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去蘇州看到了秋天金燦燦的銀杏,上周末去了南京只是看到了滿地的樹葉和光禿禿的枝頭,不得不感慨秋天好短暫呀。
周末的主要行程是周六去棲霞山看紅葉,回來順路去看了南朝石刻。周日先去了浦口火車站,順路看了江南水師學堂遺跡,然後去明孝陵。
往返都是上海直達南京的高鐵(一般滬寧滬杭整點發車的都是直達車),耗時1:15,確實很快,RMB146,也確實比以前貴了很多。
棲霞山和沿路的南朝石刻可以一天完成,其實棲霞山還是很失望的,紅葉不多也不紅。建議去程看石刻,因為全程要坐近1小時的公交。
最漂亮的南朝石麒麟-永寧陵石刻:陳文帝陳茜的陵墓石刻,為南京保存最好,最具藝術價值的南朝石刻。永寧陵石刻坐落在棲霞鎮新合村獅子衝田野中,存有兩只麒麟。我們是從棲霞山徒步過去的,感覺很遠。過了南像山公墓,前面是一個垂釣園,可以進去,隔著欄杆看到永寧陵石刻,就在菜田間,近在咫尺,就是找不到過去的路,不能近看。
年代最早的南朝石辟邪-蕭融墓石刻:蕭融墓現存石辟邪兩只,高大威武,棱角分明,還有一個原本是神道石柱上的小辟邪。蕭融墓石刻目前被南京煉油廠中學圈護,這個其實是在南京煉油廠小學(中技旁邊),如果西門不開的話,可以繞到東面的校門直接到操場。周圍有很多樹,比較適合拍照。
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東路有很多的民國建築,值得一去。
江蘇省南京市虎踞北路185號英國駐中華民國大使館舊址,位於南京市虎踞北路185號,建於1919年,1924年英國駐中華民國公使館租用該址,當時土地面積為19351.40平方米。1935年6月,英國政府根據對華政策的需要,將公館升格為大使館,賈德干任大使;1946年8月英國政府任命施瑞文為首任駐華特命全權大使,在該址建設,建築面積達5456.00平方米;1950年大使館遷址北京;1953年該處為江蘇省人民政府交際處使用;1958年以後為雙門樓賓館使用,現存建築5號樓為原英國大使館辦公樓,仿英國古典建築形式,地面2層,半地下室1層,座北朝南,建築面積1765.90平方米。底層由主廳、小廳會議廳三部分組成,二層有客房10間,未經較大規模維修,僅西面木門窗改為鋁合金材料,現狀完好,環境整潔,綠地廣場更襯托出原建築的風格特點。
下關區中山北路346號在南京城西的挹江門有一座風格獨特的西式牌樓,這裡就是被稱為中國海軍搖籃的江南水師學堂遺址。南京江南水師學堂建於光緒十六年 (1890),是張之洞為與李鴻章的北洋水師在劉公島辦的水師學堂相抗衡而建立的。它是清政府在洋務運動中開辦的軍事學校,作為培養科技人才的基地。堂內開設駕駛、輪機、魚雷3個班,每期學員120名左右,教員大多為英國人。課程有英語、機械、航海、天文等。當時大門兩柱,一邊柱上寫“中流砥柱”,一邊柱上寫“大雅扶輪”,這8個字當可反映出當時辦學者的心態。整個建築,雕梁畫棟,彩繪鮮艷,四進到底,頗為壯觀,其中二門,轎廳、雙層辦公樓系由所在單位南京船舶雷達研究所於1989年耗資60萬元按原式復建,並稍有增高;另一部分在二門廳東側,系兩層西式建築,原為英籍教員盤羅蒙羅等人的辦公樓。歷經多次修繕,原樣保存完好,以上共計900平方米,已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原江南水師學堂的其他建築,已蕩然無存。
中山北路283號 礦路學堂遺跡,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南京市中山北路283號。占地面積273平方米。礦路學堂附屬於江南陸師學堂,由兩廣總督張之洞於光緒十六年 (1890)奏請創辦。魯迅從江南水師學堂退學後,於光緒二十四年(1898)考入該學堂,光緒二十七年(1901)以一等第三名畢業,同年由江南督練公所派赴日本留學。在學堂時,魯迅開始接受新思想,探索新人生,並寫下靈台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園。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詩句。現存原礦路學堂德籍教員樓等遺跡。(這個因為時間關系,沒有去看)
基督教道勝堂位於中山北路408號,現為南京市第十二中學。該教堂建於1915年,是基督教聖公會(後改名為中華聖公會)所建,取“以道勝世”之意,稱為道勝堂。它是基督教聖公會傳教、禮拜之所。據說,美國傳教士約翰·馬吉曾在此居住過。馬吉在南京大屠殺期間拍攝了大量侵華日軍暴行的照片,成為日軍南京大屠殺的鐵證。 1995年,美籍華裔女作家張純如為了撰寫《南京浩劫:被遺忘的大屠殺》一書,來南京實地調查取證。她來到道勝堂,拍攝了約翰·馬吉曾經居住過的房屋。 1921年,在道勝堂舊址設立道勝小學,三年級開設宗教課。1940年,開辦道勝中學,小學部遷址。1950年道勝中學與惠民中學合並,改稱為惠民中學,1952年,又更名為南京市第十二中學。1985年,南京節教育局對道勝堂舊址進行了維修。道勝堂建築保存下來的有四幢.均為中西合璧式,外部是典型的民族風格,內部為西式裝飾,現存建築有歇山頂和攢尖頂兩種,建築物均為磚木結構,筒瓦屋面,檐下彩繪。建築總面積2173平方米。門衛很負責,只能在校門口拍照。
浦口火車站位於南京長江北岸,又稱南京北站,建於1914年,是當年津浦鐵路的終起點,歷來為南北交通要衝和兵家必爭之地。在中國近代史上,浦口火車站是一個經常出現的地名,孫中山靈柩運達南京、人民解放軍發起渡江戰役、朱自清《背影》中的鏡頭皆發生於此。但是感覺去晚了,葉子都沒有了。接下去的明孝陵,石像路的葉子也都沒有了,明年爭取再早些吧,11月下旬。
關於南京的景點,可以參考我做的地圖
http://hi.mapbar.com/map/587002/
關於更多的南京南朝石刻,可以參考下面的網站
http://www.jllib.cn/ffy/ncsktfg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