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長江到西湖--------------我的江南之行
前記:
2003年暑假,我開始了一個醞釀已久的計劃,那就是:到我向往已久的江南旅游,而且是在沒有父母陪同的情況下!
這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出遠門,也是有生以來第一次沒有父母陪同進行長途的旅行。這一切,對我來講都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這也許會成為我人生道路上的轉折點!誰知道呢?
“江南春光好,風景舊曾諳”畫一樣的江南,我這就來!
第一章:南下的火車
2003年 6 月 28 日,這一天,是我邁向成熟的第一步。這一天下午,我和同學將要坐上南下的火車,去往向往以久的江南。
由於是剛放假,同學們還有將近一半沒有回家。但大多數也在忙碌著整理行裝,這一天很熱,好像老天在有意考驗我們兩個即將遠行的人一樣。但是車票已經買好,行裝已經整理好,什麼都不能阻擋我們坐上南下的火車!下午 2 點多鐘,我和蔡鴻終於出發了!從宿舍樓走到學校北門要花上十幾分鐘的時間,此時正當一天中最熱的時候,我們都身背 10 多斤沉的行李,走上不到 5 分鐘,已是汗流浹背。到了學校大門了,我們打了一輛出租車,前往火車站。
太陽在肆無忌憚的照著,我們就是在這樣的天氣中走入了候車室。由於非典,火車站的人流比以前要少一些,但是健康檢查工作要嚴格的多,我們要填寫健康申報表才能上車,雖然火車站大門口的人不是很多,但是候車室裡卻是人聲鼎沸,此時據我們的火車開車時間還有一個半小時。
時間過的真是緩慢,對我們這些心急的人來說更是這樣,我們恨不得馬上飛到江南去!南京此時離我們是那麼的遙遠有是那麼的接近!
3點 15 分,開始檢票了。由於是暑期,正好趕上大四的學生畢業,我們坐的又是學生專列,所以在火車開動前的幾十分鐘裡,我們看到了許多感人的場景:情侶之間的纏綿,兄弟之間的惆悵……一個個眼睛中都飽含著晶瑩的淚珠,這不禁使我想到一句古詞“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真是“念去去,千裡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我們也馬上就要進行遠行了!
下午 4 點 5 分,火車終於開動了,窗外的人在含情的追逐著火車,眼淚像泄洪的江水一樣湧出,車廂內也是哭聲一片。我在想:三年後的我們是不是也要像這樣一樣?
雖然車廂內大多是畢業的學子,但坐我們對過的卻是和我們一樣,剛剛度過一年的大一學生。他們三人分別是浙江麗水,上海,寧波人。火車內有空調,所以外面盡管很熱,車廂內仍然是涼爽無比,好像我們在通往另一個世界的道路上。
由於是快速列車,停靠的車站不是很多,除了靜海,滄州外,太陽落山之前就再也沒有停靠過什麼車站,晚上 9 點多鐘,火車已經到了濟南站了。
列車上的時間是與外邊不同的,好像電影中的慢鏡頭一樣,放眼望去,只見一片片相同的景色從窗外退去,到了晚上更是漆黑一片什麼也看不見。我只好以發短信聊天來打發時間。同學們知道我去華東旅游的消息,都是先驚訝,再是祝福我旅途愉快!不知不覺中已經入夜……
一天就這樣過去了,在漆黑中,我跨過了黃河,穿過了泰山,就這樣,一步一步的接近最後的目的地—南京……
第二章:細雨金陵
2003年 6 月 29 日,早晨 5 點多鐘,我從顛簸中醒來,我們已經快要到達南京了,此時,蔡鴻還未睡醒。車廂裡的大部分乘客也仍沉睡著。我朝窗外望去,北方那紅頂黃牆的農村建築已經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江南特有的黑頂白牆的建築風格。啊!江南到了!
列車仍然在開著,我的心卻早已飛如金陵城……
6點 30 分,列車經過了著名的南京長江大橋,在火車上放眼望去,浩瀚的長江也決不遜色於我所看過的茫茫大海,滔滔江水就在我們腳下,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長江!心情興奮無比!
6點 35 分,列車終於緩緩駛進了南京車站,停了,車上的人群開始騷動起來,大家紛紛抹了抹惺忪的睡眼,拿下行李,准備下車。
一下火車,熱浪襲來,潮濕的空氣伴著細細的雨絲掛在皮膚上,使我這個北方來客感到萬般的不適!由於還背著沉重的行李,我的衣服不一會兒就被汗水浸濕。到了出站口,檢票員以學生證上沒蓋車票優惠章為由讓我補了 70 元的票,郁悶呀!一下火車,就沒了 70 元!出了火車站,馬上有一大幫人圍上了我們,使那些開旅館的拉客人,我和蔡鴻就隨便的選了一家住下,條件是雙人標准間, 70 元一間。
到了一個陌生的城市,又經過了長時間的鞍馬勞頓,我們迫不及待的想找到一個安頓的地方,雖然旅館的環境很差(好像是在一個廢品站旁)但我們也懶的再去找尋了,更何況我們還背著沉重的行李!
房間定下來之後,放下行李,我們就急忙換上輕裝,准備出發欣賞一下這十朝古都的風貌。我們的第一站是玄武湖公園。
我記得出了火車站的時候看到了玄武湖,所以就朝著火車站的方向走去,好在旅館裡車站不是很遠,步行一刻鐘就能到達。但是我們哪裡認得路!我拿著地圖細細揣摩,好像是大戰之前端看地圖的指揮官,只是我這個指揮官好像並不稱職,在走了大約 10 分鐘後,我們發現:走錯路了!
唉!算了,還是問人吧!一位老者熱情的為我們指了路,並帶著我們走了一段路。呵!南京人還是蠻熱情的嘛!
到了火車站,我們是看到了如鏡般平靜的玄武湖,可是鬼才知道它的入口在哪裡!我們只好叫了一輛電動三輪車, 6 元錢,他把我們拉到了玄武湖的後門(事後才得知,這裡不過是玄武湖改造工程段,而且 6 元錢顯然也是在宰外地人)
這就是玄武湖?顯然這和我們所想像的有很大差異,在我看來,這玄武湖和天津水上公園裡隨便一個不知名的湖沒什麼兩樣,湖水也不是很干淨,湖邊多少長著些未開花的荷葉,加之天空陰沉沉的,似乎看不出玄武湖的特色來!
我們就這樣沿著湖岸走了大約 1 個小時,風景並不是很美!只是另一側的爬滿植物的明城牆多少還能使人看出當年金陵城作為首都的宏偉氣魄!
終於,我們走到了玄武湖公園的入口處。哇賽,門票要 25 元,此時已經渾身濕透的我們決定不進去了,繼續沿著湖岸走下去。我看了一眼玄武門,是在施工,已完全看不出它的本來模樣!可惜!
我們問一個路邊晨練的老人,問他到雞鳴寺要走多久,老人回答說:“不遠,跑十分鐘就到了。”“跑”十分鐘?!我們這是真有些摸不著頭腦了,難道南京人喜歡跑著趕路麼?後來才知道,蘇南一帶的人把“走”稱為“跑” !呵呵,原來如此呀!
我們沿著老人所指的道路走了一會兒,快到雞鳴寺的時候,天空開始下雨,遠望紫金山,只見大片烏雲像帽子一般將山罩住,旁邊的老人說:大雨將至!
雨越下越大,我們被困在解放門城樓下,放眼玄武湖,煙雨中,湖心島依稀可見,細細的水流從解放門那長滿青苔的城樓上趟下,雨中的街道上,行人稀少,不遠處雞鳴寺中傳來陣陣鐘聲,這一切都像是在訴說著南京城的過去,那六朝金粉塗染下的過去……
雨終於小了一些,我們沿著雞鳴寺路走下去,這條路很有特色,由於是建在山路上,從解放門往下走,像是在下山一樣!一邊是清末風格的建築,一邊是有著數百年歷史的雞鳴古寺,雖然路邊那些乞丐和拉人算命的人很煞風景,但仍不足以掩蓋這條路給我留下的美好印像!雞鳴寺路不是很長,一會兒就走到了盡頭,此時雨又下大了,萬般無奈,我只好在路邊小店裡買了把雨傘,沒帶傘的遭遇使我在以後幾天裡屋路在哪裡都一直帶著雨傘。
這時已快到中午,我們決定先回旅館在決定下午的游程,又是問了好多人,我們才到了有通往旅館那裡車的鼓樓廣場,我們站在鼓樓廣場的一座人行天橋上,環顧四周,高樓大廈像群山一樣包圍著廣場,在這裡,大雨中的街道上行人也是很多的,這裡就好像是南京的新生一樣,和剛才那些古樸的景像大相徑庭。
終於等到車了,好像哪裡的公交車都沒有座位!
