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哥寺介紹
Ankor Wat意為“城市寺廟”,始建於公元12世紀早期,由當時的高棉王朝君主蘇裡耶曼二世(Suryavarman II)主持興建。吳哥寺從名字來看,不僅僅是一座廟宇,同時也是一個城市。實際情況也是如此,當時這裡是供奉毗濕奴(Vishnu)的國家廟宇,也是都城。
吳哥寺最外是環繞一周的護城河,護城河寬190米,將其自身面積計算在內的話,其環繞的面積有200公頃,東西長1。5公裡,南北寬1.3公裡。東西各有一條堤道跨越護城河將吳哥寺與外界連接起來。堤道筆直平坦寬闊,它的建造估計比寺廟的建造晚了一個世紀,因為其起支撐作用的柱子是圓形柱,而寺內所有的其他柱子是方形柱。最外層的城牆長1025米,寬802米,其內的城市面積為82公頃,其中吳哥寺僅占地9公頃,其余部分為當時的城市建築,包括當時的皇家宮殿,估計是這些建築都是由諸如木材等不耐久材料建造,現在再也找不到他們的蹤跡了。依據其當時的城市布局傳統,當時的皇家宮殿估計在現在所見到的寺廟的北邊,現在已被林木覆蓋的嚴嚴實實。
作為最偉大的高棉建築,吳哥寺完美的結合了其最主要的兩大建築特征:金字塔型主殿和精准的中心對稱圍廊。金字塔型主殿代表印度教所描述的宇宙中心:須彌山(Mount Meru)這種建築形式可以追溯到公元8世紀,在吳哥景區的Ak Yum是目前所知最早采用這一建築形式的,到了公元九世紀,高棉王朝定都羅洛士(Rolous)時,修建了巴公寺(Bakong)後開始逐漸流行。圍廊的建造開始於11世紀的早期,隨著環繞寺廟主殿的附屬建築逐漸增多而逐漸發展出來的,用於將寺廟的所有建築包圍在一起。吳哥寺的金字塔型主殿共三層,每一層都有精致的圍廊環繞,每一層的圍廊的四個方向都各有一個具有典型印度教廟宇特征的山門,每個拐角都有角塔,最高一層,也就是聖山的山頂------印度神話中眾神的居所,是五座梅花形分布的寶塔,這五座寶塔高大雄偉,塔體上的浮雕紛繁復雜,精致絕倫,絲毫不遜色於歐洲最精美的巴洛克式建築,如今這五座寶塔不僅是吳哥的地標,也成了柬埔寨國家的像征。回想一千多年前,在沒有任何高科技手段的幫助下,可以建造出這樣的建築,恐怕就連人類自己也不相信這是人類的建築,從這個意義上講,吳哥寺不僅是柬埔寨人民的驕傲,也是全人類的驕傲。
吳哥寺作為一座偉大的寺廟,蘊含了高棉人對其宗教信仰的虔誠的表述。吳哥寺可以說是古代高棉人對其信仰的印度教所描述的宇宙的一個縮影,護城河是印度神話中圍繞地球的大洋,而圍廊則是圍繞在須彌山周圍的山脈,最頂層的寶塔代表聖山的頂峰。吳哥寺主殿三層的每層之間都有樓梯,但梯度又高又陡,必須用攀爬的方式才可以,這估計是當時的設計者故意為之------既然主殿代表的是神山,來到頂端當然是要虔誠的爬上來。
吳哥寺是坐東朝西的,這個坐向也是所有高棉時期建築中相當獨特的,其他絕大多數建築都是面向東方。吳哥寺的這個朝向有多種解釋,較為流行和易於被接受的一種說法是,因為吳哥寺供奉的主神是毗濕奴,而毗濕奴在宗教經典中常常和西方有某種聯系。吳哥建築群中另一個供奉毗濕奴的重要建築-------聖劍寺(Preah Khan)------也是以西面為正面,或多或少的印證了這一解釋。
