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助走歐洲,囊中苦與樂

作者: 00188512

導讀http://travel.cn.tom.com/cgishell/activity/springdetail.pl?IDD=4262 征文名稱:自助走歐洲,囊中苦與樂 作者:wenqing 發表時間:2000.05.16 很早以前曾經讀過台灣自助旅行家馬中欣先生的游記《天涯歷險》,那時背包出國旅行似乎只是夢想。多年以後,我借助在北歐留學的時間,和先生一起背起行囊, 用了近三個月的時間,走遍了北歐、西歐、南歐和部分東歐國家,足跡遠至文明古國埃 ...

http://travel.cn.tom.com/cgishell/activity/springdetail.pl?IDD=4262

征文名稱:自助走歐洲,囊中苦與樂

作者:wenqing

發表時間:2000.05.16

很早以前曾經讀過台灣自助旅行家馬中欣先生的游記《天涯歷險》,那時背包出國旅行似乎只是夢想。多年以後,我借助在北歐留學的時間,和先生一起背起行囊, 用了近三個月的時間,走遍了北歐、西歐、南歐和部分東歐國家,足跡遠至文明古國埃及。

在國外,這種背包族(BACKPACKER)的自助旅行方式,在青年人中最為普遍。比起跟隨旅行社出游,自助旅行者要付出更多的艱辛:自己導游、自己制定路線、自己購買車船機票、自己辦簽證、自己找旅店等等。總之,一切都靠自己(DO IT YOURSELF),既富有挑戰性,又能更加豐富自己旅游的經驗和知識。換句話說,自助旅行是按照自己的實際情況(時間、經濟能力、體力狀況、個人游覽時的興趣)制訂並實現屬於自己的一套旅行方案,有充分的靈活性,旅途的時間也完全由自己支配。自助旅行既能夠體現個性,又可以節省開支,還可以有更多的機會與當地人和其他自助旅游者接觸,交流旅行的感受。因為擁有這樣多的優越性,自助旅行正在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朋友。

作為自助旅行的喜愛者和實踐者,從南到北,從西到東,我們在一路上不僅飽覽歐羅巴的名勝風光,而且充分體驗到自助旅行的辛苦與快樂,希望與國內熱愛旅游和願意到歐洲觀光的朋友們一起分享。

l 苦與樂- 出入境

1. 巴黎這樣迎接了我們

一次我們參加一個半自助的旅行團前往歐洲藝術的中心──巴黎。旅行社只負責機票和旅店,剩下的事情由游客自己安排。從巴黎戴高樂機場進入法國境內,啊,多麼令人驚喜的時刻,早就聽說戴高樂機場是世界上最大的機場之一,我們到了那裡才真正認識到這點:

由於飛機是將近午夜時分才到達巴黎(這種時間段較差的機票通常十分便宜),又加之飛機晚點,我們一下飛機就趕忙向外走去找旅行社聯系的去旅館的班車。我們按著標記走呀走呀,居然一口氣走到大巴上。行李剛剛放好,忽然想起來,哎呀,我們還沒有辦理入境手續!我們迅速下車,原路返回。心想:這可不是鬧著玩的,非法入境可是不小的罪名。況且,費勁費錢辦下來的簽證不就是要這會兒用嗎!入境的章沒有,等到出境時肯定有的是麻煩。

走了好一會,肩上的旅行包和攝影包已經越來越沉了,我們這才碰上一位機場工作人員答應把我們帶到辦理入境手續的地方。我們剛放松沒多久,就又開始犯愁了。這個工作人員實在是走得太快了,我們又困,又累,包顯得特別沉,他還一個勁地拿著對講機說個不停。他到底知不知到我們去哪?我這輩子那天對法語美妙的聲音印像最深了。還有,這機場為什麼要修得這麼大?扶梯、走廊、大廳、機場商店、各種通道,我們早以迷失方向了。

等到終於到了邊防檢查的地方,我們才被告知,由於我們乘坐的是歐共體國家的飛機,所以飛機的出口是歐共體國家公民的專用通道。沒想到還有需要辦理入境手續的人在其中。終於我們的法國申根簽證頁上蓋了一個印著飛機圖案的入境章。此時,已經接近凌晨兩點,去旅館的大巴早就沒影了,從戴高樂機場到市區的地鐵也是夜間休息時間,我們只好坐出租車了。巴黎,你這樣迎接了我們!

