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行紀事

作者: realark

導讀--旅行的意義就在於走過不同的地方,看到不同的事,見到不同的人,操著不同的方言,說著不同的故事,體會不同的心情,發出不同的感慨,發掘出種種神秘未知謂之風土人情,然後寫下自己不同的記憶。2004年4月13日 4月2日-星期五 深圳-> 昆明-> 大理 陽光燦爛與駝峰客棧 年初就列入計劃的時間終於到來,事先約好的同伴卻紛紛變卦不能同行於滇西北了,倉促中在網上約了 ...

--旅行的意義就在於走過不同的地方,看到不同的事,見到不同的人,操著不同的方言,說著不同的故事,體會不同的心情,發出不同的感慨,發掘出種種神秘未知謂之風土人情,然後寫下自己不同的記憶。2004年4月13日

4月2日-星期五 深圳->
昆明->
大理 陽光燦爛與駝峰客棧

年初就列入計劃的時間終於到來,事先約好的同伴卻紛紛變卦不能同行於滇西北了,倉促中在網上約了個同道,准備3日在麗江碰頭。所幸幾個同事也早就計劃要去麗江,而且行程安排大致相仿,於是也相約在麗江碰頭。

2日下午2點的飛機,早一天就打好了背包,上午9點從沙田出發,下午4點左右到達昆明,出了機場,抬頭就是滿目的陽光,空氣微涼但是清新,心情隨之大好。到火車站買了晚上11點到大理的臥鋪(事後才知晚班臥鋪一般提前兩天預定,我在下午能買到當天的票實在是有些運氣),然後存了包,到了正義路開始逛街。

正義路的一頭是省委,有兵士在門口把守,環境十分幽靜,另一頭就是“金馬碧雞坊”,有著大把的酒吧、著名的“駝峰客棧”和“江氏兄弟橋香園”。正義路一路多是服裝專賣,且以外國品牌為主,實在沒什麼逛頭,倒是靠近金碧坊的食街還不錯,新鮮的烤肉串和削好水果,以1塊錢為單位計價,很是實惠。

7點多去橋香園叫了份20元的過橋米線,發現跟深圳8塊的米線沒有什麼差別,甚至有所不及,大呼上當。

8點多進駝峰客棧的酒吧,在吧台上叫了瓶啤酒,跟服務員小姑娘聊天,9點左右,一眼認出走進的老板,老板姓周,很健談,問及我的行程,推薦我到中甸時去“牛棚”酒吧小坐,又建議我到巴釐島一游,言談甚歡,如浴春風,於是索要名片一張,以備後用。

4月3日-星期六 大理->
麗江 陽光依舊燦爛,蒼山上的萍水相逢與梅子酒

一路無話,一覺醒來已經到了大理下關,出車站,尚是清晨,大風。有旅游公司人士言辭切切,哄我上車,說是可以免費送到大理古城,隨後大力兜售蒼洱一日游,未果,原形畢露,讓我下車。大怒,大聲斥責之,憤然下車而去。

坐8路車到了古城,在西門下了車,天色尚早,街上人很少,在一個小妹的引領下找到洋人街,買了去蒼山的索道票和下午去麗江的車票,吃了碗餌絲,然後搭車往蒼山。

蒼山腳下坐馬車到了索道。獨自坐在索道車中,陽光燦爛,紫外線強烈,上山。

與牽馬人講價20元往返,進山。山路石徑,甚窄,一邊峭壁,一邊深谷,坐在馬上,左右搖擺,心中稍有些惴惴。路上看見一人前方獨行,超過。到了龍口,下馬,循路前往七仙女池,右側溝壑上下數十丈,峭壁嶙峋,如刀砍斧劈,幾近垂直,間有小溪,少水。忽然背後有人大聲招呼,原來是方才超過的路人,一路疾走而來。於是結伴而行。

七仙女池共有七個水池,夾於山巒之間,是山溪的上源,隨山勢蜿蜒升高,越是高處的池子,風景越佳。

返回龍口,已經與同伴漸漸熟絡。牽馬人很聰明,帶著兩匹馬等在路上,一起騎回。

同伴姓劉,小我一月左右,銷售人員,來昆明談業務,適逢周末無事,獨自出游大理。

與小劉返回大理古城吃中飯,砂鍋魚以就梅子酒,三杯兩盞之後,我們開始無話不談,大有相見恨晚之感。

彼此交換聯系方法之後,我繼續行往麗江。經過三個多小時的車程,晚上8點多終於到了麗江,有小雨,微冷,在的士司機的指引下尋到一家青年旅館,總算稍作安頓。

一路與約好的網友短信往來,知道她們准備第二天去瀘沽湖,但又不能確定,而幾個同事已經包好了車准備去玉龍雪山,略加權衡,決定按照原定計劃行事,獨自一人去玉龍雪山,然後跟同事們一起去瀘沽湖和香格裡拉,至於網友,自己玩去吧。

