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麗江古城生存之根
麗江古城內的街道依山傍水,泉水流至城頭雙石橋下時分三叉,分別穿街過巷,就像人體的經脈,流向古城千家萬戶,居民洗菜用水最遠不過五十米。你徜徉游覽街頭,那水是隨處可見,隨手可掬,或淙淙歡唱,或下潛游路中。水,給古鎮注入朝氣,流出佳妙美景。每家門庭,開門即河,迎面即柳,形成了高原水鄉“戶戶泉水,家家垂柳”的特有風采。沿小溪走,可以看見,一石跨渠,即成一家,水繞民家,自然處處以橋通路。於是,古城的橋也自然多了起來,只要門前有水,必然就有橋,橋有木板的,有石頭的,還有水泥的。其實,那些所謂的橋不是真正的橋。古城保存了許多座明清的石拱橋,雖經幾百年的風雨剝蝕、兵火焚毀,乃至大地震的破壞,石橋如故,至今依然雄跨主河。據載,在麗江古城區內的玉河水系上,橋式多種多樣,較著名的有鎖翠橋、大石橋、萬千橋、南門橋、馬鞍橋、仁壽橋,均建於明清時期(公元十四至十九世紀)。其中以大石橋最具特色。大石橋為古城眾橋之首,位於四方街東向百米,由明代木氏土司所建,因從橋下中的河水可以看到玉龍雪山倒影,又名映雪橋。該橋系雙孔石拱橋,拱圈用板岩石支砌,橋長十余米,橋寬近四米,橋面用傳統的五花石鋪砌,坡度平緩,便於兩岸往來。然而,那天是雨天,站在大石橋上看不見玉龍雪山的影兒。水,是古城人生存的根本。站在石榴井前的台階上,看著人們無拘無束地用水,我在想,如果麗江古城沒有水,會是個什麼樣兒?因此,他們用水十分講究。在城裡,我們看了石榴井和署古井,兩口水井均為三眼井,泉水噴湧出的第一眼井供飲用,下流至第二眼井為洗菜,再下流至第三眼井方可用以洗衣服,嚴格分開,不准亂用。這約定俗成的規則,古城人都非常自覺非常嚴格地遵守,誰也不去破壞。因為,這是他們生存之根。
(更多圖片:老楊閑游天地間 http://***/yjryjr1123)
http://***/s/blog_4a14e5e00100enqo.html

(麗江古城)

(麗江古城)

(麗江古城)

(麗江古城)

(麗江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