2·來自茶的故鄉

從奧地利坐火車進入匈牙利境內,因為出了申根聯盟國家的邊境,這一次火車上的入境檢查得格外嚴格。兩個匈牙利警官進到我們的小隔斷,指著我們鼓鼓囊囊的65升大包責令打開檢查。我們先掏出的是一小袋蓮子芯,立刻引起了警官的懷疑,我們趕緊解釋"這是茶"。掏出的第二件東西是國內帶來的"本草茶"。看著小袋上復雜的中國字,警官們更是不明白了,我們解釋到"這也是茶"。這下子,警官們被逗樂了。他們分別查看我們的護照,"中國人?!原來你們中國人出門時只帶茶呀?"另一個警官又說:"這一大包裡是不是都是茶葉呀!"按照他們的要求,我們需要把包裡所有東西都拿出來檢查:衣服、地圖、參考書和照相器材,一目了然,還有幾個小包裝的湯料,警官們把它們一概歸為"茶"類,他們最後笑著完成了檢查,臨走又看了看那幾個小袋子。我們對著散落的亂糟糟的東西,真想喝上一杯熱茶,平平心,體會一下我們中國茶文化與西方的不同……

n 苦與樂- 語言溝通

1. 美國人也聽不懂英語

一個下午我們坐或火車從阿姆斯特丹去布魯塞爾。火車站一邊是市區,一邊臨著大海,即使坐在車窗邊,外面的風光也很美。我們正在等待發車,對面座位上又來了兩個背著大包的年輕人,樣子十分友好,自我介紹他們是從美國俄勒岡州來這裡旅游的。我們正要探討在阿姆斯特丹的見聞,火車上響起廣播的聲音。我和先生都沒有聽清,但是車上絕大多數的乘客都下了車。我立刻緊張起來,趕緊問對面的年輕人廣播中說了什麼。兩個小伙子的臉上仍然是燦爛的笑容,告訴我們說是去瑞士的乘客應換乘另一輛火車。我們很高興火車空了許多,繼續聊天。這時另一條軌道上的火車啟動了,我們這節車廂上來了一個乘務員請我們下車。我說我們是要去布魯塞爾的,乘務員笑著指著窗外移動的列車說;"那車剛剛走嗎!"我立刻大為不解地轉向那兩個俄勒岡男孩,他們已經和我們一樣垂頭喪氣了:"對不起,剛才我們可能是聽錯了。咱們一起等下一班車吧,我們也要去布魯塞爾。"真的沒有想到,美國人也有聽英語出問題的,看來以後還是相信自己吧!

2. 這就是萊比錫

離開捷克,我們進入了原來民主德國的境內。因為我們比原計劃提前到達德國,就想在去柏林的路上再游覽幾個城市。查遍了手頭的旅行手冊,一個地名反復地出現在眼前:LEIPZIG。雖然不知道她的中文名字怎麼說,我們還是決定造訪該市。幾個小時的漫步游蕩,明信片也挑好了寄回北京,落款也是在這七個字母。這個城市,不僅風景秀麗,而且我們看到了德國著名文學家歌德、科學家萊布尼茲和詩人席勒的塑像。這裡一定是德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城市,我們確定;但是對這個德文名字卻不知如何念起。臨離開LEIPZIG時,我們看到了火車站旁的旅行資訊中心。當我們索要導游目錄時,出人意料地,服務小姐問我們是否想要中文版的。驚喜的我們不敢相信這樣的一個城市會有如此貼近中國游客的服務。當她拿出小冊子時,我們更是驚訝,在精致的蘭色封面上有兩行漢字:萊比錫,我們在此相會。

難道這裡就是赫赫有名的萊比錫?這裡就是每年舉辦二十多個博覽會的萊比錫,這裡就是推動兩德統一的萊比錫?我們如夢初醒,這是真正的名城,即使你不知道她的名字,也一樣為她打動。

n 苦與樂 - 原來都是自己人

1巴塞羅納的中國店主

巴塞羅納是個大地方,我們乘火車清晨抵達,火車站所有的服務機構都還沒有開門。有一個拉客住宿的老太太不斷地給我們做工作,但我們沒有拿到地圖,不敢跟著人亂走。終於等到旅行咨詢櫃台有了人,我們才拿到了一張巴市的旅館清單。按照清單上的房價打電話訂房間,打到最便宜的一家──客滿;打到第二便宜的旅店,接電話的是個年輕女子,英文不太好,回答都是半英語半西班牙語攙和著。不管怎樣我們確定了價格和旅館的位置,清晨中沿著尚未熱鬧起來的小路我們找到了旅店。