稍作歇息,在古城中小逛,雖然已晚,仍時見游人結伴穿行於街頭巷尾。

4月4日-星期天 麗江->
玉龍雪山 清明節 13年一見的活佛與貫頂、品茶論道、四方街的瀘沽情歌

8點多起來,天氣不佳,從二樓的天台上望去,玉龍雪山絲毫不見蹤影,隱藏在一片雲蒸霧沼之中。出客棧,吃了早餐,買好犛牛坪的索道票,一路小跑來到車站,發現自己跟在了一個散客團裡,司機之外,還有一個導游,有四個游客是一路的,來自江西,還有兩個韓國姑娘一路,竟也是從深圳過來,只有我最散,自己一個。人已到齊,車行玉龍雪山,入了景點大門口,天色愈加陰沉,下起雨,飄起霧,前方三米不見東西,不知南北,終於到了索道站下,同行的人忙著去租了御寒的外套(其實好像只是雨衣而已),我暗自得意有先見之明,來前就穿上了冬衣。正要上山,看到同事等四人(以下取四人名字首字母簡稱為SPAC)包車到達,打過招呼,上山,上雲南之行的第二座山。索道漸行漸高,雨變成了雪,索道車沒有封閉,四面透風,迎面飄雪,瑟瑟縮縮,很有些寒意,跟一個韓國大姐坐在一起,中文、英語混用,手勢亂打一通,夾七夾八,竟然互相也能聽懂。下了索道,走上棧道,棧道兩邊是藏民搭的棚子,生著火,烤著犛牛肉,藏族姑娘見到我們,唱起歌來,招呼我們坐下避雨烤火吃肉。在左側的棚子坐下,喝酒,吃肉,對面的藏族小姑娘年方十五,適值清明,學校放假,上山幫忙,見我們不肯光顧她的生意,意甚不喜,陰沉著臉,不見笑容。

繼續前行到了馬站,騎馬價格狂貴,還不能講價,於是脫口而出——“簡直就是搶錢”,

不想差點招致圍攻,“你可以說貴,不能說搶錢,我們沒有把手伸到你口袋裡,怎麼能叫搶。”

“我是誇張”,我繼續理論,

“我們是少數民族,說一是一,沒有誇張,”

“少數民族怎麼了,我也是少數民族。”我覺得他們顯然沒有邏輯。

邊上導游見情勢不對,忙把我和馬主分開。我也頗覺好笑,不再糾纏。

同行的人商量一番之後,決定騎馬繼續。

我獨自走路,沿著犛牛坪的棧道上行少許,就是一座喇嘛廟,看到我走進,一個藏族姑娘(應該是藏族的,至少穿著藏族的服裝,據稱也是清明節放假來幫忙的)熱情的迎上,為我介紹寺廟的種種。末了,提及有一位活佛恰在廟中,正在為人做法事,要七天七夜,活佛平常在四川,13年才來這裡一次,可以嘗試拜見看是否有緣。我未置可否,繼續轉悠了一會,就要出廟,轉頭看到活佛所在的屋子,其中傳出喃喃誦經之聲,忽然心中動念,走向屋門。

正要闖入,另一個藏族姑娘把我截住,說明注意事項:活佛正忙,兼之泄露天機會折壽,所以不能為我算命,但若有緣,可以為我祈福,不過要看我造化如何雲雲。

脫鞋,進了屋子,屋中很暗,頗有些神秘的味道,外間供著幾盞祈福的油燈。進了裡間,活佛在昏暗中看不真切,拜了下去,邊上的藏族姑娘跟活佛幾句對答之後,說我是有緣人,然後讓我低頭,由活佛的手在我頭頂來回觸碰三下,是為貫頂,隨後磕頭三個,倒退而出。

在外間點上了祈福油燈,捐了100元的香油錢,竟然沒有上當的感覺,反而覺得平靜安詳,人的心態真是奇怪。

(現在想來,當時竟有一種頓悟的感覺,下山以後,見人間疾苦,心生慈悲,大為不忍。)

雪仍在下,繼續走完了犛牛坪的棧道,一路不見他人,草色枯黃,少有花開,霧氣彌漫,偶爾散開,視野才稍能及遠。一圈轉回,碰到導游,談到活佛,說這個活佛算命特准,不可思議。

