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天下第一弄”

作者: gjnr

導讀我在沒有親臨七百弄之前,曾在中央某台看到過介紹七百弄的專題片,主要是介紹其獨特的喀斯特地貌。熒屏上的七百弄大山偉巍,氣勢磅礡,一條白如玉帶的山路從山腳纏纏綿綿繞山而上,更增添了七百弄的幾份神秘與美麗。 我夢想著有一天到七百弄做山客。 然,理想與現實是相悖而馳的。當我真正站在七百弄這片熱土上時,我眼前的七百弄是那麼的樸實,那麼的震憾人心! ...

我在沒有親臨七百弄之前,曾在中央某台看到過介紹七百弄的專題片,主要是介紹其獨特的喀斯特地貌。熒屏上的七百弄大山偉巍,氣勢磅礡,一條白如玉帶的山路從山腳纏纏綿綿繞山而上,更增添了七百弄的幾份神秘與美麗。

我夢想著有一天到七百弄做山客。

然,理想與現實是相悖而馳的。當我真正站在七百弄這片熱土上時,我眼前的七百弄是那麼的樸實,那麼的震憾人心!

如果說,熒屏上的七百弄是一個濃妝淡飾身著旗袍、腳踏高跟鞋漢化了的瑤妹子,那麼我眼前的七百弄則是一個穿著瑤服、戴著瑤帽子、打著赤腳飽含著蒼桑有著一種令人陶醉的野性美的瑤家少女。

七百弄獨特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這個連國際上都公認,我不敢有半點異議。但這裡的生存環境是相當惡劣的。喀斯特地貌的特點是石多土少,山上灌木無法生長,滿山遍野生長的都是些面黃飢瘦的小草。山外人誇張地說烏鴉都不願到這地方拉屎。弄裡有這麼一句民謠形像的道出喀斯特地形干旱缺點:地下水長流,地上渴死牛。

而,就是這麼一個連烏鴉都不願停留的洪荒世界,竟然有一個古老而強悍的民族--瑤族!在此生活了300年。在國外幾十米的山弄就無人居住了,但在七百弄一個深800米的山弄,依然居住著十來戶人家,天下第一弄也是因此而得名。每年這裡都會引來一批國內外專門研究喀斯特地貌的專家到此考察研究,他們准備在這石頭上種出參天大樹,種出碧綠如滴的瓜果菜蔬,一個日本專家還在弄底弄了一個實驗基地,但都以失敗收場。

我們無法想像七百弄的瑤胞們這300年來是怎麼在這千山萬弄求生存,無疑他們是艱澀的。試想,在那整座山的泥土掃起來不夠兩卡車的山上種玉米糊口,能養活多少人?

我一直認為自己是二十一世紀最後的一個貧民,但到了七百弄瑤胞居住的地方,我發覺在這裡自己簡直就是地主、富農。至少我有飽飯吃,有堅固的住房。可七百弄的瑤胞們在這高唱改革開放的文明社會中,依然還住在風雨搖拽的木架屋裡。當地領導說,當年朱容基總理到廣西視察七百弄時,看到瑤胞們還住著木架矛草屋裡,連溫飽問題都沒解決。面對這些苦難的人民,朱總理一把真誠的熱淚撒在七百弄的大石山上。

我到七百弄的時候已經看不到了矛草屋,當地政府響應朱總理指示,消滅了矛草房。

雖然各戶瑤胞的屋頂都蓋了瓦片,但屋子的四壁還是木架矛草連結而成,四面透風。

環境太惡劣,人類生存困難。政府動員瑤胞們搬遷到柳州地區一個自然環境良好的地方定居。但響應的人寥寥無幾,那搬遷了的幾戶人家,不久也因不習慣他鄉的生活,又重返七百弄。

也難怪,他們祖祖輩輩生如斯、長如斯,熟悉這裡的每一塊石頭,每一棵矛草,在這我們認為殘酷的生存環境中,他們有著自己的生存方法。

在大化縣旅游局一位女同志的帶領下,我們參觀了幾戶在路旁的瑤居,女同志說這幾戶算是七百弄的“富農”了。這是一座普通的瑤家二層小木屋,地底下那層養豬,第二層住人。樓板很稀疏,我們小心奕奕地在上面行走著,生怕一不小心就會從縫隙裡掉進豬圈裡。屋裡有一張用泥磚砌成的床,帳著一張已經發黃變黑了的蚊帳,床頭、床尾、床底下攤滿了玉米棒子,一口大鐵鍋裝著半鍋玉米糊靜靜地立在一個用三塊石頭砌成的土灶旁,灶上烘著一大塊肥得冒油的腊肉。一股濃濃的火煙味和著腊肉味在屋裡飄蕩著。

住在這屋裡的一對老夫妻對我們的來訪非常高興。老大爺打開嗓門說:“現在日子好過多了,一季的玉米一年也吃不完,連豬都有得吃了!自養的豬也不上市,一年四季灶上都烘有腊肉。舊社會土司家都沒這麼富裕哦!”老大娘在一旁靜靜聽著,臉上始終帶著滿足的微笑。

子非魚,焉知魚之不樂也!

從老大娘的微笑中我似乎悟出,七百弄的瑤胞為何能解釋七百弄!征服七百弄!苦戀著七百弄!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