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雪山白雲間(四)--日月山

作者: 天山雪魚

導讀清早七點,我還在天寒地凍之中猶豫著怎麼穿衣服,怕現在穿得暖暖和和,到了中午熱得穿短袖,那可怎麼個脫法。司機的電話已經來了,車子提前半小時就停在了樓下。不管了,短袖、長袖、背心、外套,一層層裹上再說。 上了車,時候還早,大家一致決定先去找地方填飽肚子。這就是不跟團的好處了,可以自由安排,可以把互相等來等去地時間節省下來,悠悠閑閑地品嘗 ...

清早七點,我還在天寒地凍之中猶豫著怎麼穿衣服,怕現在穿得暖暖和和,到了中午熱得穿短袖,那可怎麼個脫法。司機的電話已經來了,車子提前半小時就停在了樓下。不管了,短袖、長袖、背心、外套,一層層裹上再說。

上了車,時候還早,大家一致決定先去找地方填飽肚子。這就是不跟團的好處了,可以自由安排,可以把互相等來等去地時間節省下來,悠悠閑閑地品嘗美食。司機熟門熟路地找了家牛肉面館。西北的牛肉面那是大大有名,以蘭州拉面為代表。牛肉拉面講究的是“湯清,肉酥,面韌”,優劣主要取決於清湯。西北城市面館眾多,大家吃牛肉面,先喝一口湯,便知是不是地道,熬湯沒點絕活可開不成面館。熬湯時常選用草原上出產的肥嫩犛牛肉或黃牛肉,加大塊牛頭骨和腿骨,再按比例加入牛羊肝湯和雞湯,配以幾十種香料,在特大罐形鐵鍋內熬成即可,肉湯氣香味濃,清亮澄澈,配上辣椒油、香菜、白羅蔔,那叫一個爽啊。跟我們想像的不同,牛肉面只有牛肉湯,裡頭牛肉丁只有一點點,想吃得過癮還得另外加單獨的牛肉、雞蛋等等放進去,一套下來得八九塊錢,作為早餐還是挺奢侈的,不過面館裡食客來來往往不斷,看來不愁生意。

一大碗香噴噴的面湯下肚,五髒六肺都暖烘烘的。不知是因為天氣冷還是香料的作用,吃飽後不但沒有困意,反而精神抖擻,兄弟們上車往青海湖去也。西寧到青海湖有南北兩條線,南線途徑塔爾寺、拉脊山、日月山、倒淌河、151基地,北線過沙島、金銀灘、原子城,不管是包車還是跟團,基本都會一條線去一條線回,環湖還有鳥島、洱海這些景點。我們這個時候並不是游覽青海湖的最佳季節,每年5-8月草原上繁花似錦,綠草青青,鳥島附近又有大批的侯鳥棲息,碧海藍天,白色的鳥群在明媚純淨的陽光下翱翔,那景像想想就很美。如果時間充裕,在鳥島住上一晚,在鳥島漫步一番,看看青海湖的日出,應該是不錯的經歷。

車過塔爾寺,漸行漸高,再也看不到田野,變成一座座山峰起伏,遠處屏風一樣遮住半邊天的山脈,應該就是拉積山了。突然看見路邊高高的半山腰上,一群黑色的犛牛在緩緩移動,大家都興奮起來,紛紛掏出長槍短炮拍照片。後面翻越山口前後的路上,山谷、半山之間,出現越來越多一群群的牛羊,渾然不懼陡峭的山勢,在一片片綠色、黃色、紅色的草叢間慢悠悠地啃食著。



(第一群犛牛)



(牛羊滿坡)

不多時車開上了拉積山口,這裡海拔3820米,不是我此時為止到過的最高點,所以沒怎麼瞎激動。雪坡之上,一堆堆求平安的瑪尼堆,一串串讓風傳誦經文的五色經磻,提醒我們已經到達藏區了。



(拉積山口)