吳哥寺不僅規模宏大,而且建築結構宏大復雜,更令人嘆為觀止的是在如此宏大的建築中的幾乎每一個角落都有極其精美雕刻,而且由於其建築材料為紅土和砂岩石,從日出到日落,吳哥寺都煥發著不同的色彩。如果說建築是無聲的音樂,吳哥寺就是千古絕唱,如果說建築是凝固的歷史,吳哥寺就凝固了人類歷史最偉大的時刻。這工程動用人力1500萬人,歷時89年,蘇裡耶莫二世是高棉王朝最卓越的君主,被尊為“太陽王”,這座寺廟既是對神的崇拜,也充滿了對這位被神化了的偉大君王的崇拜。從這座寺廟無以匹敵的建築成就來看,當時人們的這種崇拜情緒已經達到頂峰,否則很難激發出如此大的熱情和魄力以及近乎神奇的靈感來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因此游覽時間最好是從日出之前到日落之後,這樣才能較深入的體會這座建築中蘊含的風味。
從西面的堤道越過護城河,就來到了吳哥寺外圍城牆的西山門。吳哥寺的外城牆的四個方向均有山門,但西面由於是正面,因此西山門也就建造格外的宏大有氣魄。山門上建有三座寶塔,如今塔尖已經被歲月和戰火削平,但仍然沉穩端莊,絲毫沒有落魄相。山門寬230米,被分割為三個入口,左右兩個入口應該是當時用於大型車輛和大像進出王城的,估計當時另有兩座木制的橋梁跨越護城河將這兩個入口與大陸相連。進入中間的入口向右轉,在南側入口的門洞下,矗立著一座八臂毗濕奴的立像。這座立像的尺寸大小與其所在的空間相比,明顯顯得狹小局促,頗於其作為主神而被供奉於此的地位不附,因此這尊佛像原先極可能是供奉在吳哥寺頂層的中心聖殿內,後來可能由於什麼原因而被移動或移奉到這裡。
回到中心入口處,展現在眼前的是吳哥建築群最經典的景色之一:一條筆直平整寬闊的中央堤道的350米遠的盡頭,五座尖頂寶塔端然穩坐在三層塔基之上(從這個角度實際只能看到三座寶塔,後面的兩座被前面兩座遮擋著,遮擋的嚴嚴實實,在一千多年前,建造如此之巨大的龐然大物居然大小尺寸,位置錯落不差分毫,實在無法相信這是人類的建築)。
現在走上這條通往主殿的堤道,環顧四周,已經找不到這裡當年作為一個具有完整城市功能的任何痕跡,只可以從密林掩映下的一些小路依稀想像出當時城市規劃布局。沿著鋪道的兩側的護欄建造成印度神話中的神蛇那伽(Naga)的形狀。神蛇的身體由方形短柱托起,每50米的距離都有台階可以來到王城的地面,350米長的鋪道左右各有六處台階。在台階處,Naga的身體也隨之轉彎並在盡頭呈現其七頭的頭部。這條神蛇在吳哥建築群中隨處可見,是建築和浮雕中采用最頻繁的裝飾,它的重要性源自它在印度教經典中最重要的篇章------攪拌乳海(Churning of the Ocean of Milk)------中的重要角色蛇王瓦蘇吉(Vasuki),那伽就是瓦蘇吉的部下。
王城圍牆的內側,也就是面向東方的一側,這一側最適合在日出後不久觀賞,清早的柔和陽光鋪在圍牆的精美的浮雕上,把浮雕中的仙女們映襯得栩栩如生。在南側的入口處的再南側幾米處的圍牆上,有一位吳哥寺最獨特的仙女的浮雕,她微張著嘴笑著,露出一排整齊的牙齒,這在吳哥寺目前發現的2000多仙女浮雕形像中是絕無僅有的,為什麼當時的工匠會如此設計?是另有深意的暗示還是一時興起淘氣?時間久遠,即便他現在轉世在此,估計也記不起來了。
沿著主道向聖殿進發,沿途兩側坐落著兩座所謂的圖書館(Library),之所以說它是“所謂的”圖書館,是因為根據這裡的設計和空間,很有可能主要是用來供奉某位尊神的,而不是像現在的圖書館主要是用來藏書或藏經的
路過圖書館繼續前行,在聖殿前,主道的南北兩側各有一個水池,這兩個水池現在幾乎和吳哥寺的聖殿一樣著名,原因在於這裡是欣賞吳哥日出最佳地點,目前流行的吳哥寺照片,無論是藝術照還是紀念照,大部分都是在這裡拍攝的,兩個水池又以北側的水池由於位置環境和光線優於南側的水池更適合欣賞,因此更受旅游者和攝影師歡迎。
