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一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唐·陳子昂】
題記二
登高望遠,享受的是精神大餐;面對悠悠之天地,享受的是霎時的靈感迸發,瞬間的文思潮湧。
-------------------------------
號稱“西藏12日游”,刨去往返途中6日,實際在西藏的旅游僅六日而已。
2010年6月19日,臧游第一日,即遠征日喀則。大巴行駛在拉薩城內,布達拉宮,忽然閃現在車頭窗外。第一次見到那麼眼熟的布宮,車內竟起一陣騷動 – “哇塞!”

離開拉薩,車朝西南行。今天,大巴將帶一車游客疾駛380公裡,在幾個景點停車 -- 羊卓雍措、卡若拉冰川(海拔5560米)、江孜“宗山城堡”、“帕拉莊園”,最後是扎什倫布。夜宿日喀則市。
一小時後,大巴始登山。盤山公路,七轉八彎,鬥折蛇行。遠山近嶺,皆一片灰褐色,光禿禿的,寸草不生,毫無綠意。看慣了江南的綠水青山的眼睛,接受著不小的視覺衝擊。
盤山公路,坡陡彎多且急。公路外側有一溜隔離石墩,石墩紅白相間,十分醒目。不過,隔離墩的心理作用,大於實際的防護作用。隔離石墩外,即名副其實的“萬丈深淵”。連日的旅途勞頓,大多數游客皆閉目養神。我亦閉目,卻難養神,眼前晃動著曾經目擊的一場車禍。

1975年9月,兩輛老舊的長途客運汽車,一前一後,行駛在浙東的盤山公路上,翻山越嶺,從杭州到臨海。“嘭!”-- 行駛在我們前面的那輛長途客運汽車發出一聲巨響 -- 爆胎!此刻,車正行駛在“貓狸嶺”上的一處急拐彎,幾乎與此同時,我目睹汽車方向失控,衝向隔離石墩,碾過石墩,從懸崖上翻落下去。瞬時,側翻山溝的汽車成了一個團火,從山谷騰起的,是濃煙,還有那撕心裂肺的呼叫聲 ……。
“條件反射”是這樣形成的,從此,車上盤山公路,見到隔離石墩,我會自然閉目。
大巴抵達山頂,拐入一塊空曠的平地,近十輛大巴齊整地停靠一側。
睜開雙眼,有“由天而降”的感覺,我們來到的是入藏旅游的第一個景點 -- 海拔4410米的“羊卓雍措”。
羊卓雍措,藏語意為“天鵝池”,位於拉薩市西南110公裡處,是西藏三大聖湖之一,水面海拔4410米,東西長190公裡,南北寬70公裡,湖岸線總長250公裡,是喜馬拉雅山北麓最大的內陸湖。
數字單調,實景卻震撼人心!
山頂平地的一側,豎立巨大石碑,鐫刻著藏漢兩種文字 -- “羊卓雍措”。

碑旁,視野突然開闊,是極目遠眺的好地方。
平視,灰褐色的遠山,山嶺起伏,蒼蒼茫茫,天邊,便是幾座雪峰,白雪皚皚,熠熠生輝。
俯視,則見一條“大河”,碧藍碧藍的,由群山中蜿蜒“流淌”過來,轉而又“流”向東方,消失在逶迤的群山之中。定睛細觀,此“河”非河,此“河”乃湖,高峽出平湖之“湖”也。
湖水,靜得出奇,沒有流動,沒有波紋。
年輕的導游說,億萬年之前,地球發生了劇烈的地殼運動,從海底隆起了一塊大地,這塊大地就是今天的世界屋脊 - 西藏,而隆起的“屋脊”,群山起伏,其中形成了不少“堰塞湖”,而西藏現在的三大聖湖,就是最大的“堰塞湖”。
-- 你們不信?去嘗嘗這湖水的味道,鹹鹹的,苦苦的,跟海水味道差不離!
-- 你們不信?請看看天空的海鷗,這海鷗就是多少億萬年之前傳種接代到今天的。
為了增加說服力,小導游,一邊一邊地說,振振有詞。
不必計較導游的觀點及遣詞是否科學,寧可信其假,不如信其真。億萬年之前的事情,誰經歷過啦?就是權威的地理學家、地質學家所下的結論,也是一種主觀臆測呀!
湖面,映著藍天,那是藍色與藍色的呼應;
遠山,與天際的雪峰,彼此遙望,那是灰色與白色的呼應;
雲層,在太陽的照射,在起伏的群山上,投下了巨大陰影,那是上明與下暗的呼應;

