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 晴朗 英德,在漫漫的車程之後,終於一如它美麗的名字,出現在北江之後,透著淡淡的靈秀之氣。對岸倚河而築的白牆綠瓦,早已置身於繁華之外,超然而靜謐。可惜,英德只是匆忙一行。
因時間窘迫,臨時決定先往英西峰林再回轉南山,所以一下車就急忙穿過馬路到對面等候開往九龍鎮的中巴。
擠滿了趕集的村民的破巴開始在山上飛快地奔跑,路邊松樹蒼勁各異,山路一道接一道,急旋在山谷之間,兩邊不盡的山峰拔地而起,竹海一片壓著一片,地貌酷似廣西桂柳一帶。因山路蜿蜒曲折,地圖上只是很短的一段距離,卻走了很久。快到九龍鎮時,所有的玻璃窗都使勁地抖動起來,聲音高得嚇人,兩耳仿佛都失去了聽覺,胃也經不住折騰,開始有點昏車。車在兩個小時後到達九龍,只看到一條還算寬敞的大道,來不及研究市貌,匆忙雇了一輛本地私人面的趕往峰林。
真累啊。
韓大叔的面的到了中途車胎漏氣,在我們停車修理的時候,車廂內又誇張地擠進了另外八位年齡各異的陌生人士,透過沾滿了灰塵的茶色玻璃,我看到近處有鳥兒在樹間歡快地飛過,還有溪水流過清脆而響亮的聲音。
心情又愉悅起來了。
不到10分鐘便來到了明徑鎮,正好碰上難得一遇的趕墟的日子,一片人山人海。數不清有多少年沒見過這樣熱鬧的場面了,街道上早已圍得水泄不通,到處是挑擔賣菜的,人聲車聲此起彼伏。我伸出頭去剛好看到一擔長勢驚人的涼瓜,嚇了一跳,瓜可以粗壯成這樣還是頭一次見到,呵呵,我那位精於廚藝的室友,如果就在身邊,一定大呼小叫滿腦子香爆的美味吧。還有一大波基一大波基攤開來賣的飄香的大塊的豆腐,剛從田裡抽出來的綠油油的芹菜,大白菜,目不暇接。
車子緩緩穿過小巷駛向郊外的彭家祠。彭家祠因依高山而建,居然號稱為“小布達拉宮”,真讓人啼笑皆非,搖搖頭爬上這座其實早已空無一物的石祠,在頂樓頭發蓬亂的照了相留念。
逃生樹生長在圍牆之外,所以我不得不拿著相機半身吊在圍牆上辛苦拍照,忽聽得一男聲問道:請問那是棵什麼樹呀?又嚇了一跳,以為是管理處的,扭頭一看,是一個戴著小眼鏡西裝革履的男人。我心想,我又不是導游,干嘛問我啊。
從牆上跳下來,我嚴肅地說:這就是當年一干村民得以避難逃生的那棵偉大的樹了,而你腳下那個洞,對對,就是它,又稱為“逃生洞”,以前是很大的,現在嘛 。。。我自言自語,的確已經不太像什麼逃生洞了嘛。小眼鏡望著我嘿嘿地笑,我不滿地咕噥:知道了還問?!他連忙解釋:不好意思,剛才導游講的全是白話,我一句也沒聽懂。哦,我恍然大悟,原來如此啊。
下山時路遇一群貌似海外華僑之類的旅游團,其中一老對天感嘆:真累啊。尾隨而至的韓大叔接著他的話說:是啊,要是這裡也裝部電梯該有多好!眾老大笑。
往觀音谷,不遠,因谷中有峰形似觀音而得名,聽說門票和彭家祠一樣也是25元,真會賺錢啊!韓大叔帶著我又逃了一票。
觀音谷風景不錯,谷底深幽而寧靜,綠意盎然,而且正值深秋稚菊爛漫之時,正好采菊。
然而,整個景區最吸引我的其實並不是南方早已司空見慣的漫山翠綠,而是位於觀音谷背後那道橫亙而過的無名山脈,穿過那道山脈應該就是地圖上一個叫做岩背的小鎮。它看起來那樣遙遠,仿佛有種隔阻了時光的距離,沉靜而神秘,有種揮散不去的蒼涼的美。
我想,有機會應該到岩背去看一看。
交通:
從廣州省站坐直達快巴到清遠市(28元),在車站門口轉乘6路公共汽車到舊站坐中巴到九龍鎮(8元),在九龍鎮可坐當地私人面的(約2元/人)或摩托車到明徑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