中午,我們在路邊的小吃攤上買了快餐吃,等我這次江南之旅結束後我才知道,南京的物價是最低的!4元錢的快餐,素菜、米飯、湯都是可以再添的。
在旅館,我和南京的同學聯系了一下,她建議我們下午去雨花台,然後晚上她帶我們逛夫子廟秦淮河。
在休息了 1 個小時之後,我們又開始了新的旅程……
第三章:歷史的訴說
我們將要去的景點是南京雨花台。天空仍然在下著雨,空氣很潮濕,而且很悶,這使得我這個北方人很不習慣也感覺很難受,吸取了上午的教訓,我們下午出去的時候特別記著帶上了雨傘。
南京的交通還算方便,從我們住的小市街道雨花台有直達的公交車。在驅車半個小時,經過了南京中華門城堡之後,我們到了著名的雨花台。
由於非典的影響,加之天又下著雨,所以游客很稀少。站在雨花台入口處,遠遠的高大革命烈士塑像映入眼簾。兩邊道路上的賣雨花石的小攤也乏人光顧,一片肅穆的景像。
雨花台是一個典型的革命烈士公墓,大大小小的雕像,紀念碑掩映在青山翠柏中,一條貫穿整個雨花台的道路作為中心軸鑲嵌在這茂密的樹叢中,沿著這一條路,建築著紀念館,國歌池,忠魂亭等。我們是走的旁邊側路,在於中走了僅僅 5 分鐘不到,道路開始出現坡度,順著斜坡向上繼續走可以看見一條支路連通著一座高閣,這就是雨花台的前身,雨花閣,雨花閣還算高大,由於是建在小丘上,因此站在雨花閣的最高一層,也足可以俯視四級。
雨花閣上比起陸地上涼快了很多,這主要是有風的緣故。站在最高層,向遠處望去,雨花台的整個風貌盡收眼底,不遠處那座高高的紀念碑像寶劍一樣插入綠油油的茂林中。再向更遠處眺望,煙雨中的南京城依稀可見。站在這裡,世人忘卻了這裡是一個革命烈士公墓,而更像是吸引掮客騷人的樓閣。
在這裡照了幾張相片後,我們下了雨花閣。繼續往前走,此時雨已經很小了。又走了一會兒,我們來到了方孝儒墓,來祭拜這位寧死不降的忠士。
沿著側路,我們一直走到了它的盡頭,到了忠祠這是為了紀念文天祥等忠勇之士而建的,忠祠的裡面建築的很別致,有閣,有樓,有園,有圃。來到前庭,只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掛在正門兩邊。屋內肅立著文天祥像,這位漢族的忠士在南宋滅亡之後,自組義軍揭竿勤王,與蒙古人作戰數月,終因寡不敵眾而全軍覆沒。被捕之後,又拒絕降敵,而被殺害,在渡過伶仃洋是作下了這千古絕唱。它的功績和氣節也被世人歷代傳送,成為了忠臣的典範!
穿過前庭,就來到了後院。此時,我被眼前的景色驚呆了:水滴從屋檐上一滴一滴的滴下,好像雨簾一般,青石板地上長滿了青苔,後院是一片竹林,翠綠的竹林,一眼望不到盡頭,只有青石板路通向深處,隱約可見竹林當中有一個竹亭,竹亭旁有一眼古井,全都掩映在高草之中。再往遠處看,就是漫無邊際的樹林了。在這裡,好像時間都停滯住了,這一切都好像是 500 年前的樣子。而這些景色,這竹林,這青苔也是南方特有的,在北方是不可能找尋得到的!
真難以置信,在這以革命烈士公墓著稱的雨花台還會有這樣的世外桃源般的美景。同學不禁說道:連雨花台都是這樣,蘇州園林就更得美不勝收了!
呵呵!光看這些,把雨花台的招牌都忘了。在出了忠祠之後,我們決定去看看紀念碑和紀念館。
雨花台可真是不小,到此,我們已經走了接近兩個小時了。
從珍藏著各式各樣珍貴的雨花石的雨花石博物館中穿過,我們就來到了雨花台的精髓所在—烈士紀念碑。
紀念碑坐落於一個高台之上,也是立於雨花台的中央大道上。在它兩側,一邊是革命烈士群雕,一邊是倒影池。我們就沿著這中央大道向南走,這些紀念性的建築業也就只有宏偉,除了雨花湖,就沒有什麼景色可言了,不過是一種歷史性傀儡,在走馬觀花的看完倒影池,紀念橋,烈士紀念館,忠魂亭之後,我們走到了雨花台的南大門。
實際上,出了南大門,我們已經走出了南京的市區。南大門這裡,人煙稀少,車輛也不多,沒什麼建築,只有雨花台區區委大樓,因為建築得像美國國會大廈一樣,還有一些觀賞價值。南京城真不大,我去過好幾次北京,總覺得北京城要比南京城大多了,事實上也是如此,雨花台距離南京市中心距離就好像軍事博物館距離天安門的距離一樣,可在這裡已是市區之外,我們眼前的即是寧滬高速公路。
剛才已與同學聯系過了,她要我們到長樂路 16 路汽車站等她,可是這裡哪裡有公交車?而且雨也開始越下越大,怎麼才能到長樂路呢?我們一邊想著,一邊沿著馬路向雨花台北門走去。
雨真是下大了,我這是第一次看見江南的大雨。在雨中,我們沿著雨花台西邊的道路走著……
雖然是雨天,可是天氣仍然很悶熱,這可能就是南方雨北方的差別吧!疲憊不堪的我們走了大約半個小時也沒看見一輛公交車,沒辦法,我們決定打車。
在出租車上,看到如此大的雨,我給同學打了電話,想叫她別來了,可是同學倒是挺熱情的。叫我在一個叫做“劉長興”的小吃店門口下車等她,我們人生地不熟也只好靠她了。
劉長興小吃店就在南京夫子廟的對過,等到了那裡,雨似乎也小了很多,過了一會兒更是一點也不下了!此時同學還沒到,我們只好站在店門外等她!
等來等去,大約過了半個小時,她還未到。我們很是著急,肚子也餓了,可是人家沒到,我們也不好進去吃,此時已經是 5 點 40 分了。倒是在等待的過程中,每每有漂亮的金陵美女從眼前經過,我們這才舒服一些,心裡還算平衡!嘿嘿!:)
又過了大約 15 分鐘,同學終於急急忙忙的趕到了!
