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舟5號升天不久的大喜日子裡,大元先生把我們一群老童生送上了以“連天十八瀑”而著稱的杭州山溝溝。令我接受了一次大自然的洗禮,得到了精神上的提升。範仲淹《嚴先生祠堂記》雲:“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不知大元有沒有這樣的意思?如有類似的希冀,我想我們也就不虛此行。要什麼“福如東海”?要什麼“壽比南山?”天人合一,返樸歸真,才是人生的真諦。抑或說企求吧。但是,要我寫篇游記就覺得很難了!接連數日忐忑不安,酷如呆子吃面條一樣,找來找去找不出一個頭兒來,無從下手。說是“山溝溝“,卻是一個偌大的旅游世界,諸種自然景觀無所不容,讓我目不暇接。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在這“山溝溝”裡,既有當代丹青大師傅石的山水之雄!又有南宋畫家張澤端的《清明上河圖》之秀。融陽剛陰柔於一體。至於天上飛的鳥雀,深藏在林間的走獸,坡地上豐富的植皮,倒不是一言難盡而不說不清楚。凡物珍稀了非得請教行家裡手。據告知,此地已發現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麂。麂在我國的有黃麂、赤麂和黑麂,而後者已成為瀕臨滅絕的珍稀動物。對於黑,在某些動物中被視為“珍稀”如黑天鵝黑玫瑰等待。也許是人們已意識到這黑色的的靚麗的,而今流行著黑外套黑休閑服的時尚。與過去穿著的黑老布衣當然是兩碼事。麂之眼為斜方形,如籬笆上留空的格子。因了麂的眼自成一體,也就有了“麂眼”這個詞兒。古人曾把籬笆稱之為麂眼。陸游的詩雲:“短籬圍麂眼,羊腸繞曲徑。”此地也發現了紅豆杉!是我國特有的珍稀樹種,為國家一級保護林木。我一進山溝溝就見到了一棵蒼老的紅豆杉。可也是有眼不識泰山,經介紹了才奔過去了觸摸這位“老壽星”,確認了它存在的價值。所幸的是,老紅豆杉已經子孫滿堂:但似惟與山溝溝有緣!據查考此杉僅分布於甘肅南部,湖北西部以至四川。也已極為稀少。而“紅豆生南國”指的是紅豆樹,不是紅豆杉。於是我一踏上山溝溝,便向我打出了兩張很有分量的名片:一曰黑麂二曰紅豆杉。可不,這部《紅與黑》另冊演繹的是天人合一的故事。
杭州山溝溝旅游區,主要由茅塘休閑度假旅游景區和湯坑生態體驗旅游景區組成。此地交通便捷直把你送達景區門口。如果你想坐一回花轎,也可以吱呀、吱呀地游上半天。說是山溝溝,實為山與山之間的峽谷。因了是吳語的稱謂,當地鸕鳥人喚起來時候軟滑滑的。什麼叫大什麼叫小,似從未有過一個約定的尺度。而今冠於大的東西太多了,如廣告上曾出現過大大泡泡糖。而把峽谷喚為山溝溝,既不與人去爭“大”,也不去抄襲別人,卻又名副其實地打出了自己的旅游品牌。有人說這裡的生態環境很像九寨溝,那麼山溝溝也僅有這一位阿哥了。
