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0-03 晴
清早起床,太陽已經升起,在房間裡不覺得,出門便感冷風撲面,早晨山裡的溫度大概只有5、6度,還是挺涼的。步行過一座橋,便是景區主道路,殊像寺就在對面。橋下早已無水,草上結著一層霜。時間雖早,但前來燒香拜佛逛寺廟的游客信徒已經成群結隊了,大小車輛也停了不少。我們本想坐景區的交通車,但在寒風中等了10多分鐘也沒見到一輛,車價收那麼貴,卻不見有服務。於是我們招手截了輛的士,問去黛螺頂多少錢,回答說10塊錢,我們便坐上了車。上車後司機便問我們燒香了嗎,我說沒有。他就開始忽悠,那邊有座寺廟,現在的舍利子正在開放,應該要先去拜拜,燒柱香,那個舍利子可是30年才開一回給信眾膜拜的,9月26日剛開始開放,我們這次來的正是時候雲雲。從上車一路叨念到下車,我們只是聽著,也不搭腔,那個司機只能是悻悻地開走了。黛螺頂,又名大螺頂,在台懷鎮中心寺廟集群區東,位於陡峭的半山脊上。它始創於唐朝,明成化年重建,寺內有乾隆御制大螺頂碑記。相傳乾隆來五台山欲登台頂進香拜佛,卻屢被風雨所阻。台頂氣候嚴寒惡劣,難以攀登,可他又想朝拜台頂的五方文殊,和尚青雲師傅便將東西南北中的文殊菩薩五種法身恭請於正殿,使乾隆得償所願。登黛螺頂,進正殿即可朝拜五個台頂的五方文殊,所以又稱小朝台。
登黛螺頂,可以坐纜車上下,也可沿著1080級台階攀登而上。我是沒有那個體力走上去的,所以毫不遲疑地買了往返的纜車票。清早登頂的人不算多,纜車大多是空的。坐上纜車,向上行,一陣山風刮過,更覺涼意。自纜車往下看,蜿蜒的山路上,還是有不少登頂的游客拾階而上的。郁郁蒼蒼的山林,綠色、金黃色、間中還夾著一抹紅色,斑斕的色彩展現出一幅美麗的秋日畫卷。很快纜車到了站,下來之後,又沿著石路向上行了一會,兩邊都是擺攤叫賣的小販,我們匆匆而過。
來到大螺頂的木碑前,時間尚早,游人並不多,站在山上眺望,五台山的標志白塔赫然屹立在山下那片灰瓦紅牆的寺院群中,格外顯眼。買票進了寺廟,看見一灰衣僧人三步一叩地一路拜入寺內,真是佩服他的虔誠。我們無意燒香,所以只是簡單地在寺廟裡瀏覽一圈,便下山了。
第二站,我們繼續打車去到了南山寺,一座很古老又很幽靜的寺院。據說這裡不給導游回扣,所以旅行團都不往這個寺院來。卻正合了我們的心意,少了那些忽悠燒香的雜人和煙霧繚繞的香火。南山寺創建於元代,當時稱“大萬聖佑國寺”,寺內現存有元代所立石碑。清朝和民國時期曾再次修建。
南山寺中最出色的是各種石雕,每幅石刻都是一個故事,內容兼具佛道儒三家色彩,各種石雕宏觀浩大,微觀精細,栩栩如生,極為傳神。其中的一扇拱門上刻著一幅五鼠偷葡萄。在枝繁葉茂的串串葡萄中,五只賊頭賊腦的小老鼠隱匿其間,伺機偷吃著飽滿的葡萄。細致入微的雕刻,將小老鼠的神態表現的淋漓盡致。看著幅幅精美絕倫的石雕,除了嘆服古人的工藝,再無他言,只能用相機將每一幅石雕都拍攝了下來,細細欣賞。
沐浴在晨光下的古老寺院,寧靜莊重。三三兩兩的僧人或信眾,拾階而上,虔心禮拜。眺望遠山,心境格外平和。
來時打車的司機一直在等我們,離開南山寺,我們去往菩薩頂。
