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晴
早上起來之後,推開窗戶,發現天空很藍很藍。
走在路上,還是很清涼的,穿上風雨衣也不會覺得熱。
昨天走在酒店外面就發現大聖瑪利亞大教堂很近,所以第一站就直奔它了。大聖瑪利亞教堂是羅馬最大的聖母教堂。離遠就看到教堂後面的廣場上跟拉特朗聖喬凡尼教堂一樣,也樹了一個方尖碑。我在想,羅馬人應該很有方尖碑情結的,在這裡隨處可見方尖碑。從後面繞到教堂的前面,立於一座寬闊石階上的兩層建築和羅馬最高的鐘樓馬上進入視野之中。鐘樓顯示現在是8:35。教堂外立面的下層是由六根柱子間開的五道進口,上層一個三連的拱門結構。頂上是一直沿伸到兩側的石欄杆,最頂上是裝飾了抱著聖嬰的聖母大理石雕像。教堂內部由兩排圓形石柱分成三個殿,十分壯觀。教堂的內部裝飾是羅馬最華麗的。鍍金的天花板,據說是由第一批從美洲運回來的黃金鑄成。豪華的地面是柯斯馬風格的。正祭台前可以往下走一層,有兩座跪著祈禱的教皇的雕像,在雕像對面的祭台上供奉了一個飾有聖嬰(或者是天使)像的鑲金帶蓋的銀盆。銀盆裡的存放了聖嬰臥過的馬槽遺物。
第二站:聖彼得鎖鏈大教堂。與前面參觀的兩座教堂相比之下,比較簡陋。不過呢,盡管羅馬城裡大大小小的教堂無數,但他們都有自己的特色的。現在的這座教堂,在宗教上以鎖過聖彼得的鐵鏈聞名,而在藝術上則有米開朗基羅的名作——創作在這位大師年輕時代的摩西像,造型生動,神態威嚴,看起來很有力量,手上的青筋盡現。
繼續教堂之旅:牆外聖保羅大教堂。這邊應該出了羅馬的繁華區了,因為地鐵都跑在路上了。陽光很刺眼,眼睛對著淺色的大殿和鐘樓,幾乎睜不開。鐘樓時間10:35。教堂前面是一片很大的綠草地,草地邊上整齊地種了不少大樹。這回是從後門進的教堂。教堂內部金碧輝煌,五殿式布局,也是由花崗岩圓柱把正殿、偏殿隔開。柱廊上方掛著歷任教皇的圓形肖像畫。只有現任教皇本篤十六世有燈光直射,別的教皇都身處昏暗中,上一任保羅二世也沾了一點他的繼任者的光。教堂內很大,中間空蕩蕩的。教堂四壁的大窗戶上鑲嵌著方解石板,每個窗戶的石板圖案左邊和右邊成對,但各個窗戶的圖案都不一樣。牆上還鑲有一些方解石,其中一塊特意給標注出來了,我感覺上面是一個人的頭像,分辨出面部輪廓與胡子,不知是誰顯靈呢。兩邊柱廊後面,靠牆邊有多個木質的懺悔間,有信徒跪在前面向坐在裡面的神父作懺悔。出了大殿是庭院,庭院中間有一座手握利劍、穿著鬥篷的聖保羅雕像,他背對大殿,面向庭院的大門。沿著由舉行花崗岩居住圍成的柱廊走到庭院的大門(鎖著的)邊上,正視威嚴的聖保祿,就可以看到柱廊之上、布滿彩色鑲嵌畫大教堂外立面。剛好見到有游客在鐵門外張望,馬上把單反遞給了他,請他幫忙拍個全景。老實說,若在國內,絕對沒這個膽量把幾千塊錢的相機這樣交個一個陌生人。隔著那麼大一個圍牆,他要把相機拿跑了,即使是百米飛人也追不上的。
經過差不多一天游走,感覺羅馬市區不算大。有的路單向兩車道,單靠路邊的一車道已作停車場之用了,一輛車跟著一輛車整齊的停在路邊,剩下一車道在走車,也沒見過人家塞車。而且也很多摩托車,聖彼得鎖鏈大教堂前的停車場就停滿了摩托車,走在路上經常有摩托車呼嘯而過,治安也很好呢。