十幾位藏胞,手牽犛牛,纏著游客,以“羊卓雍措”為背景,騎牛留影。四下裡張望,卻不見藏民的屋舍或氈房,不知他們從哪裡來到這裡。身邊若是沒有這些藏胞,游客也許真的會懷疑:是否又來到了無人區?
在山頂平地繞行一周,心想,兩三天之前,還身居鬧市,49小時的硬臥旅行,在拉薩的“美麗華賓館”睡了一覺,剛才又在車上“閉目”片刻,待我睜眼,就如夢似幻般地來到了羊卓雍措!
上海與“羊卓雍措”,是兩個世界。旅游的魅力,也許就在於玩“反差”吧。
“原生態”,這個熱門詞語用了形容眼前所見,再恰當不過了。億萬年之前,那是地球的蠻荒年代,“羊卓雍措”也許就是眼前這個模樣吧?
站在“上海環球金融中心”的最高層,從雲端俯瞰大上海,游人誰不驚嘆於人類非凡的創造力?
站在高聳的“羊卓雍措”石碑下,遠眺雪上碧湖,游人誰不驚嘆於眼前的“原生態”山水風景?
-- 假如曾經來過這裡,今年高考的作文,我一定會寫得更好!
-- 對,我也這麼想。
-- 往這兒一站,我的思路豁然開朗,思維頓時活躍,再提筆寫“我生活的世界”,一定會寫得更充實,寫得更哲理。
-- 來到這裡,回首“我生活的世界”,就看得更真切,想得更明白。
對話,文縐縐的,來自身邊的兩個女孩。高考考畢,她倆結伴來西藏旅游,正巧和我一個旅行團。
-- 怎麼,還想著高考的作文呢?(我問)
-- 嗯,我們老師說,高考的作文題目,會讓人記憶終生。
-- 老人家是哪一年參加高考?
-- 1964年。(我答)
-- 你也一定記得當年的高考作文題目吧?
-- 記得,記得!(我有點兒激動起來)
-- 等我們白發蒼蒼了,也一定會記得哦。
-- 請問你們在哪個城市參加的高考?(我問)
-- 天津。
-- 哦……,天津今年語文的高考的作文題目是……?(又問)
-- 我生活的世界。
-- 原來如此!

思維與環境,密不可分。空間逼仄,思維哪能得以發散?登高望遠,觀天看地,空間無涯,思維則能穿越時空,神游今古。
時間,在羊卓雍措,變得無始無終,空間,在羊卓雍措,能推演到“億萬年”,此時,個人,渺小得如一滴水;此刻,人生,短暫得像一眨眼。
兒時讀詩,就最愛讀“登高”詩作。-- 杜甫的《望岳》、陳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王之渙的《登鸛雀樓》、還有王安石的《登飛來峰》…… 。
置身羊卓雍措,蒼空浩浩,曠野茫茫,自然想起了陳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賞讀古詩,妙在獨品,美在想像。可嘆的是,人們對古詩的解讀往往過於具體化,甚至過於政治化,如同“嚼飯與人”。陳子昂的“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一句總是“被落實”到燕昭王、樂毅一類的“明君賢臣”頭上,詩中的“登”字和“念天地之悠悠”一句,卻被旁置了。身居鬥室的陳子昂,也能吟誦出如此千古絕唱嗎?
登高望遠,享受的是精神大餐;面對悠悠之天地,享受的是霎時的靈感迸發,瞬間的文思潮湧。
兩個女孩,在羊卓雍措,也會發出不俗之嘆:“來到這裡,對‘我生活的世界’,看得更真切,看得更明白了”。何況,陣子昂這樣的初唐四傑之一!
我沒有打聽,也不便打聽,女孩“看得更真切,看得更明白”之具體內涵。
有一點是肯定的,從鬧市“突降”至羊卓雍措錯,驟然而至的一種內心的驛動,思維的發散;
有一點是肯定的,在羊卓雍措,回眸我們生活的現實世界,便看得更真切了,抑或會令我們的內心“愴然”起來!我們生活的現實世界 -- 物欲橫流,追名逐利、急功近利、心浮氣躁。
半小時之後,大巴下山,羊卓雍措一直伴隨在我們的左側,綿延數十公裡。
-- 小梅執意要送陽陽去全托,就隨她吧,我們何必摟著抱著不放手?
-- 是啊,小菊說“剩女自有剩女的快樂”,也隨她去吧。多操心個啥?
-- 兩個女兒,小的,啥都有了,家庭、孩子、車子、房子,大的,啥都沒有。
-- 啥都有了,活得真累,看看都心疼。兩人工資不低,生了一個陽陽,成了“啃老族”!啥都沒有的,活得不是蠻瀟灑嗎?
-- 哎,沒有大女兒的贊助,我們這趟西藏旅游,也來不了啊。
-- 活到這把年紀了,要拿得起,更要放得下。
…………。
兩位老人,坐在我的後排,你一言,我一語,議論著他們的家事,議論著他們的一雙寶貝女兒。他們的對話,入我耳,入我心。
想起了兩個女孩剛才的對話 -- 來到這裡,對“我生活的世界”就看得更真切,想得更明白了。如果說女孩的對話比較抽像,那麼,此刻,身後的兩位白發老者“家長理短”的對話不正鮮活地詮釋了這種“抽像”嗎?
車行60公裡之後,接近浪卡子縣,就要和羊卓雍措告別了。朝羊卓雍措投去戀戀一瞥,心裡念念有詞:
羊卓雍措:你讓游人神思飛越!
【2010年7月10日星期六 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