第四章:風雨秦淮河
已經 6 點多鐘了,我們都餓得不行了,因此,同學一到我們就馬上趕進小吃店裡。同學很熱情,說要讓我們嘗嘗南京的小吃,她點了南京特有的小籠包,鴨血粉絲湯。南京的小籠包不同於北方的大包子,盡顯南方細膩玲瓏的特點,小小的包子,要先用嘴咬開一個小洞,先吸出包子裡面香噴噴的油汁,再整個吃下包子,包子很小,入嘴之後,油嫩細滑,香氣沁人心脾。不知是由於餓了的緣故還是因為本身包子就特別好吃,我覺得那一晚上的小籠包是我吃過的最好吃的包子,直到回到家中,回到了因狗不理包子而出名的天津,我仍然很懷念南京的小籠包。蔡鴻是廣東人,自然很中意鴨血粉絲湯。
吃過了晚飯,同學要帶我們去逛逛南京著名的夫子廟秦淮河。
劉長興距離夫子廟很近,過馬路即是。夫子廟其實就是一條步行商業街,入口處有一座牌坊,上面寫著“南京夫子廟”幾個字。步行街兩邊的建築都是具有明清時代風韻的,又呈現出江南特有的黑頂百牆的特色。南方古建築的屋頂與北方不同,北方的古建築兩邊的屋檐是平直的,向外伸出的要短一些,而南方的屋檐兩邊是向上翹起的,伸出的要長一些。夫子廟步行街兩邊的建築就是典型的南式建築。
步行街不長,不一會兒就到了夫子廟。
由於天色已晚,夫子廟已經謝絕參觀,不過我們還是可以大體上領略到夫子廟的風貌。而夫子廟正對的就是秦淮河。
真的跟照片上的一樣,秦淮河伴池兩邊盡是明清建築,燈影重重,不僅使我想到了朱自清所寫到的“漿聲燈影中的秦淮河”,這就是我向往的秦淮河,那個散發著六朝金粉香氣的地方,在嘈雜的人群當中,它就那麼靜靜的躺著,仿佛在訴說著那書不盡的風花雪月,那說不完的愛恨情愁……
幾百年過去了,夫子廟的香客走了又來,最後歸於流俗,江南貢院的儒生走了又來,最後歸於沉寂。世界在變,永恆的只有秦淮河那不息的河水。
一千多年來,秦淮河見證了烏衣巷的人來去匆匆;見證了王謝堂前的車水馬龍;見證了媚香樓上李香君的婀娜多姿……
作為南京歷史上最為繁華的地方,“十裡秦淮十裡煙雲”是對秦淮河兩岸青樓林立,歌舞升平的最好寫照!
也許就在五百年前的今天,就在這個地方,還是那一條秦淮河,岸上過往人來去匆匆,岸邊青樓酒家裡更是人聲嘈雜,大堂裡漂亮的金陵歌女在彈唱著動人的歌曲,風塵僕僕的儒生們正擁擠著走進江南貢院,夫子廟前停著一坐華麗的轎子,旁邊錦衣士衛正威嚴的肅立兩旁,秦淮河上舟楫如雲,河岸綠窗朱戶……
這就是秦淮河的過去。
可惜五百年轉瞬即逝,好像秦淮河裡流淌的河水一樣。物是人非,昔日繁華“總被雨打風吹去”,如今的秦淮河一如中國其他人文古跡一樣,被商業之氣侵染的遍體鱗傷:烏衣巷的牆邊掛著“小商品市場”一個不大但是很刺眼的招牌;秦淮河伴池的白牆上人為地用霓虹燈標示著“秦淮人家”幾個大字;古樸的秦淮河中非要不協調的弄上幾個噴泉;江南貢院的牌坊上也必定鑲著刺眼的霓虹燈;古色古香的建築物中竟然不倫不類的擺放著摩登時裝;發散著書卷氣的夫子廟旁也被那些販賣雨花石和廉價工藝品占去……
不知南京人是否不願回憶那六朝金粉濃抹的時代!但好像我的那位南京同學也似乎不大贊同現在的秦淮河。
秦淮河!風雨中的秦淮河!2500年的秦淮河!在今天,仍然靜靜的淌著……
第五章:夜金陵
逛完了秦淮河,已經是晚上九點多鐘了,此時陰霾的天空中又下起了雨。同學說去坐公交車,回鼓樓,順便也讓我們見識一下南京的夜景和新街口商業區的繁華。
南京的公交車還算方便,等了不一會兒,車就來了,而且還有空坐,在車上我們經過了南京最為繁華的新街口商業區。那裡,絲毫看不出十朝古都的深沉和莊重,反而像大連一樣散發著暴發戶一樣的欣喜。在新街口,高樓林立,燈影重重,車輛魚貫而行……好一個現代化大都市!
到了鼓樓廣場站,我們下了車。要找車站,也順路送同學回家(畢竟人家是女生),我們來到了南京大學,全國排名第三的高等學府,不過我還是喜歡它的原名—國立金陵大學
在路上,我們又經過了南京的鼓樓,真正的明代建築!但可惜的是由於時間太晚了,加之還下著雨,我們沒有進去參觀!
到此時,今天已經斷斷續續下了一整天的雨了,我們在雨中開始的今天旅程,也即將要在雨中結束了。
在謝過同學之後,我們坐上了 35 路公交車,趕回我們的旅館。
回到旅館,我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放下東西,躺在床上,深深的喘一口氣!我先去洗了個澡,出來時,蔡鴻已經入睡了,於是我也關上燈,躺到床上,放松身心。外面的雨仍在不停的下著……我也漸漸的睡著了!
第六章:中山陵
2003年 6 月 30 日,早上,天空中仍然在落著細細的雨絲,經過了一夜的休息,我們都恢復了不少體力,今天是我們在南京呆的第二天也是最後一天了,我們今天將要去的是馳名中外的南京中山陵。
由於有著昨天剛來時的教訓,我們今天出去時也帶著傘。南方的早晨,遠不如北方那般涼爽,悶熱的空氣仍然撲面而來。我們的旅館是在一個自由市場裡面,因此,吃早飯是大可不必擔心的。南京好像也有類似天津的煎餅果子的小吃,叫做煎餅,是一層薄薄的雞蛋餅夾著兩根油條,在抹上些辣醬,面醬,撒上些芝麻,蔥花之類,吃起來雖沒有煎餅果子那樣順口,可也稱得上是別具風味!
南京有專門的公交線路直達中山陵。由於中山陵,明孝陵,靈谷寺三個景點是連在一起的,所以我們決定買聯票( 56 元)。等到了中山陵,雨已經停了。此時太陽已然高懸空中,空氣反而變得更加悶熱。
進入中山陵景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高大的石制牌樓,從牌樓上所書的“博愛”兩個金字我們可以得知我們已經走進了這個偉人的陵寢。放眼望去,牌樓後面是一階階數不完的台階,直通山頂,真是雄偉異常!中山陵是建在高山上的,從山下有寬闊的台階一直通向山頂,好像一條玉帶鑲嵌在山間。
中山陵兩旁雖說綠樹成蔭,可是台階上決無半點遮陽之處。我估計,這時的氣溫應該可以達到 30 攝氏度以上,相對濕度又很大,所以不一會兒我們的衣服就全被汗水浸濕了!好不容易爬到了中央一個碑亭中,停下來少做休息,只覺得這高大的碑亭中涼風陣陣,使人心曠神怡,真是一個風水寶地!
可再往上看,卻還有一多半的台階要等待我們征服,想要拜祭偉人的陵寢還真要付出不小的辛苦啊!
這時的南京,天高雲淡,一掃昨日的陰霾。太陽熱辣辣的照耀大地,我們的淡影是那樣的疲憊……
又是爬了不知多少台階,又是一座碑亭立在我們面前,高大的建築物上刻著醒目的“天下為公”四字孫中山先生著名的語錄。裡面立著當年中山陵完工時的碑刻銘文“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於此”。穿過這個碑亭,在我們眼前的又是那數不盡走不完的台階,慶幸的是這一次,我們隱約可以望見山頂的孫中山紀念館。
有了目標,這也使我們信心倍增。於是,我們馬不停蹄的繼續攀登!
終於,我們終於爬完了所有的台階!此時的我們已經累的幾乎要倒下了!雖然一把雨傘並不沉,可是在我們看來已是重重的負擔!我們回過頭去,回望我們走過的路:那是一條長長的望不到盡頭的路,直挺挺的伸向山下。我此時心中充滿了喜悅和成就感:那就是我們上山的路麼?我終於明白了:膜拜偉人是會使人的身心得到鍛煉的。
中山陵的頂端是一座高的紀念堂,比起北京的毛主席紀念堂毫不遜色,雖說是建在山上,雖說走山路爬台階又是那麼的漫長和辛苦,但這裡的游人卻是摩肩接踵。紀念堂的門楣上像山下的牌樓一樣,書著“民族,民生,民權”的三民主義,上面一塊石匾刻著“天地正氣”四個大字。整個建築物高大宏偉,在它面前,任何人物都變得那麼渺小。
走進紀念館,首先是一座孫中山先生的漢白玉雕像,據說這是一位法國雕塑家在孫中山先生逝世後的作品。雕像上的孫中山先生翹腿正坐,表情嚴肅,威嚴的望著大門,望著山路,望著南京城,望著整個中華民族!從他微皺的眉宇間似乎我們還可以看到當時正處在水深火熱中的中華民族,這位為中華民族操勞一生的偉人,逝世時只有不到 60 歲。
繞過雕像,我們就走進了停放著孫中山先生靈柩的房間,房間不是很大,屋頂是圓穹的,鑲著像征著國民黨的青天白日,它下面,在一個圓池當中,靜靜的躺著孫中山先生的漢白玉石棺,這真是激動的一刻,我怎麼也像想不到這小小的不到 180 釐米長的石棺中堂著的竟然是一位撼倒滿清王朝的巨人!
