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發現(二)-清邁

作者: 爾嘿

導讀(續一曼古)清涼之都 歷史上的泰國並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泰北人喜歡標榜自己的“拉納”文化傳統以示和以曼古為中心的泰南不同,泰北文化經濟的中心就是號稱“清涼之都”的清邁。 論資排輩起來,清邁要比曼古歷史悠久得多。十一世紀從中國西南遷過來的泰王國就定都清邁,勢力逐步穩固,就是拉納王國。十六世紀泰北被緬甸人統治,兩百年後在泰南王國的幫助下驅� ...

(續一曼古)清涼之都

歷史上的泰國並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泰北人喜歡標榜自己的“拉納”文化傳統以示和以曼古為中心的泰南不同,泰北文化經濟的中心就是號稱“清涼之都”的清邁。

論資排輩起來,清邁要比曼古歷史悠久得多。十一世紀從中國西南遷過來的泰王國就定都清邁,勢力逐步穩固,就是拉納王國。十六世紀泰北被緬甸人統治,兩百年後在泰南王國的幫助下驅除外虜,受泰南王的冊封算是臣服。由於山高路遠,泰北和泰南仍然相對獨立,直到二十世紀初鐵路的興建才算真正實現了泰國的一統。這樣的事情要是放在世界其它地方可能會發生獨立戰爭,可泰北人就那麼接受了,泰國人的性格其中可見一斑。

一早從曼古出來,白天瀏覽阿育塔雅古城的斷垣殘壁,晚上在火車上享受舒適的泰鐵臥鋪,一覺醒來就到了清邁。厭倦了曼古的高樓大廈,清邁給人真正的泰國感受。

清邁的火車站建於一九二六年,沒有曼古火車站氣派的候車大廳,卻是一種英國鄉村風格,檐角翹起融合了典型的泰風。由於修葺得當,現在仍顯得整潔典雅。我心中納悶為什麼中國的火車站老的保存不下來,新的毫無特色。

從火車站出來,坐上一種叫“突突”的摩的不一會兒就到了有護城河和城牆圍繞的老城。司機想介紹到他親戚家的旅館住,我們堅持要先看看一家網上推薦的老華人開的HOSTEL。到了地方我們挑來撿去十分鐘才出來告訴司機我們就此住下了。天有點悶熱,看到那人等得額頭都滲出汗了我真有點抱歉,他居然沒有一句怨言,也沒有多收一銖錢。

安頓好住宿我們就到旅館旁邊的餐廳吃飯。店裡放著輕柔的泰國歌曲,沒有其他的客人(後面的幾天也沒見店裡好的生意),只有一個本地婦人看店兼燒飯。桌布很整潔,籐制的凳子很舒適,盤子刀叉很干淨。這裡的口味比起在曼古要清淡,如同這裡的人。

店中有以外國人和旅游者為對像的英文雜志,朋友看到其中有標志城裡各特色店的地圖,就試探著問店家可否留下來,婦人爽快地應允了。

遇到的所有人都在微笑。

我們一下子就喜歡上了清邁。

如果中國有一個城市可以和清邁相比,那就是大理。可是這裡又比大理好得很多,老城保留得相當完整,沒有超過三層的建築,不可以走汽車,沒有洋人街,旅館就是民居。

這是一個生活的城市,每家的小院都收拾得很干淨,綠樹掩映,花枝越過籬笆;這也是一個為旅游者的城市,有方便的網吧、精美的工藝品小店和舒適的按摩及修養中心。城裡有很多的廟宇,是人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游客喜歡去的地方,當地人和游人就這樣和諧地相處。

劃分游人和當地人是不准確的,清邁有很多常駐此地的外國人,他們因為生意來到這裡,因為喜歡留了下來。和那些留在大理的外國游客不同,他們在這裡不是享受田園生活,而是把這裡和世界相連。

我們隨便走進一家紙品店,為那些手工制紙張的質感和色彩所吸引。和店員聊起來,才知道是個日本人帶來了手工造紙的工藝。這種工藝在日本因為原料缺少人工昂貴不好生產,到此地後和當地豐富的原料和廉價的勞動力結合大放光彩。那個日本人和當地女孩結了婚(就是我們以為的店員),利用每年在曼古的出口交易會承攬業務,生意遍全球。

由於泰北毗鄰中國雲南,老撾和緬甸,清邁很早就是區域的貿易中心和手工業中心,十九世紀起歐洲貿易商的加入更開始了與世界交流新的篇章。他們帶走了木材、皮毛,帶來了新的觀念和生活方式,並逐漸在外城興建郵局、醫院、消防局等等,形成現代的城市樣式。在外城的濱河旁,曾經貨倉比鄰,生意興隆,如今是精美的小店和雅致的餐廳。時逢中秋,皓月當空,水邊小酌,美人相伴,實是人生一大享受。

泰北人素以手巧著稱於世,除卻旅游業發達外,時至今日的清邁已是世界級的手工藝加工中心,大量的織物、銀器、制傘、泰絲、木雕等等從這裡走向世界。

這裡出口的並不是純粹的民族貨品,很多是由歐洲、紐約或東京設計本地加工。清邁商人已經熟練掌握各種貿易形式,懂得利用展覽會結交新客戶,利用網絡接受訂單。

加工業的發達也促進了本地人才的培養,他們吸收西方的設計元素開發本地題材的貨品,廣受好評。也有本地人走出去,在國際設計舞台試身手,更加強了世界和本地的交流。在清邁那些讓朋友流連的小店裡,沒有嚴格的本地和西式風格之分,有的只是精美,雅致和獨具匠心。

