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東南居住著苗、侗、瑤、水、壯等20多個少數民族,猶以苗、侗最為集中,是全國重要的少數民族風情旅游開發區域。出於對少數民族文化及風俗的好奇和偏愛,我和朋友從凱裡出發一路行進至桂林,行走的過程中領略到了苗、侗、瑤三族的奇光異彩,腦海中留下了一個個清晰的片斷。 郎德上寨--古老吊腳樓 漂亮的苗家姑娘
郎德上寨是我們這次行程的第一站,到達寨子的時間很早,整個寨子似乎還在沉睡著,我們繞過田埂,來到寨門,幾個小孩子在門口嬉戲,對於我們這些陌生人一點也無驚訝之色,趁著朋友給小孩子拍照的當會兒,我沿著青石板鋪成的台階拾階而上,往寨子深處走去,寨中的小路全是用鵝卵石鋪就而成的魚形,想來“魚”應該是苗家人眼裡的吉祥之物吧。
寨子背山面水,鱗次櫛比的吊腳樓從山腳修到了山腰,和著參天的古木,好一個世外村落。來之前就聽說郎德上寨古建築群被第五批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所以對於它的建築風格我們是格外的留意。一位熱心大姐的邀請正好讓我們近距離的看清了苗家人的生活起居之所,大姐還讓我穿上了她的服裝,當了回苗家姑娘。
增衝--雄偉的鼓樓 可愛的“豬”豬
去增衝、信達的早晨,天下起了毛毛細雨,氣溫驟降,這天正好是我們到達貴州的第三天,印證了大家對於貴州天氣的描述。去增衝沒有直接的班車,交通很是不便,但衝著它那名聲在外、歷史悠久的鼓樓,我們還是決定包車前往。
車沒行駛多久,就拐入了一條沙石小路,路很窄,只容一車,全程都是盤山路,此時我們才知道為什麼司機師傅怎麼也不肯降價的原因了。這樣的路對於司機的經驗和車子的性能都是一種考驗。司機告訴我們,這路是去年新修的,雖說路修得不怎麼樣,但對於許多像增衝一樣的侗寨來說,方便了許多,每星期侗寨人都要到榕江趕集,此路大大縮短了他們步行的距離。大約一個多小時我們來到了增衝,沿著一條小路步行沒幾分鐘一座小寨就出現在眼前。
侗族最為特色的就是它的鼓樓,鼓樓是侗族村落的標志性建築,是議事和娛樂的場所。增衝的鼓樓建於清康熙年間,鼓樓底層中央設有一大火炕,火炕四周嵌有條石,地面均用青石板嵌砌,在村民的指點下我們看到了整個鼓樓奇特所在,這麼一雄偉的建築竟然不用一釘一鉚,工藝之精致令人匪夷所思。底層的四壁上還掛著不知什麼年代書寫的對聯和詩歌,歷史的痕跡顯露無遺。
走出鼓樓我們在寨中閑逛,突然發現這裡的小狗很乖巧,對著陌生的人只是遠遠觀望,卻不大聲“喧嘩”,長得也十分可愛,我開始還一口咬定是“豬”,在朋友一番“說明”之後,不得不承認它是狗狗的事實。不過這裡的豬也是十分有特色的,個頭很小,絕對是瘦肉型的(後來在從江得以印證,在品嘗過程中還被告知此豬長不大,就像現在有些人養的寵物香豬一樣,我們為此還曾多次研討,此兩香豬是否是同一品種,甚至做起發財大夢,想引進城市做為投資,呵呵……),隨意放養,在寨中自由來去,走起路來倒還是很有豬豬本色,左晃晃右晃晃屁股扭扭,看到人還會為你讓路,很是滑稽。
占裡--漫長的山路 美妙的侗歌
