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彩雲南是一個自然風光美麗,資源富饒的地方,這裡充滿著神秘,充滿著少數民族風情。這裡有魅力的山山水上,獨特的民族風情!
麗江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同時麗江是集世界文化遺產地(“麗江古城”,包括古城區的古城及玉龍縣的白沙古鎮)、世界自然遺產地(“三江並流”保護區)和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地(納西東巴像形文字)三大世界文化遺產於一身的古鎮。這就成為無數中內外游客向往的旅游勝地。
麗江氣候
麗江屬高原型西南季風氣候,氣溫偏低,晝夜溫差也很大。麗江的大部分地區冬暖夏涼。年平均氣溫在12.6℃~19.8℃,最熱月的平均氣溫為18.1℃~25.7℃,最冷月平均氣溫為4℃~11.7℃,年溫差小,但日溫差較大。年極端最高氣溫25.1度,最低氣溫-27.4度,每年的5—10月為雨季,7、8月特別集中。
麗江春天天氣(3月-5月):氣溫約0℃-20℃,以晴天為主。
麗江夏天天氣(6月-8月):氣溫約10℃-26℃,多雨,早晚較涼,白天戶外直曬較熱,室內涼爽。
麗江秋天天氣(9月-11月):氣溫約5℃-23℃,雨天晴天陰天各占三分之一。
麗江冬天天氣(12月-2月):氣溫約 -5℃ -15℃,氣溫較低,空氣干燥。絕大多數情況下是晴天。
不同的時間去麗江能玩不同的景點!冬季去虎跳峽因枯水就感受不到那種驚心動魄的氣勢了,但玉龍雪山卻是白雪皚皚;夏天,去老君山、束河古鎮、白沙古鎮都很適合;6、7月份瀘沽湖的草海會很漂亮,但雨季也來了,去瀘沽湖的路可能會不太好走.而拉市海則春夏季節有花有草,是跑馬以及體驗茶馬古道的好時機,秋冬季節卻是看候鳥的絕佳時候…再加上在古城發呆的時間,所以一次去麗江很難把所有的景致都看到的。
麗江旅游資源
麗江市旅是集游資源、生物資源和水能資源於一體的市,其中又尤以旅游資源最為代表。旅游資源以“二山、一城、一湖、一江、一文化、一風情”為主:
二山即玉龍雪山和老君山,玉龍雪山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省級自然保護區和旅游開發區,景區面積約2.63萬公頃。景區內有北半球距赤道最近的現代海洋性冰川,分布有20多個保留完整的原始森林群落和59種珍稀野生動物,被譽為"冰川博物館"和"動植物寶庫"。老君山是"三江並流"的核心景區,總面積842.64平方公裡,區內有獨特的丹霞地貌、茂密的原始森林和種類豐富、未遭破壞的動植物群落,分布有種子植物79科167屬280多種,其中很多是珍稀瀕危植物。
一城,即麗江古城,始建於宋末元初,距今已有800多年歷史。古城總面積約3.8平方公裡,1986年被列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1997年12月4日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一湖,即瀘沽湖,位於寧蒗縣境內,是雲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之一。湖面海拔2685米,面積48.45平方公裡,平均水深40.3米,最深達94.5米。瀘沽湖景區已被列為雲南省省級自然保護區、省級旅游度假區。
一江,即金沙江。金沙江流經麗江651公裡,沿線景觀獨特,最具代表性的景點有長江第一灣、虎跳峽和寶山石城。
一文化,即納西東巴文化,包括東巴像形文字、納西古樂、東巴經卷、東巴繪畫、建築藝術及宗教文化等,內容豐富,博大精深。
一風情,即摩梭風情,生活在瀘沽湖畔的摩梭人至今保留著"男不娶、女不嫁"的母系走婚習俗。
文化風俗
文化
這種文化的演變在漢化程度最高的麗江古城反映的尤為明顯,麗江是受漢族文化影響比較早和比較深得地方之一。在96年地震和隨之而來旅游業的高速發展後,漢語的雲南方言逐漸替代納西口語成為古城社區的主流語言,而在1990年以前的麗江,納西小孩在學校接受漢語的教育,但是納西家庭中和納西少年之間卻都用納西語進行交流。1996年旅游業的蓬勃發展給麗江的民眾帶來信心,而在商業利益驅動下漢語的方言替代納西口語成為麗江(古城)的交流工具,這則使納西傳統文化的前途顯得更為嚴峻。