山溝溝的兩旁是竹的天地,不修邊幅自然生長。那竹葉的綠與峽谷裡的潺潺流水相互輝映。正如《楚辭•九歌•山鬼》中所雲:“余處幽篁兮終不見天。”亦如蘇東坡先生鐘愛之景之詩:“臨水竹篁修。”這兒不僅有高聳雲天的毛竹,還有剛竹慈竹箬竹淡竹水竹石竹紫竹和白殼竹紅殼竹等等。也偶爾能見到方竹。對於竹,不說其廣泛的用途,營造出清麗景色,亦早已“風篁成韻”“竹報平安”“高風亮節”,從而融入了炎黃子孫的大文化。山溝溝的竹文化堪稱一絕!因其生態自然,有無限野趣,這就十分難得。且竹類齊全,那些叫不出名字的竹,必屬珍稀之列。而今政治清明心情愉悅,也有了思古之幽情:忽地一陳風吹來,竹天竹地綠浪翻滾,就不覺想起了“竹笑”這個詞兒。《天錄識余》有雲:“竹得風,其體夭屈,謂之竹笑。”蘇東坡贊曰:“竹亦得風,自然而笑。”似不見有古人貶過竹,而在俚語卻有“笑面老虎”。我也在山溝溝裡想起了“竹林七賢”的故事。魏晉間,嵇康、阮籍、山濤、向秀、阮籍、山濤、向秀、阮鹹、王戎、劉玲等七人,相與友善,游於竹林,號稱七賢。這便是“竹林七賢”的由來。說是故事,當然是演繹在他們正正當當的為人之中。而把這七位在竹林裡亮相,無疑是又將竹化成了“賢”的符號了。足見我們老祖宗對竹的推崇。山溝溝裡各種各樣的竹,豈不又是一塊“篁”牌。就我來說“篁王”不分,而在吳語裡王與篁諧音。
我行走在山溝溝景區,並不覺得有多大吃力,游步道曲折迂回上上下下,一會兒過橋一會兒踩“棧道”,且處處有竹亭竹屋竹軒可息,坐的也是竹椅竹凳,讓你滿目新鮮。就說這些竹構建吧,不僅與竹天竹地融為一體,在工藝上也任其自然:沒有雕琢不塗紅抹綠,一根竹剖開來一朝天一合撲便成了“屋頂瓦脊”。我把棧道打上一個引號,是因為這裡有幾處高峻並潮濕的地方鋪上了杉木段路,以防滑腳。真可謂別出心裁頗有創意!杉木段發芽長葉,把路也搞活了。我們先至茅塘景區,瞻仰新四軍被服廠舊址:見石牆門邊站著兩位再現新四軍的女戰士,頭戴灰色軍帽身著灰色制服別著新四軍符號。一下子就把我帶進了有關描述新四軍的電影故事裡。我沒有見過當年的新四軍,但在兒時卻有新四軍於晚上來夜襲過吳山上的日本鬼子。那兒離我家僅有二三裡路,連槍擊聲和吹號聲也聽得到。而號聲尤其嘹亮,此起彼伏!新四軍打了個勝仗天明前就無影無蹤。大人講起新四軍來是很神的,也流傳著這樣一句順口溜,“新四軍洋號一響,日本鬼子逃命發慌。”在這個被服廠舊址裡,陳列著汽油燈、馬燈、舊縫紉機,以及鐵鍋、農具、鬥笠等當年用物。牆上的抗日標語也班駁可見。我與俞金先生訪問了幾位鄉親,他們是此處革命遺址的見證人,也與當年新四軍共度一段堅苦卓絕的歲月。據告知,這被服廠的民宅是盛德鴻的家。86歲的盛德鴻二媳林美玉太太說,我幫他們燒過飯,也見過粟裕將軍!新四軍真好,給他們柴火也不要,一定要自己上山去砍。另有一位老爺爺說,我見過他們無米下鍋了,就送了70斤米到被服廠,沒過幾天就歸還我了,新四軍的作風很好!不拿群眾一針一線。匆匆的訪問,使我們感慨萬千!這裡還有許多有關故事可以挖掘,許多老人還健在,應該錄像記錄,並申報革命文物保護單位。山溝溝的天然屏障,曾護衛過解決部分新四軍戰士生活必需的被服廠,山溝溝也因此而大為增色,擁有了一份珍貴的紅文化,不僅僅是紅杜鵑紅豆杉了。
