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倫記行八(倫敦1)

作者: 一朵夢雲

導讀英倫記行八 (倫敦1) 5月4日,今天是倫敦市內觀光。早餐後先去參觀倫敦塔橋,沿途在車上觀覽了倫敦塔和倫敦舊城牆。倫敦塔是圍繞著具有羅馬建築風格特點的白塔建造的龐大建築物,是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城堡,也是王室權力的像征。倫敦塔曾用作軍事要塞、王宮、監獄、檔案室,現在是王冠、御用珍寶和武器的展覽處。距倫敦塔不遠處有一小段殘缺的城牆,那就是現 ...

英倫記行八 (倫敦1)

5月4日,今天是倫敦市內觀光。早餐後先去參觀倫敦塔橋,沿途在車上觀覽了倫敦塔和倫敦舊城牆。倫敦塔是圍繞著具有羅馬建築風格特點的白塔建造的龐大建築物,是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城堡,也是王室權力的像征。倫敦塔曾用作軍事要塞、王宮、監獄、檔案室,現在是王冠、御用珍寶和武器的展覽處。距倫敦塔不遠處有一小段殘缺的城牆,那就是現存的倫敦舊城牆。倫敦塔橋是從泰晤士河口算起的的第一座吊橋,是泰晤士河上著名的標志,也是倫敦的像征,因為它在倫敦塔附近而得其名。塔橋建成於1894年,寬度30米,全長270米,中間一段長60米,分上下兩層,上層是寬闊的懸空人行道,兩側裝有玻璃窗,行人從橋上通過,可以飽覽泰晤士河兩岸的美麗風光。下層可以開啟,有6條車道,供車輛通行。當泰晤士河上有萬噸船只通過時,主塔內機器啟動,橋身慢慢分開,向上折起,船只過後,橋身慢慢落下,恢復車輛通行。塔橋兩端各有一方形五層塔,塔高40多米,為花崗岩和鋼鐵結構,和兩岸用鋼纜吊橋相連。

來到引橋下,遠遠的就看見那高聳著的極為壯麗的雙塔,尖形的大理石塔頂四周各有一個小尖塔,就仿佛是兩頂王冠,給大橋平添了一份高貴。藍白相間的鋼纜吊橋,更是把整座橋裝扮的清麗典雅。我們下了車,在岸邊欣賞著這座被稱為“倫敦正門”的雄偉壯觀的大橋,挑選著角度拍照,要把這具有維多利亞時代獨特風雅氣質的塔橋永遠的帶回去。由於所在位置和角度關系,我們沒能看見河上停泊的那艘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英國保留得最完整的軍艦“貝爾法斯特”號,留下了一點小小的遺憾。

離開塔橋後,旅游車沿街緩緩行駛,過了教育部就是白廳街了。從特拉法爾加廣場一直往國會大廈延伸的區域便是白廳,也是英國政府機構樞紐,皇家騎兵營、首相府、財政部、國防部、衛生部等都座落在這條街上。由於不能停車,我們只能在車上觀覽著。首先看到的是皇家騎兵營,騎兵營的大門坐北朝南,營區占地面積很大,足有上萬平方米,營區的東、西、南三面建有營房,北面則沿街敞開面對著國家戰爭紀念碑和聖詹姆士公園。從車上望去,只見三扇黑色的鐵柵欄大門暢開著,院落裡有一幢很普通的灰白色三層建築,主樓上有著鐘樓,樓下是一大二小三個拱門,這是騎兵營的南營房。大門兩邊有兩個門洞,裡面各站著一名騎著黑色高頭大馬的騎士,一人身穿紅色制服,一人身穿黑色制服,頭戴銅盔,金纓高聳,手持利劍,一身英氣,旁邊圍著不少游人,爭著和他們合影留念。

在經過了黑色浮雕的二戰婦女紀念碑,就看到了唐寧街。唐寧街是一條很短的街,是17世紀80年代一個名叫唐寧的爵士所建,其中 1至8號是英國首相的辦公大樓,10號是英國首相的住所,11號是財政大臣的官邸,12號是政黨領袖辦公室。原本唐寧街是允許參觀的,從1990年起,為了安全起見,在與白廳街的交會處加了鐵門,有荷槍實彈的警衛嚴密把守,人們只能遠距離的隔著鐵柵欄向裡張望。再向前看,則是國防部、衛生部、財政部等政府機構莊嚴的辦公大樓。一座白色的紀念碑豎立在路當中,碑座上插著海陸空三軍軍旗,碑身上刻著銘文“死的光榮”。這是為慶祝二戰勝利和紀念在二戰中陣亡的將士們而建造的二戰紀念碑。