(山口的經磻)

在山谷草甸之間繼續前行,遠遠看到兩座相鄰的山頭各矗立著一座寶塔,山頭往下是長長的階梯,中間樹著一尊高大的白色文成公主雕像,這就是日月山了。日月山唐時稱赤嶺,得名於土石皆赤。當年文成公主遠嫁吐蕃,藏王松贊干布率眾迎娶,就在這裡會合。相傳她在峰頂翹首西望,遠離家鄉的愁思油然而生,不禁取出臨行時皇後所賜“日月寶鏡”觀看,鏡中頓時生出長安的迷人景色。公主悲喜交加,不慎失手,把“日月寶鏡”摔成兩半。這就是為什麼把“赤嶺”該稱為“日月山”的原因。公主離開日月山繼續往西走去,向東遙望自己的故鄉時,發現視線以被山阻隔,禁不住又流下悲傷的淚水,嘆息一聲,揮淚西進,淚水幻化成一條小河,因為同情公主的悲傷,就隨著公主一同向西流去,稱為倒淌河。後人為紀念文成公主在日月山腳下建有文成公主廟。另有傳說,跟隨文成公主的宮女們經過此地,很多不願離開漢家土地,就留在了這裡,所以湟源縣自古就多產美女。

事實上,傳說是有據的。日月山是青海內外流域水系的分水嶺,所以過了日月山之後,河流就往西彙入青海湖,形成了倒淌河。從夏商開始,這裡就是羌人活動的地區。漢武帝時霍去病北擊匈奴,趙充國西平羌族,首次在這裡設郡縣。以後這個地域一直是中原和西域吐蕃的勢力邊界,中原強大時都據有西寧河湟,以此地為邊境;中原衰弱時羌、藏、回等少數民族則掩有青海全境,進窺甘涼甚至華北。文成公主和親的時候,大唐吐蕃的邊界就在這個山口。這裡也是連接甘青藏川的交通要道。



(日月山)

從我們沿途看到的地形,就能理解為什麼這裡成為交界的地方。青海左接甘涼河套,右通藏疆,下連四川,是個四戰之地,各方勢力都很容易出入爭奪。拉積山以東多是農田河谷,利於中原軍隊屯駐,險峻的拉積山正好作為前哨和屏障;山口往西則是青海湖區域,從四面的雪山到青海湖之間是緩緩而下的草場,水草肥美,地形平坦,利於少數民族的騎兵縱橫,同時對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來說,這樣龐大的牧場也是不容不爭的利益。

古時游牧民族多騎兵,中原軍隊多步軍,游牧民族在兵種機動能力上長期占有優勢。由於西、北邊境多是平原草場,在機動力不足的情況下,難於偵察,難於補給,進攻時難以捕捉對方主力,難以選擇決戰的時機,撤退時難以擺脫對方的追襲,即使有龐大的兵力動員能力,也不容易占優勢。

早期步兵依托戰車,在攻擊、防守能力還能占優。漢將陳湯曾說:“夫胡兵五而當漢兵一,何者?兵刃樸鈍,弓弩不利。今聞頗得漢巧,然猶三而當一”。史記記載,李陵奉命率五千步兵出居延塞千裡,策應漢軍主力部隊攻擊匈奴。退兵的時候,單於傾國以出,八萬騎兵包圍上來。李陵軍苦戰八天,向南且戰且走,最後箭盡糧絕死傷過半,不得已在離漢境僅百余裡的地方宣告投降。以匈奴兵勢之盛,不但十幾倍的懸殊,更以騎兵優勢,漢軍僅只有五千步兵卻抵擋了匈奴騎兵八天之久,匈奴更損失上萬人。按說,衝開個口子,全殲漢軍半天功夫足夠了。李陵這支部隊,據司馬遷講,全都是楚地丹陽人,此前駐扎在張掖一帶,曾經受過嚴格的射箭訓練。但無論如何很難想像,一支步兵能抗得住十幾倍優勢騎兵的突擊。這個戰例能夠佐證陳湯所說,漢軍在鐵器冶煉和弓弩方面的優勢。

