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程平遙古城+喬家大院+五台山+雲崗石窟+懸空寺6日游

作者: 不是傳說

導讀山西,古稱並州,為其境內太行、呂梁山並行而前故名之。山西歷史悠久,傳上古聖皇堯、舜、禹的墓穴均在山西。而神話傳說中的女媧補天、黃帝戰蚩尤、精衛填海等也或多或少可以在山西尋覓到一鱗半爪的蹤跡。華夏民族的始祖之一的炎帝部落就活動在山西中條山附近(中條山應為太行山脈的一支),他們與活躍在陝西華山的黃帝部落通過戰爭等交流慢慢融合,從兩山之 ...

山西,古稱並州,為其境內太行、呂梁山並行而前故名之。山西歷史悠久,傳上古聖皇堯、舜、禹的墓穴均在山西。而神話傳說中的女媧補天、黃帝戰蚩尤、精衛填海等也或多或少可以在山西尋覓到一鱗半爪的蹤跡。華夏民族的始祖之一的炎帝部落就活動在山西中條山附近(中條山應為太行山脈的一支),他們與活躍在陝西華山的黃帝部落通過戰爭等交流慢慢融合,從兩山之中各取一字,成就了“中華”民族,而炎黃子孫就成了我們共同的名號。

山西人傑地靈,其有記載的歷史可上朔到夏商時期,其後在戰國時期為七雄之一的趙國所有。北魏曾建都太原,唐時為陪都,宋遼對峙時為遼西京。重鎮大同歷來是北域鎖鑰,著名的“雁門關”雄視塞外,其有記載的大規模戰爭就有150多場。歷朝歷代,山西將相輩出,廉頗、李牧、衛青、霍去病、李唐皇室、名相寇准、徐向前、薄一波、閻錫山等等如過江之鯽,不勝枚舉。因此,在旅游界素有“一千年歷史看北京,三千年歷史看西安,五千年歷史看山西”一說。

喬家大院

幾乎所有的人都是因那著名的同名電視劇和“大紅燈籠高高掛”慕名而來。據記載,喬家赫赫揚揚,傳承五代,打破了“富不過三代”的魔咒。喬家發跡於喬貴發(為著名的喬致庸的祖父),他原來是為人牽駱駝跑腿的小廝,後事豆腐生意而嶄露頭角。到第三代喬致庸時,幾經商海沉浮,所創“復盛公”商號,遍布南北,當時的邊關商貿重鎮---包頭(也就是內地貧民“走西口”的目的地)上至票號當鋪,下至蔥姜蒜苗,都為“復”字商號覆蓋,時有“先有復盛公,後有包頭城”的諺語!其鼎盛時,年利潤達白銀1千萬兩,折合人民幣80億元。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慈禧倉皇出逃,喬家曾襄助白銀20萬兩,慈禧感其盛意,賜匾表彰,並將“庚子賠款”的上億兩白銀交予喬家兌換,一時喬家聲勢無二!然世事無常,商海變幻,晉、徽、浙等商幫代有雄才崛起,而官僚資本也大肆滲透,特別是外國資本的強力介入和日寇的入侵,喬家雖苦苦支撐,終告不支,由盛轉衰,其後代一度遠遁關外避居一隅,但始終恪守“絕不入仕為官”的祖訓。

喬家大院是典型的北方莊園式的民居,進門即為一長長的甬道,兩側分步著五處宅院和一處花園。各宅院均有門廳、側房、正廳等組成,且均為典型的歇山檐式建築。其雕刻大都是“喜鵲登梅”“步步高升”“福壽俱全”等民間祝福吉祥圖案。平心而論,僅就其建築的精美而言,可以說是平平無奇。我等參觀時,恰逢五一佳節,人流洶湧,摩肩接踵,但見黑壓壓烏漆漆一片人頭,只覺悶熱難耐,心促氣短,實未見旅游參觀之妙。。。

