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位於成都北郊,距成都20公裡,屬都江堰自流灌溉區。土地肥沃,特產豐富,是天府之國的糧倉。早在2300多年的戰國中期,新都城就崛起在蜀國的土地上,漢高祖6 年(公元前201年)正式設縣。人們提起新都,就會想起滿城的桂花、荷花,仿佛聞到了沁人心脾的芬芳。清人姚仙槎曾有詩雲:“秋色艷湖濱,桂花香滿城。香風吹不斷。冷雨聽無聲;撲面心先醉,當頭月更明。芙蓉千萬朵,臨水笑相迎。”更把新都桂荷的香艷多情描寫得淋漓盡致,香城之名不逕而走。桂湖公園與升庵祠
桂湖位於新都縣城西南。公園占地70畝,湖面30畝,全部種荷,沿湖栽桂四千多株,是一座具有江南園林風格的公園。公園內,夏日,碧荷滿湖,萬千紅蓮點綴其間,陣陣清香沁人心脾;金秋,桂蕊飄香,銀黃丹紅,爭芳吐艷。
桂湖是明代著名學者楊升庵的故居,楊升庵青少年時代在這裡度過了20多個春秋。因楊升庵喜歡桂花,生平愛桂,沿湖桂樹亦其所栽,故名曰桂湖。後人為了紀念他,陸續在湖邊新植桂樹數千,並擴大湖面,在湖中廣種蓮荷,把桂園裝點成“滿湖荷桂”、“毓秀分香”的香世界。每當荷香未罷桂飄香的季節,滿湖清翠碧綠的甸甸園葉,托著千百朵有紅有白的蓮花爭艷鬥妍;而湖畔的金桂、銀桂、丹桂、四季桂況競相卉放,滿城生香。
桂湖的湖面不寬,呈不規則長條形,沿湖建有楊柳樓、澄心閣、香世界、抗秋、綠漪亭等樓、台、亭、榭20余處。這些小巧玲瓏、極富裝飾性的建築,或矗立水中,或傍岸而立,亭、閣之間均有長堤、石橋與湖岸相連,錯落有致,布局合理,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園林式湖面公園。張愛萍為此曾寫下了“桂花香筆墨,湖水影碑林”的題吟。
橫跨湖面的楊升庵祠,規模不大,是為紀念楊升庵而建的祠堂。楊升庵既是一間紀念性祠堂,又是楊升庵生平事跡陳列室,這裡陳列楊升庵的著作100余種,4000多卷。楊升庵(1488-1559),名慎,字修,新都人,出身在於“一門七進士”的官宦家庭:父親楊廷和位居宰相,祖父及兄弟子侄五人均為進士,這樣的書香門第在我國歷史上也屬少有。楊升庵少年時即是當地有名的神童,十歲能詩,二十四歲高中狀元,授翰林院編修。嘉靖時因“大禮儀”案觸怒皇帝,廷杖後充軍雲南永昌衛(今雲南保山),72歲時老死戍所。由於楊升庵關心民間疾苦,敢於為民請命,辦了許多有益於人民的事情,在昆明、在保山,在楊升庵蹤跡所到的地方,當地人都為他建祠立碑。楊升庵是明代著名學者、文學家,一生著作有400余種,內容涉及文學、曲戲、史學、地理、醫學 、金石、書法等許多學科,並完成了幾部雲南少數民族歷史專著,計有《南詔野史》、《滇載記》、《滇侯記》、《雲南通志》等,系統地介紹了雲南少數民族地區的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等方面的情況。
桂湖公園內的湖心樓內陳列有新都馬家山出土的漢代文物200余件,以陶器為主。倉頡樓內有漢代畫像磚展。中山堂內有從新都新繁鎮龍藏寺遷來的龍藏寺碑林展,展品中有清代刻的唐宋以來大書法家墨跡石碑105件。
寶光寺
