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天:曲江新區千年之前,長安就已不再是長安,但這並不妨礙今天的人們在這座大城裡做一場盛世繁華的故夢。 鹹陽機場的大巴載著前來尋夢的游人們駛向西安,沿路看到那些曾經在歷史書上耳熟能詳的名字,成為城市的路標,阿房、華清、長樂、未央......雖然不至於生發穿越的迷思,倒也念來頗覺口角噙香。不知道別人怎樣,反正對我來說,靠近西安就有一種走近歷史的心潮暗湧。 我們選擇下榻的酒店,大唐博相府酒店,位於機場4號線終點:曲江新區雁塔廣場東南角。雕梁畫棟的三重唐式院落,安靜地立於大雁塔下;中院裡吳道子塑像,好一幅吳帶當風的瀟灑飄逸模樣;正午的院落裡,陽光斑駁,中式的房間裡,卻是清涼宜人。住在這樣一座以“大唐”為名的中式庭院中,大概誰都會做上一場“菊花古劍、夢回唐朝”的舊夢吧。

(酒店)
“相府”正門外,即是曲江新區最繁華的所在。廣場中心屹立著西安的標志,經歷了千年風雨的唐代大雁塔,塔前有玄奘和尚的雕像,塔後有大慈恩寺遺址。關於大雁塔的來歷,就如同西安的眾多古跡一樣,每一個都娓娓道來一樁樁長安故事。大雁塔究竟是玄奘為翻譯佛經而建,還是唐高宗為懷念母親長孫文德皇後而建,其實並不重要,我們慶幸的是,拙樸內斂的大雁塔,至今仍舊在這裡慈祥地俯瞰著世間的芸芸眾生。這是五一小長假第二天的雁塔廣場,人潮如織,繁花似錦。雖然平日裡老是覺得“復興夢”的概念有點驕狂之嫌,但眼前這歌舞升平的模樣還真是不能不讓人生出幾分“盛世”的感嘆。
唐朝樂隊唱過,“......今宵杯中映著明月男耕女織絲路繁忙,今宵杯中映著明月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今宵杯中映著明月紙香墨飛辭賦滿江,今宵杯中映著明月豪傑英氣大千錦亮......”盛世大唐的氣像,不知道令多少今人神往。打造於2002年的大唐芙蓉園,正是這場大夢的典型產物。據說建於唐代芙蓉苑舊址之上、號稱再現盛唐風貌的“皇家園林”,門票巨貴,園內的唐詩峽跟杜甫草堂的詩歌大道創意相似,但園林整體還是比較平庸,並沒有期望中的驚艷。只是在夜色漸濃以後,隔著墨黑而泛光的湖面,看華燈次第亮起,紫雲樓璀璨閃耀,聽笙簫鼓樂拂柳分花遠遠傳來,才依稀仿佛有了幾分“走入迷思夢裡回到唐朝”的意韻。與商業味較濃的大唐芙蓉園相比,陝西省博物館則洋溢著濃烈的歷史氛圍,以及一種來源於皇天後土和千百年歲月滄桑所賦予的神秘感。午後的陝博前,頂著烈日排了長長的隊伍,想起前年在首都博物館,看“中華瑰寶-五千年文物展”,也是觀者如雲,據說並不愛參觀博物館的中國人,如今對自身歷史的興趣逐漸濃厚起來,這應該是一件好事吧。陝博的常展,雖然比不上中華瑰寶展那麼驚心動魄,倒也是蔚為大觀。畢竟秦、漢、唐三個十分重要的朝代都定都於這方寶地,長安回望繡成堆,雖有眾多帝王陵寢尚未開發,現有的考古挖掘仍然留下了大量珍貴文物,比如呂雉的“皇後之璽”,比如漢武帝賜予平陽公主和衛青婚禮的金制九龍燈台,比如驃騎將軍的虎符......看到這些傳說中的物什,真有一種不真實的虛幻感。當然,深埋於陵寢中的,除了光鮮的寶物,也有歷史的血淚相和而流。第二展廳唐代館中,大量文物來自唐懿德太子墓和永泰公主墓,規格之高令人側目。然而你若以為這是兩個受寵的皇家子弟,那就大錯特錯了,兩個少不更事的年輕人僅僅因為一時不忿,私下議論了張氏兄弟“何得恣入宮中”,就被親祖母武則天杖斃而亡,所謂太子、所謂公主,不過是他們心懷愧疚的父親中宗李顯在即位以後追封而已。真相直讓人嘆息“為何生在帝王家”。
第二天:進城十多年以後重游故都,最想做的一件事,是在那條著名的四車道寬的城牆上騎騎車,繞這城市跑上一圈,然後曬曬城牆上的太陽,想像中一定很愜意而且浪漫。然而,當這座大城乍然展現於我的眼前時,第一感覺居然是有點點震撼,有點點穿越。這一刻,真的想起了我兒時夢裡的古代城池,那種楊家將鎮守過的,秦時明月漢時關的,雄關。雖然此時它的城門洞開,現代化的鐵馬川流不息,但那壁立千仞的城牆,巍峨的城樓,就那麼高高在上、俯瞰著我們,仍然使我有了時空錯亂的瞬間眩惑。 當然,這是千年後的西安,不是什麼邊陲三關,城頭上也沒有匹馬金戈、寒衣重甲,如今的大城裡,有的是活色生香,有的是幸福生活。

