場面特別隆重壯觀。而且祭孔活動不僅在漢城,在全國的234所“鄉校”也同時舉行,程序很規範,一直沿襲了中國周代雅樂的規範,保持了傳統的古風儀式。 釋典大典(祭孔典禮)在1986年還被韓國政府指定為國家級85號重要無形文化遺產。 怪不得我們在孔廟時,那個工作人員告訴我們每年只有春季和秋季開放兩次。實際上我們的曲阜孔廟還曾派人來成均館學習祭孔儀式,台灣的孔廟也跟首爾的成均館有許多交流。 (附圖是網上找到的成均館祭孔大典的照片。)韓國的孔廟一直在發揮著教育機構的作用,郡政府還把鄉校的祭孔活動視為國民生活的重要部分在韓國,遍布全國,二百多所鄉校(也叫孔廟),這些鄉校是韓國歷代傳承儒教、祭祀孔子與諸聖賢的地方教育機構,已經有八百多年歷史。現在鄉校在韓國仍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今,鄉校(孔廟)主要舉辦漢文和禮儀教育等活動,也舉辦婚禮。真是太巧了,正被我們撞上了一場婚禮,原來那個舉辦婚禮的地方就是孔廟的後院。郡政府把鄉校的祭孔活動視為國民生活的重要部分,因為孔子的‘為國盡忠,敬信節用,愛民如子,人倫之中,忠孝為本’的思想已融入韓國人的血液中,成為國家發展和人生道路的精神能源。”各地政府將鄉校教育視為中小學教育的補充,並作為重要文化遺產對其進行保護。有些家庭每逢寒暑假,會把孩子送到老家的鄉校學習,接受忠、孝、禮、義的傳統教育,學習做人的道理。鄉校的教材用漢字寫成。孔子源於中國,我們把孔子獻給了世界。我們自己幾乎“毫無保留”,人家繼承的比我們好。 儒家思想在東亞各國都有廣泛的影響。除了韓國,在日本等國,倫理和禮儀都受到了儒家仁、義、禮等觀點的影響,至今都還很明顯的。韓國成均館館長崔昌圭說,“孔子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在韓國,信奉各種宗教的人很多,但是在倫理道德上卻以儒家為主。韓國近80%的人信奉儒教或受過儒教思想的熏陶。當然,韓國人將儒學稱為儒教,並非真正把它當成一種嚴格意義上的宗教,而是當成一種價值觀和生活態度。儒教的愛國守法、孝敬父母、注重禮儀、關心他人等傳統至今仍在韓國人的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許多韓國人信奉仁、義、禮、智、信的立身之道,遵循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等傳統觀念,欣賞安貧樂道的思想,因而得以保持富而不驕、哀而不傷的生活態度。甚至儒家“忠孝”思想已積澱凝結為對集體、對國家的熱愛。成均館大學的校訓為:仁、義、禮、智。充分反映了學校的儒家辦學思想。儒家文化的血脈在韓國社會流轉搏動,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