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尼泊爾印像
NAMASTE!(尼泊爾禮貌問候語:您好!)
對尼泊爾的了解僅限於地圖上和書本裡的點滴史地知識,對於這個高山鄰國,我的知識是很膚淺的。尼泊爾是位於喜馬拉雅山脈南部的獨立主權國家,北與中國西藏自治區接壤。東、南、西三面與印度相鄰。面積14,7萬平方公裡,生活著61個民族,講70多種語言,尼瓦人是主體民族。
面積雖然比廣東省還小,但其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尼泊爾成為地形和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海拔高度從60米攀升到8800多米,涵蓋了從世界之巔到平原的美麗山國,氣候從亞熱帶的鳥語花香變成世界第三極的嚴寒,巨大的差異造成了多姿多彩的生態體統。世界14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有8座就集中在這裡。尼泊爾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印度教與佛教融為一體的宗教國家。因閉塞和隔離的地理環境,以及尼泊爾歷史上非常強硬堅持他的獨立地位,從而使時間在這裡停步,山國保留著濃郁的中世紀風情。
2,加德滿都
經過了近五個小時的飛行,在當地時間晚上十點到達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辦理了入境過關手續、拿了行李,迎接我們的是加都大學中文系畢業的尼泊爾導游小馬;汽車在肮髒狹窄的馬路上走,難以想像這就是首都。半小時不到就到了酒店,裡面與外面截然的不同,客房干淨衛生、服務還算到位,不足的是節奏太慢,連電梯也因陳舊而緩慢上升。第二天五點半出發到市郊的崩嘎瑪迪村,拍攝日出和古村風情,站在路邊的小崗上,准確地說是村民祈禱的地方,我們擺好了腳架,遠山、村莊、晨霧繚繞,給初來咋到的我們帶來了興奮,打破了黎明前的寧靜。拍完晨景,我們沿路走進村莊,村裡的人都非常友好地向我們打招呼,隨處都能聽到:拉瑪思爹!我們當然也是雙手合十地還以“拉瑪思爹”!當我們提出拍照時,他們都非常樂意地讓我們拍,從他們清澈的眼神裡,透視著純樸,沒有一點的雜念,難怪說那裡只有乞丐、沒有小偷。之後,我們到了帕坦古城,游覽帕坦皇家廣場、皇宮。當我們進到帕坦古城時,就被這座宏偉的古城吸引了,廣場上到處可見古代的皇宮、寺廟,廣場上的和平鴿,在來這裡祈禱拜神的香客們的喂食中自由展翅、翩翩起舞,人和神與自然融於一起,時空的交錯,真有如時光倒流,置身於中世紀的城堡裡。在加都的日子裡,參觀游覽了博達哈大佛寺,杜巴廣場;猴廟還有令人毛骨悚然的帕斯帕提那前觀看印度教徒火葬場景,在巴格馬蒂河(小恆河)邊的一個個平台上,用木柴架起,把逝者放在上面,再蓋上稻草,並由親人點燃,隨著熊熊的烈火化為灰燼,便將灰和木炭掃進河裡,河裡有人在撿衣服和木炭,還有人洗澡,陣陣的燒焦味真是惡心極了。我一張照片都沒有拍。只是拍下帕斯帕提寺和旁邊的苦行僧;古老的帕斯帕提寺見證著生命的輪回。加德滿都是一個十分休閑、甚至近乎懶散的城市,到處都坐著游手好閑的人在曬太陽,以至整個城市顯得“髒、亂、差”。狹窄的街道、混亂的交通、破舊的房屋、遍地的垃圾、髒臭的河水,混濁的空氣,就像走在垃圾堆一樣;是我這次尼泊爾行中感覺最差的城市,作為首都實在是太差勁了。

(帕坦廣場)

(廣場的小販)

(崩嘎瑪迪村的早晨)

(村裡拜神的人們)

(火葬場的一股股青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