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稼樓游記

作者: tjm1966

導讀今年1月2日午後,我信步出門,想起曾看過一篇召稼樓紀游,謂其當年曾是上海浦東一處古鎮,遂乘車前往。 召稼樓離我曾去過的沈莊老街不遠,在那裡轉乘175路車沿沈杜公路西行數站就到了。召稼樓元代初期大德年間形成村落,興於明朝嘉靖、萬歷年間,明朝工部右侍郞談倫子田曾在此建樓鳴鐘以召農耕,因此名曰“召稼樓”。召稼樓到清朝中葉時開始衰落,但到上世紀四� ...

今年1月2日午後,我信步出門,想起曾看過一篇召稼樓紀游,謂其當年曾是上海浦東一處古鎮,遂乘車前往。
召稼樓離我曾去過的沈莊老街不遠,在那裡轉乘175路車沿沈杜公路西行數站就到了。召稼樓元代初期大德年間形成村落,興於明朝嘉靖、萬歷年間,明朝工部右侍郞談倫子田曾在此建樓鳴鐘以召農耕,因此名曰“召稼樓”。召稼樓到清朝中葉時開始衰落,但到上世紀四、五十年代時仍是個有店鋪、作坊數十家的水鄉集鎮。而今已很寥落,先為上海縣召樓鄉,後為閔行區召樓鎮,現淪為閔行區浦江鎮革新村十三組之類的村民小組所在地了。不過,風華雖逝,風韻則還有幾分留存。市河姚家浜兩岸及附近還依稀可看到一些古鎮清末民居的殘存。近年來閔行區以古鎮殘跡為基礎和背景,加以規劃修葺恢復古鎮水鄉風貌。現在看到的已基本竣工的一期工程召稼樓古鎮核心區,街市、橋梁雖是仿古新建,因由歷史殘跡作底,與純粹意義上的仿古街衢並不相同,還算是有一絲歷史文脈延續。
漫步街市,我在這些新修的建築之後,還看到了不少殘留的清末民初時的老民居及其馬頭牆、荷花牆之類的江南水鄉民居建築部件。這些老屋宅盡管歷經風雨已經殘破,但當地的居民現在仍生活其間,故而這些粉牆斑駁的青磚黛瓦的破舊老屋宅仍有其生命力,也是我最想看的地方。
沿著市河兩岸街市而行,走過與東西向市河垂直的報南街和市河南岸的純佑街、北岸的平西街等街市,走過鎮中心的保恩橋、禮耕橋、資訓橋、復興橋等數座新砌石拱橋,走過資訓堂遺址前重修的古戲台,走過資訓堂遺址殘存的紅磚砌就的西式門樓和青磚院牆,走過大門緊閉而裡面修繕一新的禮園之後,最後走進了當年鎮上商家大戶奚氏舊居院落禮耕堂。禮耕堂初建於1793年的清朝乾隆年間,這座當年的五進大庭院已不復往日模樣,院內住戶不少,結構和布局也已大為改變,但從殘余的格局中還是依稀可辨禮耕堂當年可觀的規模。禮耕堂院內第三進過門內壁還留有文革時期所寫的毛主席語錄:“政策與策略是黨的生命,各級領導同志務必充分注意,萬萬不可粗心大意。”四十多年過去了,當年紅筆書寫的字跡仍很清晰,給人以時光流逝,歲月滄桑之慨。
召稼樓禮園外的滆湖內建有一座亭閣,名為機雲亭。據說當年東晉陸機、陸雲少時曾多次隨父到召稼樓看附近下沙一帶葦塘鶴鳴。從歷史文脈看,召稼樓、沈莊、下沙、周浦、三林等應該屬於同一片歷史文化區域,相互之間商旅及文化往來頻仍。
召稼樓報恩橋的來歷也說明這一點。據說,明季周浦一馮姓富商卷入東林黨禍,厄前曾寄存三箱金銀於有商務往來的召稼樓奚家。馮氏因禍而被籍沒全家,僅余一幼童死裡逃生。奚家歷經兩代人努力,終於尋覓到馮家這位後人,並將三箱金銀送還。馮氏後人貧寒交迫,得此金銀為本經商致富後,特意備六箱金銀到召稼樓致謝,將市河上的一座木橋改建成石拱橋,取名報恩橋。奚、馮氏此一仁義故事,成為召稼樓流傳至今的一方美談。可惜當年的報恩橋已經不存在,現在的石拱橋是近年重建的,已是仿制品了。
召稼樓也是浦東一處歷史文淵之地。據說上海城隍廟供奉的城隍秦裕伯就是召稼樓人,因而禮園內建有秦裕伯紀念館。召稼樓也是彙流黃浦江、吳淞江的明代水利家葉宗行的故裡,禮園內也建了葉宗行紀念館。上世紀初,奚家曾舍資訓堂前兩進宅院作為學堂。此學堂據說是浦東一處有名教學之地,川沙黃炎培、施灣張聞天、召稼樓曹汝霖、周浦蘇局仙等浦東籍名人都曾就學開蒙於此。學堂後來在一次火災在燒毀,原址現成為一處新修的仿古院落,還建了一座浦東民居風格的磚雕門樓,成為滬上一處中高檔的餐飲場所沈家花園,學堂變飯鋪,多少有些別扭。
走在召稼樓,當地居民的語音也是浦東話音。從合理調整行政區域而言,浦江鎮這片現屬閔行區的黃浦江東岸區域,無論從地理還是歷史文脈而言,都是浦東一部分,應該劃入浦東新區為宜。
浦東區域內江南原汁原味的老建築已很少見,所幸召稼樓附近殘存的清末民初的民居還有些,出報南街南行不遠就有兩處這樣的宅院。我走進一座東向的三進院落,那裡還居住著十來戶農家,灰瓦粉牆早已斑駁,年久失修,結構也有所改變,但浦東古民居的風貌還是依稀可見。那裡的第二進過門內也有一處毛主席語錄,但石灰牆斑駁,字跡暗淡,已難辨文字內容了。看院落老門牌為召樓鎮梅園村,不知此處是否就是召稼樓有名的老建築梅園。數步之遙,已與召稼樓古鎮核心區兩個行政村歸屬了。據說召稼樓古鎮建設還有二期、三期,如果能將這些古建築一並劃入作為古鎮整體,加以統一規劃修繕,則召稼樓古鎮游覽區域會更大些,內容也更豐富些,同時也是對歷史文化的善意呵護。此舉功莫大焉,善莫大焉。
離開召稼樓已近傍晚,回到沈莊轉車回返時特意去了趟我前幾年去過的永濟橋。這座石拱古橋是原南彙區的歷史文化古建築,現在與其所在的青磚鋪街的沈莊老街一起成為浦東新區的古跡,但似乎沒有召稼樓幸運,並沒有得到實質性的有力保護。當年的鹹塘江邊的水鄉古鎮沈莊早已失去往日風光,一條南北向的沈莊老街支離破碎,任其自生自滅,老建築正在消失殆盡,青磚鋪砌的彈格路面在逐漸磨滅。鹹塘江東岸高樓林立,是正在建設中的“四高”大型居住區,也許幾年後沈莊將徹底脫胎換骨改變模樣,但我希望在這番改變中能夠保留和維護好那座永濟橋。因為它是座真正意義上的古建築,橋面、橋基、橋洞內的石板都仍是當年舊物。保留延續不斷的歷史文脈,比中斷後再仿建重續更有價值。
但願這些已落落晨星的古橋、古民宅等歷史建築都能得到精心呵護,讓那一抹昔日的江南水鄉風貌繼續揮發出新的生機。



精選遊記: 上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