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麗江最新純玩攻略之(四)之瀘沽湖篇

作者: zoum2006

導讀 瀘沽湖,位於雲南省寧蒗縣永寧鄉與四川省鹽源縣左所鄉之間,距寧蒗縣城76公裡。因湖的形狀如曲頸葫蘆,故名瀘沽湖,素有“高原明珠”之稱。瀘沽湖是由斷層陷落而形成的高原湖泊,湖面海拔為2685米,湖水平均深度40余米,最深處達94米,僅次於撫仙湖,位居雲南省第二位,全國第三位,透明度高達12米。整個湖泊狀如馬蹄,南北長而東西窄。這裡地處偏僻,交通不便, ...



瀘沽湖,位於雲南省寧蒗縣永寧鄉與四川省鹽源縣左所鄉之間,距寧蒗縣城76公裡。因湖的形狀如曲頸葫蘆,故名瀘沽湖,素有“高原明珠”之稱。瀘沽湖是由斷層陷落而形成的高原湖泊,湖面海拔為2685米,湖水平均深度40余米,最深處達94米,僅次於撫仙湖,位居雲南省第二位,全國第三位,透明度高達12米。整個湖泊狀如馬蹄,南北長而東西窄。這裡地處偏僻,交通不便,自然環境破壞較小,水質潔淨。中有五個全島、三個半島和一個海堤連島。瀘沽湖為川滇兩省界湖。為四川雲南兩省共有,四川約占總面積的2/3,雲南占總面積的1/3。四川一側湖岸線要比雲南的湖岸線長得多。

現瀘沽湖沿岸居住有摩梭人和彝、漢、納西、藏、普米、白、壯等7種民族,約1.3萬人,其中摩梭人約6000人,四川瀘沽湖沿岸摩梭人5000余人,雲南瀘沽湖沿岸的摩梭人約有1000人左右。風景區以其典型的高原湖泊自然風光和獨特的摩梭母系民族文化形成了特色突出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四川省於1993年將瀘沽湖列為省級風景名勝區。

瀘沽湖是國家4A級景區,居住在這裡的是摩梭人,但是不是“摩梭族”,中國56個民族中沒有“摩梭族”。新中國成立後,國家民委等部門在第一次民族識別中,將雲南瀘沽湖畔的摩梭人識別為納西族,而四川瀘沽湖畔的摩梭人則為蒙古族,摩梭人有自己的母語摩梭語,與納西語有共同之處,但是沒有自己的文字。其文化為達巴文化,信奉藏傳佛教。世界各國民間傳說中的女兒國,存在至今的,恐怕只有摩梭人這一個了。摩梭人世代生活在瀘沽湖畔,他們至今仍保留著“男不婚、女不嫁、結合自願、離散自由”的母系氏族“阿夏走婚”婚姻制度。

關於瀘沽湖的形成,當地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在遙遠的年代,這裡曾是一片村莊。村裡有個孤兒,每天到獅子山去放牧。人們只要把牛羊交給他,他總是把牛羊放得肥肥壯壯的。有一天,他在山上一棵樹下睡著了,夢見一條大魚對他說:“善良的孩子,你太可憐了,從今往後,你不必帶午飯了,就割我身上的肉吃吧。”小孩醒來後,就到山上找啊找,終於在一個山洞裡發現那條大魚,他就割下一塊燒吃,魚肉香噴噴的。第二天,他又去了,昨天割過的地方又長滿了肉。這事被村裡一個貪心的人知道了,他要把大魚占為已有,就約了一些貪財之徒,用繩索拴住魚,讓九匹馬九頭牛一齊使勁拉,魚被拉出洞,災難也就降臨了。從那個洞裡,洪水噴湧而出,頃刻間淹沒了村莊。那時,有一個摩梭女人正在喂豬,兩個年幼的孩子在旁邊玩耍,母親見洪水衝來,急中生智,把兩個孩子抱進豬槽,自己卻葬身水底。兩個孩子坐在槽裡承受水漂流,後來,他們成了這個地方的祖先。人們為了紀念那個偉大的母親,就拿整段木頭做成“豬槽船”,瀘沽湖也稱為母親湖。

瀘沽湖山清水秀,空氣清新,景色迷人,瀘沽湖被當地摩梭人奉為“母親湖”,也被人們譽為“蓬萊仙境”。這裡牧草豐盛,牛羊肥美,淺海處茂密的蘆葦隨風蕩漾,,每到冬季數以萬計天鵝、黑頸鶴等珍稀候鳥於此棲息。在那湖周邊茂密的原始森林裡,豹、獐、鹿、岩羊、小熊貓、短尾猴、斑羚羊等珍稀動物出沒其間。