到這裡,從紀念館出來,中山陵的參觀游覽已經結束了,在下山途中,我回望孫中山紀念館,看到有越來越多的人正在如我們剛才那般辛苦的往上爬。此時已經是中午 12 點多了,太陽和剛才比起來,又毒了很多,可是參拜中山陵的人卻絲毫沒有減少!在對網上購物都習以為常的 21 世紀,為什麼還會有那麼多的人不辭勞苦的對中山陵垂以青睞的目光呢?我思索著……
第七章:靈谷勝境
下了中山陵,我們再也沒有力氣步行到達 2 公裡外的靈谷寺了。幸虧中山陵有直通靈谷寺的電動火車,我們上了車!
一路上,我們穿行在密林之中,不寬的柏油馬路兩旁挺立著高大的樹木,把馬路遮得嚴嚴實實,這也終於把我們從陽光的肆虐下解救了出來。
好景不長,不一會兒,就到了靈谷寺入口處,時間過的可真快呀!才涼快了一小會兒的我們又要走入熾熱之中。因為時間已經是正中午了,所以游人又變得稀少起來,只見入口處的牌樓上又是用金字題寫著“靈谷勝境”,穿過這道牌樓,走不遠就是著名的無梁殿了,這也是靈谷寺內保存的唯一明代建築,據說這座建築物在建造時沒有用一根木梁,也可以說的上市中國建築史上的一個明星。
走進無梁殿,裡面陰冷怡人,氣溫比屋外下降了很多。民國時期的無梁殿,被用來紀念抗日戰爭中死難的國民黨軍人,裡面牆壁上刻有有陣亡將士名錄,現在的無梁殿已經改為了台兒莊戰役紀念館,但所陳列的大多是中國如何受蹂躪,大概先前的國民黨軍人的事跡已經被抹去了吧!
無梁殿裡是如此的涼快,以至於我們走出去的時候,馬上感覺到熱浪襲來。走出無梁殿,前面出現的是一片密林,一條石板路穿林而過,走過石板路,出現了一個花壇倚靠在一座小山丘上,此時已經是中午 1 點了,我們又是飢腸轆轆,又是酷熱難當,上了山,才發現這小丘遠不如我們想像的那般清靜,山丘上又一個小飯館,是專賣齋菜的,旁邊一個古色古香的樓閣中也是一個小賣部,出於經濟上的原因,我們就在那個小賣部買了碗泡面充飢,雖說只是一碗泡面,卻要比外面貴上一倍。
飽餐一頓之後,我們已是大汗淋漓,可是時間不等人,我們必須馬上出發去登靈谷塔。
靈谷塔建於 20 世紀 20 年代,是為了紀念北伐陣亡的將士而建的。它本身就建在高處,又高出 60 米,因此是一個極目遠眺的好地方。
登靈谷塔大概耗掉了我們最後的體力,等登上塔之後,我們幾乎是暈頭轉向,累的就快要摔倒了,好在塔上風很大,使人暑意頓消。
站在靈谷寺上向外遠望,只見一邊是在連綿的鐘山(又名紫金山)懷抱之下,一邊是空曠的南京市區,只在很遠處才隱約可以看見南京市中心的幾座高樓。塔上的風像肆虐的洪水一樣撲面而來,人們都不得不向圍欄後面稍稍後退,好像怕被這狂暴的風卷走一樣!在靠山的一邊,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西邊的中山陵,我們甚至也可以看到西邊更遠更高處紫金山天文台的身影。在塔上,我們不敢向下望去,在我們看來下面就是萬劫不復的深淵……
在塔上,我們休息了一段時間,總算恢復了些許體力,可問題是,我們還將要去明孝陵,更要先走出靈谷寺,我們吃的消麼?
沒辦法,路都是人走出來的,我們決定下塔。
真是上山容易下山難,一層層轉下去之後,我們都不禁感到了眩暈,地面上的風溫順了許多,好像也被這酷暑征服了一般。
我們出靈谷寺走的是另外一條路,誰知竟誤打誤撞來到了真正的寺廟—靈谷寺,天知道這寺廟為什麼建在這麼偏僻的地方?!寺廟門前也沒有多少開闊地帶,是被一座小山擋住了,有意思的是寺廟門前竟然立著一個集成電路卡電話亭,裡面分明有個和尚在打電話,這些出家人不是講究六根清靜麼?呵呵!鬼才知道怎麼回事兒!
好在靈谷寺景區外有通往明孝陵的公交車,最令人激動的還是—車上有空調,雖然只有短短的兩站地,可對於酷熱難當的人們來說已經足夠了!
第八章:明孝陵懷古
明孝陵到了。我們下了車,朱元璋的陵寢可遠遠比不上孫中山先生的中山陵。也許是因為時間較中山陵久遠的多緣故(大概早中山陵近 600 年)
明孝陵像中山陵一樣,不,也許應該顛倒過來說,明孝陵也是一條山路直通向山上的,不過 600 多年的風風雨雨早已把通往山上的台階打磨的支離破碎,山門樓牆上的紅色粉漆也已經褪色不少,明孝陵有一點不同於中山陵,中山陵上一點遮蔽陽光的地方都沒有,可是明孝陵裡面卻綠樹成蔭,我們正在慶幸之中,突然,天空臉色突變,漸漸的,烏雲湧上天際,細小的雨滴有淅淅瀝瀝的滴了下來,我們帶了一天的傘這時候才派上了用場。但老天好像是故意位我們安排這樣一個凄涼的氣氛一樣,天空陰的厲害,卻也只是陰,雨不一會兒又停了。
明孝陵在這 600 多年來歷經風雨,受盡磨難,先是明末李自成一把大火將這位明朝開國皇帝的陵寢燒了個精光,後又有滿清騎兵攻陷南京滅亡南明時又將這才熄的火又復燃了起來,接著到了近代,日本侵略軍的鐵蹄又踏破了這鐘山的安寧……和年輕的中山陵比起來,明孝陵就好像一位垂暮的老人一樣,慢慢的,靜靜的等待著被歷史所湮沒。
明孝陵是沒有正殿的,它真正的正殿早已在 300 多年前毀於兵火,雖然清朝時曾經重建,但規模已大大的縮小,現在所謂的正殿四周仍可看到它輝煌時留下的石柱痕跡。
在雜草間,我們仍然有可能幸運的看到一些明代的遺跡。
穿過那個所謂的正殿,我們來到了一座城樓前,灰黑的城牆早已破損不堪,城牆下已被青苔染盡。城牆上一個沒有屋頂的閣樓立即引起了我們的興趣。
那滲水的城樓大門,好像是通往另一個世界的甬道一般,樓梯早已被水侵蝕,正像石鐘乳一樣慢慢的消亡……
城樓的樓體上也不斷滲著水,好像不夠堅固的堤壩一樣,走出這恐怖的甬道,使一座大山擋在面前,正對著甬道的是一面黑乎乎磚壁,上面模模糊糊的寫著“明太祖葬於此山”,啊!這座山竟然就是明朝太祖皇帝的葬身之處,這位舉起反元大旗,進行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農民戰爭,並最終建立了明王朝的歷史巨人竟然就靜靜的躺在我的面前,雖然說我們並不知道它的確切下葬之處,但我有理由相信他早已和這座大山融為了一體!