實際上,山西民居規模最大者為常家大院,而建築最為精美者首推王家大院,有民間故宮之稱,只是其名聲不著,故少人問津,想來反得靜觀之妙,建議後來游客三思。

平遙古城

中國現存的完整的古城僅有兩座,一是麗江,一為平遙。自清代以降,徽商就其規模而言,占據著商場上的統治地位。但自從晉商中的奇人雷履泰從一位朋友的無心之舉中受到啟發,發明了“票號”這一構思奇妙且頗具現代銀行業雛形的經營形式後,晉商在中國的商業版圖上立刻占據了統治地位,其鼎盛時期,晉商所創立的票號遍布全國各省市,甚至遠至加爾各答,構建了“彙通天下”的龐大的商業網絡。而其中的佼佼者,泰半出自平遙,據說在平遙商戶中任選十家,其歲入總和就超過清政府國庫的年收入,時有民謠稱“平遙的銀子絆倒人”,真可謂是富可敵國!

平遙古城,建築完整而規模巨大,城牆、敵樓、甕城、箭垛等構成了完整的城防體系,城牆上部寬可騎馬。從城牆上俯瞰,古城全貌歷歷在目,整個古城呈現“龜形”,南、北各一門像征龜之頭尾,東、西向各有兩門,為龜之四足。古城中縱橫向的幾條主要街道故意錯位設置,寓意古城為一活“龜”,像征城池永固長生。古城原有人口約15萬人,經過大規模的搬遷,現存居民約38000人。在此,我們要感謝同濟著名教授阮儀三,如非他的極力呼吁,在狂熱的圈地開發熱潮下,恐怕我們又只能在夢境中神會古城了!

平遙保留著完整的縣衙建築,據此可以一窺當初“縣太爺辦案”的威嚴,有意思的是在縣衙建築的後院,居然供奉著“狐仙”,據說是為了避免大仙一時興起順手將官印帶走!在廚房中有幸瞻仰的縣令的菜譜,感覺還算儉樸,比之某些“公僕”的便飯清淡許多了。。。

平遙古建築中比較有價值的當推“日升昌票號”,如前所說,這是中國第一家民間銀行,其票號的規模、票據的設置、管理的流程、保密的完善均堪稱一時之選。據說,日升昌票號的銀票的密押幾經更迭,一般三個月一換,自其問世後從未被人冒領。而票號經營的核心層中的兩位師爺,因其直接涉及經營機密,故從不參與年終分紅,其月俸達白銀二百兩,而當時的縣令的月俸僅45兩,可謂是開“高薪養廉”的先例了。按照山西票號的管理規矩,前任掌櫃的親、友、子、婿均不得為下任掌櫃。票號的伙計一旦赴外地上任,須每隔四年方可有一個月的假期回鄉探親!悠悠歲月,迢迢異鄉,少年白頭,情何以堪?每當歲末年終,各地的掌櫃齊聚總號,席酣之際,必上一尾魚,傳魚頭所對之人即為被辭退之人,這頓“尾牙”可謂是別有滋味在心頭了。

平遙城中頗多鏢局,其時晉商遍布各地,為生計采辦所需,往往攜重金而行,鏢局就有了用武之地了。至今各鏢局後院尚有演武廳,供各位愛好者一試身手。隨著票號和銀行的普及,鏢局漸漸式微,退出了歷史舞台。

平遙各門的距離頗遠,各景點之間步行也需十分鐘以上,建議乘坐環保車(每位20元,當日不限次數)。平遙、麗江、陽朔、鳳凰為著名的四大古鎮,如果用一個字來形容它們,那麼麗江是“媚”,風姿綽約,嫵媚迷人;陽朔是“秀”,青山綠水,令人沉醉;鳳凰是“純”,清水芙蓉,風情天成;平遙是“土”,北地風光,粗獷豪邁。建議晚間在古城中留宿,可以一覽古城的夜景,倒也另有一番情趣。



