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江古城於我的記憶深處是曖昧的,每一處都流動著溫情的空氣。而古城別處,卻是另外的風景,有些是咆哮奔騰的大江窄處、有些是高大挺拔的雪山之顛,還有一些,是遠離人煙平靜淡泊的草甸湖泊。來到麗江,無論是觀光客還是行者,虎跳峽和玉龍雪山都是要去的。而去虎跳峽,常規路線是去“上虎跳”的“橋頭鎮”。在古城的街口租車前去,約一個多小時就可以到。路上已可遠眺玉龍雪山和長江,十分養眼。
上虎跳儼然已是“著名”旅游景區,修砌了很好的游人道,雖然看上去依然是懸崖峭壁、驚濤拍岸,但總覺得像馬戲團的老虎,虎形還在,虎威卻不存了,失去原生狀態的虎跳峽怪怪的。可能是旺季吧,兩岸的巨石上游人如織,果屑包裝紙橫飛。算是到此一游吧,拍了照片就回走了。
回路上司機同志按旅游線路慣列又順路帶我去了石鼓鎮----長江第一彎所在。據說當年一只紅軍曾在此渡過江,很有紀念意義哦。來的時候記成了橫斷山那個大拐彎,很是興奮,站在高處看了半天發現這個彎實在不明顯,原來記錯了,有些遺憾。不過這裡到是一個有意思的小鎮,適合歇腳。
回到古城時候尚早,就租了輛自行車決定逛逛新城。新城一如中國的其他縣級城市,同質化嚴重且不太衛生,沒有個性。我覺得辜負了這個城市的背景----玉龍雪山。好在還有大研古城!!難道今人不如古人聰明,悻悻然。
新城的一端還有一個景點----黑龍潭,是古城的水之源,玉龍雪山流下來的水在這裡彙集,再分解成散布在古城的網狀小溪,世代滋養著古城的人們。在街上,走遍中國還第一次看到了穿軍裝的毛主席塑像,我的家鄉成都街頭是穿大衣的,同屬文革產物,但對於我這個七十年代來講都頗有親切感。
古城是不能騎車的,所以仍舊步行於黃昏的四方街,到“布農鈴”買了紀念品,不是因為它是個包裝精致的鈴鐺,確實被他編織的關於茶馬古道的故事迷住。又逛了三眼井等偏僻處,喜歡,嚴重喜歡,每一處都流連忘返,每一處都像在童年的連環畫中。據說很多藝青常年在此居住下來,有的甚至在此生息繁衍。這種看上去的浪漫或回歸在我肯定不適合,我喜歡人生永遠在路上,因為風景永遠在前方,雖然我也算半個藝青。
那就繼續前進吧。在麗江的第三天我決定去“大具鎮”,據說有墨西哥風情的小鎮(特征是鎮口的仙人掌和如吐魯番地型而形成的高溫)。方便安排的是順路可以去白沙壁畫、玉龍雪山,而大具正好在虎跳峽之尾----世界著名的徒步游線路起點。
聽說玉龍雪山大索道和雲杉坪索道鐵定人多,我決定去最遠的犛牛坪索道。到了才發現早已被旅行社團友塞滿,好在還可以騎馬上去。像舊時的馬幫一樣騎上山岡,馬鈴當當、空氣清新,每個人都興奮的想喊。犛牛坪是一處高山草甸,上面架著棧道伸向遠處,草甸盡頭的雪山之巔撲面邇來,絕對的稀缺感受。
下了山後直奔大具,山路彎彎,很早就看到了玉龍雪山的“弟弟”哈巴雪山,卻總是走不到走不到。看到一攏一攏仙人掌的時候,也看到了一排一排灰色的房子,大具終於到了。
炎熱的氣候,灰色的小鎮,空曠的街上一只黃狗走過……此情此景,我有一種半蹲、拔槍的衝動。呵呵,這不是好來塢電影裡蠻荒的美國西部,這裡是彩雲之南一個淳樸的中國小鎮而已,但真的會有錯覺。
從大具向下虎跳峽方向望去,大山的一面像被刀削去了一半,露出了銀色的岩石在陽光下泛著奪目的光芒。誰的刀,如此鋒利?定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那裡可能剛剛經歷了滑坡。只一眼,便知虎跳峽的凶惡本色,有人工痕跡頗重的上虎跳不能比擬的震撼。
下虎跳此刻是寂寞的,一間小屋守著一個界碑,界碑上一個大人物題寫的“虎跳峽”三字才使你感覺到這裡與外面世界的聯系,小屋裡一個漢子無精打采的看我一眼,各自做事去了。
要親近這裡野馬般的長江水,必須要下到深深的峽谷中。峽谷中鋪了碎石路,我知道沒有時間可以去徒步全程虎跳峽(約需2----3天,中途有客棧),但是還是想去走一段體會體會。
山路上不斷出現英文的指路標記,肯定是當初探路的老外留下的,感覺這條路挺國際化的。同時向這種人文關懷表示致敬!雖然只走了一段,已有“無限風光在險峰”的味道,意猶未盡。下次一定要專程拜訪。
麗江還有一個地方是要去的,那就是拉市海。聽說每年的冬天,西伯利亞都會飛來大批的候鳥。我去的時候許多候鳥已經北歸了,幾只野鴨倒是悠閑的享受著寬大的湖面,劃起一道水紋。沒有游人,我一個人在湖邊孤單跺步,任思緒亂飛,然後停下來給一個想要問候的人去一個電話。湖面上野鴨的快樂我感受得到……無須局促,慢騰騰的拍一些想要的照片,每一張都賽過明信片效果。享受在路上----拉市海是一個讓人舒服的地方。
麗江的別處,還有很多人跡罕至的驚世之美。麗江對很多人來說,是一生中至少要去三次的地方。所以,無須感嘆這一次來去匆匆,因為你還會來。-----這是我要離開麗江的那個下午在客棧的後院曬太陽時留下的印像。
2003-11-11黃昏交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