一邊擔心我們會和店主有交流的障礙,一邊按下了旅館的門鈴。樓下的門鎖開了,我們按照標記,上到二層。直到此時,我的腦海中還以為店主會是一個豐滿奔放的西班牙女郎。結果門一開,門裡門外的人都互相驚呆了:原來店主是一個中國人。我們放松地笑了,早知如此,剛才打電話時便不用問:DO YOU SPEAK ENGLISH?(你會講英語嗎?)而應該直接問你會講中文嗎?不知道會省多少口舌。店主是從浙江移民到巴市做旅店的生意,很高興從我們這裡得到國內的消息。她說很少有大陸的游客會到她的小店中下榻,所以看到我們也很高興。

總說在國外從事服務業的華人多,沒想到我們這樣和同胞有緣在巴市相逢。

2你們也是埃及人

在埃及旅行時,步行在尼羅河畔可以欣賞到動人的美景。但是也會常常碰到這樣的麻煩,只要我們走在街上,就會引來"亞番尼斯(日本人)?"的問話。開始我們還會耐心地糾正"中國人!",不知道這是出自當地人的熱情,還是由於好奇心,我們覺得他們對於我們的國籍特別趕興趣。但是,幾天後我們就開始不願再理會這樣的問話。

弗盧卡是尼羅河上的白帆小船,現在多是用來給觀光客乘坐的。一般弗盧卡的船夫,先是向你吆喝,你若是不感興趣,他就開始詢問你的國籍。這樣的問答總是從"日本人"開始,到"中國人"結束。這會兒,再喊:"中國人,來坐我的弗盧卡!"弄得你不知如何應付他。在街道中穿行的仿古馬車車夫用的是同樣的行銷術。如果我們不理睬問話,他們就會不停地追問下去:"韓國人?","新加坡人?","香港人?"……,有一次,在我們不斷搖頭後,那個人怎麼也想不明白。他大概把可以想到的亞洲國家和地區都說了,無奈地向我們喊了一句:"(你們是)埃及人?!",令人哭笑不得。

n 苦與樂 - 同樣是紀念品

1石頭記

我們為了體驗坐火車游歷歐洲的特有風情,買了全歐火車通用月票。第一天我們的第一站就是著名丹麥童話作家安徒生的故鄉──哥本哈根。懷著激動的心情,我們買了一個小美人魚的紀念品,銅制的的少女坐在一塊圓形的石頭上。就是這個體積不大,份量卻實在不輕的紀念品在我們的背上與我們一起走完了全部的30天旅程。當這一個且結束時,看著這個可愛的小東西,想著酸痛的雙肩,我們不禁為這個有些失策的行為後悔不已。

2巧用錄音機

我們在歐洲最難忘的一段旅行是在挪威境內的羅弗敦群島地區。在那裡北極圈以內純淨的自然景色、豐富的魚類、鳥類資源是舉世著名的生態旅游熱點。在行程中有一次我們剛剛上了船,一對中年男女就吸引了我的注意力。那女的,擺弄著幾張大地圖,又不時在紙上急匆匆地寫著什麼,那男的則是一付旅行專家的打扮,大絡腮胡須,上衣全是兜,腰部別著軍刀,並且對著一個長方形的小機器不斷地講著。因為挪威北部的冬季無冰海區具有特別重要的軍事地位,我在想兩個人該不會是間諜吧?

趕巧我們一行順路,我們找了個有機會與這一對男女交談。原來他們是美國《四輪行》雜志的攝影記者,從俄羅斯經芬蘭北部過挪威北角才來到羅弗敦的。我自然十分好奇地問起他手中的小機器,原來這是他們用來記錄旅行中最細致入微體驗的小錄音機。真不敢想像這樣的旅行家會有多少盒有聲音的"紀念品"!

l 苦與樂 - 萬萬沒想到

1. 遭遇罷工

記得以前在某篇文章中讀到,法國是歐洲國家中工人運動最為頻繁的國家,每年的罷工次數居全歐之首。然而我們怎麼也沒想到,就在我們在法國短短的幾天內,竟也趕上了一次,而且是與我們關系最為密切的鐵路工人正在罷工。當時我們正在美麗的法國南部海濱城市尼斯(NICE)。因為罷工,火車的車次大大減少。盡管火車站還有人在上班,公告牌上貼出了臨時的列車時刻表,但是車站內的秩序是徹底亂了。這一切,同車站外放著輕音樂的小咖啡館以及海灘上慵懶的人群形成極為鮮明的對比。

我們本來是路過這裡來看看著名的法國南海岸,結果沒有想到連火車站的存包處都關門了。無奈,我們只能把大包存在路邊的小飯館裡。可是我們下一步如何去意大利呢?擠到咨詢台的前面,一個中年的車站人員當班,和我們預料的一樣,他一句英語也不會說。我們把目的地寫在紙上,他只是向我們十分激動地又是說又是比劃,而我們只有干瞪眼──聽不懂!

