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西藏----寺廟篇(上)

作者: Reisender

導讀逛西藏----寺廟篇(上) 說是寺廟,其實布達拉宮和羅布林卡嚴格意義上不能算是寺廟。只是,布達拉宮和羅布林卡都有濃濃的藏傳佛教意味,前者是五世起達賴的駐錫之地,後者是達賴的夏宮,兩者內室的布置在我這個異教徒看來更是和其它寺廟何其相似,尤其是布達拉宮,放眼都是佛像,經書,靈塔等宗教意味濃厚的事物,因此將其列於寺廟篇,也並無特別不妥之處。 我 ...

逛西藏----寺廟篇(上)

說是寺廟,其實布達拉宮和羅布林卡嚴格意義上不能算是寺廟。只是,布達拉宮和羅布林卡都有濃濃的藏傳佛教意味,前者是五世起達賴的駐錫之地,後者是達賴的夏宮,兩者內室的布置在我這個異教徒看來更是和其它寺廟何其相似,尤其是布達拉宮,放眼都是佛像,經書,靈塔等宗教意味濃厚的事物,因此將其列於寺廟篇,也並無特別不妥之處。

我在西藏主要看了布達拉宮,羅布林卡,大昭寺,小昭寺,色拉寺,哲蚌寺(以上為拉薩),和扎什倫布寺(日喀則)。其中後三寺與甘丹寺,青海的塔爾寺及甘肅的拉蔔楞寺並稱格魯派的六大寺。格魯派是藏傳佛教目前最大的一個支派,俗稱“黃教”(原因是頭戴黃帽),由宗喀巴創立,因此,在諸格魯派的寺廟中,宗喀巴的塑像隨處可見,通常左右會伴有他的兩大弟子賈曹傑及克珠傑。達賴和班禪都屬於這個教派,宗喀巴的弟子克珠傑和根敦珠巴分別被追認為一世班禪和一世達賴。另外三個經常被提及的教派分別是寧瑪派,俗稱“紅教”(原因是頭戴紅帽子);薩迦派,俗稱“花教”(因為該派的寺廟圍牆上塗有紅藍白三色條),頭領為世襲制;噶舉派,俗稱“白教”(因為修法時著白僧裙),活佛轉世制度即由此派的分支噶瑪噶舉創立,不過十七世噶瑪巴活佛(黑帽系)於1999年由楚布寺出走印度。

先說西藏游的重中之重---布達拉宮。布達拉是梵語音譯,也可譯作“普陀”,意為觀音所居之地(據說在信教的藏民眼中,達賴和班禪都是觀音的化身),最初由松贊干布(他也被看作是觀音的化身)始建。五世達賴將駐錫之地由哲蚌寺移於此,從此越建越大,直到今天的規模。按照西藏的一個導游的說法,西藏的唯一一個國家5A級風景區就是布達拉宮。

從任何一個角度來看,去西藏不看布達拉宮都是一個損失。很奇怪的,我在拉薩碰到兩撥青年游客都對我說,對布達拉宮不是很感興趣,原因一是布達拉宮是人文景觀,在喜歡自然景觀的人看來吸引力並不足夠,二是布達拉宮裡面不允許照相(難道非要來張到此一游照?),三是布達拉宮門票購買手續麻煩,需要提前一天憑身份證領取購票憑證。在我看來,這些原因一個都站不住腳(也許另外一個原因還說的過去:由於限制人數,布達拉宮的門票在以往的旺季裡據說最高曾炒至1000元一張),布達拉宮裡的佛像,靈塔,壁畫等等,哪怕是對歷史和佛教知識一無所知的人去看都非常有震懾力。因此,強烈建議不要放棄布達拉宮。

布達拉宮從外觀就可以分辨出紅宮和白宮兩部分。白宮主要為達賴的起居之地和生活工作場所,紅宮則主要為五世到十三世的達賴靈塔殿。關於布達拉宮裡各殿的介紹有很多導游書籍更詳盡更專業,我就不照搬了。我只是想說些自己的感受。布達拉宮建於拉薩市中心的瑪布日山上,由於拉薩的高樓不多,因此從拉薩市的各個角落幾乎都能看到,或者說,在任何一個角落裡你都會抬頭望那個方向試圖看到布達拉宮,即使是在大昭寺,或者色拉寺。它就是有那樣的吸引力。