來到主道的盡頭,登上台階,來到聖殿前的十字形平台前,從這裡我們將進入吳哥寺的聖殿。
聖殿最外層的圍廊就是那令人嘆為觀止,舉世聞名的浮雕圍廊,這裡的浮雕形像眾多,雕刻精美,布局紛繁復雜又錯落有致,主要是反映印度宗教經典《羅摩衍那》和《摩柯婆羅多》中的經典篇章並記錄了蘇利耶跋摩二世統治時的宮廷及戰爭景像,是吳哥寺最令人難忘的部分,請參看我的博客(***/deepfreedom)詳細解說浮雕的內容。
穿過首層的圍廊,登上台階來到聖殿的第二層。第二層的四個角落是四個水池,現在已經不具備當時設計他們的功能了。在南側的回廊內,有許多或站立或趺坐的大大小的佛像,這裡就是所謂的“千佛殿”,目前現存的僅為非常少的一部分,而且大都只剩下身體部分了。這裡的佛像是近幾個世紀來的朝聖者安置的,一部分在上個世紀70年代轉移到較為安全的地方,其余的在後來紅色高棉的統治時期被摧毀殆盡,只剩下現在身首異處,殘肢斷臂的佛像身體。這一層最引人注目的是從中庭仰望吳哥寺的五座高塔,由於這五座塔的位於中心線略微偏東,因此在這一層的西北角或西南角是欣賞他們的最佳地點。
聖殿的第三層,也就是最高層,比第二層的高11米,也就是現在兩層樓高。但是設計者故意將攀登的樓梯設計的極為陡峭,而且每兩級台階也極高,必須用爬的姿勢才可以攀登。這是因為吳哥寺代表著印度教中眾神居住的須彌山,所以用這種姿勢攀登才可以即模仿了登山,又充滿了敬意,因為當你攀爬是身體幾乎是匍匐在台階上的,也就是以五體投地姿勢逐漸接近聖殿的中心。如果你擔心攀登過程中的安全,南側的台階設有扶手可以協助攀登,這是由一位法國人在1973年出資設置的,起因是他的妻子在攀登過程中不幸失足而亡。
登上最高層,極目騁懷,這座偉大的神殿被郁郁蔥蔥的原始森利覆蓋,如果是日出不久,向西看,入口處的圍廊,主道和兩座圖書館鋪著橘黃色的陽光,古樸滄桑而又沉穩端莊,往西北方向眺望,天氣好的時候可以看到巴肯山上的神殿,那是吳哥景區欣賞落日最佳的,也是最著名的地方。其實,在吳哥寺的這處至高點,也是欣賞日落的極佳地點,而且落日時的吳哥寺在夕陽的變化莫測的光線下,也變換著不同的色彩,從下午四點後,先是金黃色,然後是桔黃色,然後是橘紅色,再然後是紅褐色,最後在黑暗的籠罩中通體透著令人有些畏懼的青黑色,事實上,在日落之後的黑暗中,如果不是和眾多的游客被管理人員有禮貌的驅趕著一起離開,而是獨自留在這裡,那種籠罩在這裡的透著滄桑與荒涼的神秘感會是一種怎樣令人向往的恐怖呢?
回到我們剛才的落腳點,最高層的五座寶塔被回廊包圍,四座寶塔分踞四角,並通過十字圍欄與中央的最高的寶塔相連。這座最高的寶塔原先在四個方向上都有入口,中央供奉著毗濕奴的神像(很有可能就是南側入口門洞內供奉著那尊)。在14世紀或15世紀的某個時候,當這座印度教聖殿成為小乘佛教的朝拜地後,這些入口就被石頭封上,並雕刻上佛像,入口前的門廊成了佛教信眾朝拜的處所。不過1908年,南側的入口被打開,這些打著冒險旗號的家伙對中央寶塔下的用於祭祀供奉的寶物進行了掠奪。 1934年,當法國人對這裡進行發掘時,還發現了一些金葉子。現在那裡只剩下一個25深的漆黑的深坑。

(有扶梯的攀登台階)

(吳哥寺中的配殿之一)

(唯一一位露齒笑得仙女)

(中央大道)

(登高俯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