五台山共有大小寺廟一百多座,分為青廟(和尚廟)和黃廟(喇嘛廟)。菩薩頂就是後者,為五台山黃廟之首。它坐落於五台山靈鷲峰上,始建於北魏孝文帝時期,現存的建築則是清代康熙時所修。這座廟是當年清朝的皇家寺廟,寺內樓閣殿堂參照皇宮樣式建築營造,金碧輝煌。康熙和乾隆曾先後多次到此朝拜。
因為是從寺廟的後門進去的,所以第一間房間就是廚房,稱大鍋院,因房中的四口大鍋而得名。這四口大鍋分別是明嘉靖年鑄造的鐵鍋、明萬歷年鑄造的銅鍋各一口,以及清嘉慶年鑄造的2口銅鍋。其中明萬歷年鑄造的銅鍋鍋口直徑達2.04米,高1.15米,是最大的一口。站在鍋台邊,我根本看不到鍋底,實在是太深了。
經過大乘門,便來到了人頭攢動的主殿,大文殊殿前有一石碑,上書“五台聖境”,據說是康熙的御筆。另外還有多個石碑,都是古物了,上面的字跡已模糊難辨。
寺廟的屋頂都是琉璃所制,或青色,或金黃色,在陽光的照射下,流光溢彩,煞是好看。屋檐下的銅鈴,不時隨風響起一陣清脆。穿過大雄寶殿,便來到了菩薩頂的正門,據說門前的台階共有108級。這裡是各旅行團必到的寺廟,所以廟裡人多擁擠,我們也只是走馬觀花瀏覽了一圈便離開了。
返回的途中,司機不斷地推薦我們去五爺故裡看看。他說山下的五爺廟是後來遷過去的,最早的五爺廟就是這個五爺故裡,後來因為香客太多,這裡地方狹小,所以才將五爺請到了山下。看看還有時間,我們也就答應去五爺故裡轉轉。一進寺門,便看見正殿對面的舞台上,有個劇團在唱戲,看所拉的橫幅,是天津的什麼人為感謝五爺顯靈而請來還願孝敬五爺的。我們隨司機進到請香處,一束最小的香居然都要價300,我立即退了出來,假裝對唱戲的很感興趣,就站在戲台邊上觀看。待司機出來,便趕緊離開了。後來聽布師傅說,這個所謂的五爺故裡就是個騙錢的寺廟,呵呵。
回到酒店,我們先收拾了行李,退了房,然後在餐廳用了午餐。等布師傅來到後,便讓他先送我們去到五台山的最後一站,顯通寺。
顯通寺是五台山首剎,始建於東漢永平年間,是五台山開山第一座寺院,五台山的盛大佛事活動都在此舉行。進入寺中,青松翠柏掩映著雕梁畫柱灰瓦紅牆的寺廟,三三兩兩的游客置身其中,卻如在畫卷中一般。
顯通寺中給我留下深刻印像的,當屬那金燦燦的銅殿和銅塔了。正午陽光的照射下,閃亮耀眼不能直視。銅殿,是青銅建築,明萬歷年間鑄成。銅殿建於漢白玉基座上,外觀二層,實則一層,殿內供奉著一尊密宗文殊銅像。我進入殿中,叩拜,一個上了點年紀的和尚盤坐在蒲團上,教我正確地跪拜姿勢。拜完起身,聽和尚與其他人的對話,得知整座銅殿用了1萬斤的銅,而地面是新鋪的玉石,塊塊碧綠透亮,殿前的兩座銅塔也是明朝萬歷年間所鑄。心中感嘆著連寺廟都有著貧富差距啊。
五台山的標志性建築大白塔,與顯通寺僅僅一路相隔。於是我就站在塔院寺牆外的木材堆上,和大白塔來了個合影。
(詳細圖文版游記請至http://***/itravel2009)

(黛螺頂)

(南山寺)

(多彩琉璃頂(菩薩頂))

(五台山的標志-大白塔)

(金光閃閃的銅殿(顯通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