晉祠

晉祠是為了紀念周武王第二個兒子姬叔虞所建,另有一說,為叔虞之母是周開國功臣姜子牙之女,母憑子貴,子以母顯,故晉祠地位顯赫。晉祠之內,綠樹掩映,樓閣崢嶸,頗有幾分江南風情。

沿中軸線而行,可見一頗具規模的建築---水鏡台,傳其上的題名匾額為乾隆的書法老師親筆,初見只覺平平,細視之,方覺其從平凡中見功力,布局、間架、行筆處處合乎法度,無可挑剔,尤其是“水”之一字,得靈動之妙而不逾矩,的是精品。在此,攜程安排了一場“晉劇”表演,只見一女,著古裝,娉娉婷婷而來,略一施禮即行腔起板,其調悲愴,然哀而不傷,其聲響遏行雲,舉座皆驚,傳台下埋有空缸數口,以聲學原理助陣,構思奇妙。曲罷,彩聲一片,卻不知唱詞所雲,方知我輩皆俗流也。

前行可見一小橋,其下所流之水,即為晉祠三絕之一的“難老泉”之水,細流淙淙,很難令人相信,這就是當初春秋戰國時晉末著名的智伯瑤決水灌晉陽(即今太原)所用之水!一側,有一建築名“獻殿”,為古時祭祀供物所在,全木結構,其內僅有一梁支撐,古人慧心巧思,令人贊嘆。

再行,即可見晉祠主要建築“聖母殿”。殿側有一巨柏,即著名的“周柏”,樹干傾斜,危危欲倒,全賴另一巨樹扶持。傳周柏原有兩株,一雌一雄,分立聖母殿兩側,雌樹先亡,雄樹戀舊,遂倒向雌樹一側,其子(即撐起危樹的巨木)苦苦支撐已歷千年,令人動容。聖母殿中藏有三絕之一的“宋代彩繪侍女塑像”,像均為真人大小,形容各異,栩栩如生,傳著名戲劇大師梅蘭芳先生曾親臨觀摩,贊嘆之余,收獲良多。聖母殿正前方有一“十”字行拱橋,即為三絕之“魚沼飛梁”,兩橋拱相彙之處寬闊平坦,由下觀之,不負飛梁之名。聖母殿右側,即為難老泉眼,傳此泉水溫恆定,終年保持20度,由井口觀之,但見其下水勢洶湧,然據傳,泉水實已枯竭,現所見為“人工”而已,不知確否?



五台山



五台山之名起自五座山峰,歲月侵蝕,峰頂漸成平台,故名五台,其最高為北峰,海拔3071米。五台山形如手掌微張,微結佛印,為中土四大佛教名山之首(其余是四川蛾眉、浙江普陀、安徽九華),又與藍毗尼等並稱世界七大佛教勝地之一。漢明帝時,印度僧人攝摩騰、竺法蘭東渡中國,駐錫洛陽,以白馬負經書,開南派禪宗祖庭,其後僅一年,五台即建寺,得風氣之先。五代時,北魏拓拔氏一度建都太原,虔心禮佛,五台山香火轉盛。李唐皇室發跡太原,以之為西京,由於李門實為鮮卑後裔,為融入中原,從禮佛入手,五台山聲勢更盛。至宋代,五台山佳話頻出,傳名將楊五郎,金沙灘一戰後,心灰意冷,遁跡空門,出家五台山;梁山好漢魯智深為避禍一度也在五台山出家,此地可謂藏龍臥虎。清代,五台山聲勢達於巔峰,傳清入關第一位皇帝順治,為情所困,出家五台山,康熙帝五上五台,乾隆帝六拜佛山,五台山幾成皇家禪院。由於清皇室信奉藏傳佛教,一時五台山青、黃教並存,且香火鼎盛,蔚為壯觀。至今五台山尚有青廟99處,黃廟25處,共計124處禪林,堪稱佛教半壁江山。