很快就到了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威斯敏斯特教堂又譯為“西敏寺”,本義是西部修道院的意思,因為這座教堂當時位於倫敦西部。西敏寺大教堂在英國享有至高的地位,它是英國王室專屬禮拜堂,1066年以來幾乎所有英國國王的加冕典禮、王室婚禮,王室的一切重大儀式都在這裡舉行。4月29日威廉王子和凱特的婚禮就是在這裡舉行的。西敏寺又是王室成員的埋葬處,在教堂墓地裡埋葬著20多位英國國王,另外還埋葬著一些歷史名人,如牛頓、納爾遜、丘吉爾、達爾文等。從外觀上看,西敏寺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建築,高聳的尖頂、巍峨挺拔的鐘樓,高大凝重的廊柱、典雅的拱門、精美的雕刻,華美絢麗的彩色玻璃,使西敏寺成為了歐洲最美麗的教堂之一。下了車後,只見教堂前人頭攢動,密密麻麻全是前來觀光的游客。我們沒有停留,而是跟著導游一直的向前走,走過與西敏寺毗鄰相接的大笨鐘和國會大廈後,向右拐彎就來到了泰晤士河。

泰晤士河是英國境內最長也是最重要的水路,發源於英格蘭西南部的科茨沃爾德希爾斯,全長402公裡,橫貫倫敦及沿河的10多座城市。在倫敦下游河面變寬,形成一個寬度為29千米的河口,注入北海,在入海口充滿了繁忙的商船,而在倫敦上游,沿岸則有許多名勝之地。泰晤士河流域是英國歷史上發展最早的地區,泰晤士河也被稱為是英國的母親河。站在西敏寺大橋上觀賞泰晤士河,兩岸的風光盡收眼中。向右看去,宏偉壯觀的國會大廈與高大華麗的大笨鐘端踞在泰晤士河畔。向左看去,在橋另一端的泰晤士河邊上,高懸著巨大的倫敦眼。

國會大廈又叫威斯敏斯特宮,是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建築物之一,占地三萬平方米,矗立在泰唔士河北岸,氣勢磅礡,莊嚴典雅,哥特式建築那種高而尖的美在這裡表現的淋漓盡致。國會大廈內有一千間房間,自13世紀以來便是英國國會開會之處,也同時兼為國王宮殿。1547年英皇愛德華六世把它撥給了下議院,1834年一場大火幾乎將威斯敏斯特宮完全燒毀,以後在維多利亞女王時代重建成為國會大廈。威斯敏斯特宮唯一剩下來的舊建築部分是建於1097年的西敏寺大廳,在西敏寺大廳東側有一座聞名中外的大笨鐘。大笨鐘又叫大本鐘,重13.5噸,有四個鐘面,每個鐘面直徑達6.8米,各由312塊乳白色玻璃鑲嵌而成。透過玻璃,2.75米長的時針和4.27米長的分針的輪廓隱約可見,這些銅制的空心指針每件重達200磅。大本鐘從1859年就為倫敦城報時,每小時報時一次,鐘聲遠近可聞,且是十分准時。一個半世紀以來,它的鐘聲飄蕩在倫敦上空,對英國人來講,大本鐘是他們的驕傲,是他們的精神力量。

倫敦眼全稱英國航空倫敦眼,又稱千禧之輪,是世界第三大摩天輪,也是倫敦的地標之一。倫敦眼是為了慶祝千禧年而建造的,總高度為135米,共有32個乘坐艙,每個全封閉式觀光艙可容納十多個游客,旋轉一圈約30分鐘。坐在倫敦眼上可以鳥瞰倫敦的全貌。倫敦眼2000年建成開放的第一年,就吸引了世界游客300萬人次,是當時英國最受歡迎的付費觀光點之一,為倫敦的旅游市場帶來了極大的經濟效益。

因為要趕去看皇家衛隊換崗,所以我們沒在橋上多逗留,匆匆地拍了幾張照片就離開了。穿過《哈裡•波特》地鐵站,又來到白廳街,繞過二戰紀念碑,走過皇家騎兵營北操場,一座白色的大理石紀念碑出現在眼前,這是為了紀念一戰二戰而建的國家戰爭紀念碑。高大的碑身上刻著許多紀念文字,碑座上站著五個頭戴鋼盔、身穿戰服、手握長槍的士兵,在他們腳下分別有著五個勛章模樣的浮雕,而在底座上則擺放著五個仿制著勛章樣式的花圈,有不少游人在紀念碑前拍照留念。每年的停戰紀念日,英國各地都會舉行儀式,紀念在兩次世界大戰和其它衝突中陣亡的英國將士,屆時便會有許多英國老兵前來憑吊他們的戰友,平時也經常有人來此緬懷他們在戰爭中失去的親人和朋友。可惡的戰爭,希望它遠離人類。

