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沒有來婺源桃溪之前,我被桃溪、孔村、坑頭、龍山鄉搞得很糊塗。不知道它們到底有什麼關系。到那裡游過一遍之後。我才真正弄清了它們之間的關系。原來,坑頭以前又叫桃溪,因晉代人潘岳帶人在此遍植桃樹而得名,坑是方言,其實也就是溪的意思,又有桃樹,又有溪流,豈不是世外桃源嗎?我想當時潘岳在此種桃樹也就是想在此建立理想的世外桃源吧!既然古人都這麼鐘情於這個地方,可見這個地方真的不同凡響。是一個適合人隱居、生活的好地方。
初到坑頭,就被它典型的徽派建築、潺潺的溪流、光滑的石板路所吸引。於是打算在這裡多住幾天。找了一個適合的農家,就住了下來。這家人姓潘,有兩個漂亮的女兒,大女兒去上大學了,小女兒去打工去了,現在家裡就剩下兩個老人,正好有空閑的房間。房子打掃的很干淨,也很整潔,想必是女兒們曾經住過的。村裡的人絕大多數姓潘,他們居住在這裡有一千多年歷史,房子是祖上留下來的。從古樸的牆壁、精細的木雕中可以推斷主人家祖上一定曾經顯赫過,老潘是個健談的人,從他口中,我知道了許多有關坑頭村的故事。知道了坑頭村的“兩多”“兩絕”, “兩多”中“一多”是自古以來文人仕宦多。村民流傳有“進士滿街走,秀才多如狗”之說。村譜載:僅明正德至萬歷年間,該村中進士者就有十一人,任尚書者六人。其中潘璜祖孫三代裡出了九位進士,潘璜一人就先後任過吏、刑、工、兵四部尚書的史實,在婺源輝煌的歷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村中“尚書故居”曾有聯:“一門九進士,六部四尚書”。清初,該村潘姓子弟中舉者亦有二十余人,但多研究學問和著書立說。當代台灣著名紅學家潘重規即該村後裔。 另“一多”是古橋多。至今村中央小溪上歷代所建的三十六座半小型石拱橋,蘊涵著一個意味深長的傳說——村中共出了三十七位達官,其中三十六位系寒窗苦讀考取功名,村人允許其各建一橋(諧“轎”音),以示榮耀;而有一位是花錢捐來的,村人只允許他建半座橋,以警後人。“兩絕”中“一絕”是村中以一口據說是呂洞賓所掘泉水釀制的“老水酒”,譜載明代宰相嚴嵩酷愛飲用。“二絕”是村民引溪中活水入宅放養的“冷水塘魚”,鮮嫩味美而又可入藥。 同時,也知道了坑頭村是書鄉中的書鄉,在古代,這裡的仕人官宦很多。
走在坑頭的石板路上,你確實可以感受到濃濃的書香從滲透出來,這裡的人也不像其粗野的村民那樣蠻不講理,口出髒言,這裡的農民樸實而彬彬有禮。他們會為了方便他人走路,而把自己的牆壁削成橢圓形,他們也可以放下自己的事為你帶路,他們更加熱情的對待陌生人。使你有一種賓至如歸的感覺。走在這樣的村子裡,你會感到很愉悅,很輕松。你可以完全蛻去你所有的偽裝,和他們密切的融成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