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曲.出塞.密宗經院

作者: 憐花凋謝

導讀7/10--密宗經院*塔爾寺,東關清真大寺 氣候太干燥了,這幾天眼睛一直酸脹不已,就算拼命去想起一些傷心事,眼淚也擠不下幾滴來。睡眠就不是太好了,真後悔沒有捎上一瓶眼藥水來。今天早上感覺稍好,左眼的疲勞感消除了大半,右眼仍不適。 在西寧體育館門口坐上去湟中的班車,一個小時就到達了塔爾寺。 車上有不少喇嘛,還有兩個雲游至此的漢族僧侶。我注意起一 ...

7/10--密宗經院*塔爾寺,東關清真大寺

氣候太干燥了,這幾天眼睛一直酸脹不已,就算拼命去想起一些傷心事,眼淚也擠不下幾滴來。睡眠就不是太好了,真後悔沒有捎上一瓶眼藥水來。今天早上感覺稍好,左眼的疲勞感消除了大半,右眼仍不適。

在西寧體育館門口坐上去湟中的班車,一個小時就到達了塔爾寺。

車上有不少喇嘛,還有兩個雲游至此的漢族僧侶。我注意起一個十歲左右的藏族小女孩:眼睛細長,五官清秀,笑起來很動人,臉頰上掛著天空中兩朵最漂亮的紅霞,梳著兩條及腰的長辮,走起路來甩來甩去,神采飛揚,是個美人胎子。我從來沒有認為藏族的小女孩會有那麼漂亮,她像很多同齡的小孩一樣,好動地在車廂裡走來走去。

我向她做了個鬼臉,逗得她“撲哧”笑了出來,可是我無法與她交談,她一定還沒有上過學校。

到了塔爾寺,我下了車給她拍了一張照片,對她的母親說“你的女兒真漂亮”。母親含笑作答,顯然她也不懂漢語,但一定是從我的表情中讀懂了我的意思。

參觀喇嘛廟已經是第二回了,上次是在中甸的噶丹松贊林寺。

起初我對藏傳佛教沒有什麼好印像,比如寺廟建得太奢華,供養的僧眾太多,最難以理解的是一些寺廟居然用少女的頭蓋骨作器皿,令人毛骨聳然。而後在峨眉山邂逅了雲游的隆海和尚,一番攀談使我改變了以前偏頗的看法。他說,藏傳佛教多屬於密宗流派,有他們自己的見解,不深入他們的文化體系不能輕易地對其下定論。然後又舉了個例子,藏傳佛教僧侶可食“三淨肉”,這顯然違背的佛“不殺生”的意旨,但在高寒的西藏地區,蔬菜太少了,且在酷寒的環境下,不吃肉根本生活不下去。這樣深入淺出的指引,才使我對藏傳佛教有了新的認識。難得的是,隆海和尚年僅25歲,以他廣博而深厚的知識贏得了我的尊敬,並使我受益匪淺。

塔爾寺是藏傳佛教的六大寺廟之一,是在黃教創始人宗喀巴的誕生之地上建造起來的。宗喀巴是藏傳佛教尊為宗師的傳奇人物,生於湟中,7歲出家,16歲赴藏深造,終成為一代佛教大師。他在53歲時,針對西藏佛教界的弊端,發起了宗教改革的運動,主張先顯後密,顯密兼修,要求僧眾恪守戒律,使當時佛門中日益頹敗的風氣得以糾正,受到了信徒僧眾的支持敬仰,由此創立了格魯派藏傳佛教,俗稱“黃教”。

塔爾寺最盛時有殿堂八百多間,現在起碼也有百余間,可以進入參觀的有十間。密宗經院裡有個畫著許多頭骨的佛壇,周圍光線極為幽暗。我雖然知道這是密宗的一種特征,還是被嚇了一跳,很奇怪人們為什麼要崇拜這麼恐怖的東西。

我忽然得到了一種奇特的體驗,這就是恐懼。人生中有那麼多難以避免的負面的生理活動,諸如悲傷、恐懼等等,在中國文人的筆下,可以把悲傷寫成“痛苦的享受”,

而似乎沒有誰能寫出恐懼的樣子。其實恐懼無所不在,恐懼失敗,恐懼挫折,恐懼死亡,甚至恐懼黑夜,可以說是伴隨人一生的大敵。但你怎麼能避而不談呢?一個人只有正面恐懼,戰勝恐懼,才能克服內心和外部的雙重阻礙,完成自我,超越自我。

我做得到,我必須做到。

塔爾寺在藝術有“三絕”--酥油花、壁畫、堆繡,最令人感到新奇的該是酥油花了。酥油是用動物油做的,揉以石質礦物染料,可以染成各種顏色。據說每年春節前幾個月,僧侶開始制作酥油花,到正月十五日燈會上將做好的酥油花展出,一年一度,

成為寺內盛會。在展館中,我們可以看到用酥油塑造的各種佛像人物、花卉樹木、飛禽走獸,有的還組成宗教神話故事等。其中之一是反映文成公主下嫁吐蕃的群塑,無論是文成公主、祿東贊、武士、僕役、仕女,造型生動,工藝精致。

回西寧後在大街上逛了逛,順路去了著名的東關清真大寺。這是個回族式的清真寺,門內的牌樓很華麗,由兩根高大顯赫的圓柱支撐著。除了這些,清真寺裡其他的建築還是很簡樸的。中間是個可供幾百人禮拜的廣場,右側的平房是伊斯蘭經學院,可見各地來進修的阿訇正在激烈辯論。走上正前方的台階,是寺廟的中心--禮拜室,頭戴白帽的回族穆斯林面對著牆壁作低頭深思狀。禮拜室裡的裝潢依然簡單,除卻少數壁雕,沒有什麼偶像供奉。伊斯蘭教正是反對偶像崇拜的,他們相信真主自在心中,化成百折不撓的勇氣和信心。

在西寧,所見到的回族人似乎才是“原汁原味”的回族,他們的相貌和裝束更接近他們的祖先--中亞波斯各族,而國內其他很多地方的回族長得卻很漢化。


精選遊記: 西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