去占裡要先坐船,船行駛在青山綠水之中,讓人心曠神怡,增添幾許詩情畫意。可一上岸一望無盡的上山路,立馬嚇住了背著沉重攝影包的芋頭,不過我估計他內心還是有些暗暗竊喜的,這樣漫漫的山路終於可以讓他背了幾千公裡的對講機有用武之地了,這可是他買來後頭一遭用上。他讓我們先行不用理他,把對講機分我一個,在他的再三堅持下,我們作為先遣部隊先行一步。
一路上我們不停的“鼓勵”他,“這裡的景色太美了!”、“我們已經看到寨子啦!”……對於我們的好意,芋頭絕對是不領情,還以“我踩到了牛糞”、“對講機還真管用”一類絲毫沒有建設性的話。我們到達fuzhong苗寨(這是在去占裡時途經的一個苗寨,由於只知道發音,所以也不敢胡亂用字)後,不多會兒芋頭也趕上來了,在寨子中我們逗留了會,問了去占裡的路,開始下段征程。
從fuzhong去占裡的路還算平坦,只是一路牛糞多多,不過這對於我們確認方向很是有用,大家都一致認為要向著有牛糞的方向前進。芋頭又一不小心踩到了牛糞,此次得出踩牛糞是件很舒服的事,軟軟的,可惜同行三人無一人應聲,誰也不願聽其所言試試這柔軟之感。
經過艱辛跋涉,占裡終於掀起了她神秘的面紗。最先迎接我們的是一群可愛的侗家小孩,他們用他們最為簡樸最為燦爛的微笑歡迎我們。據說占裡人很早就感悟到人口控制的重要性,立下規矩,家家戶戶只准生兩個,此寨竟然配有草藥用來控制生男生女,可惜現在已無人能配出這味草藥了。不過對每家只准生兩個我們倒是有做隨機調查,還真是很巧,所問的幾家還真都是只生有一兒一女,是巧合?還是……我們無從考證。
在寨中漫游一陣後,我們來到了寨中的小學,學校正在修葺,我們坐在底層的教室裡休息,一群孩子依在門邊或是趴在窗上,羞澀的看著我們。我們把他們一一拉進教室裡,說起很想聽聽侗歌,不好意思的小女孩們嘀咕了半天,唱了起來,每次都會有不同的女孩子主唱,可見侗家姑娘個個都擅長唱歌,別看只是這幾個小姑娘,高聲部低聲部都配合得很完美,雖說我們聽不懂她們在唱什麼,但那美妙的歌聲著實打動了我們每一人。後來幾個男生的加入,歌曲也由侗歌改成了我們耳熟能詳的學生時代的歌曲了,我們幾人也興味盎然一起唱了起來,我們的占裡之行也在美妙的歌聲中結束了,孩子們站在操場上目送我們遠去,我們踏上山路,走了很長一段,回頭望去,他們還那樣站在,我忍不住猛揮手,他們也揮手向我示意,眼睛一下子熱了起來,我邊揮手邊朝前走,直至他們從我的視線中消失。
岊沙--特色的男兒發髻
岊沙離從江縣城很近,可算是交通便利,屬苗族。村寨建在半山,依山就勢搭建起富有特色的吊腳樓。無論處於寨中哪條路上都可以看到寨下的梯田,岊沙人在其間穿梭,偶見一兩婦女挑水走過,放眼望去滿目皆是美景。岊沙男子的裝扮很有特色,光頭上都挽著一個模式的發髻,身著自染自制的無領右開衽銅扣青布衣,大大的褲管,都佩有腰刀,有的還佩火槍,長火槍的長度驚人,細細長長的槍管讓我誤以為是煙杆,這身打扮的岊沙男子不知道吸引了多少人的眼球。
也許是離縣城太近,交通太過便利,游人光顧得太多,至使原本純樸的岊沙人經濟意識越來越強烈。從我們走進寨子開始就有小孩子主動跑來要糖要錢,朋友和一群孩子閑聊之後給他們拍了幾張照片,最後也被告知要給錢,雖說他們要得不多,也要得很害羞,但在我的心裡留下了揮之不去的遺憾,帶著淡淡的憂傷我走出寨門。