走上城樓,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那個沒有屋頂的建築物,好像未完工一樣。似乎它本不該這樣…果然,這建築物的屋頂果然又是在一次戰爭中毀滅。看到這個殘缺的建築物,似乎那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就在我的眼前:勝者為王敗者寇,滿臉喜悅的勝利者,不屑的將一把火把扔向了這敗者的廟宇,以表示對敗者精神的徹底毀滅,大火就這樣燒了起來,一天,兩天…終於,這殿堂的木制結構全部燒毀之後,再沒有什麼可以助燃的了,大火終於偃旗息鼓……就這樣, 300 多年後,連推翻那勝利者王朝的人都已靜靜的睡下時候,我,站在了這裡,跨越了三個時代,三個王朝,六百多年後,我又來到了這裡,靜靜的傾聽著這殘缺的殿堂訴說……
明孝陵到這裡已經走完了,朱元璋的葬身之山成為了我們的終點站。
明孝陵也同一切皇家陵墓一樣,是沒有其他出口的,就好像埋藏在這些地方的皇帝一樣,一旦進來了就別想再出去。我們也只能原路返回。
出了明孝陵,沒走多遠就是南京著名的石像路了,就是那條兩旁擺滿了文武官員和虎像麒麟等像征帝王權力的雕像路。路很窄,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陰森可怕,倒是路兩旁綠樹成蔭,比起二陵來好了許多。
兩旁的石像很高大,石馬就是跪著,我們也爬不上去,路上靜悄悄的,就我們兩人,反倒顯得莊嚴肅穆。
由於我們已經疲憊不堪,所以也沒久留,走了一遍就急急忙忙的上了返回南京市區的公交車了。
在車上,我想來,南京定是塊兒風水寶地,不然怎會又那麼多的人死後想著葬身於此!整個南京,像一座天然的歷史博物館,從悠悠的秦淮河,到雄偉的中山陵,到莊嚴的雨花台,再到頹敗的明孝陵,更到我們將要去的民國總統府,似乎中國一千多年來的歷史都濃縮在了這小小的城市之中。
第九章:在南京的最後時光
南京曾經是十朝古都,遠的不說,近的就有明(初),太平天國,民國三個歷史時期把南京定為了首都,尤其是民國時期,南京作為首都長達 38 年之久,南京的總統府(含太平天國天王府)就成為了南京的一大名勝。
再過幾個小時我們就要離開南京了,這裡是我們在南京的最後一個景點,下午兩三點鐘的南京,悶熱難耐。好在從中山陵到總統府的公交車,一路上,我們經過了明故宮,這座所謂的故宮已遠不如北京的故宮那般雄偉,只見一座建築孤零零的立在一片空地上,就像現如今的南京,風光早已遠去,那秦淮河邊的勝聲怨曲已隨昨日的冷風逝去……
總統府門前在修路,車輛在馬路的轉彎處很是擁擠,總統府門前塵土飛揚,在加之悶熱潮濕的空氣,使人感到快要窒息一樣。
此時已是下午 3 點 30 分,我們覺得已經不能再細細品味總統府的悠悠歷史了,因此,我們決定不盡去參觀,只在門前拍照留念。
總覺得總統府滄桑的城牆上的“總統府”三個新做上的大金字有些破壞歷史氣氛,是的,在南京的兩天,我們看到了不少破壞歷史的行為,也對不少古跡或是人文景觀遭到商業氣息的侵襲而感到遺憾!
在總統府門前留了影之後,我們也該結束我們的南京之旅了。
由於找不到回旅館的車,只好先坐車到火車站。
到了火車站,已是下午 4 點多鐘了,可是天空仍然像下了霧一樣的悶熱潮濕,我們經過了一天的辛苦旅途已經累的不成樣子了。還好火車站附近有不少電動三輪車,我們又可以免於步行了。
南京雖說是一個高度現代化的大城市,但市政建設卻不敢恭維,除了滿街的破舊住宅樓之外,到處橫衝直撞的這種電動三輪車也大大的影響市容(就像天津滿大街的大發車一樣)
我們回到了旅館取回了行李,回到火車站時卻發現最早的一班開往鎮江的火車竟然是晚上 8 點多鐘的,而此時才 5 點多,我們不願等待,於是就去了長途汽車站。
不知是因為南京到鎮江太近了,沒有人做長途生意,還是當天開往鹽城的車少,長途汽車站門口的私人車幾乎都是開往鹽城的,一趟開往鎮江的都沒有。我們只好買晚上 7 點鐘的長途汽車票了。
南京的長途汽車站是我們在南京呆的最後一個地方,汽車站似乎比起火車站來要氣派許多,也可能是因為火車站在整修的緣故吧!
在汽車站裡呆的近兩個小時,漫長而乏味,雖然有空調,但車站裡的溫度仍然很高,然而比起外面的蒸籠(等去了上海,杭州,寧波之後我才知道什麼是蒸籠)來還是涼快了許多……
漫長的 1 小時 40 分鐘過去了,是我們的那班車開始檢票了,我們終於要離開這座千年古都了!
下了站台,悶熱的空氣迎面撲來,車就在前面。此時,天空又陰上來了,似乎注定著我們在雨中來,也將要在雨中走一樣,即將離去的我不禁回了回頭,意味深長的看了這座滄桑的城市最後一眼……
第十章:江蘇大學
南京到鎮江走的是寧滬高速公路,大約 1 個多小時就到了,比從天津到北京還近。我們的車是開進鎮江火車站旁的長途汽車站中,車還沒停穩,門已打開,於是便有一大幫拉客的人跳上車,開始大聲嚷嚷:“揚州!有去揚州的沒有?”像歹徒打劫一般。
沒有理會那些人,我們徑直擠下了車。此時是晚上8點50分。
鎮江的夜晚更甚於南京,悶熱的可怕,站在路邊,汗就一滴一滴的往下流。由於我們到鎮江只是過一夜,沒有打算到哪裡游玩,所以蔡鴻就找他的高中同學,讓他幫我們在他學校找個地方過一夜。
在鎮江火車站的前廣場,我們等到了蔡鴻的同學。老同學見面,分外熱情,不停的說,只是他們所說的客家話我基本上聽不懂,比較郁悶!天氣實在是太熱了,又找不到公交車,加上都九點鐘了,我們還沒吃飯,所以蔡的同學就決定打車去學校。
蔡鴻的那位同學姓莊,一副典型的廣東人模樣。他在江蘇大學上學,它的學校在郊區!
到了目的地,我們從車上下來,此時我們的衣服幾乎都被汗水浸濕了(我們一直背著近20斤沉的背包)。下車之後我們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吃飯,由蔡鴻的同學請客。
看來天底下所有的大學附近都是不好管理的地方,天大的天南街我就很熟悉,在這裡,江蘇大學的對面又是店鋪林立,便道兩邊也是污水橫流。
我們是在一家很小的路邊小店吃的晚飯,店裡沒有空調,衛生狀況很差,連電扇都快壞了,我們的菜裡又有辣子,因此我們是一邊吃飯一邊抹汗,臉上,身上,到處都被汗水浸著,連眼鏡都有些戴不住了。那滋味真是痛苦!
吃飯時,蔡鴻和他同學一直在說一些我聽不懂的方言。
吃完飯已經十點多鐘了,我們又背上了包,准備進校了。
江蘇大學裡面很大,好像比天津大學還要大,人也挺多,不寬的馬路上人來人往,一點也不像晚上十點多的樣子,我們在江大裡大約走了一刻鐘,經過了兩個大操場才進入宿舍區,這時天空中又下起了雨,而且越下越大,南方的天氣,下雨時也不能感覺到一點涼爽。
天哪!他同學的宿舍竟然在7樓,等我們爬上之後已經累的不成樣子了,簡直跟剛潛完水一樣,渾身上下都濕透了!
江蘇大學的宿舍裡,一屋子有四個人,每間宿舍的對面是衛生間,可以洗澡(只不過一年四季都是涼水),每兩間宿舍由一個大陽台連通著。
我們到的時候,寢室裡正像每一個大學一樣,在進行娛樂活動:一個人玩電腦,一些人圍在一旁看著。簡直和我們一樣一樣的!
他們學校宿舍裡的家具比我們宿舍的強,雖然他們是上下鋪的那種,可是寫字台上有書架和櫥門,空間比我們多!