在這裡,一切都是那麼神奇,那麼古樸,無論是成丁禮、阿夏婚、母系家庭、喪葬,都是絕無僅有的。每個禮儀,每種風俗,都是一個個優美動人的故事,一支支優揚動聽的牧歌,無不充滿幾分神秘,幾分浪漫,幾分詩情,幾分畫意。瀘沽湖山美水美人更美,除奇特的婚姻和風俗外,瀘沽湖畔姑娘小伙那一身獨特的服飾更是令人矚目。



在瀘沽湖這塊肥沃的土地上,人們的飲食文化也濃濃地染上了自然、古樸的特點。時至今日,摩梭人的飲食無論主食還是副食,都是當地所產的,這就是瀘沽湖有名的豬膘肉、蘇裡瑪酒、酸魚、烤魚干、牛頭飯、豬腸血米等。這些美食佳肴,令您目不暇接,回味無窮。



在全人類都普遍實行一夫一妻制的今天,在瀘沽湖周圍的摩梭人卻仍然保留著具有古代偶居婚特點的“阿夏”婚姻形態。“阿夏”是瀘沽湖摩梭人中有情愛關系的男女雙方的互稱,彼此又稱“阿注”。“阿夏”婚姻的顯著特點是:親密的伴侶之間不存在男娶女嫁,男女雙方仍然屬於自己原有的家庭。婚姻形式是男方到女方家走訪、住宿,次日清晨回到自己家中。因為是由男方的“走”而實現的婚姻,所以當地人又稱這種關系為“走婚”。雙方所生子女屬於女方,采用母親的姓氏,男方一般不承擔撫養的責任。一般一個男子或女子只同時和一個“阿夏”走婚,只有在感情不合的時候,才會斷絕關系,這時才能再找一個“阿夏”。

瀘沽湖民房大多為方木垛成的井干式木楞房,以木片為瓦,每塊長約1米,寬0.17至0.26米不等。房屋皆用圓木或方木壘牆,以木板覆頂(現多已蓋瓦),一般由四棟二層樓房經戒四合院,分祖母屋、花樓、經堂、門樓。其建築結構,與宗教信仰、婚姻形態和家庭組織相適應。祖母屋是家庭集中飲食、議事、祭祀及老人兒童住宿場所,因而其結構較為復雜。在祖母屋的正中間屋內設有高灶台,灶台頂角有一神鑫叫“梭拖”,上面放置神像、花瓶和供品。高灶台下方設火塘,設置鍋莊石和平台,壁上供有泥塑或硬紙畫成的圖像,上有日月星辰、火苗、海螺、金銀元寶等,摩梭人稱“冉巴拉”,即灶神,一日三餐例行祭祀。火塘兩邊,均鋪木地板,右邊是主位,左邊是客位,不能相混。房中有兩根大柱子,左為男柱,右為女柱。摩梭人在砍這兩根柱子時必須用一棵樹,頂上一節為左柱,根底一節為右柱,像征男女生同根、女人是基礎,團結一體的思想。在舉行成年禮儀時,男的在左柱旁舉行,女的在右柱旁舉行成丁禮。右手邊就是花樓,那裡是成年摩梭姑娘和她的“男阿夏”幽會的地方!經樓的底樓主要存放雜物,樓上分隔成2至4間小房,每屋設有小火塘,裝飾華麗。樓梯設在底層走廊中段,靠樓梯間的樓板平面上有一橫杠封住上樓進口。經堂是另外一側廂房,供本家僧侶念經修習也。樓下住單身男子或客人,樓上專辟一間潔淨的房間作像甕經堂。家庭經堂除僧侶和貴賓外,其他人均不得使用。門樓,也稱草樓,以庭院大門相配套。底層正中開有大門,大門隨邊設有畜厥,樓上則放草料等雜物。

交通路線:

1、從麗江直接前往瀘沽湖,每天早上9:00和10:00有兩班巴士,車行約6個小時,票價65元(含2元保險費);路線為麗江客運站-瀘沽湖客運站(大落水村)。另外,麗江古城停車場每天8:30有旅游專線車去瀘沽湖,先到落水,後到裡格。如果從瀘沽湖返回麗江,需要到瀘沽湖客運站(大落水村)訂票,每天上午有兩趟車,分別是10:00和12:00。

2、成都——西昌:坐火車到西昌,硬座79、硬臥中鋪145 元;西昌——瀘沽湖,出了西昌火車站後在廣場後,坐車到長途汽車站,大約要20分鐘。到車站後買發往瀘沽湖的車票,有8:40和9:20兩班,淡季只有8:40一班車,票價76元(旺季加班車86元),大約需要7-8個小時到瀘沽湖;如果沒買到直達瀘沽湖的票,可以買7點以前發往鹽源的班車,這樣才可以趕上鹽源到瀘沽湖的最後一班12:30分的車。

3、從昆明先到永勝縣城(約500公裡),再行112公裡地寧蒗。


精選遊記: 瀘沽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