(獅子)
穿過正南門,進入內城,右手邊就是這座千年故都裡最風雅的去處:碑林博物館。多年前在西安,尚且還年幼的我們,就對那處炎炎夏日中涼爽宜人而又帶著神秘魅力的所在,充滿了好奇心和好印像。今天要去碑林,需得先穿過長長的熱鬧的書院街。狹窄的街巷兩側,長滿青苔與衰草的老舊的二層木樓,琳琅滿目全都是筆墨紙硯、琴棋書畫的世界,小小的店鋪前可能蹲踞著一對呲牙咧嘴的石獅子,也可能俏立著一位體態豐腴的唐代三彩仕女像,低矮的門楣後面,可能是深深的黑黝黝的夾巷,探頭看去,盡頭的照壁上一個大大的“道”字瀟灑飄逸,左邊有關中書院,右邊有於右任故居,在這之間,可能有一位老藝人埋著頭,旁若無人正在給手工制作的塤上色。當地的老人們和外來的游客一起在這裡尋尋覓覓,其樂陶陶,好一派閑適的意像。雖然不可擺脫旅游觀光地固有的商業氣息,但相比成都文殊坊那種刻意打造,西安的書院街仍然充盈著真正的書卷氣息。

(書院街)
將熱鬧的書院街拋於身後,魁星樓下的碑林博物館依然是夏日裡一片清淨之地。跨過欞星門,走在蒼翠綠槐夾道的青石徑上,心自然平靜下來,及至步入成百上千如雲樹立的碑林陳列室中,則更是油然一味古風古意撲面而來。這座始建於北宋元祐年間的書法石刻藝術寶庫,可謂是書法愛好者的天堂。小時候,私塾出身的外祖父家裡曾經掛滿了字畫,他有時會把我抱在膝頭,給我把玩他的黑色折扇,教我認那扇面上很好看但是很難認的字......後來的日子,離書法越來越遠了,到今天,可能連毛筆也不會握了吧,很遺憾呢。但這並不妨礙我和enyaya面對歷代書法大家們的作品時大言不慚地評頭論足,比如我不喜歡顏真卿過於飽滿的正楷,也不太喜歡張旭懷素行為藝術般的狂草,最喜歡的一塊竟然是集王羲之行書所作的《大唐三藏聖教序》,據說是眾多集王羲之書法碑刻中最成功也最著名的一塊,如此看來,我的眼光也不差嘛,哈哈。就我的觀感,行書的品格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當真是“飄若游雲,矯如驚龍”。另外一種我喜歡的字體則是秦代李斯的隸書,感覺特別古意盎然。
有趣的一點則是,碑林中來自皇帝的作品很多,尤以唐、清兩代帝王為最,其中最重要的一塊就是李隆基手書《石台孝經》,表明了儒家社會以孝治天下的理念,是碑林的開山之作。而剛才提到的《聖教序》也是唐太宗所作,然後由唐書法家懷仁花了二十年時間集王羲之書法而來,因為李世民最喜歡的書法家就是王羲之,傳說就是他老人家把《蘭亭集序》帶進了自己的陵墓,使得書聖神作真跡從此絕跡於人間。而以我相當有限的眼光來看,這些皇帝老子們的書法還真是寫得相當不錯哈。不過最有名的皇帝書法家宋徽宗趙佶的作品,卻只有小小一幅,悄然立在展廳最角落裡。最後一個展廳處有現場拓片供出售,拓印藝術我是一竅不通,不知道如果一塊碑被日復一日地拓印,會不會終有一天就被磨花乃至磨滅了呢?就像這書法藝術,漸漸地湮沒於歲月的洪流。