由於我們去時,他們還沒考完試,學生都在學校(除了一些上網上通宵的)我真懷疑有沒有地方睡覺!因為無論哪一屋都是滿員的。
外面的雨越下越大,因為我們地處七樓,視野比較開闊,我甚至似乎看到了遠處在昏黃的天空映照下的長江。
他們宿舍也有天津人,但似乎不太合群,我只知道他是河北區的。
時間過得很快,我覺得有些困乏了!在一看表,已經11點半了,於是問蔡鴻,到底有沒有地方睡覺?我不知道他是怎麼跟他同學說的,但好像是要給我們找一間有人上網上通宵的宿舍。
他同學先叫我們洗澡,並熱情的叫我用他的洗發水,我倒是總怕麻煩人家。江蘇大學的衛生間挺干淨,可能是因為一個宿舍一間的緣故吧!唯一遺憾的是沒有熱水,但此時我們已是人困馬乏那裡還管得了這麼多!用涼水好賴衝了衝之後我就出來了。
這時突然熄燈了,比他同學跟我說的時間提前了半個小時。有意思的一幕開始了,就像我們學校那樣,開始有人站在陽台上大喊大叫,不一會兒,垃圾就紛紛飛出了窗外,好像是在對提前熄燈提出抗議一樣!這些太熟悉了,我們學校常常會出現這樣的事情,唯一不同的是:這裡比我們那裡文明,我們學校晚上鬧的時候總是有很多人在大聲講髒話……
那位莊老兄真是熱情,一屋一屋的找有沒有兩個人出去上通宵的,最後總算有一個寢室有這麼兩個“人才”,我們才得以入住!
鎮江的夜晚,雖說下著瓢潑大雨,但悶熱得嚇人!躺在床上,渾身的不舒服,剛才洗的澡,全都作廢了,就這樣,在嘩嘩的下雨聲中,我們度過了在鎮江江蘇大學的一晚……
第十一章:從鎮江到無錫
早上,外面還下著不大的雨,我們7點多鐘就起來了。在衛生間,我才確認了昨天晚上我看到的確實就是長江,只見浩瀚的長江在遠處在煙雨中無聲的奔流著,江上隱約可以見到幾只孤零零的小船在緩慢的移動著……而江對面就是淮北名度—揚州!
莊老兄帶我們到他們學校的食堂吃的早點。天亮了,我這才有幸見到真正的江蘇大學,學校環境挺不錯,校園裡面還有一座小丘,上面還建了一個亭子,好像公園一樣,這就是江南的大學!
就這樣,蔡鴻的那位同學將我們送到了學校門口的汽車站。汽車站上等車的人很多,大都是學生,操著不同的方言。
不一會兒,汽車來了,我們和莊老兄道了別,我還邀請他有機會到天津來玩。如我們所料,車上不可能有座位,好在休息了一夜的我們多少恢復了些體力。
汽車經過的地方大概是鎮江最為繁華的地段,車輛很多,發生了堵塞,我們的公交車不得不停了下來。但鎮江的路況好像不是很好,很多地方道路都很泥濘,有些鎮江老百姓就穿著雨鞋淌著泥水過馬路。
到了火車站,鎮江的火車站雖說小但還算整齊干淨,可能跟人少有關系吧!又是繁瑣的填寫健康申報卡,由於非典我們一路上不得不沒完沒了的填寫!
還算走運,有很早的火車到無錫。由於馬上就要發車了,我們急急忙忙的走進候車室。
這裡還是鎮江,可是不一會兒就要到無錫了,以一出《白蛇傳》中的水漫金山而出名的鎮江,我還沒來得及看它的正臉就要匆匆的離去了!鎮江三山(焦山,金山,北崮山),有機會我定要來一睹你們的芳容!
火車緩緩的開動了,我們買到的是無座的火車票,好在從鎮江到無錫只消短短的一個半小時。
江南的景色真是不同於北方,車窗外,放眼望去,盡是稀疏的民居和一片片的水田,民居也都是那江南特有的黑頂白牆的樣式,幸運的話還會看到有帶著鬥笠的農民在田間插秧……
站著的滋味真不好受,好在無錫很快就到了。
下了火車,令我驚奇的是,無錫的氣溫似乎比鎮江要低很多,雖說比不上北方的避暑山莊涼快,但也說的上是比較怡人了。正因為如此,我們在無錫住的是沒有空調的旅館,兩個人才50元,我們那間屋子的窗口正好面對著京杭大運河無錫段的一段水路。
我們到達無錫時是上午十點多鐘,我們在安頓好了之後已經是中午11點了我們決定下午去錫惠公園游玩。
由於我們住的旅館距離火車站很近,因此交通十分方便,到錫惠公園有直達的公交車,在車上,一個無錫當地人對我們十分熱情,在問明我們的目的地後熱情的囑咐我們不要坐過站,並介紹無錫近年來的發展情況。令我們省去了不少麻煩,我們真得由衷的感謝他。在路上,在路過京杭大運河時,我們看到寬闊的運河中心有一個不大的小島,島上有著一個廟宇似的建築,還有綠樹環繞,真乃江南奇景!後來才知道,這個小島原來叫做黃婆墩,至於具體為什麼叫這個名字,有什麼典故,什麼故事,什麼歷史,我就不得而知了。
第十二章:再聞二泉映月
汽車到站了,下車後,我們看到兩座孿生兄弟一樣的山橫在我們面前,公園就在山下,我們進了公園,發現裡面有人並不是很多,想必又是因為非典的緣故吧!
南方的公園,綠樹成蔭,並大都有湖或是小溪,錫惠公園也不例外。
進了公園大門,我麼按照門票上的地圖向西走,不一會兒就看到在山腳下的石壁上,雕刻著九龍壁的圖案,這雖然是與北京九龍壁等大仿制的,卻絲毫沒有北方九龍壁的莊嚴,反而像城市雕塑一樣的親人,這大概就是南北方在人文上最顯著的差別吧!
在往前走,我們來到了一個不大的湖邊,這湖雖說不大,但景色卻很迷人:像鏡子一樣的湖面,躺在錫山和惠山兩座山之間,真可稱得上是湖光山色!河面上又有幾只小舟在緩緩漂動,湖邊的垂柳幾乎要把纖細的身軀伸到這誘人的湖中,遠處的惠山山間,陽光正好從山峰後映射過來,照在湖面上,夾著倒影著的山巒,使人感到如臨仙境一般……
湖邊有一座石牌樓,上面寫著“映山湖”。好恰當的名字!也許幾百年前的今天,一位掮客騷人正是看到了我現在看到的景色,於是才將這迷人的湖命名為映山湖。
離開了映山湖,我們再往前走,就要到寄暢園了。我們之所以要選擇錫惠公園作為我們無錫之行的第一站,是因為錫惠公園的寄暢園中,有曾經誕生並洗練過名樂“二泉映月”的天下第二泉。
寄暢園以前曾經是達官貴人的私人庭院,園中有假山、池水、亭台、樓閣、山泉、古井等景物。
進入寄暢園,我被眼前的景像驚呆了!白色的院牆,黑色的牆頂,中間又有雕花閣窗點綴其間,一層一層的院牆掩映著,然而卻擋不住牆後的綠樹紅花越牆而出,池中清水,有紅色鯉魚暢游其間,人來不驚。蜿蜒曲折的走廊四通八達,一道道門牆將走廊隔成幾段,隔牆上又有風雅好聽的名字,有的名曰:通幽,有的名曰:出雲,有的名曰:竹徑……整個園子,清水通繞,綠樹其間,又有鳥鳴陣陣傳來,給人一種清雅脫俗的感覺。
這就時無錫的寄暢園,它尚且如此,我真不敢想像蘇州的園林將會是多麼的美麗!
其實,這些景色只是我初進寄暢園時看到的,園內更是別有洞天!
再往裡走,有一個古建築,前面的牌樓上寫著“華孝子祠”,是乾隆皇帝的御筆題書。祠中的小亭子中有一眼古井,雖經數百年,然井水卻不曾干枯。
出了孝子祠,又是一道隔牆,從圓圓的門中走過,就來到了著名的天下第二泉,泉水不停的從龍嘴中湧出流入下面的池塘中,池中有紅色鯉魚游來游去。池塘邊是一座閣樓,裡面有藝人穿著古裝在彈奏著名曲“二泉映月”,樂聲婉轉動聽,伴隨著那嘩嘩的水聲,使人好像回到了那釃酒臨風的時代。閣樓後邊的牆上浮刻著“天下第二泉”五個大字。這裡就是盲人藝人阿炳的創作之地?在這種地方,怪不得會創作出那麼動聽的樂曲出來呢!