時間尚早,於是再到喇嘛廟小坐,正好活佛出來吃中飯(原來活佛也要吃飯),總算看清廬山面目,活佛年紀看來不大,約莫40歲左右,樣貌清峻,好像法事正是關鍵時刻,口中猶自經文不絕,半晌才停下來開始吃飯。

喝了碗酥油茶,暖和了許多,導游說同團其它的人都已經下山,於是辭別活佛等人,下山。

返回古城的路上竟然放了晴,從厚厚的雲層中透了光亮出來,一時之間,陽光明媚,只是雪山仍然在雲霧之中。

4點多,回到古城,SPAC還在山上未歸。稍作休息,便獨自一人在古城內閑逛。四方街的兩側都是小店鋪,賣的多是本地特有的東西,當地的茶葉,民族服裝,炭燒畫,葫蘆笛,還有隨處可見的骨雕。

拐進一家茶行,老板熱情的招呼坐下,給我泡茶。老板是福建廈門人,我是浙江杭州人,自然談起武夷山的大紅袍和虎跑水泡龍井茶,一來二去,甚是投機,老板來了興致,開始指點店中的茶葉,給我逐一講述來源,制作方法,品質高下,然後取其中綠茶數種(我比較習慣喝綠茶)給我泡上,依次品過,色香味果然各有千秋,就著舌間的余味我大加贊賞,老板如乍得知音,喜不自勝。

老板姓白,農校出身,以前在滇緬做玉石生意,4年前來到麗江,雲南盛產好茶,於是賣玉之余,重拾專業開起了茶行,旅居麗江多年,也見了不少人物,肚中很有些乾坤。

一陣神聊。

茶過三巡,接到電話SPAC已經回來了。辭別白老板,跟SPAC會合,買好了去瀘沽湖的車票,一起吃晚飯,約好第二天早上碰頭時間。已是晚上10 點多了,四方街上還有很多人,圍成一圈在跳舞(後來才知道跳的就是摩梭族的舞),不遠處四方街的石碑邊坐著幾個姑娘唱起了情歌,不一會就吸引了一大幫人,多是年輕小伙子,圍成了圈子,應和起來,主唱的小姑娘興奮起來,自報家門是從瀘沽湖而來,歌聲越發嘹亮,一副好嗓子,果然家學淵源。一曲唱罷,圍觀人群不肯罷休,要求再來一首,如此三番五次,小歌手終於不敵,唱不動了。

充實的一天,於閑適中充滿了驚喜。旅程剛剛開始,已經覺得不虛此行。

暗下決心,下次一定要在麗江好好住一下,哪兒也不去,就呆在古城裡,逛街,逛遍每一家小店鋪,把古城裡的大小人物都認識一遍。至於這一次,先看風景。

4月5日-星期一 麗江->
瀘沽湖 仙境、篝火晚會-跳舞、阿夏的燒烤與走婚

一早起來,好天氣,吃了早餐,收拾行李,直奔車站,路邊傳來刀郎的歌聲,心情隨著飄逸起來。

上車,SPAC已經在車上了。8點,車行寧蒗。

道路崎嶇,途經十八盤(好像是叫十八盤,記不清了,總之是連續n個胳膊肘彎),從山上望下去,十八盤是連續在一起的十幾個180度的大拐彎,從山頂一直盤旋而下直到山底,很壯觀。人力真是偉大,這樣的路都修的出來。

到寧蒗,換車繼續前往瀘沽湖。

2點多,到達觀景台。走到觀景台欄杆邊,跳入腦中的第一個詞就是“仙境”,然後是“瓦爾登湖”,沒有任何語言能夠描述那一剎那的震撼,竟然有這麼美的地方!

藍天、白雲、青山環繞,清澈倒影於瀘沽湖水之中,水紋不起,波瀾不驚,如同一副靜物畫,亙古不變就已經在那裡。

如果有中國的“瓦爾登湖”,那這就應該是了。“簡單些,簡單些,再簡單點吧“,人生的意義是什麼,終日營營役役是為了什麼,什麼是自己真正需要的東西,當不是功名利祿,那又是什麼?一時之間,心神失守,思緒紛飛,竟想仿效梭羅一樣,就此結廬而居,尋個究竟。

與SPAC取出相機,一通猛拍。

上車繼續,到了落水村。在湖思茶屋吃了延遲的午餐,看了會前人的大把留言,安頓好行李,向老板咨詢了一番,然後去坐豬槽船。

時間無多,只能去較近的一個大島,船夫兩人,前後搖槳,水很清,能看到很深的地方,但是仍不能見底。船很專業,寬敞穩重,不是之前想像的樣子,我們五個人依次坐在船中間橫檔上,說說笑笑。到了島上,有寺廟一座,名裡努比,土司墳一座,游客幾群。環顧四圍,又是一番贊美。