寶光寺位於新都城北,始建於東漢,隋名為大石寺。唐廣明元年公元881年)底,黃巢起義軍攻破長安,唐僖宗逃難成都曾駐蹕於此。據傳夜見寺內福感塔下放出祥光,掘地獲一石匣,內藏舍利子13枚。於是命悟達國師重建廟宇,改名寶光寺,塔名舍利塔。宋時香火極盛,僧侶達3000之眾,明代毀於兵火。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重建。全寺面積120畝,是一個具有一塔、五殿、十六院的建築群用四百多根石柱支撐,殿堂庭院雄偉壯麗,門窗檐拱,雕刻精美,佛像觀音,栩栩如生,是成都地區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寺廟,堪稱四川 佛教一大叢林。寶光寺除以“舍利寶光”聞名外,還有“羅漢堂”譽滿禪林。堂在 大雄殿東,建於清鹹豐元年(1851年),內塑佛、菩薩、祖師77尊,羅漢500 尊,中堂另塑千手千眼觀音。這些羅漢,每軀高約二米,全身鎏金,形態表情富於變化,姿式動作各不相同。其形態有老有幼,有美有醜,有的瘦削長頸,有的佝僂龍鐘;其表情或笑容可掬,或橫眉怒目,有文靜端莊,有狡黠老練,喜怒哀樂,神情迥異;其姿勢有正襟危坐、合掌參禪,有抬腿抱膝、怡然自得。而手持器物更見奇物,有念珠木魚寶杵禪杖,也有蝙蝠蟾蜍仙鶴,無所不有。其衣著從款式、色調到紋飾無不與人物的性格和所處環境巧妙配合,衣折條紋,清晰分明,無一雷同,從而使五百多尊塑像千姿百態,各有旨趣,確是我國雕塑界南、北兩種流派各顯其技的產物。 寶光寺收藏的文物很多,有蜀漢鐘鼎、梁武帝大同六年(540 年)所雕刻的“ 千佛碑”、唐代磚塔、創建於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的“尊勝幢”和清代鏤空石雕舍利塔,以及唐、宋、元、明、清以來的名家書畫品,唐伯虎、祝枝山、竹禪和尚、張大千等名家的書畫珍品。
令寺僧最為津津樂道的無過於佛門三寶:舍利子、優曇花和貝葉經。舍利子是清光緒三十年寶光寺自信長老的弟子真修和尚從斯裡蘭卡,共有二顆,一黑一白,安放在透明的水晶球內,外罩以銅質鍍金的小塔。塔為四方單層亭閣式,高約二十釐米,制作精美,基座為蓮花座,塔身鐫刻著龍柱、花卉,額上有“釋迦如來真身舍利”八字。優曇花,梵語為祥瑞花的意思,產於喜馬拉雅山麓、和斯裡蘭卡。寶光寺的優曇花為銅質合金鑄造,高一百五十五釐米,葉互生,花分六組,每組聚生許多小花,隱於壺狀的花托中。據說,此供可當編鐘使用,用筷子打擊四周葉片,能發出“優曇缽羅”的聲響。此花原是印使臣送給中國皇帝的貢品,是清道光皇帝欽賜。貝葉經是清光緒二十八年,真修和尚去曼谷謁見時,泰國國王所贈。這部貝葉經為梵文的《妙法蓮花經》,裝在長五十釐米、寬八釐米、高八釐米的檀香木盒裡供人參觀。
寶光寺內有許多楹聯題刻,寓意深遠,發人深思。如山門有聯:“出入在斯,務要了明性去;聖凡所到,須當問過心來。”彌勒殿有聯雲:“開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於人無所不容。”鐘樓有聯:“驚醒世間名利客,喚回苦海夢迷人。”大雄寶殿聯雲:“世外人法無定法,然後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又雲:“退一步看利海名場,奔走出許多魑魅;在這裡聽晨鐘暮鼓,打破了無限機關。”東方丈有聯雲:“凡事盡當其然,總期各了各心,方無掛礙;有生根乎自在,只當我行我法,不蹈虛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