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青海甘肅之行 / 第五天:曠世莫高窟
第96窟 九層樓
96窟便是敦煌莫高窟的標志性建築:九層樓。開鑿與初唐的大佛高達35.5米,僅兩膝之間的寬度就有12米之大,是莫高窟第一大佛。《莫高窟記》中載,大唐武周證聖元年,禪師靈隱和居士陰祖修建了這尊未來佛“彌勒”,在崖壁的石沙岩體上鑿出佛像的大致形狀,石胎、草泥壘塑、再著色而成。多次的重修之後,大佛早已非當年大唐時的模樣,但是,不管容顏如何轉變,雄偉的氣勢不減。
石窟前方的建築最初原為四層樓,晚唐時期建為五層,大宋初年又再次重修,如今的九層樓則是1935年所建,攢尖高聳、檐牙錯落、鐵馬叮咚,鑲嵌在崖體中的九層樓,現在已經成為莫高窟最引人矚目的標志建築。
--------------------------------------------------------------------------------
第130窟 盛唐
開鑿於唐開元年間的130窟裡的大佛足有26米高,是莫高窟第二大佛。因為位於96窟(九層樓)之南,所以也被稱為南大佛。頂窟為方錐覆鬥型,甬道的南北兩壁上各開鑿了一龕,下面繪制著供養人像。主室中繪制了15米高巨型菩薩坐像,上方的飛天為宋代所繪,是莫高石窟中最大的飛天圖像。大佛的頭部高7米,雖然從人體比例上來說,違背了常理,但是,當人站在其下,自下而上仰望時,這個尺寸上的“不規矩”卻正好巧妙地解決了視覺差,彌勒莊嚴慈祥的神態表情令觀者一覽無余,敬畏之心亦油然而起。
130窟為當時的張掖樂太守營建,窟內繪有他全家共20人的等身供養人像。遍及全窟的盛唐壁畫亦美輪美奐......
--------------------------------------------------------------------------------
第148窟 臥佛
148大型涅磐石窟,是由盛唐時期敦煌大族李氏開鑿營建,它和331窟、332窟一起,並稱為李氏家族在敦煌開鑿的“當家三窟”。大佛向右而臥,頸褶三道、手長過膝,不生不滅,涅磐寂靜。
中午11:30我們離開莫高窟。在離開之前,我們將莫高窟的明信片門票分別寄回了上海,給自己、也給好友們。這裡,是我們距離上海直線距離最遠的一站。
出了莫高窟景區,我們往下一個石窟聖地——榆林窟而去。這一路沿著313國道行駛,這條國道一頭連接榆林窟的所在安西縣,另一頭則直通新疆。路兩旁有些荒蕪,突兀的山丘寸草無生,我們就在這樣的山丘群裡穿梭前行。一路直行到快要接近瓜州縣的地方,才向右拐去,進入鎖陽鎮的地界,這條路的終點,就是萬佛峽——榆林窟的所在了......途中,經過鎖陽古城遺址,因為我們尚要從這裡原路返回到313國道上,所以決定在返程時再作停留,觸摸這鎖陽城斑駁的城牆遺骸。
從莫高窟景區到榆林窟 沿313國道行駛 單程166公裡 車程約2小時
行駛了約兩個小時,我們到達鎖陽鎮。這裡距離安西縣城大約38公裡,鎮區不大,只有一條主干道,兩邊是一些樸素的小店鋪,越過店鋪之後不遠,便是耕地了。鎖陽鎮是一個半農半牧區的鎮子,半荒漠草場廣闊,所以這一路,總能看到一段耕田一段荒漠相互交織的畫面。鎮區雖然不大,但是非常整潔、安靜,我們到達的時候正值正午,強烈的日照下,四處泛出瑩白的日光。主干道的盡頭,建有一座非常漂亮的涼亭。
正午的鎖陽鎮,街上幾乎沒有行人,大約都在屋裡躲避日頭吧。站在陽光下很有些熱,但只要一站到樹蔭下,就立刻能感覺到習習涼風,很是愜意。我們在主干道的一側,找了一家看上去不錯的小餐館,准備在這裡午餐。菜上得慢,因為每一樣都需要現做。羊肉是一如既往地美味,番茄炒雞蛋紅黃相間,煞是惹人喜歡,在上海是絕少見到這樣燦黃的雞蛋的,味道很不錯,小沈和小方吃得很歡。
餐館老板娘告訴我們,從這裡往前,再有十幾分鐘就能到榆林窟。我們駛出小鎮,路兩旁開始顯出整段整段的荒漠,老沈說,這裡的地貌頗有些像科羅拉多大峽谷,也是這樣的空曠與舒張。將近二十分鐘後,我們到達榆林窟。石窟在峽谷的中間,從停車處要往下走一段台階路。隨著台階路拐過一道彎,榆林窟開始呈現......
請參觀我家:http://sanweixiaozhu.blo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