但在騎兵裝備、戰術發展之後,單兵戰鬥力也全面壓倒了單獨的步兵。沒有其他兵種掩護的步兵,只有依靠密集方陣才能對抗騎兵。西方的步兵方陣,不論是希腊方陣、改良後的馬其頓方陣,還是後來的羅馬軍團,都是以密集隊型的步兵為主,對陣騎兵的戰績相當驕人。除此之外,在開闊地上,步兵如果沒有騎兵掩護,不可能抗得住對方騎兵衝擊,何況是在兵力十倍懸殊的情況下。李陵的漢軍步兵,除了射術了得,也是密集方陣隊型,以輜重車為背,盾兵列其前,長戟兵持其後,弓箭手次射之,且戰且走。但是密集方陣的缺也很明顯,機動能力極度不足。歐洲主要地貌是丘陵,河流和道路鑲嵌其間,即便是平原地帶,也存在大片的森林,這樣的地理,對騎兵的機動有相當大的限制。而廣闊的地中海,為重步兵提供了快速機動的手段-海運。因此密集步兵方陣在歐洲的戰鬥能夠發揮作用,但放到中亞、東亞的廣闊原野上的戰爭中,也無法單獨對抗騎兵。三巨頭分裂前的羅馬堪稱全盛,克拉蘇親率七個軍團進攻安息,亦在帕提亞輕騎兵的箭雨下全軍覆沒。

中國歷史上中原王朝強盛時期,進取北疆西域如果能夠成功,都不是單純依靠大量步兵。漢武時衛霍擊匈奴,也有成建制的大量騎兵,輔以十倍的步兵。隋唐和明清都能以騎兵為主力,出現了李世民、李靖、徐達、這樣的牛人。李世民虎牢關一戰定天下,李靖三千精騎喋血陰山,一萬騎兵襲滅東突厥,都是典型的騎兵戰術。朱元璋八征漠北,朱棣五次北征,或以輕騎突襲,或以戰車、火器營、騎兵混編。唯有宋代先天不足,河套和燕代兩大產馬區都不在手上,雖然發展出很多克制騎兵的戰術和防御體系,但是對北方民族在戰略上一直采取守勢。南北宋時期,北方騎兵在良好的經濟條件下也發展出了恐怖的變化:一是重型化,出現了“拐子馬”這樣的重裝甲騎兵;二是輕便化,就是超穩定的弓箭與速度的馬力相結合,催生出成吉思汗這樣的怪胎。

在中國,騎兵對步兵的這種優勢一直保持到近現代的火器時期。清末八旗鐵騎在八裡橋慘敗於八國聯軍,從此騎兵不再作為中國軍隊的核心和主力。不過八裡橋之敗有著種種復雜的外部原因,在以後的章節裡再說吧。此後青海省的馬家騎兵仍然揚威西北,傅作義的機動戰術也依賴於騎兵和汽車。彭德懷的西野作為裝備現代槍械的步兵部隊,面對馬家騎兵仍然占不了優勢。有趣的一個戰例是,在西府戰役後期,擔任西野全軍後衛的警3旅兩個團也是依靠密集的步兵方陣邊打邊撤,直到入夜擺脫了騎兵的追擊。一直到鹹陽戰鬥中,馬家軍碰上加強了炮兵的181師(原中原皮旅),才威風掃地。自此騎兵作為一個兵種逐漸退出了中國的歷史舞台。

扯遠了,回到我們的行程。我們到達日月山的時候,沒見到吐蕃騎兵,倒見著不少牧民兄弟牽著犛牛讓游客照相。呵呵,不能免俗,每人留了張到此一游的照片。這只是個開頭,後面騎馬、騎牛的照片還多著呢。


精選遊記: 拉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