五台山為文殊菩薩道場,文殊原為裟婆羅王子,生有慧根,智能天縱,釋迦牟尼成佛前亦曾向他請教佛教精義,而西天眾佛也常與他探討佛學,頗有啟迪,故文殊被稱為“七佛之師,眾菩薩之母”。在佛教中,文殊為智慧的像征,顯聖時常騎青獅,像征智慧的力量,手持寶劍,像征智慧的銳利和進取。

菩薩頂是五台山黃教寺院之首,康熙、乾隆五台進香時,都曾下榻寺院。院內建築精美華麗,雕梁畫棟,五爪金龍的照壁、飾以龍紋的台階、明亮的金黃色琉璃瓦屋頂,在在顯示出皇家寺院的威嚴和氣派。寺內留有不少康熙和乾隆的題字和石碑,康熙的厚重、乾隆的圓潤顯示了扎實的書法根底。在其正殿一側的康熙所立的石碑上,可以看見明顯的深色印痕,形似腳印,傳為文殊顯聖時所留,後世不少專家絞盡腦汁,始終不明白,是何種材料或原因,致使印痕深入石碑且歷數百年而不褪色?

顯通寺為五台山青教寺廟中之最,院分七進,舉世罕見。首殿彌勒殿正在維修,第二殿供奉著五台山各峰分別供奉的文殊菩薩的化身,可進一殿而參遍五台。第三殿為大雄寶殿,全殿皆以木制,用108根木柱支撐,現所見的磚牆為後世所加並不承重。第四殿為全磚結構,又名無梁殿,皆以磚拱承重,其拱形變化繁復,形式多變,為不可多見的建築精品,且相傳建造時聘請外籍匠人,其建築風格頗有異域風情。第五殿供奉著千缽文殊,菩薩正面顯六手,捧一缽,兩側顯千手化身,每一手上均顯一缽,缽中又顯菩薩化身,像征佛法高妙之無所不能。第六殿為全銅殿,外飾金箔,陽光之下,熠熠生輝,不可逼視,傳明萬歷帝臨朝數十年而不理朝政,其母李太後為保大明江山永固,發宏願,從天下一萬座寺院各化十斤銅,共十萬斤銅始成此殿,皇家氣度果然不同凡俗。第七殿為藏經閣,收藏各種佛教經典。

塔院寺為五台山的標志,院內白塔高聳入雲,信徒至此,心生崇敬,唯五體投地以拜佛而無他念。塔下有轉經桶,為藏教信徒多有不識字,遂在經桶上刻有佛經,每轉一次經桶,即為誦讀經文一次,以積累功德。但見善男信女繞塔轉經,口中念念有詞,想來是祈禱家宅平安,生活美滿雲雲。

五台山景區範圍廣闊,各式車輛穿梭其間。但任何人員入山必須購買其環保車票,至於是否乘坐則另當別論,想來是靠山吃山之一種了。



應縣木塔

北宋時,名將楊業鎮守雁門關,塞外茫茫,一馬平川,宋軍視線所及,契丹軍隊的行蹤洞若觀火。楊業鎮守邊關八年,從無敗績,號稱“楊無敵”,拜雁門險關之力甚多。遼國蕭太後,為扭轉此一不利局面,聘請高手匠人在遼國邊境起建高塔,以觀宋軍動向。此塔全以木制,主要木材采自北岳恆山,塔成而北岳中舉凡一人以上可合抱之樹木盡毀,據估計,全塔重約一萬噸。建成後,如天氣晴朗,周圍五十裡方圓內的動靜悉收眼底,甚至遠眺雁門動靜。

