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鄉古鎮自助游(二)--烏鎮2003/9/6 星期六
從西塘到烏鎮需在嘉興轉車。我們12:20自西塘出發,乘中巴13:05抵嘉興汽車北站。在站內查詢去烏鎮的班車時刻表,13:55正好有一趟從汽車西站發車。出站在馬路對面坐20路公交(汽車北站→汽車西站),15分鐘到西站。嘉興汽車北站和西站,都很有些規模,現代造型的建築,寬敞整潔的候車大廳,周全的服務,相關的商業配套設施,處處體現著現代生活的方便與快捷。
13:55准時開車,這回可算是空調大巴了!去烏鎮的鄉村公路遠沒有去西塘的那麼寬闊,僅僅一來一去雙車道,路況挺好。兩旁筆直的水衫,一排排印入眼簾,又向後退去。透過水衫,是片片齊整碧綠的水田,映射著峋爛的陽光,這一番田野風景,倒也令人賞心悅目。
一個多小時到烏鎮。坐上三輪車,沿著子夜路向鎮中心駛去。與車夫交談中得知,東大街景區門票已漲至60元,只售聯票!由於游人日增,晚間不開放景點也收25元門票!太過分了!只早晨7:30之前不收門票。西大街正在修,已不對外開放。下午17:30後方可進入。(最新情報:9月13日去的人說7:00往外攆人,重新買票!)
既然這樣,我們索性先找住處。路過新華橋東大街景區門口,有不少舉著小旗的旅游團,熙熙攘攘,好不熱鬧。由於是周六,費了些周折,我們入住新華街北口烏鎮電影院前的“花園旅館”。雙標間80元/日,電熱水器供熱水,條件一般。值得一提的是房間對著烏鎮唯一的公園“人民公園”,窗外綠樹成蔭,倒有一份幽靜。
休息到下午5點多,我們向西柵老街出發。途中當然品嘗了烏鎮的油炸臭干,好味道!據稱西街是保存最好的明清建築群之一,但看過之後,不免有些失望。
街道還是舊時的形制,建築也還是舊時的尺度。橫橫豎豎青石鋪就的路面,縫隙間長著青苔。雨水是從路中石板刻的銅錢花紋四邊的四個小孔中排走。小巷兩旁的木屋多已顯“老態龍鐘”之勢,有些破損嚴重,間或有不少已翻建成現代的鋼筋、水泥、磚瓦形式,在老街的氛圍中,看上去是那麼突兀,不協調。
印像深刻的是“戴宅”。高高的門楣上清晰地嵌著這兩個筆峰蒼勁的大字,門口的牆呈八字向裡凹,門前空間稍開闊,暗示著昔日的車水馬龍。推門而入,卻發現裡面的情景與外面大相徑庭。屋頂早已不知在何處,幾根孤零零的柱子,長長短短地立著;殘存的牆壁,斑駁陸離;破損的門窗,東倒西歪。地上亂糟糟地堆著空酒瓶,角落裡長滿了半人多高的雜草。在落日的余暉中,愈發顯得蒼涼與寂廖。環顧這廢墟,思緒在紛飛,浮想著它曾經的輝煌與沒落。鬥轉星移,人是物非,歷史的若干個瞬間仿佛在這一刻一幕幕湧來。
從西街歸來,按網上的提示,我們來到餐飲集中的常豐街吃晚飯。一水的仿古建築,依水而築。店家過度熱情,竭力相邀,還尾隨身後。下午是游人如織,此時店堂裡卻寥寥無幾,感覺不好。最後我們還是就餐於新華街的“東雲閣”。要了“清蒸白水魚”、“臭豆腐煎雞蛋”、“烏鎮三絲”等。味道都還不錯。白水魚產自當地運河。臭豆腐有別於紹興、南京等地,特殊的香。“烏鎮三絲”是用當地產的榨菜絲,佐以豆腐干絲、韭黃,當然還有肉絲炒的,很有地方風味,值得品嘗。
飯後又去東大街,想看看景區的夜色。燈光昏暗稀少,遠不及西塘。不如回去休息,明早再來。
回到旅館,桐鄉電視台正播放《似水年華》。又看看劇中的拍攝場景,希望明天能在現場感受。
