纖道歷險記》之一“親歷纖道第一險段庫套子纖道”重慶巫山周亞玲文周亞武攝影
三峽大壩二期蓄水,纖夫石的故事就顯得更加離奇。傳說中三峽巴人奇特的生存狀態,峽江民間民俗江河文化引來了更多人的關注,獨具魅力的三峽纖夫石、纖道漸漸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三峽船工的精神家園長眠水下,消失在波光裡,從此以後我將再不會與它在峽中離奇相聚,親切交談,心裡的痛慢慢地湧來,那無盡的惆悵,無奈的變遷,難舍之情無計可消除。
“庫套子纖道”巫峽北岸,因神女峰下庫套子灘而得名。離巫山縣城約30公裡,坐小魚劃子船1個小時左右就能到。爬上一塊大岩石上由人工打造出的幾十級窄窄的階梯石級,接著是只能容一人貼著岩壁走過的10多米長的橫行石道,道上絕對不能容人錯車。前端是由幾十塊幾百公斤重的大石條壘出來的引接懸岩的路段,此處立有兩塊石碑,一塊是光緒十五年重新開修峽路過程記載,一塊是乾隆年間繼續修“庫套子纖道”以及捐資者記載。
為了這永不能出現的歷史,再淹沒之前去記錄千年來的川江纖夫文化,我們走進了巫峽。
2003年3月9日,乘小魚劃子順江而下,四十多歲的船工和他的十二歲的兒子小船工(巫峽望峽村老纖夫的後裔),熟練的駕駛技巧讓我們在江面上如履平地。我問孩子為什麼不上學,他爸說他不願意去,反正駕船是粗活不需要好多文化,我也缺個幫手,小船准點到達傳說中的奇險纖道—-庫套子纖道。耳邊總是回蕩起那撕心裂肺的船工號子:“吆哦,嘿吆吆嘿,,嘿嘿……穿惡浪,闖險灘,嘿喲;兄弟們喲,嘿喲嘿,鬥勁來喲,嘿喲……也含喲。” 品味著楊炯的《巫峽》“絕壁橫天險,莓苔爛錦章。入夜分明見,無風波浪狂。忠信吾所蹈,泛舟亦何傷。可以涉砥柱,可以浮呂梁。美人今何在,靈芝徒有芳。山空夜猿嘯,征客淚沾裳。”詩句的幽怨,直到親歷奇險纖夫道路那一刻,我才突然間明白了比讀詩書更深刻的是什麼。
我們到那裡時已是上午十點,沒有巫山雲霧的遮擋,沒有朝霞絢麗的雕飾。只是看見兀立的一段驚險得讓人望而卻步終身難忘而又特殊的“路”。大青石頭粗糙簡單的輪廓,單調黯淡的顏色。我開始詫異於當年的石匠纖夫,如何能化頑石為通道的神奇。
弟說你去歷險吧,他帶給你的驚恐遠遠超過於游樂場的翻滾列車!
我好奇地走上引道,再往前走,弟提示將身體貼緊岩壁,背朝長江,手抓在牛鼻子石上,像螃蟹一樣橫著走吧!我聽話地一步步走過去,還仔細地欣賞石壁上被纖夫們身體磨光的如銅鏡的地方,照見自己的芳容沉著鎮定。暗中竊喜沒什麼險的感覺,心跳完全正常。大著膽子走石階去,這裡的石階可不像城裡樓梯那樣闊卓,而是得將腳斜放在上面才能小心地爬行。鼠目寸光地盯著眼前枯燥無味岩石,四周非常寂靜。我干嗎那樣聽話,難得的機會,我偷偷地放眼長江,縱觀全景。
“不看不知道,看了回不了。”原來我被掛在萬丈懸崖的一塊光禿禿的足有20層樓高的大岩石上,整塊石頭如一座摩天大樓,寸草不生。江面經過的輪船上的人我已不能辨清美醜,感覺心跳加快,眼前漸漸模糊不清。我下意識地想蹲下來,可是弟在旁邊吼道: “站穩了,別趴下!趴下就沒命了!”(纖道上的寬度只有25cm左右),船工在後面緊緊地抓住我的臂膀,把我按在光亮的石壁上。心想這下完了!!!我要為探險纖道而光榮獻身……我頭腦一片空白,不知道是怎樣在兩個船工的拼命攙扶下走到安全地帶的。(那兩個船工就是弟安排好的保護我的保安,此為後話。)那個十二歲的小船工還靈巧地走過了三趟,似乎在向我展示他的勇敢和無畏,孩子氣的燦笑更讓我無地自容,而又肅然起敬,他骨子裡反映出來的堅忍不拔就是當年纖夫的寫照。也許當年的纖夫中也有這樣小的孩子吧!我暗自慶幸,我生還了,我實實在在體練了纖夫道路的險要。一定得用文字記錄下來那鮮為人知的三峽纖夫的絕唱。
遠處傳來悠揚的山歌:“懸崖峭壁水直流,十人見了九人愁,終日不見太陽面,只見猿猴甩石頭……”(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