告別被服廠,從坡地而落,迎面撲來的是一泄一泄瀑布。它們把大小不等的卵石當作滑梯,嬉戲而下。可見小小的石斑魚老虎魚,也偶有幾只圓溜溜的小石蟹,分享著山溝溝的樂趣。碧綠綠的石菖蒲們,則在泉流裡搖搖曳曳,溢出了一絲絲清香。“石蘭、杜衡、皆香草”,它們也無不喜歡待在水邊。與其說水的魅力誘惑,不如說是水滋潤了這些花花草草。還有或雪白或粉紅的石竹花。它因何又叫“洛陽花”那就不清楚了。其實,人亦如此。從孩提時代開始就喜歡上水。“美人魚”的傳說很浪漫!但生命之源在於水。此地有很多景點:古私塾,仿佛讓你聽到了琅琅讀書聲,童稚們手裡拿著的是《百家姓》、《神童書》、《千家詩》、《大學》、《中庸》等等。我也上過私塾,並非久遠的事,是因為我們老家地處偏僻水鄉沒有學校。我至今尚記得這麼一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而今大略知道它的含義了,覺得夠我終身受益!我們對“孔老二”確實不能是輕飄飄的,當下有許多哲理以致時尚用語,均從孔孟之道演繹而來。五千年的文明史是不能分割的,即便是現代火箭技術領先的西方國家,也老老實實認可我們的祖宗是火箭的發明者。古私塾就近的景點,有以形狀物的耳泉、拳王石、茅塘猿人、三生石、五羊戲水、千羊石、玉流飛瀑等。這裡也許是冰川侵蝕和堆積作用所形成的地貌?據資料雲:前者有冰鬥、角峰、冰川槽谷、羊背石等,後者有終磧壟、鼓丘等。耳泉一池清波小巧可愛!也一直在傾聽著我們的談吐。而黑古龍冬巨大的拳王石,也天然造化得十分逼真。可我一想到咬下過別人耳朵的泰森!便捏緊了拳頭。我總覺得“拳擊”運動過於殘酷,雙方廝殺得皮綻地血淋淋了,你還有心情去喝彩鼓掌?但在銀屏前盯著眼欣賞拳擊角逐的,又大多不是瘋子。“五羊戲水”很有趣,說戲水是在吮吸吧,這樣好的甘泉,如不隨身攜帶著一瓶可口可樂,我也會蹲下去喝上幾口的。這五塊不大不小的石頭,姿態各異又靠近水邊。至於“千羊石”,是偌大的一群,白皚皚的一片,煞是好看。不知是不是還能在奇石中找出個牧羊人蘇武來?其實也不用找,我也曾經是個小羊倌。由此前進,有“紅豆谷”、“雙聲洞”。這裡珍稀的紅豆杉較多,故以其名。殊不知天有籟之聲,而地有地籟之音!地籟泛指刮風時種種空穴的發出之聲。而這雙聲洞是山溝溝的地籟代表作。不僅喊一聲有回聲,且一陣風吹進去,會發出悠揚悅耳的聲音。《莊子•齊物論》:“地籟則眾竅是已。”人有七竅,兩只耳朵一雙眼睛兩個鼻孔,外加一張嘴巴,說穿了也都是洞洞。元好問詩:“空谷自能生地籟,浮雲爭得翳天光。”由此直上,便是“將軍台”了,是一個橫於山谷間的天然石平台,當年新四軍曾在此露宿過,粟裕將軍在此作過報告。於是煥發了這塊億萬年之前巨石的青春活力,成為山溝溝旅游中“眾望所攀”的一個亮點。我們從將軍台折回,便至“對映亭”小憩。此地翠竹彙成一片竹海,而那精巧玲瓏的竹亭就在其間。一陣風吹來修篁成韻,綠浪翻滾,對映亭隱忽現變幻莫測,恍恍惚惚地仿佛置身於海市蜃樓之中。亭與竹對映,亭與山對映,亭與水對映,亭亦與我們的心對映。不是面面相覷,而是一見鐘情,相應成趣。在這裡亭即是我,我願為民所用,我想作為一名作家好歹是應為他寫一篇《竹頌》的。竹秀美挺拔蓬勃向上還虛心,何止是點綴風景。在對映亭往前眺望,可看到浙北第一坡流的雄姿!即“玉流飛瀑”是也。可能這波流是“坡面漫流”的速與吧,因地面徑流在坡地上流動而形成。有不等大小的巨石,在水流逐轉中從天邊滾滾而來!氣勢磅礡如潮如湧。其實石頭是凝固不動的,是陽光的閃爍,使它靈動並活了起來。陸游曰:“石不能言最可人。”指的是小家碧玉一類的小石頭。而此波流裡的巨石如牛如獅如虎,是怎麼也扯不到“玩”上去的。在昔人中愛石畫石悟石最有成就的當然要推曹雪芹了,他以自己對人生的深刻感情寫出了宏篇巨著《石頭記》。