走過戰爭紀念碑,便進入了聖詹姆斯公園,聖詹姆斯公園是最早的英王亨利八世的鹿苑,也是倫敦最古老的公園,由於地處白金漢宮廣場,又和皇家騎兵營相連,所以每天的皇家衛隊換崗,馬隊和衛隊都從這裡進出。出了公園,沿著林蔭路向前走,迎面來了一隊黑衣騎兵,朝著騎兵營方向而去,看來換崗儀式很快就要開始了。我加快了步伐,走向白金漢宮廣場,只見寬廣美麗的環形廣場四周插著許多英國國旗,廣場中央高聳著一座華美的白色大理石紀念碑,這是維多利亞女王紀念碑。方形的主碑頂端站立著金色的張著雙翅的勝利女神,圓形的碑座上坐著面朝東北的維多利亞女王漢白玉雕像,另外三面的雕像則分別是正義女神、真理女神和慈愛女神。寬大的基座由台階和水池構成,基座四角各有一組人獅銅像。紀念碑正前方是飄著國旗的林蔭路,背後是宏偉莊嚴的白金漢宮和占地遼闊、花團錦簇的御花園,右前方是聖詹姆斯公園,左前方是聖詹姆斯宮。

走入廣場,只見王宮圍牆外和維多利亞紀念碑下早已經擠滿了人群,我按照導游的指點,走到白金漢宮前,找到一個面向廣場的小縫隙,一邊口中說著洋涇浜的英語“對不起”,一邊就擠了進去,占據到了一個最佳觀賞位置。皇家衛隊換崗儀式還未開始,我便先四面觀望著。朝前看,是石碑和雕像完美組合的維多利亞紀念碑;朝左看,是御花園華麗的金色大門;朝右看,有幾個騎警在驅趕著行人和車輛; 朝後看,則是白金漢宮黑底金飾的宮門和飄著國旗的長方形宮樓。白金漢宮初建於 1703年,最早稱為白金漢屋,意思是“他人的家”。以後經過多次修建和擴展,現已成為一座雄偉壯觀、氣勢恢宏的三層樓建築。宮內有典禮廳、宴會廳、御座室、音樂室、皇室舞廳、藍色客廳、白色客廳、畫廊等六百余間廳室。從維多利亞女王時代迄今,白金漢宮一直都是英國王室生活和工作的地方。王宮正對著廣場的一面有一個高大的樓台,那是女王和王室成員們在民眾前公開亮相的地方,前不久的威廉王子婚禮中,所有的王室主要成員就都出現在了這個樓台上。王宮外圍著鐵柵欄圍牆,由皇家衛隊日夜守衛著,富有特色的皇家衛隊換崗儀式是倫敦最亮麗的一道風景線,每天都吸引著世界各國無數的觀光游客,我們就是其中之一。

11點時,兩輛豪華的皇家馬車從聖詹姆斯公園方向駛出,分別由兩匹棕色和兩匹白色駿馬拉著,車前坐著一名馬夫,車後站著兩名侍從,統一的身穿紅色制服,很是引人注目。大約15分鐘後,從左前方過來了一隊人馬,為首的是兩個身穿黑背心騎著白馬的騎士,白色的駿馬踏著優雅的舞步走入廣場,後面跟著一隊頭戴皮帽,身穿紅白相間制服,敲著鼓,吹著銅笛的儀仗兵,再後面則是一隊扛著槍的,穿著紅色制服的衛兵。看著看著,忽然人群波動了起來,原來是換崗的衛隊進了白金漢宮。我連忙擠到宮門前,一只腳剛剛踏下人行道,一名騎警便低斥著驅馬過來,馬鼻子差點就要碰到我的身上,我趕緊退了回來,抬頭向上看去,才發覺這是個女騎警。我又擠到圍牆前,同樣的找到一個小小的縫隙,同樣的口中說著“對不起”,便擠了進去,可這次只擠進半個身子,我只能側著身,把一只拿著相機的手從鐵柵欄中伸了進去,接連不斷的拍著,我想,總會有幾張拍得好的。同時,我努力地伸著脖子,從身前比我矮的女士的頭上向裡望去,只見裡面整整齊齊著的排著兩個隊列,一列是14名儀仗隊員,一列是20名持槍衛兵。先是一名旗手在隊列前大步的走了一個來回,接著是兩名持槍衛兵同樣的在隊列前走了一個來回,再接著又是一名旗手,然後再是兩名衛兵,就這樣交替走著。在連續拍了20幾張後,突然聽到有人喊著我說“又過來了”,我趕忙又擠回同伴為我占著的原來的位置。這次的隊伍是從右前方來的,為首的是一名黑馬騎士,後面跟著的儀仗隊換成是吹銅號的了,再後面依然是扛著槍的衛兵。衛隊過後沒多久,又過來一支馬隊,黑色的戰馬、紅色的戎裝、金色的頭盔、高聳的纓穗、鋒利的長劍,十幾名英氣勃勃的騎兵,自東而西,穿過廣場和衛隊一起消失在御花園金色大門的拐角處。最後,那兩輛豪華馬車又過來了,只不過那一對白馬換成了一對灰色的雪花馬,似乎更為名貴。英國皇家衛隊換崗儀式就這樣結束了,整個過程約40分鐘,卻給人留下了無窮的回味。


精選遊記: 倫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