在閣樓一邊的院牆上,又開了個門,門外是一座假山,怪石嶙峋,假山上還有一條山路,順著山路向上走去,可以看到有一個沒有水的淺池,池底有一個小洞,據說隨著太湖漲水會從洞中冒出汩汩清泉,可惜我未能親眼看到那動人的一幕!
假山並不高,山上有一座涼亭,亭子兩邊的對聯上寫著“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這是多美的景色呀!人生得睹此景,足矣!
下山的路平緩了許多,然而卻是繞山而下的,我們看不到山那邊的景色,只好沿著小路像走迷宮一樣在怪石中穿行。直到走完了這條不長的小路,我們才終於可以得見山那一邊的美景:碧清的池水倒映著池邊的亭榭,曲折的小橋連在水上,周圍綠樹蔥蔥,池水中大紅鯉魚歡快的游來游去,遠處還有兩個游人在向池中投放著魚食,魚兒正從四面八方彙聚而去,遠處的庭院中,正有人靜靜的坐在藤椅上悠閑的品著茶,竹林就映襯在這些景色之後,而我們這邊,細細的溪水從假山之上流下,灌入池中,山邊有棧道通向池那邊,棧道上正有游人在仔細的拍照……這是人與自然少有的幾次和諧統一,大有景在身外,身在景中的意味!
我們走過棧道,就來到池水的那一邊,從這一邊,在回看我們來時的假山,只見池水倒映著假山的身影,山上的綠樹在這邊看來更綠了,山間的清泉在這邊看來更清了,山中鳥兒的啼鳴在這邊聽來更翠了,正所謂風景這邊獨好!
穿過一條幽靜的走廊,我們就到了寄暢園的另一邊,在這一邊,首先是一座“二泉書院”,院中陳設古色古香,具有江南特有的建築風格。出了書院,我們也就來到了寄暢園的盡頭,但這盡頭正是憑古吊今之處。院牆邊的一座大石頭,組有一人長短,旁邊的說明上寫著“聽松石”,好像幾百年前正是有一位名人躺在這石頭上傾聽著松濤陣陣。石邊,一棵粗大的槐樹像衛兵一樣守護著這美麗的庭院,從樹上的銘牌來看,這棵樹已經經過了600年的風霜雪雨。樹那邊是一座石橋,雖說橋下只是一泓池水,而站在橋上卻也能感到古風陣陣,松濤轟鳴。過了橋,就是一座御碑亭,不用想,定是那多才多藝的乾隆皇帝留下的。雖然經過了200多年的衝刷,碑上的文字已經模糊不堪,但仍可從這塊碑上看出一代帝王對於這小小庭院的厚愛!
至此,寄暢園算是把它的全景都展現在了我們面前,這小小的江南庭院,美而不艷,雜而不亂,幽而不靜,沒有北京園林的貴族氣息,它有的只是那散發著誘人清香的平民之氣,寄暢園堪稱我所見過的最別致的園林!
第十三章:逛無錫
出了錫會公園,出了幽靜的寄暢園,我們卻一下子置身於鬧市之中。錫惠公園後門的窄窄的馬路上,汽車來回穿行,摩托車橫衝直撞……
我們趕緊走入一條小胡同內,說是一條小胡同,但兩旁民居之間的距離還是蠻寬的,這主要是因為一條悠長小河將兩旁的民居相隔開來。河邊盡是郁郁蔥蔥的樹木,有台階通向河中,正有百姓在河中投洗衣物,河上有一座石橋連通兩岸,兩旁的民居,盡顯江南特色……這就是典型的江南景色呀!我終於第一次看到了照片和畫中的江南景色!在沒去那些水鄉小鎮之前,無錫的這些景色確實令我大開眼街。
在一處民居前,我們駐足下來:這是一條很深很窄的小巷,房屋破舊不堪,白石灰牆托著木制結構的屋頂,看起來古色古香!我們順勢走進這深巷裡,誰知巷裡這民居的主人將我們叫住,在說明身份和來意之後,主人愉快並熱情的叫我們進來,並用不地道的普通話為我們講述著這房屋的歷史,從他的口中,我們得知這間民居已經有500多年的歷史,雖說我們並不能肯定他所說的話,但也有理由相信這房屋已經很有年頭了。這時,房屋主人指給我們牆角的一快殘碑,請我們辨認一下碑上的文字。顯然,碑上刻著的是篆體字,也顯然,我們誰也不能完全認出那些字,只是可以看出有“掃墓”兩個字,對於主人的熱切期望,我們只能說抱歉了。
走出這間民居,我們也就走出了這片幽靜的住宅區,又是一條嘈雜的馬路橫在面前,由於此時天色還早,我們決定到無錫市區內逛逛。
坐在公共汽車上,我們漫無目的的開始了行程……
我們是在無錫最為繁華的人民中路上下的車,下車之後,四周的商業氣息立即將我們腦海中的古風古韻吹得無影無蹤。這裡簡直就像天津的小白樓,北京的王府井一樣,寬闊的馬路兩邊,商場林立,一座座高大的寫字樓立在道路兩邊,站在這水泥森林中,一切自然的美在我們腦海中幻化成為了泡影。好在在我們漫無目的的前行中,突然出現了一座公園。
這公園沒有名字,只在入口處自負的寫著“華夏第一公園”,而地圖上也只將其標為“城市公園”。在這鬧市之中,誰會料到竟會有這麼一個公園呢?走進公園,才發覺這公園還蠻大的,又有山,又有水。公園內人極多,老老少少,男男女女,有唱戲的,有戲水的,有乘涼的,但更多的是在樹蔭下下棋的人,通常是一大幫人在圍看著兩個人下棋,顯然,像南方的其他活動一樣,這種行為也是與金錢掛鉤的,類似北方的走殘局,而北方卻未必會有這麼多人響應。公園中央是一座古代樓閣,現在已改為茶社,裡面,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在並不安靜的周圍環境中悠閑的品著茶,看著報,這就是無錫市民的閑余生活麼?
在公園的一角有一座假山,山下是一個水池,顯然池中是有噴泉的。在岩石上寫有“有錫兵,天下爭,無錫兵,天下清”的城市格言,寫出了無錫在歷史上的重要戰略軍事地位,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這座城市的發展史。
看過假山,我們也看到了公園另一邊的出口。
出了公園,在穿過繁忙的馬路,我們走進了無錫市圖書中心,由於我有收集地圖的愛好,但在南京,我卻沒買地圖,所以我就走進書店想買一份南京地圖。書店內因為有空調,極其涼快!在旅游書欄中,我們不知不覺看上了癮。等我們被空調吹得感覺到冷的時候已經是下午5點30分了,在買了一份無錫地圖,一份華東地圖之後,我們離開了書店。
無錫的公交車也還算方便,在人民中路上,有到火車站的公交車。
回到了旅館,在稍作休息吃過晚飯之後,我們又要開始晚間的活動了!
我在家裡上網時,就曾看到過無錫太湖廣場的介紹,所以今天晚上,我是無論如何也要去看一看的。
晚上7點多鐘,我們坐車來到了太湖廣場,太湖廣場正對著京杭大運河,是無錫市政府所在地。我們到達太湖廣場時,太陽已經下山,廣場上已經是燈火通明了。江南的廣場大都有水,太湖廣場也不例外,廣場上的小路都是由小石子鋪成的,走起來有些硌腳卻也舒服,廣場上的燈是遠近聞名的,只見像火炬一樣的燈飾發出絢麗奪目的光。遺憾的是我們去的那天,廣場上的噴泉未開,不然我們就能有幸領略到全國最大的噴泉的雄姿了。太湖廣場很大,在我的印像中,天安門廣場也不過如此。太湖廣場還有一個吸引人之處是它建有一個地下廣場,隨著電梯和人流,我們來到了地下廣場部分,這裡燈火通明,游人如織,光滑的大理石地面上,有許多孩童在滑著旱冰,地下廣場以一個大人工瀑布作為終點,地下廣場盡頭到了,這裡出了那個大人工瀑布外還有一潭清水,水不深,有不少小孩正在水中游戲,在這炎熱的夏日,能有這麼一個涼爽的戲水之地,也是無錫人的幸運啊!