(碑林)
品完書香紙香墨香,下一站,該嘗嘗西安小吃的香味兒了。回民街,幾乎出現在每一篇關於西安美食的游記攻略裡。這條位於鼓樓背後回坊的美食街,熙熙攘攘,熱鬧非常。兩側全是各色食肆,檔次大概僅屬於傳說中的“蒼蠅館子”,談不上什麼環境、衛生、服務等等,獨以口味取勝;而食肆門前一字排開的大排檔,販賣各式小點小吃,現做現賣,一口口大鍋裡燉著牛羊肉,香濃肉爛,使得回坊的空氣中都浸潤了熱騰騰的味道和欲望。西安小吃,以面食為主,例如著名的牛羊肉泡饃、肉夾饃、油潑面、賈三灌湯包等,但我最喜歡的卻是一份看似普普通通的炒飯,紅紅酸菜炒米,其實就是炒飯,不知道為什麼叫炒米,但是真的很好吃,油浸透了顆顆飽滿豐腴的大米粒,酸酸辣辣的味道,讓人食欲大開。
終於把肚子塞得飽飽的,我們一路閑逛著,來到號稱西安小資街的德福巷。這條短短的小路,自然彙聚了不少酒吧和咖啡館,不過卻鮮有令人眼前一亮的格調店面,說實話,有點失望哦。泡上一壺茶,小坐一會兒,時鐘就走到了下午5點鐘,趕緊起身,南城門關閉城門的表演儀式就要開始啦...... 在城市越來越面目雷同的今天,這座全中國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宏大的城牆,使西安獨留了一份屬於千年長安的舊夢魅力,只要看到這城牆,就可以驕傲地說,沒錯,這裡就是西安。城牆上果然如傳說中一樣,足有四車道之寬,當然牆上並不能行汽車,但是可以騎車,喜歡騎單車時自由“飛翔”感覺的我們,自然不能錯過這件在西安你不能不做的事兒。在南門租好兩輛單車,我們逆時針騎行,打算繞西安城轉上一圈。租車價格在100分鐘內每車20元,超時加價,後來我們發現,這100分鐘的設置原來自有道理,恰恰是我這樣體力普通的女生,繞城牆騎行一圈所需的時長。城牆上鋪著青磚,凹凸不平,騎來有點跳脫的感覺,一圈下來直把手臂震得發麻。然而,這一圈確實值得,騎行在這城市的半空,時而俯瞰城內的活色生香,時而在角樓遠眺新城的花花世界,時而仰望頭頂灰撲撲的黯沉蒼穹,仿佛行走於時間與空間的某條交界線上,感覺頗為奇妙。 在“古城第一門”的北門,回望我們出發的南門,長長的長長的中軸線連接著這城池的南北兩端,中心的鐘樓巍然矗立。唐詩裡描繪長安是“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如今的西安古城當然已經不如長安那般規規矩矩,但是,只要城牆還在,整個老城區就還是一個圓滿的整體。古時,城牆守衛著帝國子民的凡俗生活,今天,這僅存的四方城牆,是否也正守衛著我們悠長故夢最後的余韻?

(角樓)
第三天:地下
俗話說“北京的官多,上海的錢多,西安的墳多”,除了博物館中近觀文物,到已經開發的陵墓當中去體會地下神秘,那也是游西安的必備項目。多年前參觀過兵馬俑,此次我們選擇了2008年新開發的漢陽陵。與熱門的秦陵兵馬俑相比,漢陽陵冷門許多,發車很少,占地面積很廣的陵園內亦是人煙稀少,然而卻恰恰流露出一種念天地之悠悠的蒼茫之感。地宮是漢陽陵最值得參觀的展館,黑洞洞的地宮裡,觀眾或站在鋼架玻璃的地面上,俯瞰腳下近在咫尺的陪葬坑,或走在幽冷的深巷中,看兩側厚厚黃土中的人俑列陣,略帶神秘氣息的氛圍裡,感覺頗有幾分刺激。
鑽出地宮,陽光明媚,四下裡靜悄悄,輕呼著曠野清新的空氣,回望地宮的入口,想著無論是秦皇,還是漢武,如今都在這寂靜的黃土下,倒真應了老毛那句詩,“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