應縣木塔高67.31米,明五暗四共九層,其內在結構精妙而又多變,號稱世界拱形建築的集大成者。其在歷史上經過水、火、風、電、地震、戰爭等無數次災難,仍屹立不倒,它與比薩斜塔、艾菲爾鐵塔並稱世界三大奇塔,由於其歷史長達954年,因此可以說是現存世界上最為古老的木質高塔。曾有不少科學家對應縣木塔的結構進行了研究,除了對其奇特的節點構造贊嘆不已,對它不可思議的抗災和自愈能力始終未窺堂奧。甚至某位高人出於“常識”為木塔安裝了避雷設施,卻忘記了木塔本身就是個絕緣體的事實!這樣的畫蛇添足之舉的結果是直接導致了一次因雷擊引起的火災。

應縣木塔歷時近千年,無數帝王將相、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自己的題字,頗有可觀。在此要提醒的是:木塔的參觀門票60元,但現僅能登臨二樓,性價似乎不高。從入口至真正的收費處中間要經過一個廣場,實際上此處是詳觀塔體的最佳位置,也是攝影留念的絕佳角度。但切忌團隊游客大張旗鼓地喧囂而入,必然會招致管理人員的反對。小團體的低調而行,敏捷而高效的攝影過程,是會得到管理方的諒解和默許的。



懸空寺



懸空寺實際上位於恆山北側,始建於北魏時期,後經多方歷代修葺,保存至今。它離地高度達到100多米,因多年沉降及下部河床的砂石堆積,現離地高度為70多米。懸空寺選址巧妙,整個建築位於山體的內凹處,即便山周圍狂風呼嘯,飛沙走石,在寺內卻是微風不起,平靜如恆。曾有一次,此地地震,附近建築悉數摧毀,山上巨石傾頹,煙塵滾滾,見者無不以為懸空寺在劫難逃,誰知,煙塵散處,但見古寺巍然屹立,毫發未損,實是難以置信!

懸空寺結構全為懸挑,建造者在石壁上鑿洞,然後以千年鐵線木(刷桐油防腐)插入洞口,形成支撐。由於杠杆原理要求固定端的長度要大於懸挑部分,而當時的器械又不能深入石體六七米,建造者們巧妙地在石體和木材之間構築了一個碶形體,讓他們緊緊地咬合。古人的奇思妙想實在是令我等欽佩。實際上懸空寺全部重量都由插入石體的懸梁承擔,現在所見的下部木柱幾乎全無受力,傳為後人擔心安全而附加的,純屬心理安慰而已。

遠觀懸空寺,但見危岩臨空,樓閣殿宇纖如薄紙,巧妙地鑲嵌在山體中,仿佛是天地間一件彌足珍貴的微雕作品向參觀者展示著設計和建造者的慧心巧思。登臨其上,下視絕壁,如人行虛空,又如天街閑行,確是生平未有之奇境。在懸空寺山腳,有詩仙李白手書“巨觀”兩字,信非虛言。



雲岡石窟

中國現存有四大石窟,分別是洛陽龍門石窟、甘肅敦煌石窟與麥積山石窟、山西雲岡石窟。其中龍門和雲岡石窟都有北魏皇朝的影子,難怪北魏又被稱為”石頭上的皇朝”..

雲岡石像的雕刻手法純熟,線條流暢,人物的衣飾、肌膚、紋理、神態刻畫細膩傳神,絲絲入扣,顯示當時的匠人手藝和繪畫水平已臻甚高境界。石窟中不少雕像身上的色彩鮮艷依舊,層次分明,實在不可思議。