在路邊有一岊沙男子在理發,很多游人都很想留下這個場景,要拍照可以每人五元,岊沙男子理發沒用多少錢可短短一會功夫就賺了四十五元,面對此情此景,我真不知道該如何說,該贊賞他的經濟頭腦?還是……
寨子的民居多為干闌式吊腳樓,分為上下三層。底層一般用來養豬養牛,安碓磨。中層是全家活動的中心,用以挖火塘,砌爐灶,大姐家的爐灶真是夠大的,引得我連連稱奇,屋的外側安有“美人靠”曲木欄杆,此處是我最為喜歡的地方了,要是位居寨子的最高處那依欄遠眺,整個寨子盡收眼底,豈不美哉?三層多為臥室,適逢收成之際,大姐家三樓的地板上都鋪著谷子,在天無三日晴的貴州省想要曬干這些谷物,也只有犧牲休息之所了。走出大姐家,順著小路,就到了寨子的銅鼓坪了,這裡是苗家人節日裡聚集之處,銅鼓坪亦以鵝卵石鑲嵌,模仿銅鼓面紋飾,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
在銅鼓坪我們閑逛了一陣,聽說過會兒有個旅行團會來,寨子准備了大型的表演活動,這個消息樂壞了我們,出行之前我們查了黔東南少數民族傳統節日表,結果一個也趕不上,所以也就做好准備看不到這具有少數風情的特色表演了,沒想到現在可以一飽眼福了。
陸陸續續的一些盛裝打扮的苗家姑娘出現在我們眼前,姑娘們身上的銀飾撞擊出了美妙樂章,讓剛剛還在沉睡的寨子一下活躍起來。她們的及裙處處描龍繡鳳,穿花飛蝶,最吸引人眼球的是她們所佩帶的各種銀飾,有手釧、項圈、戒指、銀扇、銀梳、銀花等等,滿身團花異彩,銀光閃閃。
據說,當節日裡盛裝起來,全身的銀飾要達到三十多斤,美麗也是有代價的。圍坐在我身邊的苗家小姑娘指著她們身上的銀飾告訴我,每個苗家女孩出生後,家裡就為她制作了一套銀飾,每個人的都不一樣,每一套都是絕無僅有的。當旅行團到達的時候,苗家姑娘唱起動人的敬酒歌,向游人們敬獻醇香的攔路酒,以“阻攔”游人進寨的特殊方式表達對客人的歡迎。進了寨門後,游人圍坐在銅鼓坪邊,姑娘小伙踩著銅鼓的節奏,和著蘆笙的音樂載歌載舞。看著吹笙的小伙和跳月的姑娘,我的腦海裡充滿著想像——姑娘靦腆、羞澀,小伙大膽、誠摯,他們以特有的方式表達各自的情素。
友情提醒:
1、想真正領略當地少數民族的風俗建議在過年或是早春時節去,那時當地的節日繁多,可以感受不同的風情。平時去,某些寨子表演需要收費,一場表演大約在400至600元不等,須通過當地旅游部門預約,如果運氣好遇上旅行團,就可以免費蹭了。
2、帶些糖果、小文具及小禮物,易於和當地人聯絡感情,給小朋友做禮物也十分適合,切勿給小朋友錢,養成他們見到游客就要錢,不勞而獲的不良習慣。
3、給村民拍照後,如果答應給寄回的,要問清地址,以便洗出照片後及時寄回。
4、到少數民族村寨,要入鄉隨俗,最好先行看些有關資料,不要發生不必要的衝突。
在苗寨:不要踩異性的腳;不要講粗話;不要從屋內往外倒水。
在侗寨:不要對著太陽、月亮小便;不可坐在門坎上吃飯;忌諱看別人吃東西。
在瑤寨:不能吃狗肉;忌諱打狗。
5、貴州天無三日晴,去黔東南需備有雨具,還要保護好攝影器材,帶足膠卷,想在當地買是十分困難的,質量也難以保證。黔東南地屬山區,早晚溫差比較大,要注意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