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兩個月,同事們紛紛去泰國抄底,把我也搞得心癢了,的確免簽證和2k不到的團費確實誘人,但糾結了一會兒,我還是放棄嘗這個鮮。在網上定好機票和賓館,老老實實拖了個箱子,開始了我自己定,自己玩,自由自在一個人的旅行。
目的地:大連。
“掃街”並非執行清潔任務,而是特指拿著相機邊走邊拍。這是細致觀察我們熟悉和不熟悉城市的方式之一,歡迎大家跟著我的記錄穿梭於大連的風情小馬路。
南山!南山!
第一天,住在位於三八廣場附近的賓館,這不算是鬧市,但步行至南山拆遷地塊和七七街,只要七八分鐘。這段動遷的地塊位於五五路、南山街、明澤街、七七街之間,是個長方形的地塊。東西約320步,南北80步。
廢墟之上,曾經矗立著多幢日式別墅,為殖民時期日本高級職員的住所,解放後,分配給老百姓居住,跟上海的許多別墅老房子一樣,在進駐了72家房客以後,氣息也就變化了,漸漸成了擁擠和落後的代名詞,終於,它們被碾壓在時代的車輪下,成為了歷史。
穿過哈爾濱街,便看見七七街,它的對面便是被稱為“日本風情街”的楓林街和南山街,除了房子更新,環境更靜以外,倒也沒什麼特別,這裡與南山拆遷地塊原屬同一區域,可以想像當年政要達人,高級官員在此居住的景像,但一想到曾居住在這裡的是殖民者,又完全沒有想像空間了。

南山賓館
去南山賓館的那天,已經是旅行的最後一天,老天爺似乎有意挽留,還下了瓢潑的大雨,我撐了傘,背著相機,造型極其狼狽,但我很高興我眼前看見的那些建築和那些彎曲的小路,他們是隱藏在這個城市裡,很有神韻的一部分。
你可以沿著南山賓館門口的那條路一直往前,一路上,左手邊是稍顯普通的居民建築,右手邊,則全為獨立的別墅,矮牆低檐,花園裡養著各色植物,安靜而田園,非常符合年輕女性對於家的構想。
說到它的歷史,又不免要提及殖民者,那一帶整片整片的好幾百棟獨立小樓,全木制結構,看似日式樓房,但又兼具西方特色,據說是當年日本留學歸來的建築師,進行中西合璧建築風格的實驗品。
據說大連的日本領事館就位於南山賓館後身的一個很隱蔽、很幽靜的地方,租用著當年殖民地期間所建的小樓,但我沒有看到。
南山賓館現已更名為“富麗華南山花園酒店”,對於游客來說,這應該不是什麼景點,但跟我一樣,有點小資裝13情懷的,建議你去走走,看看。


高爾基路
坐車去沃爾瑪掃蕩土特產,售票員告訴我在團結街下,照做,然後往前走,突然看到“高爾基路”四個字——很革命的路名,很熟悉的幾個字,來過大連的朋友曾特意跟我推薦過這條路上的i55咖啡館,如今得來全不廢功夫嘛!我暫時忘記購物任務,也忘記了咖啡館的魅力,開始在街上游蕩起來。這是與南山氣場不同的一條路,房屋都為老百姓居住,黃色外牆,高大的銀杏樹,落下的毛毛蟲一樣的植物,落滿了停靠在旁的汽車上,別有一番味道。
這裡的房子像個很會穿戴的姑娘,雖沒有名牌傍身,但往那一站,就是明星的範兒。高爾基路作為拍攝目標來講,極為上鏡,我在這拍到了很滿意的照片。

有軌電車
我是把有軌電車,也作為此行的目標之一的,鄭重地記錄上出游攻略中。所幸的是,在大連的四天,我每天都有機會坐,不管多遠都是一塊錢,便宜又方便,而且現代車型的干淨舒適,仿古車型的很有腔調,大連政府算是做了件好事,保留了這些久遠的東西,讓從未親眼見過的人可以看見跟感受到。
曾有一位在大連生活過十數年的作者寫了篇我很喜歡的游記,其中寫到有軌電車,是很不忿的語氣,大約是覺得保留日本人建造的有軌電車,稱其為城市特色,太過牽強。但我倒覺得,盡管事物本身,可能是一道歷史的傷疤,但傷疤也不是消滅了就好了,有時候記得它也未必都是壞事,況且,有軌電車,現在的確也在發揮著作用。
我因為非常喜愛,拍下了很多很多的照片,從遠觀,到近處,到內部設施,甚至於在馬路邊上,為了等它開過,有時要等上好久,沒辦法,沒見過的東西就是新奇的很,我等在路邊來來回回的拍,估計已經被人當作神經病了吧,哈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