回到落水村,天色稍變,湖上起了些風浪。

沿著村中的路逛了一圈,一路很多燒烤的攤子,到了一家阿夏燒烤,先點好了菜,然後去看篝火晚會。

天色暗下來,會場中心點起了篝火,摩梭族的姑娘小伙子排成隊,圍成圈,後面的抓住前面的人的腰帶,圈中間有人吹起了樂器,就舞了起來。舞蹈主要是變化著腳下的步伐,然後逆時針的轉圈,很多不自覺的人不坐在場邊座位上,而是站在場中拍照,場下的人自然大為不滿,吆喝之聲此起彼伏。有年紀一把小姐一名,頻頻趁隙立於場中摩梭舞者和場下觀眾之間,面向相機,搔首弄姿,做可愛狀,先後五六七次,台下大罵,嘔聲一片。

場上轉了n個圈之後,我在無聊之中數清了轉圈的人中17個男的,42個女的,果然是母系社會。有游客們也開始參與其中,我們也加入進去,一通轉圈狂奔之後,不支下場。

之後回阿夏燒烤吃燒烤,烤牛肉,烤羊肉,烤土豆,烤韭菜...,阿夏燒烤的阿夏在一旁幫著燒烤,同時聊起摩梭人的走婚。走婚原來也很辛苦,要晚上 12點以後才能摸到女方家中,而早上雞叫之前就要溜走,如果不幸被女方家長在雞叫後抓住,要罰做三年苦工。早年間,更是要經過九年磨練方能成正果,13歲起,3年對歌,3年拍拖,又復3年才能走婚(大致如此),現在與時俱進,沒有那麼嚴格了。每年當地摩梭人要評選走婚大王,據稱下午賣我們豬槽船票中年壯漢就是走婚大王,至今走了40多個了。又村內有大狼吧,女主人廣東人,某年來瀘沽湖,為大狼吧男主人大膽示愛所動,回家之後,割舍不下,遂拋夫棄女,重返瀘沽,成就此一段姻緣,此事還曾被多家主流媒體報道。(說實話,我對故事中的女主人公實在有些憤慨。)阿夏聊的興起,感嘆摩梭族的男人沒有地位,又說覺得我面善,似曾相識,攛掇我和Patric(SPAC中之P,SAC都是女士)晚上定要走走婚,大笑了之。

吃完燒烤,別過阿夏,回到湖思茶屋。阿影在一邊看留言,我與Sandy, Patric和Cindy下跳棋到12點,一盤未贏。

4月6日-星期二 瀘沽湖->
麗江 宣科的古樂

早起,腹痛,懷疑是昨晚的燒烤吃出的問題。吃了點早餐,出發往裡格村,沿盤山路且走且停,途經野渡無人舟自橫,又走到一處高地,離湖面十余米,臨湖踞石而坐,遙想大雪紛飛,鳥飛絕,人蹤滅,有孤舟蓑笠翁,於湖中巍然不動,獨釣冬雪。不禁悠然神往。

行到半途,女士們體力不知,事先約好的司機及時來到,送我們到了裡格。裡格的鄉土氣息更濃厚些,雞犬豬牛與人同行土路之上。有豪華村屋數座正在修建之中,可以想見未來這裡也不免更加的商業化起來。只不知如果下次再來,瀘沽湖水還能否像今天一樣清澈澄明。

12點左右,惜別瀘沽湖,經寧蒗,返麗江。

晚上8點,去聽納西古樂,適逢農業部長到場,宣科很有些興奮,滔滔不絕,妙語連珠,從李隆基到李煜,從李煜到李叔同,從納西古樂的起源、正名到當前的文化官司,從少數民族、兄弟民族之別到羅干的絕妙反問。期間古樂相答,詩詞應和,會心微笑,開懷大笑。

台上中間兩排都是耄耋老者,須發皆白,長袍馬褂,或正襟危坐,或昂然直立,或擊鼓,或搖鈴,或和以琴瑟,奏“一江風“恨意滔天,“浪淘沙“氣像萬千,又有末排笛手吹奏“姑蘇行“清亮歡快,民歌手引吭高歌,歌聲極富穿透力,以宣科的話說,歌手使出的是在此處山頂跟彼處山頂的情人對歌的“拋”字訣,身不動,影不動,以全部的精氣神集中於發聲歌唱之中,是為真正的歌唱家;至於時下那些載歌載舞的流行歌手們所唱的——什麼玩意。

