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青海甘肅之行/第五天:安西城外榆林窟

作者: 愛因斯坦雷

導讀七月青海甘肅之行 / 第五天:安西城外榆林窟 榆林窟也是敦煌石窟的一部分,因為身處大漠峽谷之中,所以也叫做萬佛峽。榆林窟的創建年代並無可考,但至少也在隋唐之前。和莫高窟一樣,這裡歷朝歷代也都有過開鑿與繪塑。如今,榆林河兩岸的崖壁上,保存著42個完整的洞窟,東崖32窟、西崖10窟。由於這裡處在偏遠荒漠,在漫長的歲月裡,並沒有遭到大的掠奪與破壞,因 ...

七月青海甘肅之行 / 第五天:安西城外榆林窟
榆林窟也是敦煌石窟的一部分,因為身處大漠峽谷之中,所以也叫做萬佛峽。榆林窟的創建年代並無可考,但至少也在隋唐之前。和莫高窟一樣,這裡歷朝歷代也都有過開鑿與繪塑。如今,榆林河兩岸的崖壁上,保存著42個完整的洞窟,東崖32窟、西崖10窟。由於這裡處在偏遠荒漠,在漫長的歲月裡,並沒有遭到大的掠奪與破壞,因此,榆林窟的遺存相對完好,272身彩塑與將近5600平方米的壁畫一一留續至今。

在售票處,我們遇見兩位20來歲的小伙子,看起來像是學生的模樣,他們坐在售票處門外的長椅上,看見我們一行人走過去,顯得很高興的樣子,立刻為我們指點買票的地方。後來才得知,在我們到達之前,整個榆林窟只有他們兩個參觀者,因為沒有達到規定的人數,所以,他們必須要等待後來者一起,才能由講解員帶領著進入石窟。難怪他們見到我們來這麼高興了。

就這樣,我們一行六人連同這兩位學生一起,由講解員帶領進入石窟區。直到我們看完全程走出景區,也沒有再遇見其他的游人。偏遠的榆林窟,就這樣在莫高窟巨大的聲名與光環下默默地存在、無聲地流淌著屬於自己的藝術涓流。沒有人來追捧它們,也沒有人把它們奉在掌心悉心呵護,榆林窟甚至是清苦的,不過就在幾年前,這裡的工作人員所有的生活必需品都要從外界一一運送進來,所有的生活廢棄也要再一一運送出去。藏在深閨、少有人知,榆林窟就這樣與天地為伴,執守著自己的寂寞,執守著自己的美麗......

整整一個下午,榆林窟為我們綻放,我們八個人同享了這場令人迷醉的石窟盛宴,想來,這是多麼奢侈的一件事!

帶領我們參觀的講解員,是一位與我們年齡相仿的男士。儒雅、言語之間淡淡的聲調,聽來很是舒服。與莫高窟的講解員比較,他的講述更趨於自然狀態,有別於莫高窟講解員小姐職業化的背誦。我猜想,他多少是有些文博背景,才能這樣在淡定從容間,敘述有余吧。

寧靜的下午,寧靜的榆林石窟。我們和講解員從容地在洞窟間行走,偶有交談,寬適的氣氛讓整個過程漸漸變成一場迷人的約會,午後陽光正濃......我們看了第12、13、15、16、19、23窟,結束後,兩位學生往別處去閑逛了,我們六人則繼續由講解員領著,進入2號特窟,去朝聖那幅久已盛名的西夏《水月觀音》。特窟,是不在常規參觀路線中的,需要另行購票才行進入。票價不菲,但我們一致決定,一定要看過一個特窟,才能了卻心底深深的石窟情結。

榆林第2窟在峽谷的東崖,營建於西夏。我們之所以選擇觀看2號特窟,為的便是它那幅西夏原作壁畫《水月觀音》。《水月觀音》所繪制的,是觀音33種化身之一,因為畫面中表現了觀音靜觀水中月而得名。這在敦煌很多處石窟中都有出現,但榆林窟2號窟的這幅《水月觀音》,堪稱是西夏壁畫中的上乘力作,也是整個敦煌石窟的水月觀音畫像中最為精美的一幅,榆林窟的明信片門票上印制的,便是它了。

講解員領我們進入2號特窟的時候,說:我知道,你們走了之前那麼一大圈,為的就是看這幅《水月觀音》吧。說罷,我們彼此都會意地笑了。月色朦朧中,觀音靜坐寶座之上,如貴婦人般恬靜。倚靠在山石的一側,山石後是搖曳的竹林,天上的月有雲彩若遮若擋,月光灑向地面,有如薄紗般透明的光環暈罩在觀音周身。她的腳下,流水淙淙,一片石青色彌漫了整個畫面。當講解員把手電筒的光移向觀音腳邊的流水時,原來在暗處的水面竟然呈現出層層疊疊的荷葉來!葉脈的輪廓楚楚動人,蓮花微微綻放。我無法參透,這是一種怎樣的畫功...... 清淨、深曠,站在《水月觀音》的面前,心中是清澈的,沒有雜念、沒有疑惑,整個人在月境之中深深地“淪陷”......八百多年的畫面,在此一刻呈現在面前,那時的筆觸、那時的心境、那時的情愫流轉......

少人問津的榆林窟,深藏於荒漠峽谷,卻難掩其美。莫高窟、榆林窟,曠世的石窟盛宴......

請來我家參觀http://sanweixiaozhu.blog.***/













精選遊記: 敦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