石窟第五窟的如來坐像,手結佛印,神態安詳,唇口微啟,略略向下俯視,似在向芸芸眾生宣示佛教精義。石像的雙眼是天青色琉璃石所制,晶瑩剔透,炯炯有神。尤其是石像手部細節的刻畫,細致傳神,宛然如生,令人嘆為觀止。第六窟與第五窟的石壁相隔僅2釐米,可謂間不容發。這一窟是整個雲岡石窟的集大成者,規模和數量均非它窟所能比,它詳細地敘述了釋迦牟尼從其母莫耶夫人受孕到出生、成長、受教、結婚、出家、修行、成佛等全過程,宣示了佛祖傳奇的生平,從母親腋下出生,九龍灌浴,出生後的宣言(向東、南、西、北各行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開言“天上地下,唯我獨尊”),生而具有人生的五十三種福相,一箭洞穿七支鐵戟,首次出宮遇生、老、病、死諸相點化,七年苦修,白羊進乳,菩提樹下悟道等等故事,敘說完整,雕刻精美傳神,人物形態豐富,栩栩如生,受北魏王朝的塞外風格的影響,人物的衣著、神態明顯有異域風情的滲透。

雲岡石窟不僅是一處古代宗教藝術的聖殿,更是古代歷史文化的載體。其千佛洞的細致刻畫、飛天女樂的翩然風姿、音樂洞展示的中外樂器和演奏技巧、蛇鳥魚蟲花卉百獸等的逼真再現,在在顯示出泱泱大國的豐美華瞻和登峰造極的藝術成就。

從雲岡停車場到景點的道路尚在維修,通行不便,當地有私人小車載客前往,小道泥濘崎嶇。建議如非體力不佳,行走不便者,還是沿步道自步行前往,約10分鐘左右即至。雲岡景區清潔整齊,管理有素,設置合理,參觀便捷。但須注意:為保護起見,部分石窟內嚴禁攝影。



山西交通

山西的省內交通似乎正在建設中,從太原前往晉祠、忻縣、五台山均沿國道而行,堵車難免。尤其是太原往五台山,由於道路限速,需時四個半小時以上。大同回太原倒是全程高速,雖路途較遠,但耗時僅四個小時。建議所選大巴的空間應較為寬敞,座位最好有一定富余,否則長時間曲腿而坐,並非易事!



山西住宿

在平遙古城的住宿不應抱過高的期望,從我們全團的反應來看,此地應以體驗山西民情的心情來對待,想來是對舊民居的現代化改造進行不易之故。網上的不少贊譽,應該是專業驢友從生平體驗的角度所發的感慨,不可以現代生活的要求代之!五台山的賓館明顯更符合現代人出行的需求,干淨整潔,在景區(還是山區)有這樣的條件應該令人滿意。此行最令人驚喜的是大同的住宿,也許是為了打造旅游城市的目標,大同的賓館量多且現代化程度較高,星級評定可謂是名副其實,可以好好享受。從個人感受來看,此行在住宿上是漸入佳境。



山西飲食

山西飲食以面食為主,林林總總有280多種,向來有“世界面食在中國。中國面食在山西”之說,強烈建議好好體驗一番。從旅行社的安排來看,山西會館的面食(有表演)、五台山素齋和大同豆花火鍋堪稱各有特色,是此行亮點。



山西購物

平心而論,就購物點的設置來看,山西游恐怕是目前國內成熟游線中最少的了。全程就是東湖醋園和山西土特產中心兩處。醋是山西的一大特色,但參觀醋園卻是件辛苦的事情,強烈的刺激會讓你眼淚直流,咳嗽不止,慎之!對於山西的土特產,我比較心儀駿棗和小米,從實際體驗來看,可謂是富有特色,價廉物美。

就像導游說的那樣,一般到山西的游客都是久經考驗的老“游擊隊員”了。就景點的特色來看,山西似乎很難有讓人過目不忘、久久留戀的地方,但作為中國的一個大省,山西游在短短的四、五天時間內,縱橫南北,上下古今,跨越邊塞,其性價比還是很合適的。如果要說感覺的話,雲岡石窟、懸空寺等等還是頗有可看之處,行游的節奏也安排得當,導游的個人素質更是留下了深刻印像。但此行還是留有遺憾,如唯一現存的唐代建築佛光寺、閻錫山故居、壺口瀑布等等只能留待以後再來參觀彌補了。


精選遊記: 太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