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16: 00,11月中旬的冬日就已經開始向我們作別。路兩邊收獲之後的大地一片空曠,更顯得天邊的太陽那樣紅潤而耀眼。我們乘坐著奔馳考斯特中巴車,從沈陽向阜新縣挺進,這不禁讓我想起李鵬做總理時常乘坐著這種車四處走訪。這種車平穩,視野寬闊,而且速度也快,但終歸趕不上太陽落山的腳步,僅僅半個小時的光景,那紅彤彤的太陽就已經僅剩下灰藍色底調上掙扎著的半張臉,那末無奈又無助。它睜著血紅的眼睛望著我,是不是想讓我拉上它一把?它知道自己就要沉入夜幕,便無私地將它那奪目的光輝灑向人間,所以才有那鑲著金邊的樹梢,才有那廣袤大地上孤零零的兩棵枯樹形成的荒漠的剪影。在東北平原上見到這種西北高原上才有的景致,真喚起了我內心深處沉澱已久的西游夢。我無法向誇父一樣追日,就只好在自己的夢境中任意追逐吧!去阜新市或阜新縣,都要經過大巴溝隧道。前兩年車子出了隧道都要爬上一個坡,還要時刻注意前方拐過來的迎頭車,冬季裡這是一段非常危險的地段。而如今大巴溝隧道已讓我不敢認了:新開辟的一條隧道,裡邊盡是一盞接一盞的燈,有頂燈、壁燈,還有地燈,明亮得宛若香港的街路。坐在車裡穿行其間,便將一盞盞燈送至身後。穿過隧道,眼前和周邊的黑暗一時有些不適應,恍若隔世一般。回頭望去,“大巴溝隧道”五個黑色大字豎排著,鑲在黑色的圓柱型鋼結構上,在白色隧道端壁的襯托下,顯得格外醒目且厚重,不禁讓我想起三峽峽壁上那些文人墨客們的遺墨。
蒙古貞賓館是阜新縣最大、最好的賓館,“星”不大(二星),但民族味道十足,我們就下榻在那裡。蒙古貞,這個名字讓我將它與鐵木真、成吉思汗聯系在一起,喚起了我對草原上奔馳的駿馬和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回憶。賓館最大的特色體現在吃上,典型的民族風味應有盡有:喇嘛糕、喇嘛燉肉、烀羊蹄、烀羊腿、牛犢兒湯、蒙古餡餅、羊湯、小米飯。飯桌上我先拿了一只羊腿。原以為骨架大,肉會少些,沒想到我拿的是一只大腿,即使骨架嶙峋,但肉仍可剝下很多,一條大腿就把我給頂住了——已經是八分飽了。這時候我想:那些拿不到工錢的民工們和流浪街頭的人們,他們若見到這樣豐盛的美味,眼睛會瞪得多大!狼吞虎咽的形像已經躍到了我的眼前。我想起楊子榮的那句話,不禁想說:有這些肉墊底,什末冷、苦我都不怕。阜新縣是蒙古族自治縣,向北與內蒙古毗鄰,蒙古族是這裡的主要民族,而且有藏傳佛教——喇嘛教的根基,這裡的喇嘛是可以吃肉的,所以才有“喇嘛燉肉”這道菜。那些要當和尚,又不想讓肚子吃虧的人,不妨來阜新縣做喇嘛。所謂“喇嘛燉肉”是將豬肉先燉好,切成方塊,再將白菜切成方片,曬干,放在一起燉。它是一種有葷有素、有干有稀的美味,也非常適合當地缺少蔬菜的特點。主食中最好吃的要數蒙古餡餅。一張餅有二大碗那末大,三四毫米厚,餡大大的,皮薄薄的,一不小心餡就會露出來,所以不能用筷子直接夾,而是要先將餡餅橫豎折疊兩下,形成原來的四分之一大小,再夾到自己的盤子裡吃,很香,很香。那牛犢兒湯的來歷尚未考證,但用料已經查實:蕎麥面片,加芝麻面,再加點水,煮成鹹口的或甜口的。當地人將它當作早餐,可我還有點吃不慣這說不上是菜還是飯的食物。
席間,當地的縣歌舞團前來助興。首唱的是一首女中音《美麗的草原,我的家》,堪與德德瑪相媲美。還有著名的馬頭琴獨奏,悠揚、空曠、雄壯之音縈繞在梁。幾位身著亮麗服飾的蒙古族女孩頭頂水碗、手拿酒杯翩翩起舞,幾番下來,水碗裡的水依舊汨汨可流。恕我無知,以往只知朝鮮族有頭功,沒想到蒙古族也有這等功夫,我只能刮目相看了。
酒桌上最精彩的就是獻哈達和敬酒的場面。對最尊貴的客人,獻哈達的同時,敬上銅碗酒。客人需用無名指沾酒三次,每次之間用食指和無名指將酒彈向天上、地上和自己的額頭,應該是感謝和祝福之意吧。只要酒未喝盡,那一對蒙古族男女的歌聲就一直陪伴著你,直至你仰脖一飲而盡。酒桌上的氣氛再次被這些歌、舞和敬酒推向高潮。
蒙古貞賓館有著獨特的房間結構——一人一屋,正常房價為120元/人,不同於一般的雙人標准間,自己可以獨享有限電視、衛生間,房間干淨而舒適。看畢、洗畢,沉入夢鄉,夢中滿滿的都是騰格爾《天堂》中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