民以食為天,時近中午便飢腸轆轆!走路有助消化。於是就趕去農家飯館。坐八仙桌掌竹筷子,用柴禾煮出來的白米飯滿室生香!山上產的米就是與眾不同,日照時間短卻生長時間長,嚼起來特別的糯特別的可口。菜來了!碧綠的青菜、豆角、絲瓜、野芹等等,都是現割現采現洗現炒的,它們還帶著自己的“魂靈兒”、吃起來透鮮透鮮。葷菜就更稀罕了!有從溪坑裡捕撈起來的清蒸翹嘴巴白鯧、油剪小老虎魚、鹽水蝦、蔥燜黃鱔段。還有紅燒野豬肉、白切山羊肉、野蘑菇煲本雞等等。可這本雞幾分鐘前尚在竹林裡踱步覓活食吃,撲打著翅膀咯咯地叫。如此的農家飯菜,你能不吃得津津有味。還有鹽蘸黃狗肉和從紅土裡挖起來的炒鞭筍芽兒呢!就了午餐我們就飯後百步走,而後順路去湯坑景區。沿途金黃的野菊花閃爍翠雲草作秀,時聞山雀畫眉啾啾。路旁有“蜈蚣橋“屈背而伏,已經歷閱此地湯氏土著的滄桑,是一頂典型的古老跨溪小石拱橋。也原封不動地保留著它的一段橋石扳路。就像泐在古井沿兒上的深深麻繩痕一樣,要讓考古家們辛苦一番才能弄清它的構造歲月。但路是踩得七歪八斜,而小石拱橋卻沒有走樣。我們的祖先何止“四大發明”?這橋只讓看,此段路也不讓走只讓看,我想這是鸕鳥人對保護古跡的高層次的認知。湯坑景區的特色,當然是“連天十八瀑”了。不過我要先請出一位“湯坑猿人”來:一巨石黑古龍冬凹凸不平有“鼻”有“眼”,卻穩穩地支撐在兩塊分得很開的岩石之上!乍看之凌空著,又仿佛搖搖欲墜,其實有驚無險。湯坑猿人乃天然造化,惟妙惟肖,但不知從何而降?據告知,許多園藝家嘆為觀止,並確認是山溝溝的一塊奇石寶石。說也是,“猿人”還長發紛皮,迎風而起,一副狩獵者的雄姿。石頭焉能生發?龍須草也。從湯坑景區上去,一路上有一泄泄大小不等的瀑布,以狀取名曰:雙龍吐珠、五女拜壽、翠屏迎賓、梅花三弄、再續前緣、孔雀開屏,等等。說是“連天十八瀑”,其實何止這。瀑布連綿不絕,延伸數裡,越過探險區,直至海拔高達1095米的窯頭山。誠然,游人可以量力而行,你能走到哪兒就走到哪兒。這裡的瀑布有長有短有急有緩,有如白馬奔騰不息,有如寂寞嫦娥舒廣袖,有如天女散花,也有宋濂詩所詠:“石門碧作山,怒瀉千丈瀑”的神韻。這與“白發三千丈”相似,你是不可以數學的概念去求真的。游山玩水陶冶心情,在於去領略山情水情,也在擁抱大自然中獲得放松心情。《孟子•萬章下》雲:“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這便是所謂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最好的詮釋了。“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那又是一種別樣的心境。
世界是多元化的,山溝溝的文化也是多元化的,好好像一條雨後的彩虹,紅黃藍白黑青藍紫,樣樣都有。我願山溝溝永葆青春原汁味,於生態環境中顯示自己的個性魅力。也留下一些命名的空白,讓游客去當干爹干娘。再見了!山溝溝。此刻我揮別“連天十八瀑”倒沒有韓愈那種“汩汩幾時休,從春復到秋”的感慨,而是要借助他進入創作狀態時的一種好心情:韓愈有《答李翊書》雲:當其取於心而注於手也,汩汩然來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