清邁的發展模式中國有很多可借鑒之處,雖然經過多年劫難國人對美的領悟力和精益求精的制作態度比泰國人差了許多,但經濟的持續發展中外交流的增多加上勤能補拙迎頭趕上還是有希望的。我只擔心國人太急功近利,滿足於低質量產品大量復制,無法提升中國貨的名聲。除了產品質量的提高,對生活的淡定態度和對美的熱愛是設計能力增長的關鍵,這更是需要長時間的積累。

在實踐中學習,從低層次加工到高水平設計,讓民族特色和世界風潮結合煥發異彩,清邁的發展成為東方吸收西方技術和市場促進發展的積極例證。

佛的冥想

在清邁的最後一日朋友繼續在城裡逛店,我選擇出城走走,就聽老華僑的建議去了城西北的素貼山,

素貼山上有素貼廟,對本地人免費游客收費。雖然心有不甘,我還是去乖乖地享受外國人的待遇。

其實泰國哪個廟裡的佛在我看來都沒什麼不同,反正我也不認識,只是走馬觀花。廟的後面有個觀景平台,可以俯瞰整個清邁城,方正的內城、城東蜿蜒而過的濱河頓時都成了模型。料想佛也是這樣俯瞰眾生的吧。

廟的東廂房有個國際冥修中心,外面的布告欄上說歡迎各界人士光臨,每日還安排固定時間和對冥修趕興趣的人自由交流,我看時間還有半個小時就決定去湊湊趣。

走進室內,一陣山風從對面窗吹來讓人倍感涼爽,不愧是修行的好地方。牆壁四周都漆成了紅色,和明黃色的畫像、坐墊形成強烈對比。有幾排書架,供游人自己取閱,我揀了本一位泰國佛學大師的演講錄。

這是我第一次認真閱讀關於佛教的書,以往在國內的廟裡也曾翻過類似的冊子,可是內容和形式都引不起興趣。這次卻不同,與其說是大師的道行高,不如說是他講解的方式深入淺出,引人入勝。他從人生的幸福和痛苦的起源開始,解釋了佛教對生死與俗世的不同理解,把生與死都看作一種精神狀態而不是肉體的發生和滅亡,乍看起來和基督教頗多類似之處。

以前印像中的佛教總有很多中國世俗的烙印,以為就是燒香許願和沒有人弄懂的經文,今日才意識到佛教的本質是一種精神哲學,希望找到人生快樂的秘方。

參加交流的人不多,除了我外就是一對丹麥來的情侶,主持則是三個身穿黃色修行袍的西人,一個大概五十歲,原來在美國做金融,還有兩個年輕的分別來自加拿大和英國,都是來這裡做冥修的。這裡的規矩是來去自由,時間可長可短,從一周到幾個月,當然興趣高的可以留得更長。沒有人提到費用問題,估計是靠人自覺。廟裡香火繁盛,本來也不用指望靠收費維持。

老美先問丹麥的男青年昨天做了什麼,然後接著問昨天的事到如今留下了什麼印跡,難道昨天只是膠卷上的映像,或者說過去的事真的發生過嗎?

青年人一下子有些發懵,不過他也是善辯的人,很快回過神來,就這樣一來你來我去的交流中我逐漸對冥修有了點了解。

在佛教看來俗世中充滿了各種各樣的欲望,而欲望是人痛苦的根源。這欲望和痛苦其實都沒有意義,冥修就是讓人從這俗世中擺脫,進入一種“空”的狀態。而這空才是滿,才是精神的最高境界(也就是所謂空即是色)。

我卻覺得這不是我對世界的理解,如果這樣看生活真的太沒有意義了。人不可能經常處於冥想的狀態,必須在“污濁”的世上生存,這樣的態度不是反而加重了人的痛苦嗎。相比於佛教的出世和虛空,我還是願意選擇入世和積極的基督教,它並不排斥生活,而是告訴你如何得到生活中喜樂和平安。

西人對精神世界的求索還是讓我嘆服。像那幾個冥修的人都是一般百姓,想要找到人生意義就可以放下各自的生活,直到找到合適自己的答案。

西方人對東方充滿了好奇,他們有一種開放的心汲取一切好的文化來豐富自己以保持先進性,嚴謹的治學態度甚至可以讓他們在一些方面學術研究水平比文化的發源地還要高,這也是如今西風壓過東風的重要原因。在當前的全球化浪潮中,東方人再不抓緊時間保持和發揚自己傳統中的精華,在崇洋的同時會發現自己的文化後院也被別人占領了,那可真落到在世界交往中難有立足之地的尷尬境遇。這不是危言聳聽,在洋快餐和卡通文化熏陶下成長起來的新一代身上還能看到多少傳統文化的影子呢,相反西方人則在中國的大城市裡懂得如何讓淘來的舊家具和舒適的家居布置相得益彰。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幾個西人穿著東方的衣服,在東方的佛教寺廟討論東方的傳統宗教也就不足為怪了。

(續三KOLAN)


精選遊記: 芭堤雅

評論