2003/9/7 星期日
清晨六點剛過,我們已走進了東大街景區。此時太陽還未升起,淡淡的晨霧裡,水鄉的居民陸續開始一天的生活。
沿著東市河南側,岸邊長長的廊棚,寂靜空曠,“美人靠”上還未有MM靠著。對照手中景區介紹,感覺這裡的修復還是頗費心思的。翻建、修繕的古建築內容廣泛,涵蓋居住、飲食、作坊、紀念館、金融、貿易、文化、宗教、娛樂等各方面,游客可以觀看、參與的活動如皮影戲、花鼓戲、拳船表演等節目眾多,讓人目不暇接。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著重古鎮風貌的再現、傳統文化氛圍的塑造與現代旅游目標的結合。
離入口不遠處,兩座造型優美的石橋引我們的目光。它們隔河相望,平行布局。對照地圖,得知南邊的叫太平橋,北面的名曰東觀音橋。都是單孔石拱橋,橋上為實心欄板。東觀音橋的拱呈完整的半圓形,,橋頭橋尾柱頭雕刻精美的小獅子,橋欄兩旁的石縫裡長滿了藤蘿,造型玲瓏細致;太平橋的橋拱曲線稍平緩,立柱柱頭雕刻的花紋是蓮花座,此橋長十多米,造型流暢大氣。兩橋相對,互為襯托,步移景易,不斷變化相機的取景框,單單這一組雙橋風景就留下六七幅畫面。
兩橋東側,與它們垂直,橫跨東市河上的是永安橋,又名板橋。橋身僅以幾塊長形石板平鋪,是典型的平橋。造型雖然簡單,卻經久耐用,保持著一貫的質樸和恬淡。石橋默默不語,流水寂寂無聲。站在橋上,手扶久遠的石欄,左顧右盼,從清晰到模糊,近近遠遠的水、橋,小舟、行人,充滿了眼簾。而在林中棧道盡頭處的仁慧橋是景區內唯一的單孔木橋,踩在上面,聽著腳步與木板接觸之聲,自有一番與眾多石橋別樣的趣味。
著名的逢源雙橋在景區的最東側,也是平橋的一種形式。因其上有廊棚,分左右二橋而獨具特色。兩橋中間欄起一壁花格柵的屏風,屏風下便是兩排行人歇腳的石座凳。橋下有水柵欄,是古時水路進出關卡。烏鎮的水系不僅有帶狀,還有片狀。逢源雙橋一帶水面開闊,形成能掉轉船頭的地方,名曰“財神灣”。這裡彙集了水鄉的特色建築,廳堂、石橋、廊棚、水閣,全方位的美景盡收眼底,是游人留影拍照的集中區域。
過橋後右轉,我們步入東大街。一律的舊石板鋪地,曲曲直直在腳下延伸;窄窄的巷子,兩側是鱗次櫛比的民居和店鋪,一間間由馬頭牆隔著,規模大小不一。厚重的木制門板,其外多有帶鏤空花的半截高柵門。殘缺的雕花和斑駁的油漆讓人感嘆時光的久遠。不時看到橫騎在巷上的拱券門,兩兩相對,據說那是以前大戶人家的牆界標志。在街的中部,當地住戶熱情地為我們指出《似水年華》中女主角默默的家及旁邊在劇中經常出現的幽深小弄。
這裡民居封火牆、馬頭牆形狀各異,高低不一,有直線,也有曲線,或整齊跌落,或蜿蜒伸展;屋頂的樣式多種,雙坡,四坡,重檐、歇山,層層疊疊,錯落有致。此時太陽已升起,淡淡的光影中,建築的倒影不停地在水面上晃漾,幻化出奇妙莫定的圖案和韻味。終於明白為什麼在烏鎮拍電視劇了,同樣也是粉牆黛瓦,色彩簡單,但鏡頭之中,牆壁、屋脊、木柵、券門、廊檐、石橋、行船、水閣,所組成的一幅幅畫面,影像之生動,線條之多變,層次之豐富,構圖之完美,是西塘難以企及的。
晨曦中的水鄉古鎮,我們已領略風情、民生,眼看旅游團將到,我們起身離去。
早餐之後,背起行囊,再次踏上路途,去追尋我們的下一個目標——南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