而越過重重檢查,購票進入之後,你又會被裡面的裝飾所震驚。豪華?神秘?陰暗?很難用一個形容詞來定義,因為它夾雜著各種氣息。豪華是指到處都是黃金和寶石。達賴的起居室就有很多鑲金綴銀之物,更別說已逝各世達賴靈塔。其中,五世達賴靈塔高四層樓,耗去黃金11萬兩(怎樣的天文數字),寶石無數。恕我對歷史和藏傳佛教無知,亂發議論,我確實很難理解佛教徒這樣耗費黃金是否可以用奢侈來定義,是否符合佛教教義,雖然靈塔的主人貴為達賴,整個藏區的精神領袖之一和最高統治者。其余幾位達賴的靈塔規模相對小得多,但也都嘆為觀止,而且所用黃金也是以萬兩計。在我布達拉宮裡參觀的時候,也有藏民信徒在朝拜(據說他們只需花三元門票錢,且毋需預約),他們或者虔誠地在油燈上加上他們自帶的酥油,或者在佛像前放上一些紙幣(通常時候是一角人民幣,畢竟經濟條件所限)。這時候,我心裡總會犯嘀咕,達賴根本不缺錢,這時何苦?看著這裝飾奢侈的宮殿和靈塔,難道藏民心裡就沒有一絲觸動?不過,我終究不是他們,無法知道他們的真實想法。

布達拉宮裡有一處,我覺得值得特別一提,那就是紅宮的最高處薩松朗傑(勝界)。殿內有一塊牌位上用藏﹑漢﹑滿﹑蒙四種文字書寫的“當今皇帝萬歲萬萬歲”的牌位,牌位上方是乾隆皇帝的畫像。自七世達賴桑嘉措起,各世達賴每年藏歷正月初三凌晨到這裡向皇帝牌位進行朝拜,以表明對皇帝的臣屬關系。可以想見,至少有清一代,中央政府對西藏的統治是有力和有效的。

布達拉宮的圍牆外有長長的一排轉經筒。每天上午有很多藏民信徒圍著布達拉宮順時針轉經(到中午時分就少了,可能是日頭的原因),據一位藏族出租車司機告訴我,凌晨三點鐘就有人開始了。為了感覺那氣氛,我曾兩次跟隨著隊伍一起走(對於我這個異教徒而言,當然不能叫轉經,何況我根本不知道轉經的意義何在)。有時候會和轉經的信徒眼神相對,他們的眼神裡透出的是漠然,可能是毫不在意別人(或者說異教徒)的看法,他們只是做他們所信仰的,因此或許也可以把那眼神理解為一種淡定。只是,碰到不和諧的事情,異教徒的想法總是多多。當我跟隨著隊伍一起走的時候,由老婦人坐在轉經筒旁,看見我便伸手向我要錢。我雖然給了,但依然不理解這種行為。這算是乞討麼?不像。似乎其他信徒也偶爾會給,但我不是信徒啊,而且她為什麼是伸手要呢?她需要施舍維護轉經筒的正常運轉麼?可能性也不大,我相信,至少布達拉宮外的轉經筒國家還是會有人有錢來維護的。答案終於還是不得而知。此外,西藏有很多磕長頭(就是走一步磕一步,而且磕頭的時候是全身俯臥在地上的,因此他們手上會套有類似拖鞋的東西,下身也會系厚厚的圍裙以保護)的信徒,據說有很多是從西藏以外的藏區以這樣的方式一路而來。拉薩街頭也經常能看見,特別是布達拉宮和大昭寺的周圍。會有藏族信徒上去施舍,我看到的大多還是一角錢。讓我這個異教徒不解的是,有一天我正在街頭低頭系鞋帶,兩個做磕長頭打扮的信徒遠遠看見我,幾乎是一路小跑地到我跟前,伸手問我要錢。我雖然不解,還是從錢包裡拿了一元紙幣給了其中一位。由於沒了零錢,便沒給另外一位。沒想到,他居然還開口問我為什麼不繼續給他。我說我沒零錢了,他的回答居然是“可以找”。我沒搭腔,徑直走開了,心裡的一團迷惑,這到底算是什麼事啊?

原諒我這個異教徒的痴言狂語。藏傳佛教徒的種種行為在我看來,真的不是神秘,而是奇怪。再比如,在西藏,我們經常可以在山上,特別是山口,或者其它高處看見經幡(風馬旗)獵獵作響。一般的解釋是,過去普通的藏民沒有受教育的權利,因此無法誦讀經書,於是便想出了替代方法,將經文印在小旗上,將小旗掛在高處,由風代為誦讀經書。我無法理解的是,既然可以想出這種替代方法,為什麼不能向權貴爭取受教育的權利?畢竟,風只是替代,如果真是虔誠,為何不做到事事親為呢?