等逛完了太湖廣場,已經是晚上九點多鐘了,廣場上逐漸靜了下來,此時唱主角的就是那一直在靜靜流淌的京杭大運河了,這條河就像海河之於天津,塞納河之於巴黎,黃浦江之於上海一樣,算是江南諸市包括無錫的母親河了,正由於有了京杭大運河,無錫才有了魚米之鄉的美譽。
雖然京杭大運河從杭州開始到山東境內時已經干涸,但就在江蘇的這一段運河仍然在起著水路橋梁的作用,山東以北的京杭大運河河床已成耕田之時,江蘇境內的大運河仍是船來船往,過往船只絡繹不絕。
等走到公共汽車站已經是十點鐘了,此時,我們發現所有的公交車都已停開,萬般無奈之下只得打車回旅館。
無錫的夜晚較南京鎮江涼快了許多,所以在沒有空調的房間裡我們也並不感覺到太多的熱意,有一台電扇足矣。
在無錫的一天結束了!
第十四章:太湖—包孕吳越
在無錫第二天的活動,我們是跟隨著當地的旅行團的。
早上8點多鐘,我們的游團要出發了,由於非典,游團的旅客並不是很多。我們的第一站就是無錫蠡園。
從火車站附近坐車,開了大約一個小時,直到車出了無錫市區,我們終於看到了太湖,這個中國第三大的淡水湖。
蠡園就在太湖湖邊,相傳這裡是戰國時越國著名的大臣範蠡和中國古代美女西施的隱居之處。蠡園的風景還算美麗,由於太湖盛產太湖石,所以江南特別是靠近太湖的園林中,假山怪石就特別多,蠡園也不例外。站在小橋上,這邊是假山怪石,亭台樓閣,那邊就是煙波浩淼的太湖,給人的感覺確實不錯!
在蠡園裡,我們還過了一把快艇癮,是在太湖中乘坐快艇來回3分鐘,雖然時間很短,但也足夠拿來炫耀了。因為是快艇,所以大有一種乘風破浪的感覺,尤其是在快艇轉彎處,那種半失重的感覺就更爽了!
只可惜蠡園現在一部分被一個五星級大酒店承包了去,我們所能游玩的只是相對較少的一部分。
蠡園之所以出名,和中國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是分不開的,蠡園中也有許多關於西施的景點。如一個太湖的內湖被冠以西施湖的美稱,還有所謂西施洗衣處的浣紗溪,以及大大小小的西施塑像等。看來這位吳國亡國之女還是給吳國的後人多少留下了一些財富。
出了蠡園,我們就要去太湖邊上的唐城,因為唐城只是為拍電影而建的影視城,所以我們商量還是不去了。到了唐城,其他的游客都下車進入唐城游覽,我們就在唐城外隨便走了走,回到車上又和司機聊了一會兒。
好在唐城不是很大,景點也不多,還沒到一個小時呢,導游就領著游客走了出來。
這時已到中午,和其他旅行團一樣,必定是要帶我們去一些所謂的“指定”的地方就餐的。
和去年在大連旅游時如出一轍,我們又被帶到了一個所謂太湖珍珠養殖基地的地方,和在大連時去的旅順珍珠養殖基地十分類似。所以我們也沒有什麼興致去看那些所謂“極品珍珠”,只想快些吃飯罷了。
這裡的飯菜倒並不很貴,起碼並不想想像般昂貴,我和蔡鴻兩個人28元,兩菜一湯,還算能吃飽。
我們吃完的時候,那兩位老兩口旅客還沒吃完,我們就只好在門外等他們倆,過了一會兒,他們出來了,說導游正跟飯店經理吃飯呢,還要等半個小時。此時正是中午,也是一天當中最熱太陽最毒的時候,我們和那老夫婦倆就在一處陰涼底下聊天。
從聊天中得知,他們是廣西百色人,女兒是在南京讀書,這次一來是看望女兒,二來也是想游覽一下江南勝景。
中午1點多鐘,終於,我們又上路了。這次,旅客中又多了幾個湖南人。
我們的下一站是我們今天的重頭戲—太湖黿頭渚風景區。由於比較近,汽車只開了大約十分鐘我們就不知不覺的進入了景區。
下車後,我們進入了黿頭渚公園,這裡好像大連的東海公園一樣,小石子路鑲嵌在綠茵茵的草地上,路一邊是不高的山巒,一邊是浩瀚的太湖。進入公園沒走多遠,只見一座風牆擋在面前,上面的牌匾上寫著“太湖佳絕處”的字樣。從風牆一側的小門走過,才發現這邊的景色更具風味:先前的小路被一座石橋所取代,走上石橋,我們就立於了太湖之上,一邊是一望無際的太湖,而另一邊卻是由亭台樓閣和綠樹紅花所構成的很愜意的景色,好像江南早春一樣……
太湖真的很大,是我總把它和大海聯系在一起,太湖雖然只是個湖泊,但是也如大海一般有波濤起伏,岸邊的礁石也像海邊的那樣好似被大浪千錘百煉過一般,就是時時泛起的魚腥味也能使我每每想起大海。
穿過一片片密林,走過一條條小路,聽過一陣陣濤聲,我們終於來到了黿頭,這裡是太湖無錫水域的盡頭,也正因為它的形狀像黿頭一樣,這裡才被稱為黿頭渚。在黿頭,我們真正領略到了太湖的煙波浩淼,在這裡,太湖水不斷的衝刷著岸邊的礁石,我們在山上,而山下卻是浩浩湯湯的湖水,踩著石頭一步步一點點走下不高的小山,我們也越來越接近這江浙兩省的母親湖,如果說京杭大運河使沿河各地繁榮富足起來,那麼太湖就直接對沿湖各城成為魚米之鄉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太湖是那麼的親切,她不用險峻和陡峭來拒絕游客,也不用狂風大浪來洗禮漁船,她只是像母親一樣,靜靜的任憑兒女們吮吸著她甘甜的乳汁,包孕吳越,這是對太湖的真實寫照。她的風景不如五岳的險,長江三峽的秀,桂林漓江的艷,但卻給人以親近平和的感覺,也許正是有了這樣的太湖,才有了江南的吳依軟語;也許正是有了這樣的太湖,才造出了江南的悠然水鄉。
由於時間上的原因,我們不能在黿頭思尋良久。我們將要坐船到太湖的“仙島”上游覽。
太湖的水深平均才1米多,所以太湖是跑不了大船的,我們坐的也只不過是只能容納幾十人的小船,但這已經足夠了,江南是拒絕北方那種大工業時代的高大的。
可以看出太湖水並不是很清,甚至還有死魚在湖面上漂浮著,看來這裡的兒女是不大憐惜母親的……
我們坐著船,在水上游覽的三國城,那是拍三國演義電視劇的地方,攝制組搬走後,那裡就成了旅游景點,水滸城也如這般。
船裡雖然有空調,但也擋不住近百名游客的熱情,在船艙裡,人們操著各種方言在大聲交談,雖然我聽到有北京話,但來自以上海為中心的江南各地的人還是占了絕大多數,看來北方人是不大有機會去深入太湖心中的。
由於到太湖仙島需要一個多小時的時間,在船裡,我就給同學發短信,告訴他們我現在正泛舟於太湖之上,同學們聽了真是無比的羨慕!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無錫的太陽也將這江南的避暑勝地烘烤的灼熱難忍,但也正因為有了陽光,波光粼粼的太湖才展現在了我們面前。
終於,看到仙島了。船在慢慢的靠岸。雖然說在船內的空調環境裡人們也是扇著折扇,但一走出船艙,熱辣辣的空氣和著湖面上的濕氣就撲面而來,好像冬天走入澡堂一樣。
在島上,導游給了我們1個多小時的自由活動時間,可能是太熱了的原因,人們在碼頭邊的小賣部瘋狂的搶購著冷食。
這島上好像不經常有游客來,因為上山的路上總是會有蜘蛛網粘在我們身上,真有點像西游記中入盤絲洞的情節。
其實島上的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