納西古樂
納西古樂是麗江市納西族的最有民族特色的音樂文化。據考證,這種古樂起源於公元14世紀,它是雲南省最為古老的音樂,也是中國或世界最古老的音樂之一。 納西古樂是納西族人民在接受以儒道文化為代表的中原文明影響下而創建的藝術結晶。
納西古樂由《白沙細樂》、《洞經音樂》和皇經音樂組成(皇經音樂現已失傳),融入了道教法事音樂,儒教典禮音樂,甚至唐宋元的詞、曲牌音樂,形成了它獨特的靈韻,被譽為“音樂化石”。納西古樂最具欣賞性的地方是其“三古”。第一是古老的曲子;其次是古老的樂器,樂師們手上所持樂器,皆有上百年歷史;再有就是古老的藝人。如有些樂器在演奏時加進了大跳躍的裝飾音,和音程很大的滑音和顫音,衝淡了漢族原有的清秀,典雅的絲竹樂風,變為粗獷有力,富有濃厚民族色彩的樂曲了。
白沙壁畫
明清麗江的寺廟壁畫形成了今天著名的“麗江壁畫”或“白沙壁畫”。它是明清領主經濟繁榮,納西族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發展本民族文化的結晶。這些壁畫分布在白沙,大研鎮,束河,中海,漾西,雪嵩等村鎮的十多處寺廟中,是於明出至清乾隆年間陸續制作完成的。
白沙壁畫對各種宗教文化和藝術流派兼收並蓄,獨樹一幟。繪畫布局周密,用筆嚴謹,色彩富麗,造型准確,人物形像逼真,明顯吸取了東巴畫粗獷、色彩對比強烈、線條均勻、筆法洗煉等特點。麗江壁畫中所涉及的題材比較廣泛,對飛跑的駿馬、盛開的荷花、山林田野、花鳥草蟲等自然風光都有描繪,這些畫都明顯展示了畫家敏銳的觀察能力和積極入世的思想情感。壁畫中描繪的宗教人物,以宗教為折光,融入了畫師們的美學思想,或隱或現地表現了當時的社會生活。白沙壁畫以其別具特色的繪畫藝術風格和珍貴的歷史文化內涵,深深吸引著國內外游客,每天到此觀光游覽者絡繹不絕。
社會
如同漢族,麗江壩區的納西家庭大多被男性所主掌,而與瀘沽湖的摩梭女性家長制有所不同的是,納西婦女承擔著比漢族婦女更沉重的家務和社會義務。 麗江一直有“男人只會琴棋書畫煙酒茶,打麻將鬥地主溜鷹逗狗”、納西婦女“殺豬宰羊、擺攤設點、肩挑背駝、下地干活”“娶個納西婆賽過十頭騾”之說,可見麗江的女人們是很勤勞的。
在蒙古人征服麗江之前,麗江的納西和瀘沽湖的摩梭同處於母權社會,之後傾向於中原漢文化的木氏逐步使納西家庭受到漢族父權制度的影響,清雍正年間漢族的流官取代木氏家族統治麗江,大量的漢族的價值觀,包括父權社會的規範和父母包辦的婚姻制度開始盛行,由於戀愛自由遭到儒家漢制的抵觸, 納西少女情死的人數急劇上升,據說有很多納西青年男女到玉龍雪山雲杉坪殉情;還有些私定終身的男女則越過金沙江遷到摩梭地區,尋找自由的愛情。70年代以後出生的納西青年男女,已經不再遵從傳統的價值,他們和大陸的新新人類一樣,從西方湧入的文化中尋找納西祖先曾經擁有的自由精神。
宗教
納西族在歷史上曾經信奉過漢傳佛教、藏傳佛教、道教。但是與一些生活方式深受宗教影響的民族不同,納西人並不篤信某一種宗教。在今天的麗江,即使在年老的納西人中,也很難找到很虔誠的信奉者。東巴教是納西古代的一種原始宗教,但它更富有精英色彩而不是一種平民宗教。
語言
納西口語是麗江及壩區納西社區的主要的語言。而在麗江古城,漢族的雲南方言是最廣為使用的語言,但在古城納西家庭中家庭成員之間使用納西口語。麗江的年輕一代都能講漢語普通話,有些從事旅游業的青年則能講很流利的英語。由於滇西抗戰和駝峰航線,有些老一代的納西老人曾經接受過教會學校的西式基礎教育,因此在麗江古城的街上看到古稀老人和老外用英語自如交流也並非奇事,麗江名人宣科則更是以一口流利的英語讓老外稱奇。在商業利益驅動下漢語的方言替代納西口語成為麗江(古城)的交流工具,這則使納西傳統文化的前途顯得更為嚴峻。不過隨著打跳歌、納西淨地、東巴吉日經等納西語歌曲風靡古城,意味著納西本土文化的回歸潮流正在
興起。
文字
納西族像形文字約有2200多個,有較濃厚的像形文字,以一字像一物,或一事,或一意,但與圖畫之惟妙惟肖求其美感不同,而是用簡單筆畫初其事、物、意的輪廓來表達。既要簡單,又要一個字與一個字相區別。
納西族還有一種標音文字,共有2400多個符號,多半是重復的異體字,較常用的有500多字,這種字也只是東巴掌握,有少量的東巴經是用標音字寫的。
納西建築