總算我們運氣好,車站另一側售票處的一位老太太會講英語,幫我們打聽清楚了車次、時間和站台,這才化險為夷。老太太自己介紹她曾經到過北京,很喜歡北京,很高興幫助我們。我當時真的很感動,心裡暗暗發誓回國後一定要主動幫助外國朋友。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時難,這樣的幫助真可算是雪中送炭了。

2. 三角架的多功能

自助旅行中一切行李都要自己肩扛手提,很是辛苦。我的先生是位攝影愛好者,去哪都要帶上他巨大的三腳架,但這恰恰是我們使用效率最低的一件行李。

一次在候車時,列車剛剛駛入站台,我們趕緊背起包上車。忙亂中,我把放在襯衣口袋中的墨鏡跌落在火車下面的鐵軌上。這可怎麼辦?人是下不去的,而且火車也快開了,下去撿很危險。周圍一下子聚了不少人,幫我們出主意。我先生這時急中生智地把三腳架的兩條腿調長,把它們伸到火車下面,輕松的一夾,墨鏡就拿上來了。我當時真是喜出望外,沒想到三腳架會在這裡派上用場。周圍圍觀的人為我們鼓起掌來,我們也很自豪,中國人自古就會用筷子嗎!

l 苦與樂 - 本是同路人

1. 美國老夫婦

我們行至布達佩斯,在旅社介紹中心等待一位會說英語的服務生,排在我們前面的是一對慈祥的老夫婦。漫長的等待讓我們這兩對在多瑙河畔相逢的旅游者,不顧國籍、年齡的差別聊了起來。說起來真是讓我們慚愧,那個時候老夫婦已經離開弗羅裡達州的老家,在歐洲坐著火車顛簸了一個半月了。看他們從容和精力充沛的樣子,真讓人不敢相信。老夫婦帶者鼓勵的口氣對我們說:"看到你們年輕人自己離開家旅行,我們真高興。我們自己在旅行,我們的孩子也在環球旅行,我們希望我們的孫子們也有同樣的氣概來看這個世界!"這次看來我們是碰到忘年的知音了。

旅社介紹中心為我們安排的是同一條街上的兩個民宿(即當地人家願意接納旅行者的地方)。老夫婦得到的那處比我們的房價要便宜些,我認為這很公平,本來我們就排在後面。然而,老夫婦執意要把便宜的房子讓給我們,因為我們是學生,收入少。剛好我們的住處緊挨著,於是我們四人一起坐車去找訂好的民宿。

我們對房間十分滿意,站在陽台上正想應該請這兩位"老旅行家"在我們的臨時住處喝杯茶,不想他們從對面的樓上下來,揮手表示對那處房間不滿意。我們甚為內疚,是他們將又好又便宜的房子讓給了我們,自己又要再去找別的地方住了。而且,這樣一別真的不知何時再見了。後來在布達佩斯的各個名勝景點我們都會一直留意那樣一對老夫婦的身影,希望有緣能與他們重逢。

五天後,我們從匈牙利來到捷克布拉格已經兩天了。臨別這座"城市中的明珠",傍晚時分我們又來到古老而浪漫的查裡斯大橋。正當我們沐浴在夕陽西下的金色余輝中時,視線中那對老夫婦竟然神奇地出現了。真沒想到,沒有事先的約定,我們就在這樣美好的時刻再次相會。這一次,我們照了合影,互留了地址,又互相講述了幾天來的見聞和遭遇。我們在布拉格最美麗的晚霞中告別,真是,相逢何必曾相識!