兩個小時,轉眼即過。

曲終人散,意尤未盡。

4月7日-星期三 虎跳峽-壯觀天下無

香格裡拉之行終於開始。我們五人包了一輛重慶長安,3日2夜。

第一天的行程是麗江->
長江第一彎->
上虎跳->
中虎跳->
白水台。

上午10點多,到了長江第一彎,長江上游金沙江一路向南,在此突然轉頭向東,自此才有了滾滾長江東逝水,大江東去浪淘盡的千古絕唱。

前行有石鼓鎮,紅軍長征穿越金沙江的地方,有紅軍長征紀念碑一座,詩人毛澤東曾以“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的詩句記下的紅軍長征的壯舉(大渡橋在貴州,至今無由一見),就見證於此了。

然後到了上虎跳。上虎跳開發的很充分,從盤山公路邊的停車場下到江邊虎跳石旁都有修葺完好的石階,一路下行,遠遠的已經看到聽到感到了江心峽窄流急,水勢驚人。漸行漸低,水聲漸響,隆隆聲漸漸蓋過說話的聲音,到了江邊,見江心有虎跳巨石,橫於峽谷之中,距兩岸不過丈余,不及猛虎之一躍,虎跳之名由此而來。江水從遠方奔騰而來,到此處為山勢所限,漸行漸窄,氣勢漸增,水色如沸,咆哮著撞上虎跳石,化為碎玉飛沫,滿天飄散。江水被虎跳石居中一分為二,從兩側的峽隙中翻滾而過,遠瀉千裡。

投石於波濤洶湧之中,須臾不見,想像著大塊碎石被水流所擊,四散破空而去的情景,“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就是眼前了。而要仿效那關東大漢,綽鐵板銅琶,唱蘇東坡的大江東去,也就在此處了。

想起十幾年前姚茂書等人的長江第一漂,從長江源頭一路而下,直到長江入海口,壯士熱血,拋灑於虎跳石上,眼前此刻才知道第一漂的艱難,幾近毫無可能。

慨嘆萬千。

循路而返,途中有小女孩身著民族服裝,天真可愛,以稚嫩的童音纏著SAC要求合影,

“姐姐合個影吧,才兩塊錢...”,SAC不為所動。

大覺有趣。

回到停車場。繼續行往中虎跳。

中虎跳沒有經過官方的開發,只有當地的張老師家和聽濤渡自己修建的土路和天梯可以上下於公路和江邊。

“此山是我開,此樹是我栽,要打此路過,留下買路財。”感覺張老師等人很有點占山為王的味道。

於是我們留下買路財,在導游的帶領下沿著羊腸小道一路下行,道路崎嶇蜿蜒千余米,垂直距離400多米,百步九折,從公路邊一直把我們引領到了江邊,向上游方向望去,兩岸山勢凌厲陡峭,兩側青山相對而出,間有水道盤旋九曲,輾轉而下,水急流湍,拍擊途中的大小石堆,發出轟然雷鳴。

下到江邊,跨過裸露水外的石堆,走上了江心虎跳巨石。大風。空氣中彌漫著隨風飄散的水汽。站在虎跳石上直面江水滾滾而來,臨風遠眺,比起先前在上虎跳岸邊做壁上觀,更加浩嘆自然之偉力。天地為爐兮,造化為工。

經聽濤渡,留下另一筆買路財,繞上了另一塊江心巨石,比之前的一塊要小很多,而景色更好,低頭就是滾沸的江水,前赴後繼,拍打著江石,前後都是綿延不絕的青山長江,九曲十八彎,從視野中截斷遠方的山水,有游人仰臥於石上,曲一膝,帽子半掩著臉面,悠然不知其神所往。冒著生命危險拍了幾張照片,小憩片刻,繼續向天梯進發。

天梯有三段垂直上下的鐵梯間以盤腸土路,直達山腰的公路。

“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千岩萬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手腳並用的爬到半山,鳥瞰下方江水,仰望上方峭壁,想起蜀道難來。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柔欲渡愁攀緣。”

猿猴要登上這裡,怕也要借助這些人力修建出來的天梯土路吧。不禁豪情大發,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日月。

終於到了公路,回到張老師家,又付了筆不明不白的導游費,然後往白水台。

一路有亂石塌方,天氣漸變,時雨時停。

大家仍在虎跳峽壯觀景色激起的興奮中,於是互相慫恿著唱起歌來,Patric首開紀錄,余者有的忘了歌詞,有的現學現唱,有的輕聲細氣,有的破從不當眾唱歌之先例,司機也湊興的按起了喇叭,一路其樂融融。

到了白水台,已經晚上8點,雨大了些。

在東巴客棧吃了飯,洗漱休息。

---待續


精選遊記: 麗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