納西民居大多為土木結構,比較常見的形式是: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其中,坊一照壁是麗江納西民居中最基本、最常見的民居形式。在結構上,一般正房一坊較高,方向朝南,面對照壁。主要供老人居住;東西廂略低,由下輩居住;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磚石鋪成,常以花草美化。如有臨街的房屋,居民將它作為鋪面。農村的三坊一照壁民居在功能上與城鎮略有不同。一般來說三坊皆兩層,朝東的正房一坊及朝南的廂房一坊樓下住人,樓上作倉庫,朝北的 一坊樓下當畜廄,樓上貯藏草料。天井除供生活之用外,還兼供生產(如曬谷子或加工糧食)之用,故農村的天井稍大,地坪光滑,不用磚石鋪成。古城地處麗江壩,選址北靠像山、景虹山,西靠獅子山,東西兩面開朗遼闊。城內,從像山山麓流出的玉泉水從古城的西北湍流至玉龍橋下,並由此分成西河、中河、東河三條支流,再分成無數股支流穿流於古城內各街巷。
節日
三朵節
三朵節是納西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屆時麗江城鄉中古樂長奏,納西人載歌載舞,還會帶著火鍋到拉市海等風景秀麗的地方野餐,以此來歡慶節日。
時間: 二月初八
火把節
簡介: 以麗江大研古城最為熱鬧,納西人按古規一連要過三天的火把節,點三個晚上的火把。每天門前要點一支柱子般又粗又大的大火把,寨子裡的青年們個個拿著又細又長的小火把,沿著田埂、山路,邊走邊唱,直到深夜。火把燃得越旺,就越吉利,人們越高興。
時間: 每年農歷6月25日至27日
米拉會
簡介: 米拉會又稱“棒棒會”,是雲南麗江納西族的傳統節日,節日這天,人們扛著馬籠頭、雞籠、犁、耙、桶、鋤等各種木制農具湧向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大研鎮進行交易。
時間:正月十五
轉山節
簡介: 轉山節是瀘沽湖摩梭人最重大的節日,又稱轉山會,摩梭人稱轉山節為“朝山節"”。相傳摩梭人的祖先便是在這天誕生的。節日期間,摩梭人都穿上最華麗的民族服裝,進行祭拜女神、歌舞、射箭、結交阿夏等各種活動。
時間: 農歷七月二十五日
永寧摩梭民居建築
摩梭人主要居住在寧蒗縣瀘沽湖畔,是納西族的分支,長期以來,摩梭人依山傍水而居,房屋都為木結構,俗稱木楞房,屋頂蓋木片,俗稱房板。摩梭人蓋房板有特別技巧,滴雨不漏。
房屋一般為三坊一照壁或四合院,分祖母屋、經堂、花樓和門樓。祖母屋供家庭集體活動,是議事和炊事及祭祀場所。經堂,樓上為喇嘛住房或供佛像,樓下住單身男子或為客人住房。花樓,主要供女子居住。門樓上放草,樓下大門兩邊是畜廄。摩梭房屋的大門,一般開朝東方或北方。其井院較大,有紅白喜事,就在井院舉行。正屋結構復雜,屋後設夾壁,儲存食物,並作為老人居室,正屋右側為家庭主婦的起居室。祖母屋內,一角設灶台,灶台項角有一神龕,上面放置神像、供品和花瓶。高灶台下方設火塘,火塘右邊是主位,左邊是客位,不能混亂。房中有兩根大柱子,分左柱右柱。左柱為男柱,右柱為女柱。摩梭人在砍這兩棵柱子時必須用一棵樹,頂上一節為左柱,根底一節為右柱。在舉行成丁禮時,男的在左旁舉行,女的在右柱旁舉行。由以上介紹可以看出,摩梭人的房屋建築結構與宗教信、婚姻形態和家庭組織相適應,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
納西、摩梭傳統服飾
麗江在清朝改土歸流以後,便成為一個納西文化和漢族文化的綜合體。比起金沙江西岸中甸白水台(納西東巴教發源地)的納西人和金沙江東瀘沽湖地區的摩梭人,麗江壩區的納西社區更多的受到了中原漢族文化的影響和同化。這種同化過程在1996年的大地震和此後旅游業的發展中逐步加速。
這樣的一種文化特性影響到今天麗江納西社區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服裝,納西族男子早在本世紀上半葉就已經拋棄了汗衫,到膝短褲的傳統服裝而改穿漢服,今天麗江古城的納西族年長婦女的衣著也是根據滿服進行改良的結果。(其中的羊皮襖,披星戴月和圍裙則保留了傳統特點),而在中甸白地(納西東巴教發源地)的納西租服裝更為純粹,瀘沽湖的摩梭人的穿著則與藏服接近,而且在今天的麗江,二戰以後出生的納西族婦女大多不再穿這種傳統服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