接下來,去參觀聞名於世的鬥獸場。出了地鐵,離遠就能看到鬥獸場這座宏偉的建築,其呈橢圓形,共分四層,外立面是用大理石砌成。不過要走到它跟前,還得先經過帕拉蒂諾山(裡面不少古羅馬建築的遺址),好多人排隊。跟著經過被鐵欄杆圍起來的君士坦丁凱旋門,這是羅馬保存最完好的拱門,很多游人在這裡拍照留念。有一些當地人穿成古羅馬勇士的樣子,穿好盔甲,披上紅披風,吸引游客跟他們合影;還有馬車呢。鬥獸場那邊的人更多,沒辦法羅馬和鬥獸場是無法分割的,有古人甚至說當鬥獸場倒下了,羅馬也就不復存在了。因此,誰到了羅馬都不想錯過鬥獸場。有Rome Pass就好點,很快就能進到裡面參觀。想拍一張少人做背景的照片,肯定得多說“excuse me”。鬥獸場也經歷了不少磨難,其中不少大理石給人拆去建自家房子,直到18世紀教皇宣布其為聖地後才得以好好保存,宗教的力量啊。因此,在鬥獸場裡見到好多個十字架。
午飯完,外面仍然好曬,找個陰涼的教堂參觀參觀吧。於是就沿著餐廳旁邊的路往拉特朗方向走,去參觀昨天因下雨沒去成的聖克拉門特教堂。這裡其實是兩個教堂,一座在地下,公元四世紀就已經存在,後因火災給瓦礫掩埋起來了;現在看到的地面那座是十二世紀建起來的。參觀這裡,“no photo”。教堂的內外部都比較簡陋,不過祭台後拱牆上的鑲嵌畫很精美。參觀地下的教堂就得給花錢買門票,下面有點陰森,倒也涼快。
參觀完小教堂,折返鬥獸場附近參觀古羅馬廣場和帕拉蒂諾山。現在進去的人少了,基本不用排隊了。這一帶曾經是羅馬帝國的中心,如今這裡只剩下一片廢墟:;昔日的雙子星神廟、貞女院、女灶神廟......有的只剩幾根柱子矗立在一片碎石上,有的則剩下殘缺身軀的雕像。還有兩座比君士坦丁凱旋門還殘舊的拱門,其中的蒂圖斯凱旋門是羅馬最古老的凱旋門。在廢墟邊上則有一座很完整的教堂。
在廢墟裡就已經被威尼斯廣場頂上的青銅車馬所吸引,因此離開此地後就往那邊走去。一路經過特拉揚市苑和奧古斯都市苑,也是一片斷垣殘壁。
來到壯觀的威尼斯廣場了,這是位於羅馬市中心的圓形廣場。其中最醒目的建築是埃曼紐爾二世紀念堂,坐南朝北俯視著廣場,廣場上飄揚著意大利的國旗。這座白色大理石建築是為了慶祝1870年意大利統一而建造的,1885年動工,1911年竣工並揭幕。紀念堂正面是16根圓柱形成的弧形立面。建築物上面有兩座巨大的青銅雕像,右邊的代表“思想”,左邊代表“行動”。第二段台階上有米開朗基羅創作的飛獅雕像。台階下的兩組噴泉,右邊的像征第勒尼安海,左邊的像征亞得裡亞海。台階中央騎馬的人物塑像就是完成了意大利統一大業的維克多·埃曼紐爾二世。
最後,參觀了兩個著名的噴泉。一個是在巴貝尼尼廣場的特利托內海神噴泉,這是貝尼尼的傑作,從貝殼中現身的海神吹著海螺,栩栩如生。另外一座名氣更大,它是羅馬最壯觀的噴泉——Fontana di Trevi,也就是俗稱的許願泉,傳說誰若喝了此泉水或投入泉中一枚硬幣,他日必將重返羅馬。噴泉由尼克拉·薩爾維設計,整個噴泉修建在波利宮的牆體上,匠心獨具。噴泉的中心是海神尼普頓的雕像,下面有一個健壯的青年降服一匹烈馬的雕像,也很傳神。這裡也是人頭湧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