2. 法國黃衣人

趁著旅游勝地的旺季還沒開始,我們選擇了在希腊大陸和伯羅奔尼撒半島旅行飽覽這個集歷史、古建、自然風光於一體的地中海國家。我們對於希腊的向往由來以久,所以在希腊的旅行路線設計得最為精心。在雅典看完衛城和考古博物館,我們坐長途車去有"大地之臍"美譽的宗教聖地德爾菲。長途車上挺空,只有不多的幾個當地人,旅游者就更少了。除了我們,另一對夫婦模樣的人,那個男的穿一件明黃色的外套,脖子上掛著相機,不時地向窗外指指點點。一路上不斷有人下車,等到了德爾菲,車上就只剩下我們四個人了。

我們次日在德爾菲參觀時又碰到他們,由於那件黃色外衣,很容易記住他們,也容易在很多人中發現他們。在德爾菲幽靜的小汽車站,我們四個又坐在一張長椅上等待汽車。等到車來了,我們才知道彼此又是坐同一班車。有趣的是,我們從德爾菲去奧林匹亞的路上,換了四次交通工具,我們四個一直在一輛車上。而且,途中我們還在皮爾哥斯住了一夜。在那裡,我們找了幾家旅店,最後決定在一家名為"帕提農"的旅館中住下,開房門時我們驚訝地發現"黃衣夫婦"正好住在我們的隔壁。

奧林匹亞的古跡群不大,黃衣人的身影一直在我們的左右。這天,我們還互相為對方拍了合影。後來,我們的步伐又極為一致地去了邁錫尼,只是因為我們在納夫波利昂比他們多停了一站,因而在他們游完邁錫尼時我們才剛剛到。一問,他們也要從這回雅典了,我們搭下一班車,因此笑著要和他們說再見了,否則我們真要一起完成在希腊的全部旅程了。

黃衣夫婦很友好地介紹他們是法國人,英語不太好,並問我們是用什麼樣的旅游書走出和他們完全一樣的路線來。我們為希腊之旅的確看了不少書,但肯定不是"黃衣人"手中拿的那本。我們笑了,自助旅行自有自助知音!

l 苦與樂 - 不會吃西餐

1·就好這口兒

在國外吃西餐,總的來說比國內的價格還要便宜些,這畢竟是他們的"家常菜"。但是對於我們這些缺少西餐知識和餐飲英語的人來說,吃西餐絕不是件容易的事。以前,我曾嘗過匈牙利同學做的家鄉代表菜──"古拉什"。這是一種用牛肉、土豆、青椒、西紅柿、蔥頭、酸黃瓜和牛肉湯等加上各種配料熬制的肉菜,味道醇鮮鹹辣,郁香不膩。

在布達佩斯,我們去住處附近價廉物美的小飯館,一去就問有沒有"古拉什"。果然有,而且有主吃肉的和主吃湯的兩大類。我們一共在布達佩斯住了四天,就在這裡吃了八次"古拉什"。最後,飯館的服務員主動問我們點菜時都是這樣問的:"今天您們用那種古拉什?"說真的,那飯館菜譜上其他的菜名我們能看懂的不多,而且古拉什真的是好吃的百吃不厭。建議各位去匈牙利時都別忘了這道菜。

2·大食堂的菜譜

我們在游覽布拉格風情萬種的街巷時,無意中發現了一家快餐店。店的門口,立著可口可樂的廣告牌。那時正值午飯時間,進進出出的人一直沒斷。我們正愁找不到合適的地方吃飯,就進去看個究竟。很多用餐的人都是成群結對來的,不少人還穿著污跡斑斑的工裝褲。這裡看起來像是當地的一個工人食堂。當我們站到買飯的隊伍中時,還看到前面有人是用自帶的飯盒打飯,情形與國內大食堂的賣飯窗口一樣。

等輪到我們點菜時,我們就傻眼了。點什麼呢?黑板上寫著的菜譜的我們一個都不認識。張勇只好答復"大師傅"要一份和前面那人一樣的菜,我則隨便指了黑板上的第二行,菜名裡面有一個詞很像英語裡的菠菜。坐下來我們一邊吃,一邊比較我們要的兩份飯菜。結論是:第二行的比前面那人的好吃。

這頓飯我們雖然吃得糊裡糊塗,但是"大食堂"的飯菜味道沒得挑,量也大,價格絕對便宜,這一切注定我們會成為回頭客。第二天,我們又一次站在了隊伍中,這次心裡有數多了。張勇想都沒有想,向大師傅要了第二行的菜,菜端出來,我們都傻了,怎麼和昨天的不一樣?再一仔細看小黑板,那些歪歪的菜名果然果然好像與昨天的樣子不大一樣!沒想到我們在布拉格的大食堂裡當了一次睜眼瞎。

返回游記頁面

--------------------------------------------------------------------------------

華夏旅游網絡有限公司 1999-2000版權所有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