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篇 拉薩-桑耶寺-昌珠寺-雍布拉康-澤當( 2010年1月2日)
在書籍雜志中是這樣介紹山南的。 “ 西藏山南地區(地區所在地:乃東縣澤當鎮)位於岡底斯山至念青唐古拉山以南的河谷地帶,雅魯藏布江中游,地處西藏南部邊陲。山南是藏民族的搖籃和文化發祥地,西藏歷史上的眾多傑出人物都誕生在這裡,她以博大的胸懷和聰明才智創造出了瑰麗多彩的雅礱文化和西藏歷史上的眾多第一。山南地區有著眾多的文物古籍和十分豐富的旅游資源:既有壯麗的山川河流,又有神秘的神山聖湖;既有風景如畫的原始森林,又有令人心曠神怡的遼闊草原;既有雄險的雅江大瀑布,又有久負盛名的文物古籍。”。但是師傅給我們的介紹卻是另外的情形:“ 山南的旅游資源十分豐富,但是旅游的管理工作不到位,前往山南旅游的人並不多”。 帶著這樣的困惑,我們依依不舍地和平措康桑告別,在朝陽中離開拉薩。
今天師傅的狀態不是很好,元旦時和朋友應酬,致使胃部疼痛。我們隨身攜帶的藥品比較齊全,給師傅吃了散利痛緩解一下痛感。感覺好些的師傅終於有了心情和我們一起去追逐滿河的野鴨.
原先由拉薩前往山南的桑耶寺是需要乘擺渡船的,師傅帶我們走了一條小路,避免了和各種動物們同船擺渡的故事(師傅講他曾經有兩個香港客人,與一批當地的信眾及馬匹前往桑耶寺朝聖,返回後面無人色,被各種氣味給熏壞了^_^)。
路途中的景色讓酷愛綠色的我深感痛心。雅江河床裸露,沙化十分嚴重,一派沙漠戈壁的景像。在不久的將來,細沙很可能會翻過山梁直壓拉薩城。 不過令人稍感寬慰的是,當地政府已經意識到事態的嚴重,開始加大植樹造林的力度。種植的樹木多為生命力極為頑強的柳樹。路途中我們既看到很多勤勞的當地民眾塵土飛揚的道路上進行清掃,又看到有人還在放牧,牛羊啃食著可憐的草根。

(沙化嚴重的雅江)
經過兩個多小小時的顛簸到達桑耶寺。桑耶寺由於其烏孜大殿的建築風格融合了漢、藏、印度三種風格,故又有“三樣寺”的稱呼。 桑耶寺的文化底蘊博大精深,有些東西注定我無法追溯。桑耶寺藏文是“超乎想像”的意思,我喜歡這個翻譯。整個建築以“烏孜”大殿為主體,像征宇宙中心的須彌山;在“烏孜”大典的四方各建一殿,像征四大部洲、四方各殿的附近各有兩個小殿,像征八小洲;主殿兩旁又建兩座小殿,像征日月;主殿四角紅、黃、黑、白四塔,以鎮伏一切凶神魔剎,防止天災人禍的發生,而且在塔周圍遍架金剛杵,形成1028座小塔,像征佛法堅不可摧,其構思,獨一無二!

(桑耶司烏孜大殿)

(大殿外的走廊)

(建築物頂端的避雷裝置)
桑耶寺的僧人很熱情善良。我遇到的僧人會主動給介紹各佛像和唐卡的內容故事,真的很感激他們。有人說,用一生解讀桑耶寺,可能會看到他的靈魂:用一年去解讀桑耶寺,可能會看到他的心靈一隅;時間陡轉,用一天解讀桑耶寺,那麼可能只會看到他的萬分之一鳳毛麟角。桑耶寺,一生“只若”如初見。
拜別“桑耶寺”,驅車前往“昌珠寺”。據說昌珠寺珍珠唐卡為鎮寺之寶。我們都想目睹一下這幅傳奇的鎮寺之寶。看到寺門大開,行人出入自由,我們也大搖大擺地往寺內走,可還沒邁進寺門三步,我們就被攔住了,要買票。天啊,門票真貴,70元一張,沒有任何商量的余地。想著實在不公平,藏族同胞可以免費出入,同為國人只因為民族不同,並且國家援藏的資金中有我們納稅人的貢獻,卻還要大出血,干脆就放棄了。返回後和師傅嘮叨這些,師傅就笑了。這時候我們明白為什麼師傅講“山南的旅游管理不到位,游客少至了”。
雍布拉康,西藏最早建築的宮殿,建於扎西次日的小山上。整個建築形似碉堡,高聳於山頂,十分顯眼。師傅說這裡的門票也是十分辣手的,我們就只在山腳下稍呆片刻。

(雍布拉康)
下午五時許到達澤當鎮,師傅的胃部仍然不適,留在酒店休息。我們三個開始在澤當閑逛,又有令人啼笑皆非的遭遇。
澤當鎮是山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的中心,已經相當的漢化。街道上穿著民族服飾的行人很少,反而到處是林林種種各種現代化的品牌店。在中心街道上已經遛了兩個來回的我們突然注意到了一家陝西的餐飲店,看著東西十分正宗,詢問老板,講著陝西話的老板態度十分熱情,表示只要我們來了,我們想要的什麼“涼皮,粥,面,夾饃”都會有。帶著對陝西人的淳樸印像,我們就跑開先尋找面包店,為明天的早起做准備了。等到我們買好了面包和牛奶返回去之後,形勢是急轉之下。涼皮沒有了,粥也不提供了。還不怎麼感覺餓的我,提出購買兩個半肉夾饃,這個老板好像看到了天外來客。老板說兩個半饃也按照三個饃付錢,我說沒問題。等我們找位子坐下來,老板竟然逼我們給後來的人讓座。我們也十分客氣,把座位給了別人,老板一邊烤著饃,一邊說肉夾饃沒了。 真他NND的王八蛋,我們二話不說,也懶得和他爭吵,轉身就走。這個老陝真的是恐怕連陝西都沒有搞清楚就出來做生意了,狗命好,賺了點錢。 他根本就不知道,即使是在陝西,也有把肉夾饃一切為二的。帶著郁悶和重新對陝西人產生的成見,我們在一家四川飯店草草填了點東西回賓館打點行李,准備離開西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