神秘,不,奇怪的西藏。

大昭寺在拉薩老城區八廓街的中心地帶,周圍都是小商販的攤位。在小商販的吆喝叫賣聲中,看著香火升起,看著成群的虔誠的藏民信徒在寺門口磕長頭,似乎是種和諧景像?公元七世紀,松贊干布領導的吐蕃王國強力崛起,率二十萬大軍(書上是這麼說的,其實我很懷疑這個數字,到目前為止,整個中國境內的藏族人口也只在五百萬左右,很難想像一千多年前藏區的人口基數可以支撐這樣一支軍隊)逼近大唐,在幾番爭戰之後,大唐終於答應將唐宗室女文成公主下嫁松贊干布。此前,松贊干布已經迎娶尼婆羅(今尼泊爾)的尺尊公主。松贊干布分別為兩位公主修建了小昭寺和大昭寺,並將她們帶來的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像和八歲等身像分別供奉於兩寺內。

從今天大小昭寺的規模來看,松贊干布似乎更加寵幸尺尊公主,因為大昭寺的規模比小昭寺大得多,而且香火更旺。我去小昭寺的時候,小昭寺正在修繕,外表幾乎看不到什麼,而殿堂裡面的進深也小得很。文成公主在入藏時,帶入了很多工匠,提升了西藏的科技水平,據說藏民到現在還感謝她,在寺廟裡看見她的塑像都會膜拜(很難說到底是膜拜誰,她的塑像都是和松贊干布及尺尊公主的塑像放在一起的)。在有些漢人的觀點看來,這一段歷史可以看作西藏是中國固有領土的起源,我個人認為有些牽強。倒是後來,另一位唐宗室女金城公主也嫁入吐蕃,據說還生了一子(有很多傳奇做佐證)。於是,在幾百年的征戰殺伐之後,吐蕃的贊普(國王)與大唐休兵,在大昭寺門口立“唐蕃會盟碑”,在碑文中回顧唐蕃和親友好歷史,並以甥這一較低輩分自稱,稱大唐為舅,最後言稱“…舅甥和葉社稷如一統,情意綿長。”

大昭寺一層的大殿是不允許拍照的,進門就看見手書的牌子“拍照立即沒收機子”。因為只有漢字的,可見違反規定的大部分是內地來的漢族游客。藏傳佛教的寺廟各殿很奇怪都故意搞得陰森森(很抱歉用這個詞,但實際情況確實是這樣),殿堂的門很小,殿堂內部也幾乎不透陽光,純粹靠酥油燈來點亮。大昭寺是其中比較突出例子。漢傳佛教的寺廟雖然開窗也不多,但至少佛的身上是照得到陽光的。而基督教的教堂雖然也刻意營造肅穆的氛圍,但陽光依然透過一扇扇繪彩的窗戶透射進來,雖然肅穆但是溫暖。而大昭寺,進入大殿之後,想看清楚什麼都有些困難,更別說是去仔細鑒賞,比如壁畫更是被油燈熏得很多細節都模糊不已。順著大殿順時針慢慢摸索而去,可以看到很多塑像,有宗喀巴及其弟子的,有觀音菩薩的,有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及尺尊公主的,而鎮寺之寶就是文成公主帶入吐蕃的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像。在酥油燈的映照下,可以看見塑像上下四周也裝點著像是黃金珠寶之類的飾物,好一尊珠光寶氣的佛像。由於大昭寺是不分教派的寺廟,因此在大殿中,還可以看見除黃教宗喀巴外的其它教派的大師塑像,如紅教的創始人蓮花生,如花教的祖師爺“薩迦五祖”,如白教的創始人米拉日巴。

從大殿出來,有樓梯可以上至大昭寺的二層和三層。由於是室外,便可以完全沐浴在高原的陽光下了,而且也可以隨意地照相了。大昭寺的金頂在熱烈的陽光下閃閃發光,與藍天白雲相得益彰,游客或眺望遠處紅山上的布達拉宮,或俯視正門前頂禮膜拜的眾信眾,心裡面想的是西藏夢圓,還是其它呢?



(夜色下的布達拉宮)



(布達拉宮的後門)



(大昭寺前磕長頭的信徒 )



(大昭寺的雙鹿聽經)



(大昭寺的喇嘛 )


精選遊記: 拉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